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一貫的創作都是圍繞家庭這一主題而展開的,不論是2013年獲得坎城評審團大獎的《如父如子》,還是2018年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他都是將城市或鄉村中最普通的家庭瑣事、悲歡離合演繹出了最為真實的詩意生活流。電影《比海更深》依舊延續了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影片在聚焦「家庭」這一主題的同時,也有對社會現實問題等層面的思考,當原生家庭破碎或重組,人們如何在家庭殘餘的軀殼中走出重新找尋昔日的親情。
影片的故事還是圍繞著日本社會中的一個普通家庭展開,已年近中年的男主角良多仍然一事無成,自己喜愛的寫作事業很難再有新的突破,離上次獲獎已有15年之久,自己過得窮困潦倒且交不起房租,他甚至指望賭博來改善自己的處境,然而卻是輸的一敗塗地。
妻子不能忍受良多的頹廢,提出離婚並索要兒子的撫養費,母親和姐姐對他既擔憂又失望,前妻即將開始新的婚姻生活,良多企圖挽回一切,一家人在一個暴雨交加的夜晚聚集在一起重溫了家庭的溫情。然而雨過天晴後,生活還是不曾改變,一切都是老樣子,妻子臨走前囑咐良多儘快準備好兒子的撫養費,良多只能平淡地接受自己的生活。良多失敗的人生看起來讓人絕望、無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有很多人的經歷跟良多一樣不盡人意,在現實生活面前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傳統故事片在拍攝方面更強調故事的戲劇性、畫面感,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高潮等,這些也成為整部影片的買點所在,而在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中似乎採用一種故意淡化戲劇性的敘事策略,平淡如水的生活中發現平淡的事,導演用鏡頭刻畫了一個事業和婚姻均面臨危機的中年人良多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為了給兒子買雙球鞋他幹起了違背道德的私人偵探,想挽回即將離去的妻子,卻又礙於面子難說出口,想堅持自己喜愛的創作,卻又被現實生活所迫處處為錢發愁。導演對這些情節的敘事中,沒有任何驚心動魄的情節,一切都像是一首娓娓道來散文詩,那樣美妙而又讓人回味無窮。
然後,我們不可否認《比海更深》淡化了戲劇性,並不意味著它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影片對人物的塑造、人物間情感的刻畫依然充滿張力。影片英文名為「After the storm」意為「颱風之後」,這其實是導演的隱喻,風暴在影片中既指有形的颱風,又指對良多家庭面臨的一次重大考驗。
而颱風這一意象貫穿於整部影片的始終,將整部影片的情節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颱風到來之前,收音機裡播放著颱風即將登陸的新聞,男主良多將事業和婚姻均經營得一塌糊塗,他甚至會去母親那裡拿點養老金,也會拿父親遺留下來的字畫拿去換錢以維持自己的生活;颱風之夜,良多和妻子、兒子在遊樂場一起撿拾被風吹散的彩票,彩票也暗含著一家人共同的夢想;颱風過後,一家人在地鐵口就此分別,一切又回到了之前的生活。整體來看,影片前半部分的段落較為飽滿,也是導演著重詮釋人物關係的部分,後半部分的段落對人物情感的刻畫較為細膩,一家人表面上和和睦睦,其實彼此內心都隔著一層膜,導演用一家人在雨夜中躲在遊樂場的滑梯內一起吃零食片段完成了親情的升化。導演用鏡頭冷靜客觀地記錄著主人公的處境,沒有過多的道德批判和情感流露,用平實的鏡頭語言架起了與觀眾溝通的橋梁。
在影片一開始,「父親」這一形象就處於缺席狀態,對於扮演著雙重身份的良多來說自己既是父親又是孩子,父親的缺席使一事無成的良多會經常拿自己父親遺留下來的東西換錢,甚至打起了姐姐藏在閣樓裡私房錢的主意,這一方面深化了良多窮困潦倒的處境,另一方面說明良多內心還是一個未曾成熟的孩子。影片中收購物品的老闆告訴良多說:「你的父親讓珍藏一本書」,而那本書正是良多當年自己創作的,而經濟拮据的良多卻用省下來的錢給兒子買了一雙昂貴球鞋,導演對兩代父子之間微妙的情感處理,蘊含著自己父親深深地眷戀,以及親情的傳承。
除此之外,在《比海更深》中是枝裕和以一種生活化的方式探討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首先是老年化社會引發的悲哀,遠離市區的社會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小區廣播裡循環播放著老人走失的消息,鄰居傳言獨居老人意外身亡的悲劇等等,老年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聚集在一起打發時間等。影片中良多的偵探職業其實是跟蹤出軌的丈夫或妻子,這在某種程度上又指向了另一個社會問題,即離婚帶來的家庭關係的破裂,正如良多的同事所說的:「不得不感謝這個時代,這個小心眼的時代」,也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時代他們才有了賺錢的機會。是枝裕和並沒有對這些社會具體問題深入的展開,而是用鏡頭細細捕捉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人物的情感變化,通過一個普通家庭中親情關係的變化映襯出對整個現實社會層面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