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文/徐劍梅
1912年4月10日,鐵達尼號,這艘當時最大、最豪華的遊輪,離開英國南安普頓港,駛向乘客們的夢想之地——美國。
4月14日夜,晴朗,卻極冷。然而北大西洋美得異乎尋常。沒有一絲風,天空布滿星辰,海面平滑如鏡。
夜間的望手是弗雷德裡克·弗裡特。他從小就不知道父親是誰,12歲就出海。這一年他25歲,卻被公認為能幹且經驗豐富。這天夜裡,他和同伴瑞金納爾德·李的手裡都沒有望遠鏡。由於匆忙起航,裝望遠鏡的箱子不知被放在了什麼地方。
突然,一團巨大的黑影在船首前方冒了出來。弗裡特抓起鍾錘,連敲三下,然後拿起電話向艦橋報告:「冰山就在前面!」
大副默多克立刻下令回輪,但鐵達尼號太大了,航速也太快,轉向很慢。一秒,又一秒,船首成功地繞開冰山主體,卻撞上了冰山隱藏在水下的一角。
就是這一角冰山,將船體捅出了一條91米長的裂隙,擊破了6個隔水艙。
如果只破兩個隔水艙,鐵達尼號可以照舊航行;如果只破頭4個,也無沉沒之虞。但是,6艙連破,命運的喪鐘就這樣敲響了,鐵達尼號在劫難逃。
最忠實地還原撞擊那一刻的情形,莫過於簡單記錄遇難者和生還者當時在遊輪各處的聲音:
「只是一聲悶響。」
——喬治·哈德,頭等艙乘客
「很重的撞擊,就像打雷,一陣雷鳴。」
——威廉·比徹姆,在4號鍋爐房值班的消防員
「我甚至沒感到震動……不管怎麼說,我在的地方沒有搖晃。」
——哈羅德·布萊德,無線電報員
「在我看來,撞擊根本談不上巨大,只不過我們就好像穿行過的一千個彈珠,失去了平衡。」
——斯圖爾特·懷特夫人,頭等艙乘客
「撞了!然後是低低的、嘎扎嘎扎的擠壓聲、破碎聲、劈裂聲。鐵達尼號微微抖動著,發動機漸漸停止了轟鳴。」
——維奧萊特·傑索普,船上的女服務員
這一夜,北大西洋的溫度只有-2℃。海水含鹽,比淡水凍結溫度要低,因此比冰山更寒冷。
14日23時40分,海難開始。
撞上冰山?無線電報員——25歲的傑克·菲利普和22歲的哈羅德·布萊德——第一個念頭就是船長在開玩笑。向船長確認後,菲利普發送了「CQD」——當時的海上標準遇難信號。後來又發送了新式求救信號「SOS」。
菲利普瘋狂地向範圍內的所有船隻發送泰坦尼克的方位和求救信號,有幾艘船進行了回復,包括營救了倖存者的卡帕西亞號。布萊德則在駕駛樓和無線電室之間來回傳遞消息,目睹著駕駛樓逐漸沉到與水面齊平。
海水湧入無線電室,但菲利普仍然堅守崗位。「我們正把乘客放到小船裡,機艙已經被淹了。」這是他發出的最後一次緊急呼救,被牛津大學出版社收入《牛津20世紀引語辭典》。
3分鐘後,泰坦尼克沉入水下。
一個大浪把布萊德掀出甲板,但他和菲利普都爬上了救生船。簡直是奇蹟。
可是,因為精疲力竭和沒來得及添衣服,菲利普在他召喚來的卡帕西亞號抵達前死去。
布萊德大難不死,回到了蘇格蘭家鄉。後來每次談起菲利普,他總是心情激動:「那天夜裡,我懂得了愛他。每個人都發狂般地跑來跑去,看見他始終在埋頭工作,我心裡突然升起了巨大的敬意。」
菲利普的家鄉在英格蘭薩裡郡的戈德爾明。當地人為他建造了一個紀念碑,由一道迴廊和瓦伊河畔的一條散步小道組成。很多年裡,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泰坦尼克紀念碑。
4月15日凌晨2時20分,巨輪完全被海水吞沒。但此前人們難以相信,因為海面依舊如此平靜。
第一艘救生船下水時,許多人都拒絕乘坐。最初的幾艘救生船總共空了400多個座位。
塞奇一家11口人全部死於這場海難,只因不願乘坐救生船。
塞奇的父親叫約翰,母親叫安妮。兩人都是44歲,他們生了9個孩子,在美國佛羅裡達州買下了一個農場,指望到那裡生活會更寬裕一些。他們是典型的英國底層百姓,勤苦、務實,對大西洋彼岸的生活打算得很具體。約翰和安妮計劃在農場種柑橘和山核桃,4個大孩子決定去了以後分別當酒吧侍者、廚師、麵包師和裁縫。
安妮很怕乘船,因為英國有句老話:小時候差點淹死的孩子,將來註定還是會被淹死。而兩年前,她13歲的女兒多蘿西就曾掉進水裡,差一點就沒了命。但最後,安妮還是同意了。一家人買的其實是費城號的船票,後來被轉到鐵達尼號上。全家聞訊大喜,以為吉兆。
巨輪下沉的時候,塞奇一家就挨著放救生船的船員站著,大女兒斯泰拉已經在船上找到了一個位置,叫家裡人都下來,但沒有獲準,於是斯泰拉返回了鐵達尼號的甲板。
最後,11口人無一生還,最小的孩子僅4歲,只有一個孩子的屍體被找到。這個孩子後來被海葬,為了讓他和家人們在一起。
這場海難中,有位牧師拒絕登上救生船,當時,他正在帶領信眾祈禱,直到海水沒頂。有人想當然地說,這是一個人為構建的神話,但事實上,這個故事並非虛構。
與身份所代表的財力和社會等級相符,這位牧師購買的是二等艙船票。他按時上船,打算趕到紐約為弟弟主持婚禮。
4月14日這天,他和一位德國神父在船上主持了兩場彌撒。面對100多名聽眾,他們布道時不約而同地強調:「在精神海難發生的情況下,宗教隨時會起到救生船式的安慰作用。」
最後一場彌撒結束後僅3個小時,海水漫過了甲板。但這位牧師鎮靜如常,繼續向數百名乘客提供這樣的宗教安慰,並幫助幾十名二等艙和三等艙乘客登上了救生船。
這位牧師本有生還機會,一名水手被他感動,堅持讓他登上救生船,但遭到了他的拒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一直帶領著擁有不同信仰的人們一起祈禱。
消息傳到紐約,牧師的弟弟取消了原定的盛大婚禮,而改用了樸素沉默的儀式,以紀念自己的兄長。
這位牧師名字叫託馬斯·拜爾斯,是英格蘭埃塞克斯郡的一位教區長,終年32歲。
巨輪沉默的最後時刻,救生船不夠了,所以只允許女士上船。
在電影《鐵達尼號》中,有位上流社會的年輕紳士男扮女裝混上了救生船,其實這個故事確有原型,只是真人既不富貴也不是紳士,甚至不是英國人。
他叫愛德華·瑞安,當年24歲,來自愛爾蘭蒂珀拉裡郡,是三等艙乘客。據說,可能有好幾名三等艙男性乘客假扮女人混上了救生船。但事後洋洋得意於自己這一「小聰明」的,迄今發現的只有瑞安一人。
瑞安生還後,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最後一艘救生船就要划走了。我又想了想,如果能夠混上去,我就平安無事了。我脖子上有條毛巾,剛好拿它蒙住頭,垂在背上。然後僵硬著身子經過那些水手,這些人宣稱哪個男的敢帶頭上船,就會挨槍子。他們以為我是個女人。船比甲板低30英尺(約9米),我抓住身旁站著的一個滿臉絕望的女孩,帶著她跳到船上。」
有人願意像英雄般死去,也有人希望像酒鬼一樣離開人世,他們都在一條船上。
鐵達尼號快要沉沒的時候,34歲的派屈克·迪龍和幾個同伴跑進酒吧狂喝了一氣。剛把一瓶白蘭地塞進口袋,一個大浪就把他打昏過去。醒來一看,迪龍發現自己已置身救生船裡。身邊一位婦女見他渾身酒氣,露出嫌惡的表情。掌船人掏出迪龍身上的酒瓶,扔進了大海。
33歲的烤麵包大師傅查爾斯·喬因是迪龍的利物浦老鄉。他沒有去酒吧,而是駕輕就熟地進了食品間,往肚子裡能灌多少就灌多少,然後醉醺醺地走向船尾。船沉了,喬因抓住船尾,騎在上面下到水裡,然後遊向附近的救生船。救生船上的人不願意讓酒鬼上來,喬因就一直在船邊漂著,直到被拉了上去。
二副萊託勒的選擇與酒鬼形成了鮮明相比。海難發生後,萊託勒負責指揮放下所有的救生船。他忠實地執行了婦孺先行的命令,完全沒有想過要給自己留個位置。船沉的時候,萊託勒隨著抽水泵沒入水下,鍋爐的一股蒸氣把他推回海面。他爬上救生船,立即指揮救援溺水者,一共救上了27人。
後來,萊託勒同樣英雄般地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戰時,他指揮過一艘驅逐艦;二戰中,他和兒子駕船幫助130名英國軍人從敦刻爾克安全返回不列顛。
鐵達尼號的打撈始於1987年。當時只有法國海洋學研究所、莫斯科希爾紹夫海洋學研究所和英國郵船泰坦尼克公司擁有能夠接近沉船遺骸的潛水設備。三家機構聯手展開了6次探險,共撈出6000多件遺物,絕大多數於2000年夏天出水。
潛水員回憶道:「下潛要兩個小時,完完全全是在黑暗裡。到達沉船後才能打開用電池供電的引擎和泛光燈,只能看見前方4.6平方米內的東西。」除了他們,當今世上再無人親眼看見過泰坦尼克頭等艙寬大的樓梯、華麗的欄杆、已經傾塌的玻璃穹頂和那些枝形鍍金吊燈。
實際上,在大西洋海底3677米深處的沉睡,已經使絕大多數沉船遺物破爛不堪,看起來都像是幽靈世界裡的晦暗擺設。
那些鑄鐵物件,如果打撈出水時不格外小心處理,甚至在接觸空氣的一剎那就會發生爆炸。至於皮具和木器,仍舊要靠與海底相似的鹽度、壓強和冰冷的溫度才能繼續勉強保持形狀。
打撈出的物品中有一個香水瓶屬於頭等艙乘客、曼徹斯特香水製造商阿道夫·薩爾菲爾德。1912年他47歲,用一隻瑞士造皮箱裝了60多瓶香水樣本,夢想打開美國市場。他沒能實現夢想,卻活了下來。香水皮箱則在88年後出水。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打開了其中的一個小瓶,一下子,「實驗室裡充滿了鮮花的芳香」。
版權說明:本微信所有文章,若侵犯作者的版權等問題,請留言在本微信平臺,24小時內必定刪除!謝謝各位的支持。
▍書香人生:liuxy701012
經典的散文、小說、雜文,總有你喜歡的!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