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親愛的》為例,深度解讀溫情催淚電影中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

2020-09-05 小潔兒老師

《親愛的》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良心之作,雖然關於本片的解讀很多,但卻很少有人從「人物塑造」「情感表達」兩個方面來進行挖掘。今天,我將以自己的觀影體驗來解讀本片不一樣的魅力。


《親愛的》於2014年上映,由導演陳可辛指導,黃渤、趙薇、佟大為、郝蕾、張譯等實力演員主演。幾位實力派演員通過動作細節、表情、眼神等方式,把電影的藝術感和生活的真實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在觀影的時候能夠對人物的情感感同身受。

主人公田文軍與魯曉娟有個兒子叫田鵬,田鵬有一天外出玩耍時不幸被人販子拐走。田文軍和魯曉娟從此踏上尋子之路。在尋找失蹤兒子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了一群同病相憐的人。一群不幸而無助的人互相鼓勵、互相支撐。

有一天,田文軍收到了一條關於兒子田鵬的線索。於是田文軍和魯曉娟循著線索找到安徽的一個農村。在這裡,他們終於找到了失蹤多年的兒子。

這部影片最打動我的是電影中主角、配角們身上所流露出來的真實情感。我覺得單純的從故事內容入手不足以將這部電影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

今天我會從人物配角形象塑造、情感表達等方面來挖掘這部電影最精髓的內涵。在第三部分,我會根據自己的觀影感受,結合影片《親愛的》,來分享一下電影是如何通過「痛哭」來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的。

《親愛的》海報

01、人物塑造:從電影中配角形象的塑造,讀懂影片對愛的表達,愛是一種妥協

個性鮮明的人物是電影中最活躍的的組成因素,也是表達情感、展現電影主題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來說,一部成功的電影離不開人物的塑造。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在電影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親愛的》中,導演在人物塑造上花了不少心思,幾位實力派演員通過細節、微表情把控,把人物演繹地十分到位,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①韓總苦苦尋子數年無果,從堅決反對再生到向生活妥協

韓總是田文軍在尋子過程中認識的一個人,他發起了一個線下組織——萬裡尋子會,在他的帶領下,多個家庭一起踏上尋子之路。

韓總第一次出場時,他堅定地說:「我們丟失的孩子是不可替代的,堅決不能再生下一個,要永遠找下去。」但是在田文軍找到兒子田鵬後,韓總給田文軍發了這樣一條信息:「我做了這麼多,偏偏找到的是你。我找不動了。」

在我看來,韓總做了很多善事,不管是團結大家,還是給動物放生,都是為了給自己「攢好運」,希望能今早找到自己的兒子。可是很不幸,歷經數年,仍然沒有孩子的線索。所以,韓總和妻子決定再生一個寶寶。

韓總從反對再生、堅持要把孩子找回來,到放棄尋子,決定再生,其實是一種妥協。

不得不承認,孩子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除了對孩子的愛,我們還有對伴侶、對父母的愛與責任。韓總決定再生,也許是對現實的一種妥協,也是對失蹤孩子愛的延續。

田文軍收到韓總發來的信息

②李紅琴為要回楊吉芳,不惜犧牲自己乞求工友青山做人證

李紅琴的丈夫楊明富就是拐走田鵬的人販子,田鵬被拐後一直由楊紅梅照顧。李紅琴家裡還有一個小女孩楊吉芳,據李紅琴所說,吉芳是楊明富在工地上撿回來的棄嬰。

因為田鵬是被楊明富所拐,所以在無法證明吉芳是被拐還是被撿的情況下 ,吉芳被暫時送到福利院。李紅琴如果想要回吉芳,就得走合法的收養流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證明吉芳是棄嬰,而非被拐。

據楊明富所說他撿到吉芳時工友青山正在現場,所以李紅琴想請青山做證。但青山為了不給自己惹麻煩,不願為李紅琴做人證,最後李紅琴犧牲自己的身體來換取青山的同意。

李紅琴是個傳統的農村女人,雖然他的丈夫已經去世,但她依舊堅持著那份堅貞與本分。然而,為了能夠要回養女楊吉芳,她選擇了犧牲自己。這是她為女兒做的犧牲,也是為愛做出的讓步與妥協。

李紅琴與青山

02、情感表達:感悟影片對愛的多角度表達,愛是化解一切苦難的力量

「愛」是很多電影共同的主題,但其中「愛」的層次和內涵是有所不同的。在影片《親愛的》中,就包含了多方面的愛。

父母對失蹤孩子的關心與愛自然不用說,電影還有一種愛也令我十分感動。那就是來自失孤家庭的人對彼此的愛,這些「同是天涯淪落人」攜手共度難關、互相支撐。

①對孩子的愛:哪怕孩子不在自己身邊,也希望他能過得好

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了,因為父母不求回報,只希望孩子能過得好。

田鵬被拐後,田文軍錄製了一個尋子視頻,在視頻中,他說:「如果有人買了我的兒子,他吃桃子過敏,千萬不要給他吃桃子。」

這句話,從田文軍口中說出來其實並不稀奇,因為作為田鵬的父親,田文軍自然希望孩子無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但同樣的話,李紅琴也對田文軍說了一遍。

在田鵬回到田文軍家裡之後,李紅琴經常到田文軍家樓下去偷偷看「兒子」。終於有一天,田文軍忍不住跟她說:「我跟你說,你自己得清楚你不是孩子他媽。我最多也就做到不恨你,以後別再來了。」

聽了這些話,李紅琴很委屈而無奈,也許是想到自己再也無法照顧田鵬了,她對田文軍說:「別讓孩子吃桃,他會過敏。」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其實,李紅琴從來都不知道田鵬是丈夫拐來的。她一直把田鵬當做自己的兒子一樣照顧,田鵬也與她建立了深厚的母子關係。最後田鵬雖然回到了親生父親身邊,但李紅琴對他的愛絲毫沒有減少,並且希望他能過得好。

田文軍在錄尋子視頻

②失孤家庭布滿陰霾,但一群人互相陪伴,能讓光明照灰暗的生活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萬裡尋子會把一些失孤家庭的人聚集起來,讓他們遇到了很多同病相憐的人。

萬裡尋子會有自己打氣的口號,他們把《隱形的翅膀》作為會歌。在外出尋子的過程中,他們假裝是個旅行團,一方面能夠低調行事,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娛的方式。此外,萬裡尋子會還會組織線下分享會、放生活動,這些活動看似意義不大,但對失孤家庭來說,不僅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還能寄託希望。

孩子被拐、失蹤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致命打擊,到了孩子的生日、兒童節或是其它團圓的節日,這些家庭都會異常難過。不過,當一群人互相陪伴、彼此支撐,這些家庭不再布滿陰霾,總有一絲光明會照進灰暗的生活。

萬裡尋子會扮成旅遊團外出尋子

03、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結合我以上分析《親愛的》的角度,我分享一下電影是如何通過「痛哭」來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的:

在中國,有這樣一種說法:「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輕易流淚,是男性堅韌、剛強的表現之一。其實,不管對於女性還是男性,流淚都是我們內心強烈情感的一種外在表現。

電影《親愛的》中,有三處令我印象深刻的「痛哭」情節。我結合這些流淚情節,談談我對於催淚溫情電影中人物內心情感的理解:

①田文軍:經歷了孩子被拐、被騙跳河依舊堅強,卻在兒子找到後失聲痛哭

第一處令我印象深刻的流淚情節是在田鵬找到的當天,田文軍坐在派出所的樓梯上失聲痛哭。導演似乎並沒有設置刻意的對比,但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在田鵬失蹤的時候、在田文軍尋子被騙錢而跳河的時候,田文軍都沒有哭。

也許是田文軍相信兒子終究會被找到,所以就算被騙、就算再怎麼抱怨生活不公,他都沒有哭。找到兒子後,田文軍坐在地上痛哭,其實是對這麼多年尋子之路的感慨、是找到兒子後的開心,有太多太多的感情在田文軍心裡交集。

找回兒子後,田文軍坐在地上痛哭

②韓總:一直樂觀、有錢的他,卻在妻子懷孕後奔潰大哭

第二處令我印象深刻的流淚情節是韓總在田鵬生日當天,蹲在地上痛哭。韓總曾在萬裡尋子會上說堅決不能再生,可後來他卻向生活妥協了。而且,當時還沒有開放二胎政策。也就是說,韓總為媳婦肚子裡的孩子辦出生證時,必須提供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儘管韓總百般不願,但是為了第二個孩子能合法地出生,他不得不這麼做。

在我看來,韓總一直是個樂觀的人,他相信自己能找到失蹤的兒子。但生活沒有給他帶來希望和想要的結果,他的淚水中包含了太多無奈與辛酸。

韓總蹲在地上大哭

③李紅琴:受盡苦難,卻在得知懷孕的當下泣不成聲

李紅琴是一個傳統的農村婦女,她對於丈夫的話一直深信不疑。警察審訊她的時候,她反覆強調說她丈夫老楊是個老實人,不會做出拐賣兒童這種事情。

但現實卻無情地打碎了楊明富說的謊言。楊明富不僅拐走了田鵬,他還騙李紅琴說她不能生育,因此李紅琴一直以為自己無法生育。但最後,她卻因為與青雲發生關係而意外懷孕。

當李紅琴拿到體檢報告得知自己懷孕後,她蹲在地上泣不成聲,久久無法起身。李紅琴的哭中同樣包含了很多複雜的情感:也許是丈夫的謊言被打碎對李紅琴來說是信仰的崩塌;也許是新生命的到來給她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她因此而欣喜感動。

李紅琴得知自己懷孕後,蹲在地上泣不成聲

總結一下:

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下我對《親愛的》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結合電影,解讀了電影是如何通過「痛哭」來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的。

《親愛的》這部影片,無論是社會影響還是口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幾位實力演員出色的演技給這部影片帶來了絕佳的觀影體驗。看完這部影片,我內心的情感紛繁雜亂,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身邊健康、平安地長大。

相關焦點

  • 《囧媽》:深度解析現實溫情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達
    下面我從「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達」兩個方面來進行挖掘,帶你領略本片不一樣的魅力。而單純的從故事內容解讀此片不足以將這部電影的魅力完全展示出來,我會從人物形象塑造、情感表達等方面挖掘這部電影最精髓的內涵。第三部分結合自己的觀影感受,分析下電影是如何通過「吵架」來表達人物成長曆程的。一、人物塑造:從電影中每個人物形象塑造,讀懂影片中愛的表達,愛是是理解和溝通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人物的塑造,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都是電影中重要組成部分。
  • 以《龍貓》為例,從影片人物解讀宮崎駿的情感表達和現實思考
    「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影片一直都非常打動人,深入人心,他的影片沒有太過於血腥的內容,大多數都是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展現出無盡的驚喜和奇妙。尤其是《龍貓》這部電影,劇情裡面幾乎沒有一個反派的人物,這是宮崎駿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溫情的畫面,讓人的心感到很溫暖。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角度解讀《比海更深》獨特魅力
    《比海更深》這部影片,繼承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情而平淡的風格,延續著屬於「是枝電影」的家庭哲學。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角度來賞析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啟發。
  • 《回憶積木小屋》:解讀這部奧斯卡動畫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方式
    所以,我今天會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兩個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方式,分享這部電影中用到的三個情感表達的方式。01、敘事結構:現實與回憶交錯式切換,通過對比鮮明的表達老人孑然一身的孤獨《回憶積木小屋》採用了時間線倒敘的手法。
  • 從人物塑造,導演意圖,情感表達解讀老片《心有千千結》的魅力
    她認識了豪宅中別的成員,幾個傭人。雖然只是傭人,傭人卻是有「心」的。真心處處為主人著想,洋溢著溫暖的氣氛。從此,雨薇走進了風雨園中的風風雨雨…… 本文將從情感表達,人物塑造,導演意圖,三個角度,深度解讀本片的魅力。 一:情感表達:體現了對愛情的嚮往,親情與愛情之間的影響,父子深沉的愛。
  • 以《天空之城》為例,深度解讀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及現實意義
    作為一部史詩級動畫電影,網上關於《天空之城》的賞析和讚美無數,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從影片的美學風格和藝術內涵這些方面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的魅力。今天這篇文章將結合影片《天空之城》,從三個角度深度剖析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現實意義。
  • 以《囧媽》為例:深度解讀賀歲片的獨特魅力與主題呈現方式
    以下,我將以《囧媽》為例,從故事結構,拍攝技術與人物矛盾衝突的背後含義三個角度深度解讀賀歲片的魅力與價值,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將結合《囧媽》,談談賀歲片常用的4個主題呈現方式。一、故事結構:主副線相互交織,令人倍感喜慶,又讓人深度思考。
  • 以《重慶森林》為例,解讀影片中王家衛獨特的電影美學風格
    1994年上映的《重慶森林》是王家衛電影的代表作,影片充分表達王家衛風格的獨特性,今天我就通過這部電影來解讀「王家衛式」電影美學的獨特魅力。王家衛是香港電影圈旗幟式的人物,以獨特的影像風格傳達著香港這個繁華都市的喧囂與孤獨。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內心的敏銳把握建構出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 以《只有芸知道》為例,解讀這部馮氏愛情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但羅芸隱藏了一個只有她知道的秘密,秘密的背後卻是她對隋東風刻骨銘心的愛……馮小剛拍這部電影的初衷為的就是還原自己朋友的那種過往,拋下了商業片的包袱想真正文藝一次,隨心一次,但顯然反響並不好,票房也不近人意。但這畢竟這是屬於真實的故事,可能也是現實中你我最想要得到的一種生活,藍天白雲,詩和遠方,電影中闡述的的確很美,很文藝,又有點虛無縹緲。
  • 愛與成長—電影《大黃蜂》表達的情感漫談
    《大黃蜂》作為一部科幻動作電影,你很難想像故事的主線,竟然從情感細微處入手,聚焦到了人物身上。CD,他就不斷調頻,用不同的歌詞串燒表達自己。80-90年代標誌性的經典音樂,其洋溢著自由的青春氣息,為角色情感升華做了絕妙的鋪墊,友情和愛情也緩緩道來。
  • 深度|以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為例,解讀「創傷敘事」的應用
    導演通過克制隱忍的「創傷敘事」手法,在娓娓道來中,自然而然地表達著人類關於創傷記憶的時空思考與救贖可能。那麼,導演是如何將這一敘事手法運用在電影中,並通過藝術加工來展現電影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們將跟隨電影情節,從展現創傷、解讀創傷、治癒創傷3個方面來深度解讀「創傷敘事」在影片中的應用。
  • 從人物塑造、情感呈現、觀影技巧等角度解讀賀歲片《囧媽》的魅力
    在旅途中,母子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兩人也從最初的互不理解到最後互相體諒。對於《囧媽》,每位觀眾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說從中看到了徐崢的創新,也有人直呼不好看。在我看來,作為「囧」系列的收官之作,《囧媽》在人物塑造、情感呈現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
  • 乾貨 探析美國動畫電影的角色塑造技巧—以《瘋狂原始人》為例
    縱觀世界動畫發展史,美國動畫可謂是獨領風騷,米老鼠、白雪公主、小熊維尼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史萊克、瓦力、小黃人更是當代動畫電影最耀眼的商標。在這些角色的背後有著美國動畫人不懈的追求,和一套經久不衰的敘事法則。本文將以《瘋狂原始人》為例,從主角的造型、性格以及配角的設置三方面切入,探索美國動畫電影的角色塑造技巧。
  • 從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情感表達解析《羅馬假日》的魅力與價值
    這部影片是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兩位高顏值的演員共同主演,1953年8月20日在倫敦首映,緊接著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羅馬假日》是一部經典之作,最終在全世界都獲得巨大成功,演員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羅馬假日》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的方面都表現地非常細緻,傳遞給觀眾一種保持本心,不被利益遮蔽雙眼,勇敢地活在當下的一種生活態度。
  • 從故事內容,人物塑造,情感升華,解讀《聚散兩依依》的魅力
    《聚散兩依依》講述了賀盼雲和高寒魂牽夢依的愛情故事。是命運的捉弄?抑或緣淺?相愛的人卻不能在一起。兩人聚也依依,散也依依,依依又依依。經歷了各種曲折之後,兩個人最終走在一起。 今天,我將從故事內容,人物塑造,情感升華,三個角度深度解讀影片的魅力。
  • 在時空和光影中雕琢溫情
    在三十多年的電影生涯,侯孝賢執導了大量充滿人文關懷和歷史意義的優秀電影:如《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悲情城市》、《海上花》等,其中《悲情城市》獲得了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為華語電影贏得了世界的目光。而作為臺灣新電影時代不可迴避的名字,「侯孝賢」已然成為亞洲電影的一面旗幟。
  • 以《漢江怪物》為例,解讀導演奉俊昊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導演奉俊昊因拍攝了多部口碑票房極佳的新現實主義電影被人們所熟知,他的電影把人的脆弱與自私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奉俊昊在電影中不僅細心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更是把影片中人物濃濃的情感傳達給觀眾。通過搭建新穎的故事框架,從普通人的角度來反映出社會問題,是現代電影的新銳力量。影片主要講述了男主康鬥是一個平凡又糊塗的中年男人,他帶著家庭在漢江邊的一家小店生活,過著普通且靜謐的日子。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劇情延伸等多角度解讀佳作《小丑》的魅力
    《小丑》是影史首部突破10億美元的漫改影片,其中北美票房佔據三成3.2億美元,海外票房佔據7成6.9億美元,由於此片的製作成本僅為5500萬美元,讓小丑的最終利潤高達6億美金,利潤率為15.3倍,讓其成為了影視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漫改電影。 好電影無數,但像《小丑》這樣投入和產出如此不成正比口碑電影確實不多。
  • 淺析影視劇中人物塑造以及動機表達的視覺化
    人物是電影劇本的內在基礎,而我們所設定的事件往往是為了讓觀眾了解我們的人物是一個&34;。設計事件來展現人物自身的特性,讓觀眾和人物之間能夠產生共鳴。人物的所作所為會決定故事情節朝著哪個方向發展,而影響人物行動的常常是這個人物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性格特徵。影視劇作中的人物塑造在於人物的形象,個性與動機,人物情感以及人物關係。
  • 《霸王別姬》影評——淺析電影中人物形象塑造
    因此在電影中,觀影者關注的更多是電影角色的表現,總有一個人物的表現會契合觀影人的觀影感知,發自內心的與人物形象產生共鳴,從而更深刻的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涵,就算劇情對觀影人的印象並不深刻。而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劇本描寫奠定人物基調劇本是整個電影的故事基礎,也是戲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