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利用糾纏測量實現量子定向

2020-12-22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國內合作者合作,基於量子糾纏測量技術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該研究成果於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定向任務示意圖和量子糾纏測量的實現裝置

量子定向的保真度的實驗結果。

量子定向任務是指發送者Alice利用量子資源把空間中的某個任意方向發送給接收者Bob,它在定位導航等領域具有重要用途。一個簡單的量子定向方案是Alice發送帶自旋的粒子給Bob,粒子自旋的指向就是要發送的方向。早在1999年,瑞士日內瓦大學的Nicolas Gisin教授發現使用兩個自旋粒子進行量子定向時會有新奇的現象出現。Alice用兩個自旋粒子編碼一個方向可以有兩種編碼方式,即自旋平行編碼和反平行編碼。研究發現Bob利用經典的局域測量方法進行信息提取時,反平行編碼和平行編碼方式的信息傳輸效率相同,而Bob採用量子測量方法時,反平行編碼效率更高。Alice的兩種編碼方式中量子態都沒有糾纏,因此該異常現象來自於Bob解碼方向信息的量子測量中存在量子糾纏。由於量子糾纏測量難以實現,二十年來尚沒有可靠的實驗檢驗這一量子定向方案。

項國勇等人巧妙地利用單個光子的偏振和路徑實現兩個自旋比特,利用半波片即可實現自旋的平行編碼和反平行編碼。然後藉助光子量子行走確定性的實現了平行編碼和反平行編碼下量子態的最優糾纏測量。實驗結果證實在量子定向任務中量子糾纏測量比局域測量具有更高信息提取效率,而且反平行編碼的平均保真度相對於平行編碼的平均保真度有3.9%的提升。

該工作在實驗上揭示了一種由量子測量中的糾纏引起的非經典現象,同時也提供了一套在光子系統中實現確定性糾纏測量的方法。該研究有利於量子糾纏和量子測量研究的發展,在量子信息處理中有著潛在的應用。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與南京郵電大學合作,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科研團隊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本報合肥1月12日電 (記者徐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高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央廣網合肥1月12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科大實現首個自由空間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記者12月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Sven Hofling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特別是玻色取樣),同時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
  • 「中安在線」中科大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記者1月12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迷你《星際迷航》:中科大實現單光子高維量子態「瞬間傳輸」
    郭光燦團隊認為,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相比起二維系統具有信道容量更高、安全性更高等優點。相關技術可用於其他高維量子信息研究,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量子隱形傳態量子隱形傳態需要基於一種量子世界裡的奇妙現象實現,那就是「量子糾纏」。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實現200秒突破
    這一突破使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今天,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實現了裡程碑式的突破!北京時間12月4日,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刊發了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 中科大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
    打開APP 中科大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新華網 發表於 2020-12-27 11:01:16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我國近期也有望實現超越谷歌的「量子計算優越性」。在超冷原子體系中,我國在規模化原子糾纏的製備與操縱,對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分子反應等的量子模擬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這為實現超冷原子體系的專用量子模擬機奠定了基礎。離子、矽基量子點等物理體系同樣具有多比特擴展和容錯性的潛力,也是目前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的熱點方向。
  • 物理學家第一次捕獲量子糾纏的圖像
    想要建立一個更完整的粒子活動理論,愛因斯坦對量子糾纏的前景感到震驚——他稱之為「遙遠的恐怖行為」。量子糾纏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的一部分,儘管愛因斯坦感到擔憂。今天,格拉斯哥大學的一組物理學家首次以量子糾纏(又稱時鐘糾纏)的形式拍攝了這張照片。它們成功地捕捉到了第一個可見的證據,這一現象甚至愛因斯坦也感到困惑。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我國量子通信將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量子科技將與通信、計算和傳感測量等信息學科相融合,形成全新的量子信息技術領域。昨日,2020量子安全應用開發論壇在南京舉行,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發表致辭稱,在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長遠的未來,量子信息技術有望成為中國在全球科技產業中「換道超車」、掌握產業鏈話語權的重要核心技術。
  • 專注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國儀量子」獲高瓴領投數億元B...
    作者:李子月編輯:石亞瓊**36氪獲悉,量子精密測量儀器公司國儀量子完成B輪融資數億元,高瓴創投領投,同創偉業、基石資本、招商證券跟投。本輪融資用於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發和自主高端科學儀器的行業應用。國儀量子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以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為核心技術,打造先進儀器產業集群。
  • 人類拍到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
    「量子糾纏」的照片再次引爆網際網路!中就提出了「EPR悖論」,其中就涉及到量子糾纏。量子糾纏被用於量子計算和密碼學等實際應用中,但這麼多年來,還沒有人能夠成功地捕獲它的圖像。直到最近,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物理學家Paul-Antoine Moreau帶領團隊拍攝到了這一現象,並發表論文描述他們是如何捕獲量子糾纏的。
  • 朱玉:我國量子通信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量子科技浪潮的演進,有望改變和提升人類獲取、傳輸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為未來信息社會的演進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量子科技將與通信、計算和傳感測量等信息學科相融合,形成全新的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和2018年新年賀詞中分別提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僅近7年來,量子科技相關成果就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特別是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院士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問世,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它的「魔力」在哪裡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鄭琳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用光子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宣告了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科學加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 「量子糾纏針灸」能實現「直系親屬」互治?「疊加態」究竟是什麼?
    筆者運用量子糾纏理論實現針灸臨床的直系親屬互治,且效果顯著,結果提示疾病與直系親屬的相應腧[shù]穴之間存在著量子糾纏的耦合關係。 通俗來說,就是王醫生發現量子糾纏理論可以運用在針灸實踐中,最驚人的觀點是提出可以在直系親屬中實現互治,例如,就像網上有人說的,孩子生病了,可以給媽媽扎針,這確實是論文中提出的觀點。 由於論文提出的觀點足夠驚人,但是給出的證據卻是一個設計很不嚴謹的實驗,以及僅僅 15 個病例。
  • Nature Physics:國防科技大學在量子弱測量到強測量過渡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測量問題不僅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而且在量子操控和量子精密測量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通常的量子測量是強測量,會引起量子態的即時塌縮,多次測量後得到物理量的平均值。1988年,著名物理學家、沃爾夫獎獲得者阿哈羅諾夫等人提出了量子弱測量的概念:該測量方式利用的是被測系統和測量儀器極弱的耦合作用,與強測量相比,對量子態擾動很小,得到的測量結果是弱值。長久以來,量子弱測量和強測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都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有一個問題一直沒得到回答:隨著耦合作用強度的變化,量子弱測量是如何逐漸過渡到強測量的,其物理規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