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是國產藝術紀錄片新的打開方式

2020-10-13 中國日報網

今年國慶檔,票房領跑的大熱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天上掉下個UFO》一節,黃渤飾演的「農村發明家」在自製的「破釜沉舟」跑步機裡跑步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而這一角色的原型則是有著「民間發明家」之稱的網紅人物手工耿。在快手近日推出的第一部自製的八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中,追蹤拍攝了八位網絡知名跨界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手工耿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紀錄片讓來自民間又爆紅網絡的奇才們,在鏡頭前講述各自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思考,展現了他們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卻又「腦洞大開」「孜孜不倦」的一面。目前,被網友們稱為「當代藝術的漫遊指南」的片子在快手上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530萬,超過四萬多網友給予讚賞,網絡評分頗高。

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拉近藝術和觀眾的距離

從身為焊工但受不了工地的無聊,回到家裡靠百無一用的搞笑發明圈粉無數的「保定愛迪生」手工耿到「宇宙級文藝宅男」彭磊,《國產藝術凌凌捌》視角中的藝術工作者,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充滿理想和抱負、接地氣的普通人。

從新褲子樂隊的主唱、最佳新人導演,再到業餘畫家,彭磊的人生離不開「藝術」二字,以他作為開篇的《國產藝術凌凌捌》不同於其他紀錄片的天藍水碧、充滿濾鏡的背景,連背景的灰牆小路都保留著它的本色,鏡頭前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真實。

「今年年初疫情期間,我還創造了『臥室搖滾』」,鏡頭下,戴著眼鏡、抱著吉他出場的彭磊登場,毫不掩飾自己藝術執著下的生活苦澀,將自己在淹水的地下室排過練,只在單位領700塊工資還嫌多、一度睡在自己賣不出去的畫上的經歷娓娓道來。以自嘲的形式把每一個觀眾和看客都從容地帶進北京小胡同的普通生活。

在彭磊自嘲般的講述中,這位曾憑《樂隊的夏天》走入觀眾視野中的歌手形象逐漸變得立體,伴隨著一句「藝術是構建人生的品味」,紀錄片呈現出一位經歷過風風雨雨、對藝術有著執著追求、接地氣的藝術工作者,感受到藝術工作者奮鬥的不易。

除了手工耿和彭磊,紀錄片中的每個藝術家都有著豐富的故事。24歲就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對於當代藝術語境有著自己思考的徐震;有50萬粉絲、在城市裡如魚得水卻非要去鄉村搞實踐、「吃苦頭」的建築設計師週遊;從在外版佔據98%市場的繪本銷售環境下,用17年時間出版上百部中國故事繪本的中國畫家熊亮;大學畢業後做了11年手工,用最柔軟的羊毛材質戳出最硬核最動人的童話世界的殷越……藝術不再是高冷寂寞的,《國產藝術凌凌捌》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他們的形象在故事的講述中愈發立體,藝術和觀眾之間的距離也隨之拉進。

藝術家在鏡頭前講述對藝術的思考,探索藝術的真諦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離不開創作者的思考,紀錄片也不例外。「究竟何為藝術」「究竟何為藝術家」「國產藝術如何去表現」等話題成為了構成這部紀錄片的思考主線。鏡頭前,每個「發明家」「創作者」都講述著各自對於藝術的理解。

「音樂繪畫電影,都給人造夢的感覺,你在看的時候暫時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彭磊對於藝術的思考。無獨有偶,手工耿則表示,「藝術是美好的事物」。很多人質疑他發明的東西缺乏實用性和商業價值,但是在他看來,人生的很多事不能只用金錢來衡量,那會失去很多快樂。用滿腔熱情去讓自己的創作開花結果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以「斜槓青年鼻祖」自居的喬小刀,創作了歌曲《消失的光年》《鳳求凰》,也參與過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設計,曾經揣著兜裡僅有的400元前去北漂的他,如今隱居在山林裡做了木匠,用了6年時間完成了100多座童話小屋的雕刻,不停地用全新的生活賦予生命新的思考和希望。

從彭磊到喬小刀和手工耿,這些藝術工作者身體力行的創作,一筆一畫,一針一線,在工作和生活的積累中慢慢讀懂藝術的價值,拓展著生命的廣度和深度。藝術工作者對於藝術價值的思考和感悟,也成為這部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記者 汪荔誠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快手推出首部自製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
    在快手近日推出的第一部自製的八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中,追蹤拍攝了八位網絡知名跨界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手工耿就是其中之一。這部紀錄片讓來自民間又爆紅網絡的奇才們,在鏡頭前講述各自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思考,展現了他們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卻又「腦洞大開」「孜孜不倦」的一面。目前,被網友們稱為「當代藝術的漫遊指南」的片子在快手上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530萬,超過四萬多網友給予讚賞,網絡評分頗高。
  • 快手推出第一部自製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展現藝術工作者平凡人的一面
    快手近日推出的第一部自製的八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追蹤了八名跨界藝術家的創作,手工耿就是其中之一。這部由「情緒美術館」創始人牛文怡擔任出品人的紀錄片,別具匠心地將一個個藝術家的形象還原成平凡人,讓他們在鏡頭前講述藝術工作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思考,並呈現國產藝術的創作過程,成為當代藝術的漫遊指南
  • 《國產藝術凌凌捌》呈現「宇宙級文藝宅男」彭磊等8位藝術家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9月22日,由「情緒美術館」創始人牛文怡擔任出品人、聯合導演的8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登陸快手。第一集出場的是「新銳」藝術家彭磊,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乘風破浪的姐姐》幫唱環節這些綜藝節目中,《國產藝術凌凌捌》則撥開綜藝濾鏡,呈現出一個與「藝術家」更靠近的彭磊。據牛文怡介紹,選擇彭磊作為《國產藝術凌凌捌》的觀察對象,其實也是選擇了當下多元化的藝術形態作為觀察對象。
  • 可能是你最想看的國產藝術原創紀錄片
    國內的藝術究竟在搞什麼?情緒美術館與快手聯合出品了一部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來回答這個問題。因此我們也把《國產藝術凌凌捌》稱作一部「偽紀錄片」,一場造夢之旅。打開快手,和我們一起做夢吧。2016 年,在上海市愚園路 1386 號,極其普通的小區樓底下,一間紅綠配色的小超市悄然開張。超市裡的陳設、配置,與中國所有個人經營的便利商店都沒什麼兩樣,琳琅滿目的貨架、各種常見的消費品、真實的收銀機和收銀員。
  • 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藝術家:回歸平凡、記憶與情感
    藝術界的努力也從未停止:蘇格蘭藝術家凱蒂·帕特森以電子書籌款,幫助疫情中遭受家庭暴力的群體;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格雷森·佩裡將走上屏幕,鼓勵大眾走進創作藝術的社會和情感語境;上海藝術家肖谷則用白描手法完成了31幅速寫《疫情記事》,寫畫平凡生活。
  • 國產紀錄片終於有了爆款,拍了8位藝術家的私密生活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在國產影視作品中,魚叔推薦過最多的類型,便是紀錄片。一來,國產紀錄片始終保持著較高的製作水平,精品頻出;二來,也是因為這一類型雖然佳作多多,但實在人氣不足。
  • 30部藝術家電影+20部藝術紀錄片
    20部藝術紀錄片世界著名編劇讓·阿努伊曾經說過 :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藝術的目標正是給生活某種形式。要想進階生活品質,每個人都應該懂點藝術。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不開心,不如意的時候,藝術可以帶你去另一個空間逃避一下。藝術打開人們的視野,讓人變的寬容,優雅從容。
  • 法籍華裔藝術家朱德群百年誕辰 人物同名紀錄片將上映
    法籍華裔藝術家朱德群百年誕辰 人物同名紀錄片將上映
  • 紀錄片《紫金文化名家》收官,走進九位當代藝術家的傳奇人生
    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被更多人重視,傳統藝術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式粉絲群體,時代的改變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創作空間。 初心純粹,他們造就了時代 時代將他們帶到了舞臺的中央,他們也在用自己的作品回饋給這個時代。
  • 浦韞鴻用紀錄片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
    將這個影子帶到現實是在她上大學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一個4歲的得了白血病的小男孩,她拿起來相機開始紀錄白血病男孩的故事,拍攝了她的首部紀錄片,也開始了她的紀錄片生涯。這是她第一次對紀錄片的探索,同時也真正的感受到了攝像機的重量,這個重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也是出於社會紀錄片創作者對於社會責任的初步體驗。紀錄片的拍攝過程總是艱難的,常常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
  • 資源丨畫畫之人必看30部藝術家電影,20部藝術紀錄片!
    →點選「設為星(置)標(頂)」本文轉自:天下畫廊沒時間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但相信這些電影和紀錄片,會像是一顆種子,也許是一個畫面,也許是一句話,也許一個觀點,就會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20部藝術紀錄片世界著名編劇讓·阿努伊曾經說過: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藝術的目標正是給生活某種形式。要想進階生活品質,每個人都應該懂點藝術。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不開心,不如意的時候,藝術可以帶你去另一個空間逃避一下。藝術打開人們的視野,讓人變的寬容,優雅從容。
  • 如何做出一部國產爆款紀錄片?
    《抽象:設計的藝術》截圖紀錄片,特別是在細分領域拍攝藝術家的紀錄片,經常會被設定在嚴肅正經、宏偉敘事的框架內,這也是兩人選擇《抽象:設計的藝術》作為對標的初始原因。「很多人說手工耿做的東西有趣但無用,那手工耿算藝術家嗎?藝術的價值邊界在哪裡?」是不是藝術可以更多展示凡人的故事,而不是廟堂之上的內容?
  • 《國產藝術凌凌捌》做自己人生的藝術家
    沒想到《國產藝術凌凌捌》這小小的紀錄片第一期嘉賓就是彭磊,去年我也是愛死新褲子了但其實沒有誰生來就是藝術家,彭磊說他那時候子承父業在雜誌社做美術編輯,後來幹不下去了出來幹自己喜歡的事,玩音樂才慢慢走到今天。
  • 香港藝術月,用藝術打開香港的100種方式
    它仿佛是一個迷人的多稜鏡,打開每一面都有無可取代的魅力。正是因為「自由包容」的城市個性,為文化與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每年3月份,堪稱香港的藝術高光時刻,上百場國際級的文化藝術活動在此期間輪番登場。從先鋒藝術到漫畫塗鴉,從電影到舞蹈,從殿堂到街頭,各種藝術活動海報遍布城市各角落,你會突然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如果你細心體會,將發現深藏在這個城市肌理中的藝術底蘊無處不在。
  • 30部藝術家電影+20部藝術紀錄片 【整理收藏】
    今天為大家推薦令人眼界大開的30部藝術家電影和20部藝術紀錄片,這些電影和紀錄片,會為大家展現一個經驗裡前所未有的世界;它們會像是一根根火把,照亮藝術殿堂之門,點燃每個人心中不從磨滅的夢想,喚醒與生俱來的對藝術的感知期望。
  • 收藏吧,30部藝術家電影+20部藝術紀錄片
    今天為大家推薦30部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藝術家電影和20部藝術紀錄片,沒時間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但相信這些電影和紀錄片,會像是一顆種子,也許是一個畫面,也許是一句話,也許一個觀點,就會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30部藝術家電影
  • 國產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在網絡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觀看紀錄片,他們甚至自願充當「自來水」宣傳,讓更多人喜歡紀錄片。這些作品或緊扣國家戰略,聚焦重大題材;或秉持人文情懷,傳承中國文化;或立足國際視野,講述中國故事,且表達手段豐富多樣,藝術打磨精益求精,全面體現了中國紀錄片在編輯理念、藝術創作、傳播形態等方面的長足進步,展示了優秀紀錄片的無窮魅力。展現匠人精神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平臺熱播,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觀眾。楊澤華等一批故宮裡的能工巧匠一時成了話題焦點。
  • 8部高分藝術啟蒙紀錄片,讓孩子真正成了人
    藝術家將自己的熱情和靈魂投入到作品上,欣賞藝術的人可以進去「暫時性的置之度外」,從本質上講是一場神交或者神遊。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就拿到了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鑰匙。藝術啟蒙系列的紀錄片去年介紹過一些,這次我們根據最新的各種推薦和排行榜,做了一些更新,篩選出8部高分藝術紀錄片,介紹關於世界藝術發展、大藝術家、著名藝術作品、著名博物館及展品的基礎知識。有空和孩子一點點看,就完成了藝術啟蒙,以後再去看展覽、逛博物館就不是走馬觀花了,會真的很有興趣、很享受。
  • 10 部藝術家紀錄片,需要珍藏
    其中幾部是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另外一些是演繹還原藝術家生平的電影,總體都算得上精彩,分享給大家。1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974 年上映於 1974 年的《愛德華·蒙克》是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一度被評價為「天才之作」。不誇張地說,BBC 慣用的拍攝手法,極有可能取經於此。如你對這位藝術家感興趣,看這部紀錄片是必要的,只不過,時長有點誇張—— 210 分鐘。
  • 30部藝術家電影,20部藝術紀錄片!美到欲罷不能!
    ,也許是一句話,也許一個觀點,就會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20部藝術紀錄片世界著名編劇讓·阿努伊曾經說過 :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藝術的目標正是給生活某種形式。要想進階生活品質,每個人都應該懂點藝術。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不開心,不如意的時候,藝術可以帶你去另一個空間逃避一下。藝術打開人們的視野,讓人變的寬容,優雅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