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世界之心的耶路撒冷

2021-02-18 ELLEMEN睿士





以色列:延續千年的嘆息和虔誠

攝影、撰文:編號223

想也沒多想,年初說著:「走,去世界之心的耶路撒冷」,過了半年,到了真正要出行的時候,整個以色列的形狀,才像透了墨漬的宣紙,慢慢暈了開來。

於是,我從亞洲的東邊,飛到了亞洲的西邊,帶有敬畏和恍惚,敬畏是因為它那無法隻言片語一語道盡的豐厚歷史宗教和文化,恍惚是因為我真的對以色列了解甚少,以至於飛機真的落地的那一剎那,我對後面旅途的未知,如履薄冰。

因為以色列在地域、宗教和歷史上的特殊性,行前閱讀的確十分必要:「以色列」一名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在希伯來語裡的含義是「與神角力的人」。以色列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簡單地排個時間軸,便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了猶太教,聖經舊約出現了;公元元年,耶穌誕生,而後創建了基督教;之後耶穌升天后六百多年,伊斯蘭教產生了。而這歷經誕生和發展的三個宗教,如今影響著世界上的億萬子民,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在最初,都是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起源的。

過去的三千多年歷史中,猶太人視這塊土地為自身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並稱之為「聖地」、「應許之地」、「奶與蜜之地」,這裡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不知情者總會問:去以色列,安全嗎?不怕戰亂?不怕周邊國家的恐暴分子?儘管因為各宗教之間互相「掐架」導致小小的國域曾經經歷不斷的戰火爭鋒,事實上以色列要比想像的和平得多,暫時沒有戰爭的土地上,大街上滿是荷槍實彈肩扛M4A1的士兵,這對來自異國不熟悉狀況的旅人來說,一方面不免有些疏離的緊張感,另一方面也給既定的旅程帶來心理上的鎮定劑,因為他們,你會覺得子民和城市都還是備受保護的。

特拉維夫,不眠的春天

估計在過去的三千年古老歷史進程中,誰也沒想到特拉維夫——這座以色列第二大城市——地處傳統宗教固守的中東,如今卻成為中東最開放和熱烈的城市。

特拉維夫在希伯萊語裡的含義是「春天的小丘」,而全稱特拉維夫-雅法裡的「雅法」,原意則為「美麗」。這些充滿詩意的褒義之詞,在我抵達的第一天,便得以印證了。

經由莫斯科中轉的航班在接近中午的時候落地特拉維夫,過完海關正好趕上開往市區的最後一趟火車。還納悶著當時只是中午時分,火車何以如此早就停開。火車上一位老太告訴我們,今天是猶太贖罪日,是每年一度的大假期,所有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都會在下午四點多提前關閉,直到次日下午五點之後重新開門。

恍然大悟之間,匆匆趕往Dizengoff大道上的酒店,放下行李便匆匆趕去午餐。時間在下午三點多,街上的餐廳陸續在關門,於是選擇並不多,只有在臨近街角的咖啡吧裡,坐在時髦的年輕人群之中,曬著抵達第一天的太陽。既然街上沒有任何開門的店,於是走路去海灘曬太陽,三五成群的男性露出好身材或躺在沙灘、或兩兩打著板球,暗示著這座對同性戀如此開放的城市,在保守的以伊斯蘭為主要宗教的中東地區,實屬精彩的異類。特拉維夫熱烈的城市氣氛,在日光下慢慢顯現。

特拉維夫的街景

年度贖罪日假期的特拉維夫如同空城,餐廳、店鋪、公共運輸統統關閉,就連自助單車租賃點的機器都停工。

單車是從別家酒店裡,非常好客的酒店服務生手上免費借來的。以色列人的這種好客精神,在往後的幾日行程裡,時時發生在身邊。比如我們實在搞不清楚街邊的單車自助租賃機是如何操作的時候,攔下一個路人詢問,她可以幫我們研究和探聽整整半小時,雖後來未果,但依然笑著道別:「Have a nice day!」

在另外一個午餐的時間裡,位於城中心的Dizengo大道上有一家好吃的餐廳叫做Goocha,我們坐下來,隔壁桌娘炮得可愛的男子隔著空氣打招呼,或許是因為見到稀罕的亞洲面孔,他十分主動地告訴我們他叫Eyal,是個造型師,並主動地給我看他給時尚雜誌做過的造型。Eyal說:「特拉維夫可是中東最繁華的不眠城,周末在BLOCK有個超大的跳舞派對,一定要去,比那些什麼爛鬼破酒吧好玩多了。」

時髦的人的推薦,自然有幾分說服力。果然夜晚BLOCK舊工廠裡的大Party,證實了特拉維夫火熱的夜生活。就算從入口到裡面,一路都是看不懂的希伯來文和中東面孔,約摸著就是這裡了,兩個亞洲人於是混跡在無比昏暗燈光裡的一兩千的人群中,跳舞到天亮。這的確讓我有所訝異,原以為保守的宗教境地竟是如此國際化和開放,也是大開眼界。

特拉維夫周末的派對,年輕人習慣在此釋放青春



聖城聖城,耶路撒冷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工業化程度和總體經濟實力都相對偏高,是中東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商業自由程度、新聞自由程度和整體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此外,以色列另一重要的產業就是旅遊觀光業,大量的珍貴歷史和宗教遺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從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他獨立教派)、伊斯蘭教、到巴哈伊教……到這裡,不得不朝拜存在了三千多年的聖城,世界之心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魅力在於她的神秘和神聖的宗教色彩,歷史上,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無數以耶路撒冷為題的著作、電影、音樂和各式作品,幾乎響遍整個人類。因為它是世界上唯一被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認定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針的聖地。

耶路撒冷老城東邊的橄欖山是看夕陽中聖城的最佳位置,山腰遍布墓地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文中意為「和平之城」,而在阿拉伯語中又意為「聖地」,這座命運多舛的遭受爭奪的古城,多次被外族人破壞,又多次被重新修建。其最重要的地段,就是僅僅一平方公裡大小的耶路撒冷老城,有高12米的城牆圍城,有8座城門,東南西北角分屬四個宗教區:猶太區、基督區、穆斯林區和亞美尼亞區,老城東南面的聖殿山,是聖城中的聖城。

從特拉維夫坐480路公交車抵達耶路撒冷,只需一個小時。聯繫不上預定的bnb的房東,索性把行李扔在了公寓的開放地下室裡,去橄欖山,俯瞰黃昏的耶路撒冷。

這一眼,整個耶路撒冷盡收眼底;這一眼,似乎望見了來自千年的嘆息;這一眼,已經領略了強烈的聖城之聖。橄欖山不僅是傳說中留下耶穌多處足跡的聖地,也是猶太教徒朝聖的最終目的地,在這裡安息的人最先復活。故此橄欖山谷地中遍布了密集的墓地,與遠處視線裡特有的耶路撒冷石建築而成的老城和聖堂,同在黃昏逆光下,折射出金黃的色澤。是日正逢伊斯蘭古爾邦節,風中傳來遠處清真寺的誦經召喚樂,使得視覺和聽覺具有簡單的通感,聖城之聖不言而喻。

對於基督教來說,耶路撒冷是耶穌傳福音、背十字架受釘以及復活的聖地,每日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沿著耶穌受難之路的14個站點,一站一站朝拜過去,直到耶穌最終安葬並復活的終點——聖墓教堂。

耶路撒冷老城裡的基督教區,剛從耶路撒冷最大的市場Mahane Yehuda買完東西走入街對面巷子裡的猶太人

而對於猶太人來說,老城內的哭牆,則是他們的第一聖地。

從雅法門進入老城,一路往東直行便到哭牆,曾經只在電影裡看到的場景,成為眼前的現實。背上披著Tallit(猶太人祈禱時所用的披肩)和手臂上纏著Tefillin(祈禱時纏繞的黑色皮帶)的猶太教徒們面朝石牆,頻頻點頭進行禱告。教徒們口中念念有詞的是希伯萊文的聖經和先知書。走進哭牆的教徒們頭上戴著小帽,是因為他們認為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所以無論是否猶太人,進入哭牆都得戴小帽,而在入口處也會有紙帽供應給遊客使用。

耶路撒冷老城東南角,行色匆匆趕往哭牆的猶太人

傍晚在老城遇見行色匆匆的猶太人成群結隊地往哭牆而去,於是意識到那日是安息日,周五晚上的哭牆人山人海,神學生、教士和士兵們聚集一堂,唱詩跳舞有如派對狂歡。

猶太,哭牆,聖殿,信仰的力量,延續千年的嘆息和虔誠。這裡真的有一種力量讓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每逢周五的猶太教Sabbath安息日,哭牆從傍晚開始聚集了人山人海的教士

身著典型的黑色服裝的猶太人是哭牆最鮮明的風 景。猶太人禱告時不斷提神的名字,為免妄稱神的名,於是呼一次名,點一次頭,愈點愈多,變成慣例,是懇切禱告的象徵

猶太人禱告時面朝哭牆口中念念有詞,念的是希伯來文的聖經,以及先知書

哭牆分兩側,左側是猶太男人禱告區域,右側是女人禱告區域,互不幹涉

猶太教士祈禱時有專用的服飾:黑條紋披肩叫Tallit,纏繞在手上的皮帶叫Tefillin,衣角的辮狀流蘇叫Tzitzit

離開老城的周日,一路晃到耶路撒冷最著名的市場Mahane Yehuda,同樣人潮洶湧,人們忙著搶購著過節的香料、小吃、蔬果、生鮮和糕點,接踵摩肩的都是本地人和異國人,擠在市場裡購買特價生活食品,使得原本就不寬闊的通道顯得更加逼仄。這裡人潮的密集,有如德黑蘭的Tehenran巴扎,又販賣著像是東南亞周末市場裡售賣的佐料,同時也能看到巴黎有機市集上的自製食品,就是因為古老又現代、地域特殊和人種混合的耶路撒冷,才有著這般的歐亞混體。

死海,消失中的古老銅鏡

遇上接連不斷的節日,在一日熙攘一日清冷的耶路撒冷,Sukkot住棚節再次遭遇節日的空城。計劃那日是離開耶路撒冷直奔死海,而興衝衝地喊著「死海我來啦!」的雀躍,在到達車站時,被假日休息的巴士澆滅殆盡。

不得已,怏怏地站在中央車站外的雅法路中間,以100美金駛到死海與計程車司機口頭成交。下午三點離開空蕩蕩的聖城之前,給這座難能一見的空城拍下照片。

一路沿著死海的北端往南,隨著路邊隔幾公裡樹立的海拔高度指示牌,一路降至最低海拔負422米。隔著死海,對岸的約旦清晰可見,到達的是死海Neve Zohar一區,大概因為前來死海漂浮和度假的人非常多,附近的酒店收費幾乎都抬至天價,只有在Neve Zohar區,才能訂到性價比可觀的酒店。

死海之所以稱為死海,是因為湖內鹽分極高,魚類和其他水生物都無法生存其中,湖岸周圍也沒有植物花草。陽光照在平靜的湖面,折射出的光,像一面古老的銅鏡發出的光。漂浮於死海之上,抹一身死海黑泥,是每個到達死海的人必須做的兩件事。

死海因為鹽分極高,陽光照射下宛如明鏡,閃閃發光

因為把背包遺落在計程車上,八月十五的月亮之下,漂在死海,本是夢幻的一幕,被有如亂麻的心思打碎。所幸最終背包失而復得,自由的行程永遠可以應付突發的難堪,行程走到後面,約旦的兩日,還可以調整多出時間,再遇死海,這次總算可以好好心安地享受一次漂浮了。

只不過這次是漂在了另一邊的約旦境內的死海,計程車司機拉著我們去到Dead Sea Spa Hotel,一片酒店專屬的死海沙灘,比起對岸死海的沙灘人潮,這頭遊客清冷的境況,幾乎讓人得以獨享一片水域,而免費的死海泥也讓人覺得是意外的收穫。

是的,真的不需要做任何高難度動作,往死海裡輕輕一躺,身體就自然地浮起。那時,習慣性的遊客動作「閱讀」,已經不能表達炫耀的心態,乾脆就是以水為床,手執一瓶純水以隨時補充身體丟失的水分,好好地享受夏末的太陽吧。

死海在慢慢消失,每年蒸發約1400毫米,岸邊的刻度牌告示著五年前死海還在那個高度,五年後已經降到另外一個高度。據悉,從1950年以來,水位已下降約40米,未來可能幹涸,而人們,或許再也不能像如今一般繼續享受它帶來的恩澤。

朝著死海走去的兩個老人,他們經過的位置,正是二十年前死海的水位線

攝影、撰文:編號223




相關焦點

  • 《天國王朝》耶路撒冷的意義,以及曾經開明的伊斯蘭世界
    《天國王朝》裡面似是有三派主要勢力:以聖殿騎士團為代表的天主教歐洲,薩拉丁所代表的伊斯蘭世界,以及夾在中間的耶路撒冷國王和男主巴裡安。聖殿騎士團的狹隘、極端和排外主義都很好地體現了那個時代被教權籠罩下的歐洲的狹隘宗教極端主義和對於伊斯蘭世界的盲目敵視。他們執意要將三教聖城耶路撒冷佔領並驅逐所有穆斯林,完成絕對的基督化。
  • 旅行 耶路撒冷的今晨
    這種源於內心的復國力量甚至強過了「回到上帝的應許之地去」的宗教驅使。當然猶太人也知道,他們已經不大可能得到那個全部的完整的迦南了,他們只求離著耶路撒冷,離著末日來臨之時的聖殿山和金門能近一些,再近一些就好。所以當聯合國第181號決議一經通過之時,猶太人並未做過多的猶豫,隨即就接受了,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結果了,不能錯過,也不能夠錯過。
  • 中東旅行|除了耶路撒冷,以色列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去一次!
    世界如有十分美麗,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美麗與哀愁,不知道被文藝青年們提及了多少次,被種草了很多年,終於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計劃中被提上日程。帶著對耶路撒冷整座城市的嚮往,對以色列這個神秘的猶太人國度的好奇,我和朋友一起在最短的時間內定好了這次旅行計劃。
  • 世界有兩個中心:一在耶路撒冷,一在岡仁波齊
    天啟宗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耶路撒冷是它們共同的聖城,世界的中心。自然宗教包括婆羅門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和西藏的本教,岡仁波齊是它們共同的神山,世界的中心。所以從宗教意義上看,世界有兩個中心:一在耶路撒冷,一在岡仁波齊。
  • 【走進以色列】耶路撒冷&死海,一生必去一次的不死聖地!
    【走進以色列】耶路撒冷&死海,一生必去一次的不死聖地!一個宗教紛爭的國家,一個上帝憐惜的民族,這裡有傳奇的猶太傳統、古老的聖經神跡、悠閒的海濱風光,以及神秘的異域風情。每年吸引著大約350萬遊客, 其中中國遊客只是一個零頭,去年3萬不到。大家都不怕,你怕什麼!第一站:耶路撒冷——給上帝傳張紙條  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耶路撒冷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濃鬱的宗教氣息正是耶路撒冷最具魅力的地方。
  • 騎砍2霸主MOD:以耶路撒冷之名2
    騎砍2霸主MOD:以耶路撒冷之名2以耶路撒冷之名2是戰團MOD「以耶路撒冷之名」的騎砍2版本續作,該MOD
  • 耶路撒冷為什麼被稱為「聖城」
    在希伯來語中,「耶路」意為「城市」,「撒冷」代表「和平」,「耶路撒冷」合起來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在阿拉伯語,耶路撒冷稱為「古德爾」,有「聖城」之意。《聖經·創世紀》中,首次出現了「耶路撒冷」的名稱。基督教的《新約》中,耶酥預感到耶路撒冷遭受的苦難,在橄欖山上哭訴:「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同樣也曾由衷讚嘆:「啊,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選擇,世界從這裡展開,並將如同一幅捲軸從這裡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醫治百病,因為它是來自天國的花園。」
  • 一文讀懂耶路撒冷
    其頂部放置著憐憫之座,是由兩個金子製成的小天使。由於幾個事件神秘的約櫃被認為具有超自然神奇力量,這些事件包括:一位男子的離奇死亡,他試圖將約櫃用牛牽拉時摔倒當場死亡;在一次戰役中巴勒斯坦古城耶利哥牆突然倒塌;在另一場戰爭中腓力斯人被俘虜時出現許多災難現象。人們對於約櫃產生著各種假想,一些人推測約櫃可能隱藏在某些地方,這些地方需要精確操作才能發現,這可能需要一個勇敢的人去開啟其中的謎團。
  • 《天國王朝》影評:耶路撒冷的大同理想
    了解過一些中世紀史的朋友相當推薦觀看,沒了解過的也不妨礙欣賞電影溢出屏幕的史詩感,只是其中有很多細節和臺詞的門道,需要有歷史知識背景的人去細細玩味。中世紀約一千年的歷史離不開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爭鬥,離不開雙方對於聖城耶路撒冷控制權的搶奪,無數人為了宗教的勝利犧牲性命。
  • 在耶路撒冷遇見天國王朝
    伊娃·格林1.為什麼是耶路撒冷這個地方是如此嬌美,以至於猶太人在其神聖經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通常把她描繪成無恥的蕩婦,或者是被愛人拋棄的受傷的公主。耶路撒冷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耶路撒冷三千年》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和城市裡,上帝為什麼選中了耶路撒冷?
  • 2016最新恐怖影片《地獄之門:耶路撒冷》
    《地獄之門:耶路撒冷》以色列新銳導演PAZ兄弟檔的最近恐怖片,去年7月於加拿大Fantasia奇幻影展世界首映,獲得觀眾一致好評,隨後榮獲2015耶路撒冷影展觀眾票選獎,片中史詩般的闇黑風格席捲恐怖片愛好者,挾著這股氣勢,該橫掃國外各大影展
  • 耶路撒冷:天使曾在這裡哭泣
    走進耶路撒冷:「古老的聖城耶路撒冷,處處都充滿著神秘的氣息等待著您的探索,當您踏足這片土地之時,仿佛時間穿越回千年前,這座城市到處都充斥著古樸、神秘的氣質。」各位書友,周一早安,今天我們開始共讀《耶路撒冷三千年》。
  • 《耶路撒冷三千年》
    書名:《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英] 西蒙·蒙蒂菲奧裡01 聽前思考耶路撒冷為何如此重要?耶路撒冷和三大宗教有何關係?耶路撒冷都上演過哪些衝突紛爭?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遠不如神話重要。03 精華筆記第一個部分:耶路撒冷與三大宗教有著怎樣的關係?
  • 耶路撒冷如何成為猶太人的聖城
    猶太人獲得許可返回巴勒斯坦,在那裡他們重建了耶路撒冷還有其中的聖殿。這次重建之後,耶路撒冷又存在了五百多年。延續到了古羅馬時期,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已經徵服了大片的領土。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自然也是羅馬的囊中之物。當時的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但羅馬人還是扶持了一個猶太人的國王。作為他們的盟友。這個人就是大希律王。
  • 既熟悉又陌生的「聖城」耶路撒冷
    1800年前,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率眾渡河來到迦南(耶路撒冷最早的名稱)之地,記錄這段歷史的《聖經.出埃及記》至今是猶太人必讀的歷史。希伯來人正式建都耶路撒冷在公園前1000年左右。能徵善戰多才多藝的大衛王,將希伯來之國建成了一個強盛的君主國。他大興土木,在耶城修建了豪華的宮殿和祭祀上帝的聖壇。大衛之子所羅門繼位之後。
  • 耶路撒冷哭牆太多悽美傳說!
    耶路撒冷舊城位於耶路撒冷以東,東鄰橄欖山,南傍錫安山,面積僅有1平方公裡,卻分成了四個區:猶太教區、伊斯蘭教區、基督教區和亞美尼亞教區,位於舊城內的聖殿山,是猶太人最神聖之地。        由於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已經2000多年了。千百年來,所有回到聖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都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既哭訴流亡生活之苦,也哀悼被毀的聖殿,所以它被稱為」哭牆「,猶太教(Judaism)把它看作第一聖地。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但是要德國人去殺人,主動去屠殺猶太人,那性質就不一樣了,只要還是有文明的人,心中的道德感也不允許。600萬人幾乎是現在以色列的全部人口。想要屠殺那麼多人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月臺上被篩選分類,準備運輸去集中營的猶太人三、一場發生在耶路撒冷的審判自以色列建國以後,為了給二戰期間死去的同胞復仇,以色列的情報組織一直在世界各追捕前納粹戰犯,逮捕並押送回以色列受審
  • 從徵戰走向徵戰:應許之地耶路撒冷,為何反倒會成為戰火的焦點?
    耶路撒冷絕對是整個世界人類史上的風雲際會之地,你找不到一塊比耶路撒冷更加特殊的地方,它是三大天啟宗教的共同母地,如果說西方世界只能留存下一座聖城的話,那它只能是耶路撒冷。和競爭激烈的基督教世界不一樣,當時的阿拉伯世界更加寬容,甚至對於基督教都很寬容,在其境內建造基督教堂這種行為都是被允許的。除了宗教上的因素,中東世界還有另一個優勢就是商貿非常發達,阿拉伯商人憑藉地理優勢,基本上連接了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商貿點。
  • '耶路撒冷四重奏'
    『耶路撒冷四重奏』---- 小提琴家Alexander Pavlovsky和Sergei Bresler,中提琴家Ori Kam和大提琴家Kyril Zlotnikov是以色列著名的弦樂四重奏組合。該四重奏將於6月11日在北京中山音樂堂演出,開啟他們的亞洲巡演,屆時他們會演奏Mozart, Smetana和Bartok的曲目。
  • 金色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Of Gold
    金色的耶路撒冷,由 Naomi Shemer 為以色列音樂節(1967年5月15日,以色列十九周年國慶日的第二天)寫成。歌曲原唱是舒莉·納坦 (Shuli Natan)。最初的歌曲敘述了猶太人兩千年來渴望回到耶路撒冷的故事,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從約旦控制耶路撒冷東區19年後重新奪回),舍莫爾在歌曲最後添加新章為慶祝耶路撒冷的重新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