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檔,票房領跑的大熱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天上掉下個UFO》一節,黃渤飾演的「農村發明家」在自製的「破釜沉舟」跑步機裡跑步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而這一角色的原型則是有著「民間發明家」之稱的網紅人物手工耿。在快手近日推出的第一部自製的八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中,追蹤拍攝了八位網絡知名跨界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手工耿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紀錄片讓來自民間又爆紅網絡的奇才們,在鏡頭前講述各自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思考,展現了他們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卻又「腦洞大開」「孜孜不倦」的一面。目前,被網友們稱為「當代藝術的漫遊指南」的片子在快手上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530萬,超過四萬多網友給予讚賞,網絡評分頗高。
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拉近藝術和觀眾的距離
從身為焊工但受不了工地的無聊,回到家裡靠百無一用的搞笑發明圈粉無數的「保定愛迪生」手工耿到「宇宙級文藝宅男」彭磊,《國產藝術凌凌捌》視角中的藝術工作者,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充滿理想和抱負、接地氣的普通人。
從新褲子樂隊的主唱、最佳新人導演,再到業餘畫家,彭磊的人生離不開「藝術」二字,以他作為開篇的《國產藝術凌凌捌》不同於其他紀錄片的天藍水碧、充滿濾鏡的背景,連背景的灰牆小路都保留著它的本色,鏡頭前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真實。
「今年年初疫情期間,我還創造了『臥室搖滾』」,鏡頭下,戴著眼鏡、抱著吉他出場的彭磊登場,毫不掩飾自己藝術執著下的生活苦澀,將自己在淹水的地下室排過練,只在單位領700塊工資還嫌多、一度睡在自己賣不出去的畫上的經歷娓娓道來。以自嘲的形式把每一個觀眾和看客都從容地帶進北京小胡同的普通生活。
在彭磊自嘲般的講述中,這位曾憑《樂隊的夏天》走入觀眾視野中的歌手形象逐漸變得立體,伴隨著一句「藝術是構建人生的品味」,紀錄片呈現出一位經歷過風風雨雨、對藝術有著執著追求、接地氣的藝術工作者,感受到藝術工作者奮鬥的不易。
除了手工耿和彭磊,紀錄片中的每個藝術家都有著豐富的故事。24歲就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對於當代藝術語境有著自己思考的徐震;有50萬粉絲、在城市裡如魚得水卻非要去鄉村搞實踐、「吃苦頭」的建築設計師週遊;從在外版佔據98%市場的繪本銷售環境下,用17年時間出版上百部中國故事繪本的中國畫家熊亮;大學畢業後做了11年手工,用最柔軟的羊毛材質戳出最硬核最動人的童話世界的殷越……藝術不再是高冷寂寞的,《國產藝術凌凌捌》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他們的形象在故事的講述中愈發立體,藝術和觀眾之間的距離也隨之拉進。
藝術家在鏡頭前講述對藝術的思考,探索藝術的真諦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離不開創作者的思考,紀錄片也不例外。「究竟何為藝術」「究竟何為藝術家」「國產藝術如何去表現」等話題成為了構成這部紀錄片的思考主線。鏡頭前,每個「發明家」「創作者」都講述著各自對於藝術的理解。
「音樂繪畫電影,都給人造夢的感覺,你在看的時候暫時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彭磊對於藝術的思考。無獨有偶,手工耿則表示,「藝術是美好的事物」。很多人質疑他發明的東西缺乏實用性和商業價值,但是在他看來,人生的很多事不能只用金錢來衡量,那會失去很多快樂。用滿腔熱情去讓自己的創作開花結果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以「斜槓青年鼻祖」自居的喬小刀,創作了歌曲《消失的光年》《鳳求凰》,也參與過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設計,曾經揣著兜裡僅有的400元前去北漂的他,如今隱居在山林裡做了木匠,用了6年時間完成了100多座童話小屋的雕刻,不停地用全新的生活賦予生命新的思考和希望。
從彭磊到喬小刀和手工耿,這些藝術工作者身體力行的創作,一筆一畫,一針一線,在工作和生活的積累中慢慢讀懂藝術的價值,拓展著生命的廣度和深度。藝術工作者對於藝術價值的思考和感悟,也成為這部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記者 汪荔誠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