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國內合作者合作,基於量子糾纏測量技術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該研究成果於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定向任務示意圖和量子糾纏測量的實現裝置
量子定向的保真度的實驗結果。
量子定向任務是指發送者Alice利用量子資源把空間中的某個任意方向發送給接收者Bob,它在定位導航等領域具有重要用途。一個簡單的量子定向方案是Alice發送帶自旋的粒子給Bob,粒子自旋的指向就是要發送的方向。早在1999年,瑞士日內瓦大學的Nicolas Gisin教授發現使用兩個自旋粒子進行量子定向時會有新奇的現象出現。Alice用兩個自旋粒子編碼一個方向可以有兩種編碼方式,即自旋平行編碼和反平行編碼。研究發現Bob利用經典的局域測量方法進行信息提取時,反平行編碼和平行編碼方式的信息傳輸效率相同,而Bob採用量子測量方法時,反平行編碼效率更高。Alice的兩種編碼方式中量子態都沒有糾纏,因此該異常現象來自於Bob解碼方向信息的量子測量中存在量子糾纏。由於量子糾纏測量難以實現,二十年來尚沒有可靠的實驗檢驗這一量子定向方案。
項國勇等人巧妙地利用單個光子的偏振和路徑實現兩個自旋比特,利用半波片即可實現自旋的平行編碼和反平行編碼。然後藉助光子量子行走確定性的實現了平行編碼和反平行編碼下量子態的最優糾纏測量。實驗結果證實在量子定向任務中量子糾纏測量比局域測量具有更高信息提取效率,而且反平行編碼的平均保真度相對於平行編碼的平均保真度有3.9%的提升。
該工作在實驗上揭示了一種由量子測量中的糾纏引起的非經典現象,同時也提供了一套在光子系統中實現確定性糾纏測量的方法。該研究有利於量子糾纏和量子測量研究的發展,在量子信息處理中有著潛在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