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臘神話中,克羅託、拉克西斯、阿特洛波斯三姐妹依靠編織生死時序,成了命運女神。當神話回歸凡間,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三大宗教相互交織,孕育出耶路撒冷。這座城市擔負著「聖城」的使命,其中的秘辛既有榮耀,也有血淚。
「聖城」之名
耶路撒冷坐落於西亞猶大山地南部,海拔790米,面積126平方公裡,人口80萬。在歷史上,整座城市東瀕死海,西臨地中海,北枕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南俯古埃及文明。耶路撒冷沐浴著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滋養,是聯通亞、歐、非三大洲的重要樞紐。
上圖_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
從布局上看,耶路撒冷分為老城和新區兩部分,其中僅有1平方公裡的老城是耶路撒冷的核心區域。5公裡長、12米高的老城城垣,分布著8座城門、34個城堡。城內有穆斯林區、基督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等四大區,各區有著深厚的宗教氛圍,極富人文氣息。
在希伯來語中,「耶路」意為「城市」,「撒冷」代表「和平」,「耶路撒冷」合起來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在阿拉伯語,耶路撒冷稱為「古德爾」,有「聖城」之意。《聖經·創世紀》中,首次出現了「耶路撒冷」的名稱。
上圖_ 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
猶太教傳說中,上帝開創天地後,第一道陽光從耶路撒冷的錫安山射向了全世界,同時用耶路撒冷的泥土創造了第一個人「亞當」,上帝和猶太先祖亞伯拉罕約定,將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流蜜和奶」的迦南地許給猶太人,其後裔在這裡「永遠為王」,猶太人則是一直侍奉上帝的子民。
基督教的《新約》中,耶酥預感到耶路撒冷遭受的苦難,在橄欖山上哭訴:「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同樣也曾由衷讚嘆:「啊,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選擇,世界從這裡展開,並將如同一幅捲軸從這裡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醫治百病,因為它是來自天國的花園。」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使「聖城」實至名歸,廣為人知。
上圖_ 穆罕默德(Muḥammad,約570年-632年6月8日)
「聖城」之實
三大宗教在耶路撒冷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印跡。
公元前11世紀,大衛王統一以色列各部,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王國。約公元前965年,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在錫安山上,建造了「所羅門聖殿」。
沒想到所羅門聖殿三次被毀,兩次重建。這座聖殿最後一次被毀後,只留了聖殿西面的一段長50米、高20米的護牆。猶太人散布各地,無力重建,只能在這段聖殿殘牆邊哭泣哀悼,因而得名「哭牆」。哭牆中有5塊巨型基石,其中有一塊巨石長約13.6米、寬4.6米、高3.5米、重達570噸,是世界上第三大人工巨石。
伊斯蘭教在耶路撒冷同樣留下了聖跡。相傳公元621年7月,先知穆罕默德受天使長吉布利裡的召喚,騎一匹銀灰色牝馬,夜馳群山,直驅耶路撒冷,他腳踏一塊巨巖,登臨「七重天」,見到「真主」,接受「天啟」。
上圖_ 哭牆又稱西牆,是以色列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
公元705年,倭馬亞王朝哈裡發阿卜杜·馬立克建立了「阿克薩清真寺」。伊斯蘭教勃興之初,阿克薩清真寺一度成為穆斯林禮拜的朝向。穆斯林認為在阿克薩清真寺朝拜1次,相當於在其他清真寺朝拜500次,地位僅次於麥加的禁寺和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
就基督教而言,耶路撒冷也神聖高尚。眾所周知,公元1世紀時,耶酥出生在耶路撒冷南郊的伯利恆。公元30年時,他三次進入耶路撒冷收徒、傳教、布道,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後,耶酥復活,40天後,他飛升天堂。
上圖_ 聖墓教堂,又稱「復活大堂」,耶穌墳墓所在地
公元33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娜巡遊至耶路撒冷,在耶酥墓地建立了聖墓教堂。如今,步入耶路撒冷的獅子門,遍布著當年耶酥被捕、受審、跌倒、受難、安葬和復活的14處遺蹟,基督徒將這條路稱之為「苦路」。
在耶路撒冷,很多遺蹟對應著《聖經》中提及的人名、事件和地點,令基督徒心潮澎湃。在過去的2000多年中,苦路是基督徒朝聖的首選目標。每年有不少基督徒身背十字架,重走苦路,體驗耶酥傳遞福音的苦心。眾多聖跡的出現,使「聖城」的形象更加真實和形象,對三大宗教的傳播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圖_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
「聖城」之戰
猶太教經典《塔木德》讚頌:「在上帝賜予的十份美麗中,有九份為耶路撒冷所得,只有一份給了世界其他地方。」其實,耶路撒冷有美麗,還有苦難。據文獻統計,縱觀耶路撒冷的建城史,遭遇圍城50多次,被徵服36次,被夷為平地18次,戰爭成為這座城市的主旋律。
公元前6世紀至20世紀初,迦南人、埃及人、亞述人、迦勒底人、猶太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馬穆魯克人、奧斯曼人和英國人等軍隊,先後佔領過耶路撒冷。公元1096年,正值中國北宋時期,來自歐洲的十字軍歷時近200年,發動九次東徵,建立了耶路撒冷王朝。該城進入了戰爭、焚毀,重建、復甦的惡性循環。
上圖_ 二戰 受迫害的猶太人
在耶路撒冷一座小山上,坐落著大屠殺紀念館。整個建築呈三角形,嵌入山中。「名館」是紀念館的核心部分。二戰中,有600萬名猶太人遭德國納粹屠殺,這些遇難者的姓名鐫刻在椎形屋頂,有些姓名還配有照片和檔案。館內幽暗壓抑,氣氛凝重,透露出猶太人在二戰中遭受的深重苦難。
1947年11月,在英國的提議下,聯合國作出了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兩個國家的181號決議,耶路撒冷由聯合國託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周邊阿拉伯國家的敵視下成立。從立國之初到1973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進行了五次戰爭,都笑到了最後。198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為國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也不甘示弱,於1988年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國家。經過千年紛爭,「聖城」的特殊價值,使它依然籠罩戰爭的陰雲之下。
上圖_ 標註處為 耶路撒冷 位置所在
耶路撒冷在命運女神的手中,織了一個難分難解的結。三大宗教均視其為聖物,拒絕他人染指,這樣助長了各方的覬覦之心。有政治評論家指出:「當今世界政治的中心在中東,中東問題的核心在阿以,而阿以衝突的焦點則是這座城市——耶路撒冷。」這番話道出了「聖城」的糾結和悲歌。
參考資料:
【1】王秀緞 《聖城耶路撒冷》
【2】謝讓志 《聖城耶路撒冷》
【3】李 琴 《美麗憂傷的聖城——耶路撒冷》
【4】秦海波 《為何而戰?——聖城風雨錄》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