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角度解讀《比海更深》獨特魅力

2020-11-19 影千隨

每一個尋常家庭都是社會的根,是時代的背景,是凝望整個社會的最佳窗口。看過太多精良的大片,有時候發現,能真正解人心結,賜人予力量的,往往是這類小眾片。

日本影片《比海更深》是由有著「一生只拍一部電影」之稱的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一部家庭故事片,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

電影講述了良多憑新人文學獎,一度被視為日本文學界的新星,但榮譽過後生活陷入窘迫的境地。創作沒有起色,只能在偵探所打工度日,因收入微薄而常靠賭博和「啃老」來生活。他對前妻舊情難忘,疼愛兒子卻付不起贍養費。潦倒的中年男人良多,不得不面對「人生理想不能得償所願」的現實。在一個颱風來臨的夏末,良多重新審視了親情和生活的意義,與自己的內心達成了和解。

《比海更深》這部影片,繼承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情而平淡的風格,延續著屬於「是枝電影」的家庭哲學。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角度來賞析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啟發。

01、關於敘事手法:以生活性的場景進行感情鋪墊,並在最恰當的時間點,把主旨突現出來

詩人穆旦在寂寥的晚年寫下《冥想》:「為什麼萬物之靈的我們,遭遇還比不上一棵小樹?」詩尾一句至今空谷迴響:「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這也正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美學內核,以「無」表現「有」,講述最基本的日常,又能從中突顯深刻的內涵。

影片中母子間親情的呈現,就使用了這種敘事手法。在主人公良多和母親在陽臺聊天的場景中,兩人的對白是以陽臺上的植物進行鋪設的。當良多感慨他高中種的橘子樹還在時,母親說道:「它不開花也不結果,我一直把它當成你,每天澆水。」

這裡一方面是對不爭氣兒子的抱怨,另一方面也表達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特別地真實和純粹,即使「不開花也不結果」,子女對於父母來說仍然是獨特的存在。敘事的推進飽含感情,催人淚下。

母親在與兒子良多談起已故的父親,經常出現在自己夢中時,收音機播出鄧麗君的《別離的預感》:「那是比海更深,比天還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母親在這種預設的語境下說出了電影題名的深意:「正因為我們愛一個人不能夠比海更深,我們才能繼續生活。」這看似豁達的生活哲理,表達了一種對人生的無奈感。

在我看來,電影在這裡想表達的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深愛,而是我們對親人的深愛在親人亡故後也不會消逝。逝者溘然,作為生者只能將這種深愛埋藏於心底,繼續生活。

電影正是採用樸實無華的對白,以平淡、含蓄的語言,釋放豐富的感情,在零敲碎打的生活性場景中自然地向主旨過渡,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02、人物塑造:特殊的對白方式,勾勒出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傳達出影片的親情哲學

①對於主人公良多:多層次的人物對白和心理活動,塑造出他堅守夢想和自尊的人格形象。

良多在對白中,多次流露出對夢想的不舍以及堅守夢想的自尊。這些信息讓良多的心理成長被刻畫得生動而具體。在街坊禮貌性地談起他的作品時,良多耐心而自豪地解釋說明;在出版商為他介紹臨時工作時,他謊稱新小說即將付梓;在偵探所長勸良多改做全職時,他掩飾說偵探工作只是在「取材」。這些略顯羞澀的對白都拼接出良多對內心的堅守。

家人質疑他的小說創作時,良多回應「現在,已經不是純文學的時代了」,而不願面對失敗的現實。良多的夢想雖然支離破碎,但他即使在賭博時都不忘激勵自己:「賽車都沒制動,我也不能就此剎車啊!」電影的結尾,良多道出的堅持,令人唏噓。

當被兒子問起夢想時,良多若有所失地回答:「爸爸的夢想還沒有實現」、「有沒有實現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追夢」。這些對白的關聯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體。他雖然潦倒,但敢于堅守自己的夢想和自尊,並不斷地認識到理想和現實的關係。這類白描式的對白在敘事的信息關聯和轉場效果上,更加立體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白描式的對白,不僅充分表現了是枝電影一貫的家庭哲學,也啟發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夢想不能夠被磨滅,它只是如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一般,慢慢與現實妥協、融合。

②對於良多父親:以第三人稱視角的對白,使已故父親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

良多父親生前,並沒有和他有過心的交流。良多曾在兩段對白中談道:「我不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但父親去世後,良多在家人和街坊交談的隻言片語中,一點一點地捕捉到父親愛的瞬間,感受到父親深沉而靜默的愛意。彼時在心底終於和父親達成了和解。

母親對於已故父親的嘮叨則更加立體。既埋怨「他有很多事情沒能做成,卻總怪時代不好」,又愛憐地說道:「我現在一個人過得挺好的,你暫時先別來接我了。」類似於這樣的對白散布於全片之中。母親以相對直接的對白,闡述了她對親情的態度:斯人已逝,這種別離超越了憂傷,需要我們靜靜體會和沉澱。母親的對白將這種家庭哲學進行了升華。

在我看來,一個已故的人,在電影裡沒有動作、沒有表情、沒有話語,沒有生動的畫面展示,卻通過旁人的對白這種寫意的表現,勾畫出一位喜歡賭博、典當日用品的老人形象。

電影就是通過這種平淡的對白式的描述,讓我們從這些瑣碎的信息中,拼合出具體的人物形象,也進一步理解了他們的家庭關係,以及影片所要傳達的親情哲學。

03、情感表達:沒有轟轟烈烈的愛,只有日復一日的生活,卻是斷不開的牽連

「愛」是很多電影都會存在的主題,但「愛」的表達方式和層次有所不同。在影片《比海更深》中,就有是枝裕和獨特的視角和演繹方式。

①單親孩子的愛:支持媽媽的愛情,又希望一家人重新團圓,是一種矛盾又真實得讓人心疼的愛。

良多的兒子真吾,在處理與父親、母親及母親新男友的關係上,顯得極為謹慎。當媽媽問到新男友的問題時,他小心翼翼地回答:「你真心喜歡就好。」通過這些對話的展現,表達了真吾作為單親家庭的小孩,比同齡人更加敏感和懂事。

而他內心也會暗暗期待彩票中獎,一家人可以重新團聚在一起。他支持母親的愛情,從心底上希望母親開心。但自己又暗暗希望一家人能夠重新在一起。這種矛盾的心理,恰恰是一個單親孩子最真實的愛和期望。這種隱匿的情感表達方式更貼近生活,讓人自然而然融入其中。

②淑子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深,包括自己,卻對家人有著無限的牽掛。

「比海更深的愛」,多麼唯美的文學修辭。而淑子平靜地說「我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更深「。就像李敖為歌手巫啟賢寫的歌《只愛一點點》裡:「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別人的愛情像海深,我的愛情淺」。

淑子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更深,也包括了自己,因而才能平靜地接受一輩子的操勞,接受孤獨、衰老與死亡。

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家庭也是如此,沒有比海更深的愛,卻有颱風都吹不散的牽連。這就是導演是枝裕和要傳達的東西,沒有要死要活的愛,沒有英雄,沒有拯救,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

生與死,破裂婚姻與單親孩子,現實的殘酷與夢想的失落,這些看似嚴肅的人生大事,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變得質樸、平凡,甚至生活化。是枝裕和的電影,很少能看到轟轟烈烈的情節,更多的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平靜地去講述一個樸實日常的故事。通過對小人物瑣碎生活的細微刻畫,將一些重大的人生、社會問題一同展現出來,見微知著,讓人不禁感同身受。

04、基於故事中颱風來襲的晚上,一家人相聚又分開的故事,來談談我對於本片的幾點思考

《比海更深》的情節極為簡單。即在一個颱風襲來的晚上,中年人良多回到母親的家中,與前妻和兒子相聚,度過了一個喧鬧而又平靜的夜晚。在這一條線索上,還穿插介紹了母親淑子的老年生活、良多的私家偵探生涯以及前妻響子現在的戀愛情況。就是這樣簡單的情節,卻讓人獲得心境的平和與對生活的反思。

接下來,我將結合母親淑子的老年生活、前妻響子現在的戀愛情況,以及良多對親情和生活的重新審視,與內心達成和解的內容,談一下本片帶給我的啟發與思考。

①「幸福感」源於「務實」

電影中沒有明顯的戲劇衝突。失去丈夫的母親淑子,獨自一人生活在舊屋裡,做飯、縫衣服、修補壞掉的玻璃門、參加老年人音樂課程。沒有波瀾的生活,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但母親卻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可以說母親的「幸福感」來源於「務實」——即使發生生死大事,還是要過好當下的生活。

良多的妻子響子也是如此。即使對良多仍有愛意,但「務實」的觀念告訴她,想要真正獲得幸福,分開才是明智的選擇,人要向前看。

和相愛的人在一起過幸福的生活——這是理想化的人生,但現實是永遠無法愛一個人「比海更深」,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平和的生活。

追求不切實際、虛無飄渺的夢想生活,內心會感到空虛和痛苦。只有務實,接受眼下平凡又實在的現實,內心才會感到踏實、從容,才能真正獲得幸福感。

②直面內心傷痛,重新面對生活,才能真正獲得成長

電影《比海更深》中,主人公良多的境遇讓人感到沉重而無奈。他想要挽回家庭,可並沒有因這次團聚和增進理解而實現。他的作家夢想直到中年還沒能實現,可以說,這也是大多數人到中年內心存在的遺憾。正應了電影的一句話:「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成年人」。

然而,逼近真實是為了揭開傷疤,逼著自己面對內心痛苦,最終才能打破幻想、承認事實並接受事實。故事的結尾雖然沒有迎來人物命運的逆轉,但人物的心境卻已經改變。

這是電影帶給我對人到中年的真諦的領悟,也是我對治癒人心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傷疤不能避免,那就揭開它,只有直面內心的傷痛,從心底找到力量,重新面對生活,心靈才真正獲得成長。

結語:

《比海更深》充滿了人生哲理和人情味兒。也許我們都曾在某個時候,經歷過大海的咆哮、浪花的翻卷,但無論是得到愛或傷痛,終會平復下來,接受分離、逝去。《比海更深》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平復後,生活還是像海一樣,綿延流長。

相關焦點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劇情延伸等多角度解讀佳作《小丑》的魅力
    關於這部低成本佳作的解讀有不少,但是從多角度來解讀該電影魅力及深刻內涵的幾乎沒有。今天我就帶著大家多角度來看看。 觀影后我看了很多影評,發現大多人是從「故事內容」和「影片深度」兩個方面進行解讀,然而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獨特之處並不凸顯在此處。 因此本文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劇情延伸「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是什麼讓這部低成本影片在無數投資過億的漫改電影中脫穎而出,做到DC漫改最賺錢的影片;並且讓無數觀眾掏錢進影院而且滿是好評,做到雙贏的局面。
  •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如果你想更全面的了解這部奧斯卡影片的獨特魅力,必須要從多維度去分析鑑賞其在電影製作上的藝術魅力。《辛德勒的名單》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託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史匹柏執導,於1993年在美國上映。
  • 《回憶積木小屋》:解讀這部奧斯卡動畫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方式
    單純地從短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的魅力解讀出來。所以,我今天會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兩個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方式,分享這部電影中用到的三個情感表達的方式。01、敘事結構:現實與回憶交錯式切換,通過對比鮮明的表達老人孑然一身的孤獨《回憶積木小屋》採用了時間線倒敘的手法。
  • 《比海更深》丨從創作、人物和隱喻解讀「日常極致美學」電影的魅力
    《比海更深》獲第26屆挪威南方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是枝裕和以溫暖的筆調,著眼於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不斷地把觀眾帶入思考。今天,我就從創作背景、人物形象、獨特隱喻三個角度來深刻解讀這部具有"日常極致美學"的電影,在本文第五部分,我將分析從影片中所帶來的思考。1.
  • 從創作手法、人物塑造、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瘋狂的外星人》魅力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只從科幻角度和畫面炫技解讀,這其實過於局限。想要讀懂這部別具一格的科幻片,需要從多維度進行解讀。《瘋狂的外星人》是2015年備案,由寧浩執導,2019年大年初一全國公映,先是登頂單日票房冠軍(3.98億), 然後該片累計票房約22.02億人民幣。
  • 以主題,敘事,現實意義三個角度解讀《美麗人生》的電影魅力
    對於美麗人生這部片子,很多人只是從愛情和父子情的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太過於局限,想要真正看懂導演的創作路程和拍攝手法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主題表達:以黑色喜劇的手法,二戰背景下,義大利國家納粹和猶太人之間的的種族矛盾,表達了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電影主題敘事結構:前後鮮明對比的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民圭多和貴族小姐多拉愛情故事,第二部分是編演了一場生父子之間的積分遊戲,詮釋了深沉的父愛
  • 從敘事、人物塑造角度,分析《不害臊的姑娘》的魅力及現實意義
    遺憾的是,雖然這是部公認的優秀作品,但受發行時間久遠、影片涉及限制級內容等原因影響,這部佳作並未被太多的國人熟知,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及手法、人物塑造2個角度,來挖掘本片的魅力價值和現實意義。13歲的少女夏洛特在學校不受老師、同學歡迎,在家和家人吵嘴,對生活倍感乏味,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如意。
  •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福利房」的家庭故事,什麼情感「比海更深」
    於是「福利房」、「颱風夜」都成為了《比海更深》的重要故事元素。《比海更深》傾注了是枝裕和諸多情懷和人生感悟,影片所帶給人們的情感共鳴也格外真切。本文首先從鏡頭語言、音樂語言、空間敘事三方面淺述電影的特點和亮點,繼而從影片的三類"家庭"情感中分析母子、父子、夫妻的情感羈絆,最後反思"比海更深"的親情所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
  •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關於這部經典的解讀很多,但大多只是基於故事情節抒發情感。今天我就從電影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來解讀它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及談談電影主題對我的啟發。| 作者:林琳《海邊的曼徹斯特》曾獲得金球獎、金像獎等諸多獎項,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摘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桂冠,在豆瓣電影中得分8.6分。
  • 【精藝求精】獨特的電影敘事手法—蒙太奇
    蒙太奇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個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也可以說,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蒙太奇根據表現的方式不同,分為敘事蒙太奇和表現蒙太奇,前一種是敘事手段,後一種用以表意。
  •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比海更深》是由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也是《步履不停》姊妹篇。兩部影片都是圍繞家庭生活而展開,都帶著些許遺憾與悲傷底色。是枝裕和主打親情牌,將鏡頭對準家庭瑣事,煮飯,聊天,洗澡,即便是瑣碎的對話,也飽含著人物的情感。
  • 從敘事手法、符號語言、情感啟示解讀《非常父子檔》的溫情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影片的敘事手法、符號語言、情感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以及帶給我們的啟迪。顧泰豐與父親周力巖01敘事手法:一明一暗並行發展,充實故事劇情,通過展現兩代父子之間的情感糾葛,調動觀眾的情緒電影採用一明一暗的雙線敘事手法,來展開對劇情的敘述。
  • 《小丑》多角度解讀這部現象及影片的魅力與獨特之處
    關於這部低成本佳作的解讀有不少,但是從多角度來解讀該電影魅力及深刻內涵的幾乎沒有。今天我就帶著大家多角度來看看。觀影后我看了很多影評,發現大多人是從「故事內容」和「影片深度」兩個方面進行解讀,然而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獨特之處並不凸顯在此處。
  • 從敘事特色、人物塑造和喜劇元素三方面解讀《一夜風流》的魅力
    單從故事內容方面來解讀,顯然無法全面領略這部被譽為「乖僻喜劇」開山之作黑白片的藝術魅力。在此,我將從「敘事特色、人物形象和喜劇元素」這三個層次來一步解讀這部愛情電影的獨特之處。在第三部分,我將結合觀影體驗,簡單介紹時代背景,並從喜劇元素入手,探討一下如何欣賞喜劇電影的觀影方法。
  • 從人物塑造,導演意圖,情感表達解讀老片《心有千千結》的魅力
    從此,雨薇走進了風雨園中的風風雨雨…… 本文將從情感表達,人物塑造,導演意圖,三個角度,深度解讀本片的魅力。 一:情感表達:體現了對愛情的嚮往,親情與愛情之間的影響,父子深沉的愛。 隨著情節發展,雨薇聽到了故事中男主人公耿若塵的一些事情,書房中看到了那個末曾謀面的男人的筆跡和他挑選的書。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下面我將從影片的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三個方面帶大家再一次感受《機器人總動員》的魅力。一、敘事手法:愛情故事線和人類努力返回地球的故事線敘事手法是指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
  • 從人物塑造、情感呈現、觀影技巧等角度解讀賀歲片《囧媽》的魅力
    對於這部電影,很多人從中年危機、原生家庭來解讀,但這未免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徐崢導演的良苦用心,還得從多個角度來進行解讀。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各大賀歲片紛紛宣布撤檔。在我看來,作為「囧」系列的收官之作,《囧媽》在人物塑造、情感呈現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
  • 以《親愛的》為例,深度解讀溫情催淚電影中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
    《親愛的》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良心之作,雖然關於本片的解讀很多,但卻很少有人從「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兩個方面來進行挖掘。今天,我將以自己的觀影體驗來解讀本片不一樣的魅力。 《親愛的》於2014年上映,由導演陳可辛指導,黃渤、趙薇、佟大為、郝蕾、張譯等實力演員主演。
  • 從三個角度解讀親情短片《父與女》的獨特魅力
    今天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從多個角度來對這部動畫短片進行挖掘解讀。@一祠短片《父與女》又名《岸邊的兩個人》,是由導演麥可·度德威特執導,Jennifer Bangs參加演出的一部短片動畫,於2001年5月27日在波蘭首映。曾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為9.2分,可見其上映後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 《比海更深》|家庭親情關係的詩意表達
    電影《比海更深》依舊延續了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影片在聚焦「家庭」這一主題的同時,也有對社會現實問題等層面的思考,當原生家庭破碎或重組,人們如何在家庭殘餘的軀殼中走出重新找尋昔日的親情。傳統故事片在拍攝方面更強調故事的戲劇性、畫面感,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高潮等,這些也成為整部影片的買點所在,而在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中似乎採用一種故意淡化戲劇性的敘事策略,平淡如水的生活中發現平淡的事,導演用鏡頭刻畫了一個事業和婚姻均面臨危機的中年人良多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