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發展的脈絡,是歷史的活化石,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也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是城市變遷的刻痕印記。
在沒有影像甚至沒有地理坐標記錄的年代,地名成了歷史的見證者,簡單而又濃縮地記錄著這座城的過往。
老城關有個尚書坊
溫嶺老城關的人都知道有個尚書坊。但尚書坊之稱又因何而來呢?這就關係到溫嶺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趙大佑。
趙大佑他十八歲中解元,主考官評他的文章"貴如麟角"。明嘉靖十四年(1535)中進士,官終南京兵部尚書。
趙大佑一生清正廉明,「勳業著於官,行誼聞於鄉」。有明一代,盛行建立坊表,旌表人物,尚書坊就是為兵部尚書趙大佑而建。
賣魚橋曾經有座橋
溫嶺很多的地名,都以橋來命名的,比如賣魚橋、打鐵橋、青石橋、花橋等等。其中這「賣魚橋」,在溫嶺市區。
如今,你去賣魚橋看上兩眼,心裡不免納悶,這個地名也太名不副實了:一眼望去,平坦的公路上車輛來來往往,此地根本無橋呀。
不知多少年前的賣魚橋,真的有座橋。據老人講,原先這兒有座十字橋,橋下溪水叮咚,水清見底,溪水裡還有魚蝦,橋的兩邊有很多賣魚的小販,故得此名。賣魚橋的繁榮,老人家們記憶猶新。一到初三初六初九集市日,方圓十幾裡的人都會來趕市,把狹小的街路擠得水洩不通,行人摩肩接踵,人聲鼎沸,一派繁華景象。
神童門真出過個神童
神童門的來歷,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
相傳宋建炎年間,現在溫嶺市城西街道範岙村出了個神童,叫詹會龍。他從小聰穎過人,三歲會騎馬,四歲會射箭,五歲時就寫了一首詠石夫人的詩:「巍巍獨立向江濱,四畔無人水作鄰。綠鬢懶梳千載髻,朱顏不改萬年春。雪為膩粉憑風敷,霞作胭脂仗日勻。莫道面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夫人。」
佳作一時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當時的高宗皇帝趙構都有所耳聞。一日,宋高宗下旨召見,由其父帶領去見皇帝。高宗見其聰明可愛,就命太監端來一盆外省進獻來的水果給他們吃。
高宗趁機出了上聯,「一盂果子賜五歲神童。」詹會龍不假思索地對出下聯,「三尺草茅對萬年天子。」高宗聽後大吃一驚,恰在這時,遠處傳來幾聲龍鳳鼓聲。高宗大喜,要封他個官噹噹,只因為他年紀太小暫掛虛銜。
等幾年後,皇上再次召見神童,神童已離世。皇上嘆息,下旨命神童故裡為「神童門」。從此,詹會龍家的一條街便叫做神童門街。
此潘郎非彼潘郎
潘郎的地名由來,如今已被演繹成一個悽婉的愛情故事。
溫嶺大溪當地有民間傳說,大意是說:當地古時有潘姓小夥和陳姓姑娘相戀,卻婚姻不成,雙雙殉情,後人追思,遂以潘郎名其地。
不過,《太平縣誌》記載卻是說,元元貞初,大溪沈岙村的潘道之建了潘郎橋,潘郎因橋而得名。
《嘉慶太平縣誌·選舉志》載:「潘德老,字道之,號恕齋,陳山人。元貞間,臺省薦為宗晦山長,轉寧德學諭。」他曾任福建寧德學諭(教諭)。因為這條河上,「一水三橋」(潘郎橋、元家橋、陳大娘橋),人們就將三座橋的名字湊起來,編造了「陳大娘願嫁潘郎」的故事。
其實,在潘郎街,現在最大的姓是鄔姓,那為何不叫鄔郎橋而叫潘郎橋呢?當地也有一個民間故事作了解釋,說是潘郎立街後,縣官前來祝賀開街,潘姓人在各路口向人發麻餈,叫大家說是到潘郎街上去趕市,這樣,潘姓人就將此街命名為潘郎街了。
雨傘村得名於一顆大樹
溫嶺濱海的雨傘村並不經常下雨,也不盛產雨傘,而是跟一棵樹有關。
在清朝的時候當地有一所廟,廟後有大樹一棵,形狀和雨傘相似,所以此廟又名雨傘廟,而當地也因此得名。
潮未至曾在海潮中倖免
潮未至位於溫嶺新河,從字面上理解,「潮未至」也就是潮沒有到來的意思,該地名也正是因此而來。
相傳古時此地所在區域遭遇大海潮,鄰近地域全被大海潮衝擊,惟獨此地倖免,所以就起了這個名。
—THE END —
據溫嶺旅遊
【來源:魅力台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