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耶路撒冷:
「古老的聖城耶路撒冷,處處都充滿著神秘的氣息等待著您的探索,當您踏足這片土地之時,仿佛時間穿越回千年前,這座城市到處都充斥著古樸、神秘的氣質。」
各位書友,周一早安,今天我們開始共讀《耶路撒冷三千年》。正如周日導讀中提到的,這本書的厚度很難用一周來讀完,剛開始也會因為乏味而很難堅持下去,但當你閱讀至三分之一時,你會發現你已經在想像的國際與塵世中無法自拔。
各位書友早安,建議閱讀第一部分第1節至第6節(p13-p61),並在閱讀中思考兩個問題:
1、以色列人為何在曠野生活四十餘年?
2、真正的勇敢是壯烈的死去還是卑賤的活著?
1
耶路撒冷是究竟屬於哪個國家的?
這個問題幾乎是全世界人都想知道的問題。耶路撒冷作為一個朝拜聖地,千年來不斷被人相互搶奪。到底耶路撒冷是哪個國家的?
今天起,我們從耶路撒冷第一任居民——耶布斯人開始了解。
亞伯拉罕出生於公元前2166年,距今有四千多年,屬酋長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堯舜時代。亞伯拉罕和他的家族遷到以色列後生下了兩個孩子,一個是以撒,另一個是以實瑪利。以實瑪利繁衍了穆斯林民族,亞伯拉罕考慮到土地和財產的繼承權、血統的保持,把以實瑪利及其母親打發走,把以色列的土地和產業賜給了純正希伯來血統的以撒。前12世紀(距今近四千年),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部落定國都耶路撒冷,前935年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其後先後受到亞述、巴比倫、波斯(今伊朗)、馬其頓等帝國的統治。巴勒斯坦來自非利士人,公元前135年羅馬帝國驅逐猶太人,外邦人進入以色列國,也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而文中出現「現在,以色列人第一次離這座城市如此之近」。
值得思考的是上帝並不讓他們進入迦南,而是讓他們在曠野上耗了四十年,這是為什麼?
其實摩西在從埃及到迦南的路上,按照上帝的旨意辦事,但還是多少犯了些錯誤,嚴格的上帝就不讓他們進到迦南,而是讓他們在臨近迦南的曠野上呆了40年,其目的是讓這一代信仰不堅定的人耗死,摩西等人死後,上帝指派約書亞帶著以色列人開始進入迦南。
但當地的耶布斯人和海上入侵者非利士人都是以色列人的敵人。在約書亞帶領下,與耶布斯人戰鬥。
幾百年後的非利士人就不那麼好對付了,因為他們是海上民族,比起遊牧民族的以色列人來說,見多識廣,裝備精良。非利士人還曾搶走過約櫃。以色列認為該有個領導了,於是推選了掃羅為王。但「掃羅不適合當國王」,後來上帝看上了一個年輕人「大衛」。
但,勝利的遊牧民族並不是因為精良的裝備,更不是因為見多識廣,而是因為他們40餘年堅定的信仰。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聖地。或為理想高地,或為情感聖地。就像猶太人心目中的耶路撒冷,神聖清潔,至高無上,值得一生守望。就像歌詞裡唱的:未來像奔向耶路撒冷/夢不怕裂痕……愛在遙遠的耶路撒冷/找尋某個人。
2
雖鵬翅之偶垂,豈鴻肩之就息?否極必泰,道之常也,指顧之間,終當蘇而復上。
長輩們常告誡我們勿忘國恥,擁有一顆愛國心。而讀到耶利米拼命宣傳不要抵抗巴比倫人,要甘心去做他們的奴隸,我想這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太理解的,而這是否等同於我們文化中的賣國賊?
實際上,看這本書不能用我們中國的思維方式和傳統文化去套,否則就會很迷惑。比如耶利米拼命宣傳不要抵抗巴比倫人,要甘心去做他們的奴隸(因為聖經的意思是上帝只是讓巴比倫人作為懲罰猶太人不敬上帝行為的一個工具,教訓一下,幾十年以後就放回去了)。這在我們的文化理解中為投降,漢奸賣國賊,所以,讀這本書不能去鑽牛角尖。
而重點在於「巴比倫之囚」,這一讓猶太人世代刻骨銘心的奇恥之辱。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尼布甲尼撒毀滅,連同猶太人心中的聖地——聖殿(史上稱第一聖殿)也被徹底摧毀,而且約櫃也就從此消失了。西底家在親眼看著他兒子們被殺死後,又被挖了雙眼,用鐵鏈鎖了去了巴比倫。除了留下少數最貧窮的人留在耶路撒冷做工外,大部分猶太人都被擄去了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圖為義大利畫家弗朗西斯科·海斯的《耶路撒冷聖殿的毀滅》
今晚見,我們繼續共讀《耶路撒冷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