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丨從創作、人物和隱喻解讀「日常極致美學」電影的魅力

2020-12-23 夢幻聞書香

我想電影應該儘量不直接言及悲傷和寂寞,而把那份悲傷和寂寞表現出來。-是枝裕和

《比海更深》,一個曾經成功的小說家,現在是落魄私家偵探的男人篠田良多,一個依然美麗,卻已經另尋新歡的前妻響子;一個10歲左右,整天擔心自己長不高的兒子真悟;和一個剛剛失去陪伴40多年的老伴,孤身一人住在狹窄公寓的老母親淑子,這四個人在一個颱風襲來的夜晚,機緣巧合的重逢在一起生活了一晚。

颱風這一晚的相聚有溫情、有理解、有悔恨、有無奈…… 是枝裕和用相反的筆調描繪了一個失敗者的無奈日常:我們總是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理想與現實互相交叉、互相矛盾,無法取捨,當時光已逝,我們還想再追回什麼,卻發現,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才能揚帆遠航。

《比海更深》獲第26屆挪威南方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是枝裕和以溫暖的筆調,著眼於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不斷地把觀眾帶入思考。今天,我就從創作背景、人物形象、獨特隱喻三個角度來深刻解讀這部具有"日常極致美學"的電影,在本文第五部分,我將分析從影片中所帶來的思考。

1. 導演是枝裕和的美學觀點和人文關懷

《比海更深》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於2016年上映的一部影片,他1995年首次執導了電影《幻之光》獲得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獎,自此開啟了劇情片創作之途。他的作品題材多具有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

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確如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松浦壽輝所說:這樣一位"對自身執著的同一個主題或主題群,持續不懈地追尋和探討"的導演,以他獨特的對主題的電影化處理,將文學性與電影相融合,建構了一個"日常極致美學"的世界,是枝裕和由此成為了一位深具個性與獨創性的"電影作家"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總有最動人的故事和最平凡的人生。他曾經五次入圍坎城,並在2018年憑藉電影《小偷家族》奪得7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而我更喜歡的卻是他導演的豆瓣評分8.7 的《比海更深》。是枝裕和講述故事,看似波瀾不驚,雲淡風輕,可是心底卻在暗潮湧動,該有的高潮一個也沒拉下。

2. 從創作背景來看是枝裕和的極致美學思考

電影的創作中,以母親生活的團地、兒時遊玩的貝殼洞、父親的離世這些細節,是枝裕和信手拈來融入到影片中,使整部影片瀰漫著一股悲涼的味道,那裡面,有父親過世的傷感餘味,也有家庭破碎的離愁別緒。是枝裕和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拍攝電影之前曾做過電視編導,拍攝過紀錄片。走上導演道路的時候,已經30歲了,在獲得現在的成就之前,他也和普通人一樣曾經迷茫、不知所措,這迷茫給他帶來了深刻的思考,於是,他把思考融入到影片中。

是枝裕和的母親一個人生活在團地,在父親去世後,他回老家去看望母親,在熟悉的巴士站下車,按從前的路線往家裡走,突然看到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公園裡,那座貝殼形狀的大滑梯外圍上了"禁止進入"的柵欄。後來他問了母親才知道,此前有個小孩在攀爬貝殼外側時不小心掉下來受了傷。 貝殼洞成為是枝裕和童年的美好回憶,他和夥伴們追來追去地玩耍,即使從滑梯上摔下來也只能怪自己不小心,而不是滑梯的錯。第二次回老家時,那座滑梯已經整個被撤走,不留一絲痕跡。是枝裕和把這個童年記憶搬到了影片中。

母親所居住的團地,住戶是有明確的階層關係的,是枝裕和的母親住在集團住宅區,與其一路之隔的對面是名為"西武住宅"的獨棟建築。集團住宅區的居民如果攢夠了錢,就會全家搬到這邊來,也算一種"升遷",這其實象徵著階層的上升。

影片中有一幕場景:良多從灰燼中挑出焚香的殘渣,其實那一幕是是枝裕和在母親去世之後的某天晚上做過的事情。那時候,他一邊這麼做,一邊想起了他的父親。把殘渣從灰燼裡挑出來,就像把骨頭從灰燼拿出來一樣。他曾經回憶,他的父親真的滿意他的人生嗎?母親對父親有過怨言嗎?於是拍攝中,是枝裕和將它放進了電影,讓演員進入這幕場景,放手讓他們去演,然後看會發生什麼。於是,是枝裕和想像中的一幕,變成了電影裡的一幕。

《比海更深》更多的加入了是枝裕和家庭哲學的思想。是枝裕和從出道開始,所有的主題都是圍繞兒童和家庭。這麼多年下來,他逐漸的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哲學,這也漸漸的成為他電影中的一個符號,時不時的出現。 食物,是日本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是枝裕和電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比海更深》中,一瓶咖喱醬,將父親的靈魂帶回到了這個缺失父愛的家庭。在颱風降臨的夜晚,已經去世的老父親最愛吃的咖喱醬,在母親淑子手下被是枝裕和用拍美食的方法呈現出來,讓坐在銀幕前的觀眾流口水的同時,完美的串起了影片裡各個家庭成員的關係。 工作和事業中,生活的瑣事裡,是枝裕和面對的問題是,"成為人父,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了孩子,究竟應該怎樣做?""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於是,他萌生了想法,要講述一個與"父愛"有關的故事。

在我看來,是枝裕和最擅長的,就是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是枝裕和將長處發揮到了極致,一般生活流的情節人人都能寫,但能夠依靠平凡的文本,挖掘出巨大的能量,是枝裕和在這方面堪稱大師。

3. 人物的演繹也成為影片成功、展現極致美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被譽為全日本人的"母親"的樹木希林出演了是枝裕和影片中母親的形象。《比海更深》中,一家人過著普通的日子,做飯、吃飯、喝冷飲,細碎的生活情節穿插其中,感情之間的矛盾也清晰地浮出水面。這些生活細節之所以動人,必須歸功於演員對於人物的自然表現,尤其是當時已過七旬的樹木希林。

影片中,母親淑子陪兒子下樓散步、在颱風夜抱出被褥勸兒媳留宿,拿出臍帶與兒媳簡短交談,這些看似很隨意的筆觸,所到之處瀰漫著任何一個東方母親的普遍共性。早已分離許久的良多一家三口,借著一夜颱風,回歸母親的家,仿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與方向。家庭的安寧與溫暖,在人物的精彩演譯中躍然紙上。

影片中母親淑子的扮演者是樹木希林。雖然已經過世了,但她留下的很多影視作品,以及對生活、工作的那份永不放棄的態度鼓舞了好多人。樹木希林說,人生實在很簡樸,正如她在《比海更深》中的臺詞:普通的生涯天天也能過得開心,人生很單純的。不要因為未知而焦慮,每一天努力做好自己就對啦。這是樹木希林一生都在努力實踐的事。

是枝裕和稱樹木希林是他的第二位母親,在樹木希林的葬禮上,是枝裕和說:

多年前我失去了母親,現在我陷入第二次喪母的悲痛深淵之中難以自拔。對我來說,您就像我的另一位母親一樣。希林女士,您逝世的9月15日,也是我母親過世的日子。和母親永別之日,竟然也是與另一個像母親一樣的人永別的日子,這樣的巧合使我悲痛欲絕,難以釋懷。也許我不應該把失去母親與後來與您相遇聯繫起來,但是千真萬確的是因為失去母親,想把這一切寫入作品的時候,剛好遇到希林女士。您挽救了天涯孤獨的我,關愛著我,因此,我作為活著的人,要像當年一樣,將這樣的悲痛升華成作品。我曾與您一起走過人生的某一階段,這是我的責任,是我對您恩情的回報。

不論是影片內還是影片外,樹木希林都展現著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巨大力量。

影片之外,她被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和搖滾歌手內田裕也的第二段婚姻。面對內田裕也的數次家暴和劈腿,樹木希林堅決不同意離婚。這種並不"明智"的執著,外人很難理解。但他們最終能夠和解,也算是樹木希林對這份感情堅守的回報。

影片之內,樹木希林塑造的母親,不只是兒女的情感皈依,更是阻隔死亡的天然屏障。樹木希林就是無數人所寄託的一道隔在兒女與死亡之間的屏障。在熒幕上,她隔住危險,隔住死亡,溫暖著每一個觀眾。

《比海更深》中母親的設定就是以是枝裕和的母親為原型。是枝裕和的母親住在出租房,而商品房的居民幾乎都是專職主婦。出租房的居民坐巴士、電車出行,而商品房出入都有私家車。是枝裕和的母親自尊心很強,她認為,上了年紀後還在出租房生活是一種恥辱,她想搬到商品房去,可當時,是枝裕和與父親根本沒有能力幫助母親實現願望,於是影片中母親淑子說出了想要搬家這樣的話。這其實是所有團地家庭主婦的願望。

樹木希林溫柔慈祥,有點小毒舌但又很有趣,熱愛自己的生活,並認真的活著。這和是枝裕和的母親很相像。片中淑子的婚姻並不算幸福。丈夫是個不爭氣的男人,遊手好閒,負債纍纍,但淑子卻磕磕絆絆地守了他一生。這或許很難理解。更巧妙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樹木希林女士,和淑子有著同樣遭遇。

當別人有人問你樹木希林的婚姻,她回答:

如果來世再次相遇,我仍會愛上他並再次度過狼狽的一生。

個性鮮明的樹木希林,五十年的演員生涯,獲得了第十屆亞洲電影大賽頒發的終生成就獎,在《東京塔》拿下日本奧斯卡影后,她成為了全日本人的"母親"。

依我看來,《比海更深》中淑子形象深深印在我們腦海中,即使良多在外人眼中如此不堪和落魄,母親淑子始終以他為榮,願意維護兒子的自尊,面對家庭破碎的良多,母親想盡一切辦法幫忙挽回,可能這就是母親的偉大之處吧,瑣碎的家庭瑣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細緻入微的母親。 樹木希林演繹的母親形象如此貼合生活,根本原因在於她本人就是這樣生活的,為了追求愛情,不妥協、不退讓,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並付諸行動。拍攝影片過程中,這樣一位做了五十年演員的母親,精緻於一個個小小的細節演繹,在團地小小的家中,樹木希林無數次提出建議,如何能夠把家庭的擺設呈現在觀眾眼前時,是狹小、侷促、不堪、凌亂……

4. 是枝裕和關注細節,富有文學性,以隱喻手法,讓我們體會到影片的真實和無奈

①颱風的隱喻

天氣有裡風和日麗,有陰晴圓缺,也有狂風暴雨,這才是自然現象,而生活也是有波瀾、有平靜,所以這裡的颱風其實預示著良多的情感生活也面臨著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颱風的夜裡,幾個主角的情感都千頭萬緒,波濤翻湧,以至於徹夜未眠,良多為了陪伴自己的兒子多一點,讓兒子記住和自己一起的時光,冒著雨帶兒子去貝殼洞裡聽雨,吃夜宵,妻子響子也外出尋找兒子,三人重聚在一起。如果不是颱風,可能他們是沒辦法重聚的。

在颱風過去後,日子又回歸到雲淡風輕,此時颱風夜中的四人雖然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生活依然繼續,但是已經和颱風前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②貝殼洞的隱喻

影片開頭,良多去團地的母親家,路過貝殼洞,良多深情地看了一眼,那是對父親的回憶,對童年時光的留戀,可是,現在圍上了"禁止進入"的柵欄,而真悟-良多的兒子,從來沒有和父親良多有過這種共渡的美好時光,於是有了颱風夜的暴雨中,良多帶著兒子冒雨來到了貝殼洞,那是對童年的追憶,也是和兒子真悟想要進一步溝通的契機。

③彩票的隱喻

彩票不是賭博,是良多的夢想和希望。他帶真悟買彩票、希望兒子成為棒球手,但真悟卻很現實的說要當公務員。

真悟買飲料的途中丟失了彩票,於是冒雨去尋找,良多和響子也跟了出去,被捆綁在一起的夢想即使風雨大作,也要一起找回來。對於新生活的希望,三人都想找回來,這裡暗喻這個家庭其實還是有可能延續下去的。

影片結尾,良多一家離開了團地,在電車上,良多把他和父親的彩票都給了兒子真悟,他不再讀未來了,即便沒有變成理想中的大人,即使沒有比海更深地愛過一個人,彼此之間的羈絆,也能讓他重新出發。

④硯臺的隱喻

硯臺是又一個隱喻。硯臺是父親寫字用的,良多作為小說家,也是寫字的,父親最困難、最窮困潦倒的時候,都沒有當掉硯臺,良多會怎麼處理硯臺呢?對良多來說,寫作是他此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重新寫作的希望。片尾良多出來的時候,依然拿著那包東西,那隱喻著他會重新燃起新的希望。

這裡一個個巧妙地隱喻,把生活場景一幕幕呈現在觀眾眼前,似是有意,又似無意,這高潮的影片創作手法也展現了是枝裕和獨特的"日常極致美學"的魅力。

5. 影片帶給我們的現實思考,是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的關係?

正如電影海報所言,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我們必須承認其實大部分人都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就如每個人不一定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超級英雄。英雄固然可愛,圓了自己的夢想,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終將還是要繼續自己的生活,這是生活的苦,也是生活的樂,然而,我還是想說,我們仍需要充滿希望的奔向新的生活目標。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的關係呢?

①當理想和現實發生衝突時,我們應該學會審時度勢,一步步腳踏實地,才能離夢想更近。

生活中我們總想讓夢想一步到位的實現,其實這是不現實的,在我們未來的人生中,從來沒有什么正確的人生選擇,所有的選擇都是先選擇了,然後做到正確的。所以,我們首先要衝入到「現實」中,才有可能發現通往未來理想的道路。

②別給自己找藉口,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藉口為自己開脫,實現夢想,除了努力別無他法。

在舒適區習慣後,我們不願意走出去,去探索新的世界,而會冠於各種各樣的理由。請不要為懶惰找藉口。每一次困難與我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次進步。不要總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作為懶惰的藉口,回想一下,我們真的全力以赴了嗎?雖然付出不一定能獲得百分之百的回報,但是不付出,一定沒有回報。收起藉口的擋箭牌,不要為自己停滯不前找理由,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③專注於活在當下,明白自己要什麼,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必須明白自己要什麼,每天做的事情是為什麼?

活在當下,不是讓我們混吃等死地過日子,而是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天,專注內心的情緒,不受外界幹擾,這樣才能真正地活在當下,建立心理上的滿足感。

人生最寶貴卻最容易都是的東西無非三樣:青春、夢想和童心。青春無法停留,歲月無法找回,只有童心和夢想,不應裡我們遠去,應該時刻伴隨我們左右,時刻提醒我們,平衡好現實與夢想的關係,才有可能贏得人生。

總結:

麥家說過:既然每個人都跑不掉逃不開,那不如去愛上生活。

這個世界本來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倘若拘泥於眼下的困境,勢必會畫地為牢,走不出比海更深的生活怪圈。有時候,承認生活本來就有陰晴圓缺,才可能有新的希望注入進來。

面當人生不如意時,當人生已經有了遺憾,我們還能怎麼辦?影片結尾給了我們答案:颱風過後,生活依然要繼續。

比海更深的,是割捨不下的親情,是對生活的熱愛......

相關焦點

  •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比海更深》是由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也是《步履不停》姊妹篇。兩部影片都是圍繞家庭生活而展開,都帶著些許遺憾與悲傷底色。是枝裕和主打親情牌,將鏡頭對準家庭瑣事,煮飯,聊天,洗澡,即便是瑣碎的對話,也飽含著人物的情感。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角度解讀《比海更深》獨特魅力
    《比海更深》這部影片,繼承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情而平淡的風格,延續著屬於「是枝電影」的家庭哲學。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角度來賞析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啟發。
  • 《比海更深》:這部高分電影,展現了真實的日本父子關係
    在《海街日記》裡,開頭就是四個姐妹父親的葬禮;在《無人知曉》裡,也沒有父親的存在;在《步履不停》中,父親沉默寡言、不擅長表達心跡,跟兒子有無法言說的矛盾。2016年,《比海更深》播出,這部電影是《步履不停》的姊妹篇,其中的父親也是缺位的,但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中有兩對父子關係,一是良多和父親,二是良多和兒子真悟。
  •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福利房」的家庭故事,什麼情感「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創作於《步履不停》之後,兩部電影之間導演枝裕和與男主角阿部寬都成為了父親,完成了人生角色轉換。戲裡戲外主創與角色共同成長,虛實交錯中向我們訴說了更為感人真實的親情故事。此外,《比海更深》中也融入了導演是枝裕和的相關人生體驗。他曾成長於福利房,9歲全家搬離之後住進了木結構的長屋。
  • 《比海更深》曝主題曲特輯 池松壯亮展現日常
    《比海更深》曝主題曲特輯 池松壯亮展現日常 時長:04:47 來源:電影網
  • 《比海更深》|家庭親情關係的詩意表達
    電影《比海更深》依舊延續了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影片在聚焦「家庭」這一主題的同時,也有對社會現實問題等層面的思考,當原生家庭破碎或重組,人們如何在家庭殘餘的軀殼中走出重新找尋昔日的親情。傳統故事片在拍攝方面更強調故事的戲劇性、畫面感,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高潮等,這些也成為整部影片的買點所在,而在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中似乎採用一種故意淡化戲劇性的敘事策略,平淡如水的生活中發現平淡的事,導演用鏡頭刻畫了一個事業和婚姻均面臨危機的中年人良多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
  • 《比海更深》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但還得繼續往前走
    《比海更深》是由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也是《步履不停》姊妹篇。兩部影片都是圍繞家庭生活而展開,都帶著些許遺憾與悲傷底色。是枝裕和主打親情牌,將鏡頭對準家庭瑣事,煮飯,聊天,洗澡,即便是瑣碎的對話,也飽含著人物的情感。
  •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想要傳達的「比海更深」,涵蓋了三層含義
    電影《比海更深》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參與執導的第14部作品,這部電影的靈感源自於2001年是枝裕和的父親去世,母親不得不一個人面對餘生。這引發了他的一些思考,是枝裕和撰寫劇本時在第一頁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比海更深》豆瓣評分8.7分,是2016年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是枝裕和又一次用他的日式溫馨捕獲了中國影迷的心。
  • 比海更深的是人生
    1、日本電影原著小說《比海更深》講述的便是關於人生的故事。主人公良多曾經是一位作家,在十五年前獲得過某項文學獎,獲獎之後,便陷入創作危機,筆下再也無法寫出優秀的作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這就是是枝裕和作品的藝術特色。在他的大多數作品裡,所描述的正是家庭生活以及家庭中成員間微妙的關係,將對社會、情感、理想、人生的思考填充其中,啟迪人生。《比海更深》是《步履不停》的姊妹篇。兩部作品相同的是都瞄準了事業上失意的中年男性,有著看似不太美滿的婚姻經歷,也有對於父母的不滿。
  • 《比海更深》如果愛一個人比海更深,會捨得放手嗎?
    真心不是我的菜用最日常的記述淺淺說出成年人心中的傷痛,是枝裕和的片子,目前為止最愛的還是《海街日記》,《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沒有太多共鳴,頂多給7分劇中沒露過面的那位父親大概是整個家庭矛盾的基石。一如既往是枝裕和的味道。
  • 《比海更深》:兩種生活觀的碰撞,引發對平凡的探究及人生的思考
    為更好理解影片的意義,下面我將從「人物塑造、敘述手法、物品隱喻」三個方面來介紹及剖析電影內容,同時在第四部分談談電影傳達的主題思想並給出3點建議。01、人物塑造:採用再平凡不過的普通百姓做主角,讓觀眾頓感親切;如身邊事一樣的真實感,引發觀眾對人生的思考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沒有激烈的衝突,劇烈的情感起伏,他將故事想要表達的內涵融入到人物當中,用人物特質詮釋電影的深層意義。
  • 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作為一部構思巧妙的高智商犯罪電影,導演大衛·芬奇用獨到的敘事結構與鏡頭語言,對社會陰暗面和人性的多變揭露地淋漓盡致,所以,我今天會根據劇本創作的角度,從該片的敘事結構與人物塑造兩個方層面來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內涵和精彩之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這部電影,談談如何更好的欣賞這類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 溫情治癒系電影《比海更深》,你是否愛過一個人比海更深?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述的是一部日本溫情電影《比海更深》。這部電影小編覺得中年人都應該看一看,影片中的就是中年男人良多的故事,良多曾是一名作家,但除了自己的處女作獲得一次獎之外,便再也沒有其他好作品,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失敗的丈夫和父親,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妻子帶著兒子離開,面對此景良多也無可奈何,他不願意放下身段去創作沒有靈魂的作品。
  • 豆瓣8.6分《比海更深》:治癒系導演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家庭美學
    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電影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那時比海更深/比天更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
  • 今天想說的是《比海更深》這部電影
    有人說,是枝裕和把日常拍成了宇宙,讓人沉迷於發現那些萬變不離其宗的對照時的自我感動裡。日本電影裡有很多關於家庭日常題材的電影,是枝裕和的大部分電影都是如此。他對於家庭題材的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和近乎莫名的執著。當然他的家庭題材電影風格從來都是瑣碎、 含蓄、平常的,沒有劇情的跌宕起伏和那種緊張刺激的大開大合的情節,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甚至是無聊、冗長的。
  • 從視覺美學、故事結構、情感呈現解讀動畫電影《海洋之歌》的魅力
    想要回到海島的兄妹倆在逃離的過程發生了一系列冒險的事情,而哥哥也知道了妹妹是海豹女和媽媽消失的秘密。但在我看來,僅從故事本身去解讀這個動畫影片,會很難深刻地體會到這部影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將從「視覺美感、故事結構、情感呈現」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這部動畫影片能讓觀眾嘆為觀止、並稱之為「藝術佳作」的原因。
  •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解讀電影《時空戀旅人》的魅力
    該片單單從劇情去欣賞較為單薄,因此,下面我將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三個層次來解讀這部愛情電影的魅力:創作風格:色調溫暖,平凡但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凸顯英式浪漫人物塑造:角色性格細膩真實,通過人物的成長彰顯電影內核
  • 比海更深的,是什麼呢?
    今天想推薦一部電影,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平淡的故事:一個落魄的中年小說家,離異、嗜賭、啃老、拿不出孩子的撫養費;一個普通的雨夜,經歷了埋怨、試探、體諒,最終又回到原來的生活。過氣作家良多缺乏靈感和創作熱情,從事偵探工作,熱愛賭博,還不起房租,還要支付給離婚妻子兒子的撫養費,投機取巧,鑽研生活。
  • 「比海更深」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第71屆坎城電影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強手如林的電影賽場中勝出,憑藉《小偷家族》斬獲金棕櫚。評審團成員張震評價該片,「將悲劇掩埋在溫情之下是殘忍的,但這就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面,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作為日本新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是枝裕和的電影有著十分明顯的個人化美學風格。牌牌今天就帶大家走進這位電影大師,了解他自身生命中各個階段的每一次的嘗試和探索。
  • 聽大藝術家細述《中國美》,Discovery讓世界看見中國美學魅力
    14位在世界藝術舞臺上享有盛譽的中國藝術家齊聚片中,將中國美學齊奉於全球觀眾的眼前。《中國美》由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聯合雲集將來、韜蘊資本出品,這部以藝術家親述創作故事和美學理念為主要形式的六集大型人文紀錄片,在正式上線播出前已在中國紀錄片學院獎,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等業內大會中獲得媒體同行的認可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