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曾國藩於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由家起程,進京赴官,開始其「北漂」生涯。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七日他參加散館考試,取列二等十九名,四月二十二日授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三甲進士留館者例授此官)。
因此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曾國藩京官生涯的正式起點,然而他的「北漂」歲月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甚至可以說太難了,光是「衣食住行」中的第一項就使他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
服裝是京官生活中一項較大的花銷,特別是進京之初購置官服的支出。
中國傳統服飾規章籠罩在濃重的意識形態氛圍之下,以煩瑣嚴格著稱。清代冠服制度之細密更堪稱歷代之冠,官服的式樣、色彩、質料、飾物等細節都有明確繁縟的要求。比如官帽,按季節要求,可分為暖帽、涼帽兩種。從功能上分,則又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區別。
至於官服,按出席場合可分為朝服和吉服;按季節,可分冬、夏兩種;按功用,又分為日常服和出行服。因官品之不同,官服用色、補子圖案都有明確區分。《大清會典》將高級官員朝服外面的端罩按質地、皮色及其裡、帶的顏色,分為八個等級, 以此區別官員身份、地位的高低。
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較為貴重,因此一般價格都頗為昂貴。比如端罩的質料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皮、紅豹皮、黃狐皮幾種。官帽上的頂珠,亦皆以貴重材料製作,比如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為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為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為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暖帽周圍有一道簷邊,也須用名貴皮料,「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
02 上班穿什麼?真心焦慮清代官服皆需要官員自行購置,甚至皇帝賞賜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賞賜官員花翎,以示獎勵。這種賞賜,多數時候只是「賜予其資格,花翎需要官員自行購置,其價格因眼數不同從數十兩到數百兩不等」。賞穿之黃馬褂,有些情況下也是受賞者自行置辦。官服不但種類多,更替也十分頻繁。《清史稿》說:「凡寒燠更用冠服,每歲春季用涼朝冠及夾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或初五日,或十五日,或二十五日,酌擬一日。均前一月由禮部奏請,得旨,通行各衙門一體遵照。」也就是說,哪天穿什麼衣服,不是由官員自己選擇,而是要由朝廷統一下命令。
所以為官之初,購置官服,對很多官員來說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負擔。很多缺乏經濟實力的京官不得不長年借用官服。李慈銘光緒十五年一月一日日記說:「京官多有不能具衣冠者。餘為郎三十年,去歲始得一稱。」對於歷代仕宦的大族來說,購置官服多少也是需要掂量一下的。許多官員升官之後,首先考慮的不是慶祝,而是焦慮於如何購置官服。
03 官威儀表不含糊曾國藩素以儉樸聞名。晚年他在家書中說自己
「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多次要求子女「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由此引出後世的種種渲染,比如說他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天青緞馬褂,只在新年和重大慶典時才拿出來穿,平素便放在衣櫥裡,因此穿了三十年依然猶如新衣云云。
其實翰林們經常需要出入宮廷,衣服必須體面,方符國家體制。曾國藩為人固然節儉,但是在官派威儀上卻絕不含糊。連曾國藩的夫人和孩子們,基於社交需要,也都衣著相當體面。
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說:
我仕宦十餘年,現在京寓所有惟書籍、衣服二者。衣服則當差者必不可少,書籍則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將來我罷官歸家,我夫婦所有之衣服,則與五兄弟拈鬮均分。確實,入京為官後,曾國藩的個人財物中最值錢者就是衣服了。《湘鄉曾氏文獻》 中有一篇帳單,記載他入京之初擁有的部分衣服:芝麻紗袍套一付,線縐綿袍褂一付,寧綢單袍線縱套一付,呢袍褂一付……湖縐棉 袍一件,大呢皮馬褂一件,湖縐皮軍機馬褂一件,珍珠小毛袍褂一付,羊皮海虎綢袍一 件,大呢綿馬褂一件,皮圓袍一件,紫毛褂一件,沈香繭袍一件,灰鼠袍褂一付……以上內容摘自《曾國藩的經濟課》
關鍵詞 >> 曾國藩的經濟課,張宏傑,曾國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