「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有一個幸福的家呀!有什麼事一起做,有什麼吃的一起吃,有什麼用的一起用。雖然沒有大人在世了,但我們還是要團結地撐起這個家呀!我們一定要努力加油,記住了。」
這是一份家規的前言。這份家規共24條,出自開縣南雅鎮書香村一個特殊家庭:六年前,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兩年前,相依為命的爺爺患病去世,家裡只剩下5姐弟。2013年,大姐定下一份家規,5姐弟一起商量隨時調整,使其越來越完善,為這個家庭指引方向。
17歲的大姐張俊霞當了兩年「家長」,如今她即將去縣城讀書,「家長」重任就要落到15歲的二姐張全身上。
[閒暇時,四妹表演舞蹈]
家規1
說話有禮貌,見人打招呼
家裡來客人,就應該趕快端板凳給客人坐,說話有禮貌;在別人家做客也要有禮貌,見人要打招呼。吃飯時,少說話。———家規摘錄
家規2
大姐不在時,二姐當家長
如果我們沒有在家,老三在家時(是)最大的,就應該負責家裡所有的大小事,如果做錯了,老四老五可以提意見,而不是吵架。老三做飯時,老四老五要幫忙,如果不需幫忙,老四老五就可以玩或看書,同時老四應該看著老三做飯,學習如何做。如果沒有照做寢室中間跪一小時。
———家規摘錄
「老五,去幫你四姐拖地。」二姐張全在小陽臺水池旁淘米洗菜,看到11歲的四妹張俊莉正滿頭大汗拖地,而老五坐在床上東張西望,忍不住提醒。
「四姐,哪裡還沒有拖到,我來幫你。」8歲的老五拖起地來有模有樣。「我都要拖完了,快得很。」老四說。正在洗衣服的大姐,聽到姐弟對話,笑了笑,「你們三姐去藝術班跳舞了,去喊她回來吃飯嘛。」13歲的老三張俊汕喜歡跳舞。
這時,不善言談的二姐遞來一個「放心,家裡有我」的微笑,「家規有一條:大姐不在家,我就要負責家裡大小事務,以後我要是也出去念書,老三就要頂上來。現在開始,也要教教老三怎麼做飯了!
[孩子們用貼紙將屋頂裝點一新]
家規3
做任何事情,一家人商量
姐姐或家裡任何人做錯了或說錯了,都應該提出意見,而不是反駁頂嘴,你們說是不是,如果不照做的人自己打自己10下。———家規摘錄
「家裡大人不在了,管不到我們,所以我們要自己管自己,不能走歪了。我們5個商量了幾天,決定定下家規。我先寫,寫完後大家商量,哪些要得,哪些還要改。」張俊霞摸著親手寫下的家規,「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家人都應該商量,不可以一個人去幹,我也把它寫到了家規裡。」
家規4
不懂就要問,一定要搞懂
如果你沒有什麼事情,就應該去做自己的事,認真做作業,如果不做,就懲罰掃地……做作業時,不可多說話,不可以玩,不可以大家(打架),如果有不懂就問,但是一定要聽懂,家人不懂,就去問老師。如果不照做,就罰抄寫原文5遍。———家規摘錄
「我們都是學生,首要任務肯定是學習,耽誤了就要受罰。」張俊霞告訴弟弟妹妹。
如果說大姐是「嚴父」,二姐就是「慈母」。張全說:「姐姐為了家耽誤不少學習,所以對我們很嚴格。最早還有打屁股的懲罰,我擔心弟弟妹妹小,就和姐姐商量,改成寫作業、抄課文,對學習也有幫助。」
宿舍裡,獎狀掛了滿滿一牆壁:大姐在才藝比賽得的獎,學習成績優異的老五的獎狀,老四跳舞比賽的榮譽獎狀……二姐笑著告訴記者:「老三也跳得好,還組建了鄉村樂隊,想去給村民辦紅白喜事。」
家規5
用錢要記帳,攢錢要用心
姐姐和二姐以後去外面讀書,每周會在家裡留5到10元,這筆錢不是留多少,你們用多少,而是要知道攢錢、存錢;姐姐放錢的地方有個帳本,哪個用了錢要在本子上寫下,不照做的就認定是撒謊。———家規摘錄
5姐弟年齡最大的不超過17歲,對於錢的支配難免出問題。這些疑慮,他們詳細寫在了家規中:要知道攢錢、存錢,用了錢要在帳本上記下。
記者離開時,張全拿出家庭帳本,細細算著這一天的開銷,稚氣未脫的臉上卻透著一份成熟,一份堅強,一份樂觀。
家庭的筋骨
一個家,5姐弟,生於貧困,長於磨難,雖然尚未開花結果,但對自我的清醒認識,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從內心生發的對自我的約束力,讓他們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了老大的擔當、老二的賢惠、老三的闖勁、老四的樂觀、老五的開朗。當所有這些積極元素集合一體時,巨大的能量便會推動他們走向幸福。
從5個娃娃身上,成年人也許可以學到一二:你家庭的家規是什麼?是否只要求孩子學習成績好,而忽視了培養品德?是否只一心為孩子提供良好生活環境,使得他們對生活技能一竅不通?是否都是家長做主,忘記了傾聽孩子想法?
家規是家庭的筋骨,筋骨正,家庭興。 (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