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和健身教練轉做外賣小哥背後:行業新一輪大戰或開始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江瀚視野觀察

從DJ到健身教練全是外賣小哥,萬物皆可外賣的市場到底該怎麼看?

當前,中國人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超長全民寒假,更有一次讓人記憶深刻的網際網路流量井噴,在這場網際網路的狂歡之中,估計外賣產業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產業,在的大家都不能出門的日子裡,外賣幾乎成為了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最愛,但是也正是外賣產業的高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任何人都可成為外賣小哥,而萬物皆可外賣的巨大市場,這個市場之後到底會何去何從呢?

一、萬物皆可外賣的巨大市場

根據36氪最近的報導,2月下旬,根據BOSS直聘和店長直聘聯合發布的藍領復工進度觀察,生產製造、生活服務業、供應鏈物流三大最藍領最集中領域復工進度還不到往年的56%,安心記人事3月初的問卷調查則顯示,還剩」36%的藍領仍在老家沒找到工作」。但半個月過去,事情再起起變化——根據《財新》報導,疫情肆虐的歐洲影響了中國貿易的市場,很多工廠訂單「被要求晚交付或被取消」。

據美團統計,從疫情爆發至3月18日,美團外賣新增了約33.6萬騎手,其中超過37%來自生活服務業,這也是最大來源,包括餐飲、健身等等。在一條相關新聞的抖音短視頻下,不少評論者表示自己屬於7.5萬人中的一個,除了阿偉這樣的健身教練,還有暫時炒不了菜的大廚、不能上班的跆拳道館經理,以及不少代駕也表示要加入。

服務業招聘公司鬥米聯合創始人趙冰介紹,在2月17日復工之後,公司每天交付數百人,以運力相關行業為主,絕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近期零售類崗位慢慢放量,餐飲類用工需求依然進展緩慢。

鬥米在半個月時間裡已經為10餘家新零售公司輸送幾千名員工。復工後,一家大型新零售公司發來需求,鬥米動用了數千萬人才庫,通過簡訊、App push和電話機器人聯繫C端用戶,匹配附近的用工需求。與此同時,鬥米還積極聯繫零售餐飲類的客戶,問詢是否有就近共享員工的意願。

在我們看到大多數人都幹起來外賣小哥的時候,而另一方面則是萬物皆可外賣的登場。近日,為了幫扶實體企業,北京市與美團達成「實體書店+美團平臺計劃」的產業協同框架協議,這72家實體書店成為首批入駐美團的實體書店。

美團平臺為這些書店提供門店周圍3至10公裡範圍內的即時配送服務,消費者下單後,最快可30分鐘送達。這項業務由美團閃購團隊負責。除北京的72家實體書店外,在上海也已有三家書店上線美團平臺,其中包括有70年歷史,位於上海福州路上的外文書店。外文書店店內有六七萬種現貨,目前外賣平臺可以下單的圖書數量有限,首批上線了50本熱門暢銷書。

很多人都在說這樣的外賣幾乎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巨無霸,這樣的外賣未來到底該怎麼看?

二、外賣的未來到底該怎麼看?

說起整個外賣產業,這個產業的發展幾乎就見證了中國O2O市場的興起,早期的外賣基本上就是起源於部分餐飲店的外送服務,一般情況下都是餐飲店自己做周邊一些居民或者寫字樓的外賣生意,大部分時候都是自營的模式,直到餓了麼的出現,才開始了由平臺服務提供外賣小哥和信息對接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外賣時代。之後,外賣產業經歷了美團、餓了麼和百度外賣的三國殺,最終以百度外賣被收購落下帷幕,成為了當前的外賣市場中美團與餓了麼雙寡頭的外賣格局,直到今天。

如果沒有此次讓所有人都想像不到的黑天鵝事件的話,那麼外賣市場將會呈現出一個緩慢增長擴大的過程,品類從外賣到生鮮再到藥品,所送的東西開始逐漸變成以跑腿為核心的配送業務,但是這個速度並不會太快,但是當前的黑天鵝將外賣產業前所未有的加速了,原先只是年輕人群體和都市白領因為工作繁忙所使用的外賣,如今已經成為了被社會各界普遍採用的服務,一方面,在線下服務業無法完全恢復的時候,一切工種都可以變成外賣小哥,另一方面,任何產品只要允許都可外賣。這就是外賣當前的現狀,那麼外賣的未來會怎麼樣呢?

首先,一切工種都成外賣小哥估計是暫時性現象。當前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都加入了外賣配送員的行當,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線下服務的第三產業從業者,由於暫時無法開工為了生活會選擇加入外賣小哥的行業,再加上外賣的需求量井噴,大量的外賣訂單需求和外賣運力不足的矛盾,從而讓外賣成為了吸納當前勞動力最大的產業之一。

但是無論是井噴的外賣需求還是其他產業無法復工的事實,其實都只是當前的暫時性現象,隨著防控逐漸取得成效,我們看到湖北都已經有了令人可喜的消息傳來,只要我們能夠在防輸入層面堅守住並且取得成功的話,那麼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各行各業恢復正常經營狀態將會是大勢所趨,那麼這個時候外賣的需求也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外賣的從業人口也會一定程度降低,這都是很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所以一切工種都成外賣小哥將會是暫時性的。

其次,一切皆可外賣一旦形成將很難更改。原先我們預計的是,外賣產業不斷將傳統業態O2O化將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同大量的社區中的夫妻老婆店短時間內是難以被取代的一樣,一切皆可外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過程,估計會一點點一批批的完成,這個速度不會太慢也不會太快,畢竟之前的外賣市場發展已經呈現出逐漸降速的特徵了,所以之後循序漸進式的改變當前的零售業態才是可能的方向。然而,這一切都被突如其來的黑天鵝給徹底打破,原先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被外賣化的業態被快速外賣化,但是這種改變可能是不可逆的了,一旦大家習慣了外賣的好處之後,再想退回到之前的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件了。正如同當所有人都習慣了行動支付之後,只要讓大家開始用現金,估摸著很多人都會覺得難受,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外賣市場的用戶粘性將會繼續下去。特殊的宅家態勢讓原先不太可能接受外賣的中老年人也逐漸熟悉了外賣的模式,並且在多次使用之後逐漸熟悉了這樣的方式,這對於外賣市場來說將會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用戶教育過程,而且很大程度上的用戶教育是幾乎免費的,由於大家都宅在家中,家裡的年輕人有充分的時間教會家裡的老人使用外賣,即使我們取得了勝利,一部分中老年人將會恢復到之前的線下消費狀態中去,但是還是會有一部分人逐漸熟悉使用外賣,形成了外賣產業的用戶留存,再加上一些外賣本身的折扣優勢,將會幫助老年人進一步使用,這樣的用戶粘性和用戶教育是難得並且成功的,外賣的確規模不會始終那麼大,但是其也不會回到春節之前那麼小了,一定程度的擴大將會是大勢所趨。

可以說,這次的黑天鵝成就了外賣產業,但是也讓更多人會願意入局,外賣新的一輪大戰可能就要開始了。

相關焦點

  • 江瀚:從DJ到健身教練全是外賣小哥,萬物皆可外賣的市場到底該怎麼看?
    服務業招聘公司鬥米聯合創始人趙冰介紹,在2月17日復工之後,公司每天交付數百人,以運力相關行業為主,絕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近期零售類崗位慢慢放量,餐飲類用工需求依然進展緩慢。 鬥米在半個月時間裡已經為10餘家新零售公司輸送幾千名員工。
  • 疫情之下的香港 | 當你的健身教練都去送外賣了…
    「叮咚」當你衝去開門,準備迎接自己點的外賣時,卻發現門外站著的外賣小哥竟然是你的健身教練。早上,你剛給他傳過網上找來的清湯寡水的早餐照片。放下尷尬和疑惑,跟他們說一句「辛苦了」。因為,疫情之下,誰都不太容易。這場新冠肺炎讓各大行業都受到重創。根據香港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至3月的失業率達到4.2%,創9年來新高,就業不足率則達到2.1%。疫情把民眾圈在家中,加之港府仍在執行的「限聚令」,逆勢催生了外賣平臺的異軍突起。
  • 爭分奪秒的城市跑男:快遞小哥外賣小哥背後的故事
    「時間本來是為人服務的,一旦下單,顧客開始用時間來評價人、控制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廉思過去一年把研究目標鎖定在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身上,「外賣、快遞小哥是服務者,也是消費者,他們被時間異化控制,倒逼全社會的緊張。」  早日成為「萬元戶」  快遞員被戲稱為「馬雲背後的男人」,是「網際網路的紅細胞」。
  • 夜場DJ 和你的健身教練,今天都在送外賣
    每個人都關在家裡,每個人都要購買食材、生活物資和外賣——於是疫情爆發後不到一個月,美團新增了7.5萬名騎手,到3月18日新增騎手量則達到了33.6萬。阿偉原來是一名健身教練,他的公司1月時興致勃勃地決定上線「春節健身不打烊」活動,鼓勵教練們不回家過年、留在北京拿3倍工資。
  • 美團推出「拼好飯」,新一輪外賣大戰來了?
    美團又悶聲搞大事,外賣版的拼多多來了,真是萬物皆可拼!7月23日,據Tech星球消息,美團正在部分地區測試一款名為「拼好飯」的新產品,而且推廣力度還不小!「拼好飯」產品內嵌於美團外賣APP以及美團外賣小程序當中,針對新用戶還推出了0元吃的活動。美團外賣「拼好飯」功能也叫美團外賣特價版,整個過程與拼多多拼單流程相似,而且可以實現低價、免配送費等等。目前這個「拼好飯」功能還在測試當中,僅限定位在安徽蕪湖市鏡湖區的美團拼好飯用戶參與,活動測試時間為6月23日至7月31日。
  • 美團和餓了麼外賣小哥的頭盔大戰,是社交營銷的較勁
    美團外賣小哥美團外賣小哥總是被人們誤以為是「兔耳朵」的美團裝飾,其實是「袋鼠耳朵」,而這也與美團外賣自己的品牌logo——一隻袋鼠相契合。眼看外賣小哥頭盔上長耳朵的話題越來越熱,美團甚至乾脆把耳朵周邊拿出來售賣,6.9元一個,還出了一組蘋果風格的廣告:「美團,重新定義耳朵」「一戴即萌 猛男必備」「拿在手裡顯貴 戴在頭上顯高」。
  • 美女健身教練回憶2020:騎單車送外賣,5000元收入猶如雪中送炭
    如果這一年能沿著2019年的方向筆直走下去,周靜的打算是再報一門孕產康復培訓課程,沿著健身教練的方向深度拓展下去,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為社會經濟按下「暫停鍵」,健身行業長時間停擺。 工作「速凍」,但生活卻要繼續。在急轉的彎道中,周靜從未想過,闖入生活空白點的工作,是一份熟悉又陌生的兼職——外賣小哥。
  • 80後健身教練:因疫情失業的半年裡,我對這份職業愛得更深了
    如今,看似工作已重回正軌,但實際上,健身教練的生活卻依然因為疫情形成的時間空白而在改變著:像外賣小哥一樣轉場上課,從單純地增加新客,到渴望建立客戶口碑,增加客戶粘性。對他們來說,疫情既帶來了危機,也帶來了機遇。而當風雲過境後,留下的除了反思,更多的亦是對行業的熱愛與堅定。
  • 從頭盔到全身,外賣小哥的皮膚大戰連續劇又雙叒叕更新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發現來送外賣的小哥有點不一樣了。
  • 美團推出「拼好飯」:外賣版拼多多出爐 新「外賣大戰」來了?
    美團測試「拼好飯」功能可拼單叫外賣據了解,美團外賣「拼好飯」功能也叫做美團外賣特價版,其入口放在了美團外賣App(小程序)首頁的主菜單一級界面,進去後即可看到能夠拼單的美食信息。美團、餓了麼暗戰升級新一輪「外賣大戰」將打響?
  • 聊城656名外賣小哥加入工會
    聊城656名外賣小哥加入工會大眾日報記者 高田2020-12-18 18:08:28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現在天一冷,大家都喜歡點個外賣,活也多了起來,現在縣裡成立了網約外賣行業聯合工會
  • 雲馬租車:與外賣小哥之間的距離,只差一輛電動車 | 初創公司
    ,一邊好奇做外賣騎手能賺多少錢。一名北京的導演張天奇卻身體力行的去做了外賣騎手,因為疫情影響劇組無法開工,他召集同事一起在北京大街小巷裡穿梭,體驗了一把騎手的生活。體驗外賣騎手,首先需要一輛電動車,但是線下的租車行大部分需要交昂貴的押金,還要籤協議、按手印、拍照等繁瑣的手續,最後他找到了一個可以支付寶免押租車的平臺——「雲馬租車」,一月起租,租金在 500 元左右。
  • 薩摩耶不做撒手沒,卻主動上外賣小哥的車,狗:要在外賣車上笑!
    薩摩耶和哈士奇它們都屬於雪橇三傻裡面的成員,特長拆家,愛好拆家,專場拆家,所以,除了低智商以外,雪橇三傻給大家的印象就只剩下拆家這麼一條了,但可能因為最近雪橇三傻經過培訓以後,可以自由的讓主人鬆開牽引繩後不亂跑,所以,也就慢慢地沒有人再去提雪橇三傻其實還有最後一個特點就是撒手沒。
  • 外賣小哥「拿命送餐」撞上公交車!上海擬立法發放外賣專用牌照
    其實,像劉某這樣在馬路上橫衝直撞、超速行駛的外賣快遞小哥不在少數。數據顯示,中國外賣市場規模超6500億元,覆蓋4.6億消費者,2019年中國全行業外賣訂單單均配送時長比3年前減少了10分鐘。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共發生涉及快遞、外賣行業各類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傷,平均每天要發生近2起交通事故。
  • 影視行業自救!橫店群眾演員轉做外賣騎手,薪水翻5倍
    橫店群眾演員轉做外賣騎手,薪水翻5倍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08 07:35:56
  • 病人妻子致歉外賣小哥:不知丈夫是新冠肺炎,凌晨他去世了
    先前報導外賣小哥送胃疼病人去醫院,病人被確診新冠肺炎?平臺:屬實!「外賣小哥送胃疼病人去醫院,病人確診新冠肺炎」。「我們真的不知道是肺炎,一直以為是胃病,不然我們也不會讓小哥幫忙啊,肯定叫120了!」今天凌晨0點多,電話中的楊女士難掩情緒,帶著哭腔說。楊女士回憶起遇到外賣小哥的情形:11日上午10點多,她和兒子一起,扶著生病的丈夫張先生一起走出南湖某小區。
  • 當外賣行業湧進58萬名騎手……
    疫情當前,不少行業受到影響,就業人數隨著行業總體業務量縮減而減少,為什麼外賣行業能承載58萬人的湧入?  你是否觀察到,這段時間街上的外賣小哥多了很多?  據美團研究院以及餓了麼的官方數據,疫情發生後的1月20日至3月18日,美團和餓了麼新增外賣騎手超過58萬人。
  • 喜歡叫外賣的女孩兒注意了,又一個外賣小哥火了!!!
    而這家店的外賣小哥是這樣做的「吶!小腦斧給你畫不要不開心了好不好」▼▼▼以前定外賣,名字叫做「王凱老婆」後來改名了,叫「吳磊老婆」外賣小哥看了我一眼,說「你啥時候和王凱離婚的?」眼神裡充滿了疑惑與不解為什麼我遇到外賣小哥和傳說中的都不大一樣呢?
  • 外賣小哥:這背後有3個原因!
    然而說到點餐外賣平臺,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不管是美團還是餓了麼,這兩家大型外賣平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外賣越來越貴了!現在吃一個外賣至少要花費二三十,而以前15元就能吃到滿意的外賣已經揮之不去了。但你們有麼有想過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 一位資深外賣小哥就說出了貓膩,漲價的背後有這三個原因。
  • 同是送外賣,日本外賣小哥為何賺得多待遇也好?
    也就是說,我國的外賣小哥沒有醫保,也沒有工傷保險,他們如果出了什麼事情只能自己擔著。可送外賣本就是高危行業,這樣看來,每天無止境地在車流中穿梭的外賣小哥的權益根本無從得到保障。以上新聞讓我聯想到,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影響在日本東京隨處可見的uber eats 配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