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尋常家庭都是社會的根,是時代的背景,是凝望整個社會的最佳窗口。看過太多精良的大片,有時候發現,能真正解人心結,賜人予力量的,往往是這類小眾片。
日本影片《比海更深》是由有著「一生只拍一部電影」之稱的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一部家庭故事片,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
電影講述了良多憑新人文學獎,一度被視為日本文學界的新星,但榮譽過後生活陷入窘迫的境地。創作沒有起色,只能在偵探所打工度日,因收入微薄而常靠賭博和「啃老」來生活。他對前妻舊情難忘,疼愛兒子卻付不起贍養費。潦倒的中年男人良多,不得不面對「人生理想不能得償所願」的現實。在一個颱風來臨的夏末,良多重新審視了親情和生活的意義,與自己的內心達成了和解。
《比海更深》這部影片,繼承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情而平淡的風格,延續著屬於「是枝電影」的家庭哲學。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角度來賞析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啟發。
01、關於敘事手法:以生活性的場景進行感情鋪墊,並在最恰當的時間點,把主旨突現出來
詩人穆旦在寂寥的晚年寫下《冥想》:「為什麼萬物之靈的我們,遭遇還比不上一棵小樹?」詩尾一句至今空谷迴響:「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這也正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美學內核,以「無」表現「有」,講述最基本的日常,又能從中突顯深刻的內涵。
影片中母子間親情的呈現,就使用了這種敘事手法。在主人公良多和母親在陽臺聊天的場景中,兩人的對白是以陽臺上的植物進行鋪設的。當良多感慨他高中種的橘子樹還在時,母親說道:「它不開花也不結果,我一直把它當成你,每天澆水。」
這裡一方面是對不爭氣兒子的抱怨,另一方面也表達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特別地真實和純粹,即使「不開花也不結果」,子女對於父母來說仍然是獨特的存在。敘事的推進飽含感情,催人淚下。
母親在與兒子良多談起已故的父親,經常出現在自己夢中時,收音機播出鄧麗君的《別離的預感》:「那是比海更深,比天還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母親在這種預設的語境下說出了電影題名的深意:「正因為我們愛一個人不能夠比海更深,我們才能繼續生活。」這看似豁達的生活哲理,表達了一種對人生的無奈感。
在我看來,電影在這裡想表達的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深愛,而是我們對親人的深愛在親人亡故後也不會消逝。逝者溘然,作為生者只能將這種深愛埋藏於心底,繼續生活。
電影正是採用樸實無華的對白,以平淡、含蓄的語言,釋放豐富的感情,在零敲碎打的生活性場景中自然地向主旨過渡,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02、人物塑造:特殊的對白方式,勾勒出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傳達出影片的親情哲學
①對於主人公良多:多層次的人物對白和心理活動,塑造出他堅守夢想和自尊的人格形象。
良多在對白中,多次流露出對夢想的不舍以及堅守夢想的自尊。這些信息讓良多的心理成長被刻畫得生動而具體。在街坊禮貌性地談起他的作品時,良多耐心而自豪地解釋說明;在出版商為他介紹臨時工作時,他謊稱新小說即將付梓;在偵探所長勸良多改做全職時,他掩飾說偵探工作只是在「取材」。這些略顯羞澀的對白都拼接出良多對內心的堅守。
家人質疑他的小說創作時,良多回應「現在,已經不是純文學的時代了」,而不願面對失敗的現實。良多的夢想雖然支離破碎,但他即使在賭博時都不忘激勵自己:「賽車都沒制動,我也不能就此剎車啊!」電影的結尾,良多道出的堅持,令人唏噓。
當被兒子問起夢想時,良多若有所失地回答:「爸爸的夢想還沒有實現」、「有沒有實現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追夢」。這些對白的關聯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體。他雖然潦倒,但敢于堅守自己的夢想和自尊,並不斷地認識到理想和現實的關係。這類白描式的對白在敘事的信息關聯和轉場效果上,更加立體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白描式的對白,不僅充分表現了是枝電影一貫的家庭哲學,也啟發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夢想不能夠被磨滅,它只是如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一般,慢慢與現實妥協、融合。
②對於良多父親:以第三人稱視角的對白,使已故父親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
良多父親生前,並沒有和他有過心的交流。良多曾在兩段對白中談道:「我不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但父親去世後,良多在家人和街坊交談的隻言片語中,一點一點地捕捉到父親愛的瞬間,感受到父親深沉而靜默的愛意。彼時在心底終於和父親達成了和解。
母親對於已故父親的嘮叨則更加立體。既埋怨「他有很多事情沒能做成,卻總怪時代不好」,又愛憐地說道:「我現在一個人過得挺好的,你暫時先別來接我了。」類似於這樣的對白散布於全片之中。母親以相對直接的對白,闡述了她對親情的態度:斯人已逝,這種別離超越了憂傷,需要我們靜靜體會和沉澱。母親的對白將這種家庭哲學進行了升華。
在我看來,一個已故的人,在電影裡沒有動作、沒有表情、沒有話語,沒有生動的畫面展示,卻通過旁人的對白這種寫意的表現,勾畫出一位喜歡賭博、典當日用品的老人形象。
電影就是通過這種平淡的對白式的描述,讓我們從這些瑣碎的信息中,拼合出具體的人物形象,也進一步理解了他們的家庭關係,以及影片所要傳達的親情哲學。
03、情感表達:沒有轟轟烈烈的愛,只有日復一日的生活,卻是斷不開的牽連
「愛」是很多電影都會存在的主題,但「愛」的表達方式和層次有所不同。在影片《比海更深》中,就有是枝裕和獨特的視角和演繹方式。
①單親孩子的愛:支持媽媽的愛情,又希望一家人重新團圓,是一種矛盾又真實得讓人心疼的愛。
良多的兒子真吾,在處理與父親、母親及母親新男友的關係上,顯得極為謹慎。當媽媽問到新男友的問題時,他小心翼翼地回答:「你真心喜歡就好。」通過這些對話的展現,表達了真吾作為單親家庭的小孩,比同齡人更加敏感和懂事。
而他內心也會暗暗期待彩票中獎,一家人可以重新團聚在一起。他支持母親的愛情,從心底上希望母親開心。但自己又暗暗希望一家人能夠重新在一起。這種矛盾的心理,恰恰是一個單親孩子最真實的愛和期望。這種隱匿的情感表達方式更貼近生活,讓人自然而然融入其中。
②淑子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深,包括自己,卻對家人有著無限的牽掛。
「比海更深的愛」,多麼唯美的文學修辭。而淑子平靜地說「我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更深「。就像李敖為歌手巫啟賢寫的歌《只愛一點點》裡:「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別人的愛情像海深,我的愛情淺」。
淑子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更深,也包括了自己,因而才能平靜地接受一輩子的操勞,接受孤獨、衰老與死亡。
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家庭也是如此,沒有比海更深的愛,卻有颱風都吹不散的牽連。這就是導演是枝裕和要傳達的東西,沒有要死要活的愛,沒有英雄,沒有拯救,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
生與死,破裂婚姻與單親孩子,現實的殘酷與夢想的失落,這些看似嚴肅的人生大事,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變得質樸、平凡,甚至生活化。是枝裕和的電影,很少能看到轟轟烈烈的情節,更多的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平靜地去講述一個樸實日常的故事。通過對小人物瑣碎生活的細微刻畫,將一些重大的人生、社會問題一同展現出來,見微知著,讓人不禁感同身受。
04、基於故事中颱風來襲的晚上,一家人相聚又分開的故事,來談談我對於本片的幾點思考
《比海更深》的情節極為簡單。即在一個颱風襲來的晚上,中年人良多回到母親的家中,與前妻和兒子相聚,度過了一個喧鬧而又平靜的夜晚。在這一條線索上,還穿插介紹了母親淑子的老年生活、良多的私家偵探生涯以及前妻響子現在的戀愛情況。就是這樣簡單的情節,卻讓人獲得心境的平和與對生活的反思。
接下來,我將結合母親淑子的老年生活、前妻響子現在的戀愛情況,以及良多對親情和生活的重新審視,與內心達成和解的內容,談一下本片帶給我的啟發與思考。
①「幸福感」源於「務實」
電影中沒有明顯的戲劇衝突。失去丈夫的母親淑子,獨自一人生活在舊屋裡,做飯、縫衣服、修補壞掉的玻璃門、參加老年人音樂課程。沒有波瀾的生活,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但母親卻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可以說母親的「幸福感」來源於「務實」——即使發生生死大事,還是要過好當下的生活。
良多的妻子響子也是如此。即使對良多仍有愛意,但「務實」的觀念告訴她,想要真正獲得幸福,分開才是明智的選擇,人要向前看。
和相愛的人在一起過幸福的生活——這是理想化的人生,但現實是永遠無法愛一個人「比海更深」,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平和的生活。
追求不切實際、虛無飄渺的夢想生活,內心會感到空虛和痛苦。只有務實,接受眼下平凡又實在的現實,內心才會感到踏實、從容,才能真正獲得幸福感。
②直面內心傷痛,重新面對生活,才能真正獲得成長
電影《比海更深》中,主人公良多的境遇讓人感到沉重而無奈。他想要挽回家庭,可並沒有因這次團聚和增進理解而實現。他的作家夢想直到中年還沒能實現,可以說,這也是大多數人到中年內心存在的遺憾。正應了電影的一句話:「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成年人」。
然而,逼近真實是為了揭開傷疤,逼著自己面對內心痛苦,最終才能打破幻想、承認事實並接受事實。故事的結尾雖然沒有迎來人物命運的逆轉,但人物的心境卻已經改變。
這是電影帶給我對人到中年的真諦的領悟,也是我對治癒人心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傷疤不能避免,那就揭開它,只有直面內心的傷痛,從心底找到力量,重新面對生活,心靈才真正獲得成長。
結語:
《比海更深》充滿了人生哲理和人情味兒。也許我們都曾在某個時候,經歷過大海的咆哮、浪花的翻卷,但無論是得到愛或傷痛,終會平復下來,接受分離、逝去。《比海更深》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平復後,生活還是像海一樣,綿延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