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金庸先生,一部《書劍恩仇錄》,一部《鹿鼎記》,讓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了「洪門」這個組織。而兩部小說中,關於「洪門」的描述,可以說是關於「洪門」的民間傳說的集大成者。
我就是通過這兩部小說才知道「洪門」的。
對於「洪門」的源流,眾說紛紜,從來都不一致,因為在他口口相傳的前上百年歷史中,一直是作為一個地下秘密組織存在,因而,它化名特別多:天地會、紅花會、三點會、三合會、萬順會……等等,甚至,上海小刀會、四川哥老會有時也以洪門作為他們的起源(存在不同說法,但都無據可考)。
但可以肯定的是,「洪門」是創立於明末清初,是一群不甘於臣服於滿清的仁人義士,以推翻清朝統治為目的創立的。這從「洪門」所供奉的牌位就可以看出來,始祖、五先賢、五宗、五祖、五義、五傑、三英、二師等等,裡面多有是明末反清的知名人物。但由於由於清廷對「洪門」嚴刑究辦,殺戮株連,所以洪門多以囗頭傳述來秘密結社,對具體來源出處也就難以考證了。
在隨後的歷史中,有關「洪門」的記載並不多,大抵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固,「洪門」的反清事業也遙遙無期,而隨著清廷的打壓,「洪門」組織也逐漸離散化,衍生出各種流派,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神秘組織。
而「洪門」以一支政治力量,再次登上歷史舞臺,則又到了清末轟轟烈烈的革命時期。而且是從海外而來。
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洪門」也隨著華人華僑大量出國,在海外落地生根。但由於人口來源、所從事的行業等因素,「洪門」最初在海外是一個大的概念,其實分為了很多不同的堂口。其中,1876年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洪門致公堂(義興公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致公堂的三大信條是「以義氣團結,以忠誠救國,以俠義除奸。」
致公堂屬於洪門組織,最早成立於1848年,是洪門二房「洪順堂」的嫡系,洪門致公堂和安良、協勝一起,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三大華人社團,而且至今仍活躍在全美各地的華人聚居地。1876年,「致公堂」在美國檀香山正式登記成立,接著致公堂在美洲普遍出現。從那時起至今,美國洪門致公堂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致公堂」也漸漸發展為洪門組織在美洲的統稱。
而洪門致公堂與中國革命的淵源,則要從1904年說起。
1904年1月,孫中山赴檀香山。為了發動洪門人士參加革命並把洪門組織改造成為革命力量,那年1月11日,孫中山毅然加入了洪門國安會館(會員名冊至今保存在檀香山國安會館中)。他的加盟使洪門領袖和會眾大為振奮,視為洪門的殊榮,除了熱烈歡迎外,還授予孫中山「洪棍」的崇高職務(「洪棍」為主管紀律的高級職務),大家熱情地尊稱他為「洪門大哥」。
1904年3月,孫中山到了舊金山,會見了洪門致公堂的領袖黃三德等人。為了改變洪門組織「章程陳舊,組織渙散」的狀況,他於當年5月,正式向洪門致公堂提出改革、整頓致公堂的建議,當即被接受。
孫中山與黃三德
其時,1899年,梁啓超在加拿大成立保皇會,到1900年前後,在美洲會員已經達到百萬之眾。革命黨與保皇黨爭奪華僑資源就此開始,一直持續到辛亥革命之後。而孫中山加入致公堂,對與保皇黨的鬥爭,對致公堂的改革無疑是關鍵。
孫中山起草的《重訂致公堂新章》,新章共80條,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了組織的名稱,一律稱為致公堂,在舊金山設置致公堂總堂;規定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等。
致公堂新章程制訂之後,孫中山開始了在美國的長途旅行和宣傳。這是一次歷史上著名的巡迴演講,長達半年。因為有黃三德的陪同,孫中山少了一份孤獨,但同樣坎坷。所到之處,孫中山都聚眾演說,宣傳救國,黃三德則招收新會員拜盟行禮。但保皇黨在洪門中的廣大勢力,對於總註冊措施仍是一個沉重的桎梏,「惟是時洪門團體異常散漫,各埠分堂職員身跨保皇會籍者,實繁有徒。雖經總理舌敝唇焦,多方勸諭,而各分堂對於總註冊事,仍屬虛與委蛇,延不舉辦」。
據說他加入的過程是這樣的,姑且當做小說看:
1894年,孫中山到天津上書直隸總督李鴻章,要求「改革」,結果無人理睬,滿腔熱血的孫中山決定「單幹」,並開始付諸行動……
被李鴻章拒絕後,孫中山就遠赴美國檀香山(夏威夷州首府)求助。少年時期的孫中山曾在那求學,有一大幫的同學和親戚。
在當地,他的哥哥孫眉更是被稱為「茂宜王」。他在夏威夷茂宜島有著大片的農場,養著幾千頭牛羊。
不過,孫中山的「求助」過程卻是一番坎坷,夏威夷距離中國十萬八千裡,當地人一聽說孫中山的「謀反」言論後,大驚不已。
「這可是要誅滅九族的啊。」一群親朋好友全躲著孫中山。
幾個月的辛苦下來,孫中山僅僅拉攏了幾十人。
然而,就這幾十人,當下便決定成立「興中會」,同盟會的雛形就此形成。孫中山甚至還藉助銀行力量,發行「革命成功後,加倍償還」的債券,籌得幾萬元。
當年冬天,孫中山先帶「興中會」幾名會友回國。就在準備大幹一場時,孫中山聯繫到了另一個超級政治偶像——梁啓超。
兩偶像相遇,無比激動,兩人細談後,甚至要聯合改組,成立新黨。
這時的梁啓超正奉康有為的命令,將去檀香山開「保皇派」會議。孫中山說那是我的地盤,給你張介紹書吧,到那自有人相助。
於是,「忠厚」的孫中山就上了梁啓超的當。
梁啓超一到檀香山,拿著介紹書,四處召見「興中會」成員,趁機對他們「洗腦」——「革命即是保皇,先讓光緒帝復闢,才能救大家。看介紹書,孫中山也同意的。」
幾個月後,「興中會」變成了「保皇會」,梁啓超籌得十幾萬離開。
在國內的孫中山聽聞此事,臉色大變,去信大罵梁啓超「失信背約」,梁啓超大概也覺得自己做得太過分,任由孫大罵。
不過,梁啓超的工作質量實在太高,「保皇」思想一旦形成,竟無法根除。
1904年,孫中山再次去檀香山想澄清事實時,竟無人響應,甚至當地媒體還攻擊「革命」,讓孫中山很是無奈。
孫中山在檀香山感覺「孤立無助」,於是抽空去拜訪了「茂宜王」孫眉,家人相聚,自然無比高興。
此時的「茂宜王」也正臨困境,因為當地政府取消土地私有,讓孫眉損失慘重,家道開始沒落,無法贊助孫中山。
孫眉的母舅楊文納曾在1896年去過美國內地,幫孫中山遊說,但成績不佳,他覺得原因是沒人幫助,特別是缺乏當時華人最大勢力——「幫派」的力量,於是他勸說孫中山加入當地幫派——「洪門」,一可增加實力,二可與「保皇派」一鬥。
洪門,當時在美洲最大的無疑是致公堂。
可是,在孫中山加入前,「保皇派」早已有人是洪門弟子,一聽到政敵竟然加入,紛紛反對。
這時,孫中山的入門介紹人——洪門前輩叔父鍾水養發話:「洪門宗旨,在於反清復明,孫某未入洪門,早為這宗旨而奮鬥,我們是一家人。」
大哥發話,小弟不敢吭聲,於是挑選吉日,讓孫中山拜盟,正式成為洪門弟子。
洪門有著等級之分,分洪棍、紙扇、草鞋三級。洪棍為元帥的別名,是當家、執行者;紙扇是幕僚、參謀;草鞋是外勤、聯絡員。
剛進門的孫中山,立即被洪門大哥封為洪棍,可見當時「政治偶像」的力量。
1904年冬天,孫中山前往舊金山,為革命籌集資金。
沒想到,輪船靠岸後,孫中山還是被「保皇派」暗算了一次。
美國海關上船檢查旅客護照,檢查到孫中山時,稱他為「亂黨」,暫留船上聽取訊問。
根據美國海關規定,如果護照現場查出問題,應勒令該人返回原地;如果護照有疑問,該人應被關進海關,等待二次問訊,再由法院裁定,時間可長達幾個月。
被人「舉報」的孫中山就屬於第二種情況,被關進海關的小木屋,幾天後,二次問訊結果——孫中山被勒令退回檀香山,不服的話,可上訴法院。
關在小木屋的孫中山束手無策,託人向洪門求助。
舊金山致公堂為全美洪門總部,總部大哥黃三德平時熱心革命,早聽過孫中山的威名,這次聽到「偶像級」的門徒竟然受此大辱,大為氣憤,請律師依法相助,並繳納500元保證金,孫中山在洪門弟子的歡呼聲中,走出木屋。
3個星期後,法院判決到達,孫中山在美國橫著走路都沒事。
還有很多學者說,孫中山在致公堂地位並不高,也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等等,但是,聽聽公認的洪門大佬司徒美堂(1868-1955)是怎麼說的吧。他在1954年10月所寫《國外洪門歷史和它的新情況》一文中說:「1904年孫中山第二次赴美,用『洪門大哥』的身份振刷了洪門,取得美洲20多萬洪門兄弟的熱烈支持,把洪門帶上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道路。」
1911年孫中山親自提議,全體同盟會會員集體加入致公堂。1911年5月22日,同盟會在《少年中國晨報》上刊出布告,致公堂則在《大同日報》上刊登啟事,共同宣布同盟會與致公堂的聯合。
同盟會和致公堂合併後,孫中山向致公堂提議,組織洪門籌餉局,為國內武裝起義籌集軍餉,對外則用「國民救濟局」名稱。經過努力,僅五個月時間,便籌集資金14.4萬多美元,有力支援了國內革命事業。辛亥革命前,曾先後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歷次起義中購買槍枝彈藥、創辦報刊等經費,以及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袖奔走各地的車旅費和生活費,很大部分是海外洪門組織及其成員以及華僑捐贈的。據不完全統計,1910年至1911年,革命黨人所得到的海外捐款約20萬美元。
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革命黨人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歷次都有海外洪門成員回國參加,有的還是起義軍的領導者和骨幹成員。如1895年廣州之役、1900年惠州之役都是以洪門成員作為基本力量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其中大部分為洪門志士。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後,海外洪門組織和廣大成員為勝利歡欣鼓舞,立即籌款歡送孫中山從紐約返回祖國。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親歷、親見了海外洪門和華僑在辛亥革命中可歌可泣的愛國表現,感觸至深,由衷讚嘆說:「華僑為革命之母。」
在這段歷史中,洪門的作用,讓我們列舉幾個人物就很容易說明。
秋瑾(1877-1907)
浙江山陰(紹興)人,1896年,與王廷鈞完婚,生了一對兒女。1903年隨丈夫女兒赴京,,加入馮自由、梁慕光的洪門三合會,被封「白紙扇」。1905年回國,加入了徐錫麟、蔡元培的光復會;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會,秋瑾被選為評議員,兼任浙江省主盟人,在此期間還重組了共愛會。1907年和徐錫麟約定7月共同起義,徐錫麟提前刺殺恩銘失敗,被捕犧牲,秋瑾問訊沒有馬上起義響應,錯過了時機,不久事洩清兵來抓,秋瑾不走,冀望「犧牲我一人」,「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被捕就義。辛亥勝利後,孫中山為杭州秋瑾墓題詞「鑑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楹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留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秋瑾
劉道一(1884-1906)
湖南湘潭農家,1904年初,黃興組華興會,劉氏昆仲加入。華興會派劉道一去聯絡說服湘潭的哥老會,劉說服了哥老會大佬馬福益。3月赴日留學,和秋瑾等人組十人會,隨後又加入馮自由、梁慕光的橫濱三合會,秋瑾白紙扇,劉道一草鞋。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幹事。1906年,遵黃興指示,與蔡紹南等人回國運動謀反。12月,與龔春臺領導萍瀏醴起義,不幸被捕(湖南巡撫岑春煊),自認是劉揆一,長沙瀏陽門外犧牲。劉道一是同盟會成立後,為革命犧牲第一人,享年22歲。黃興孫文寫詩憑弔,有「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民國成立,孫文發布《命黃興優恤劉道一令》,供祀於大漢忠烈祠。
馮自由(1882-1958)
其祖馮展揚就是會黨分子起義被捕,死於獄中,其父馮鏡如憤而東渡,在橫濱開店,趕上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文東渡,馮鏡如熱心結交和招待,作了興中會橫濱分會的會長。馮自由也入會,年紀最小,人稱革命童子。1904年馮自由參與組織橫濱的洪門三合會,被封草鞋。1912年元旦,馮任總統府機要秘書,後袁當政,馮作了稽勳局局長。隨後二次革命護法戰爭孫文成立中華革命黨,也是緊緊跟隨孫中山。一支筆桿子,年輕時各種辦報,老了寫了幾部革命史,包括最著名的《革命遺史》。老來50年代任總統府顧問,58年腦溢血去世。
據黃三德回憶,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能當選臨時大總統,以致公堂為首的華僑團體出力最大,「於是連日籌劃發電報,用各埠致公堂名義,各華僑團體名義,一日而發三數十封,電報之費逾千,果然南京諸代表皆震驚孫文之虛聲,謂臨時總統非孫君莫屬」。
民國成立後,曾經的洪門致公堂想蛻變為政黨,「洪門人士之有識者,亦知在民國時代,政治公開,洪門宜將秘密會祉之行動,光正磊落組織為政黨,方足以收羅人才,應付國變」。
為洪門建黨立案一事,黃三德於民國元年到國內奔波。但洪門的這種政治覺悟四處碰壁。甚至發生了著名洪門人士黃世仲和許雪秋被槍殺的事件。
而且洪門立案一事始終沒有被提上議事日程。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五邑大學副教授梅偉強分析,「當時民國剛建立,孫中山很忙,面對著一個爛攤子,哪有心過問這個?於是他把洪門立案這個事交給胡漢民,但胡漢民不搭理,拖著。胡漢民對洪門歷來有看法,認為是黑社會。黃三德回國一次,就將立案的事對孫中山提一次,提的多了孫中山就煩了。黃三德對孫中山的印象就不好了,認為他不夠朋友。」
釐定洪門性質至今仍極為困難。褒揚者將洪門視為促成華人團結互助的社團,貶抑者將之視為黑社會。孫中山淡化與洪門的聯繫,不能排除避嫌「黑社會」這個因素。
當洪門要求建黨立案無果後,黃三德和洪門與孫中山產生了裂痕。1915年5月24日,孫中山建立的中華革命黨致函洪門,勸其全體加盟,期望各埠洪門團體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支部。信函寄到各埠致公堂後,洪門大多數人都不以為然,沒有遵函改組。
1916年倒袁後,洪門再次爭取立案,已獲得黎元洪等要人批准。但洪門在廣東建五祖祠的設想被孫中山反對,不肯籤名。
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後,曾當面讓黃三德通函致公堂,一律改為中華革命黨。此舉遭到了黃三德的拒絕,雙方嚴重到當面翻臉。
洪門建黨計劃並未因與孫中山鬧崩而擱淺。與陳炯明的合作是洪門建黨邁出的重要一步。陳炯明與孫中山分離後,謀求在政治上創立新黨,這個訴求與洪門的建黨設想相一致。雙方建立了聯絡並日益趨近。在共同政治目標的推動下,
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司徒美堂、黃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門團體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次大會著重討論了改堂為黨,成立中國致公黨的問題,所以實際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籌備組黨會議,並通過了《中國致公黨黨綱草案》,會議決定成立中國致公黨籌備委員會。在會的《緣起》中,對成立中國致公黨的宗旨作了說明:「我洪門為復國而起,為保國而存,為富強國而力圖進取。肩斯重任,宏濟巨難,舍我洪門其誰與歸?我洪門人士其奮興乎。務使這次懇親大會計劃成功,進行順利,則令中華民國真正共和之實現」。
1925年8月籌備委員會總會又發出《通告全體洪門人士書》,就有關建黨的具體事項,通告了全體洪門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在舊金山召開。來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門和上海等地的洪門組織代表參加了會議。大會的主要內容是: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定名為中國致公黨;通過《中國致公黨黨綱》;選舉陳炯明(1878-1933)、唐繼堯(1883-1927)為黨的正副主席總理。這一次懇親大會為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陳炯明
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致公黨的成立,標誌著華僑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國致公黨成立後,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黨的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致公堂組織也實行改堂為黨,使致公黨的組織遍布亞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但由於洪門之間有較強的獨立性,改堂為黨的決議,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門團體中普遍實行,實際上形成了黨堂並存、堂黨不分的格局。
1931年在香港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在香港設立致公黨總部。在中國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又決定存堂保黨,以黨領導堂,這一決定和「一大」相比是很大進步。「九·一八」事變後,致公黨領導廣大黨員投入了抗日救國鬥爭,通過致公堂等洪門團體發動華僑積極支持國內一切抗日救亡運動。司徒美堂也立即聯合各僑團組織,發動了募捐救國,又親自攜帶僑胞及捐贈物資到上海慰問十九路軍。
1937年「七·七」事變後,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赴呼號於美國、加拿大、古巴、秘魯、巴西、巴拿馬等國之間,宣傳抗日救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總部停止活動,但日軍南下侵略南洋各國,激起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憤怒反抗,海外的致公黨(堂)組織也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或組織華僑抗日武裝,參加當地人民的抗日軍。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的洪門人士許志猛、官文森、陳演生秘密組織發動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
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進行改組,發表宣言和告海外僑胞書,提出聯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走上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會上,李濟深當選為主席。
1948年5月,致公黨響應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與各民主黨派聯名通電錶示擁護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並發表宣言,號召廣大僑胞積極支持祖國的革命,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貢獻力量。
1949年,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致公黨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現在,洪門在海外是這個樣子的。
而在國內,就沒有了洪門,只有「中國致公黨」,是這個樣子的。
也還沒有關注這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