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 或七姐誕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有文字記述的七夕始於春秋中期(《書經》時代),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
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徵。
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徵。「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
「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
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
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
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
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
一般情況下,兒童換牙是按照牙齒上下排左右對稱,先下後上的原則。
兒童換牙順序為:
在兒童6-8歲時開始長第一顆恆牙,即中切牙,第一磨牙也慢慢長出;
當兒童長到8-9歲時,開始長出側切牙;10-12歲的兒童的雙尖牙開始長出,首先會長第一雙尖牙,即在側牙旁邊;
兒童在11-12歲的時候,上下排的尖牙已經逐漸長出;
12-13歲的兒童開始長第二磨牙。
最後的第三磨牙,即智齒,要到兒童17歲後才開始長出,而且維持生長的時間會到21歲,因人而異。
現代牙醫不但要博古還得通今,很多時候我們除了看牙,還要學會看心理,和病人無法好好溝通的牙醫不是一個好朋友。6
孩子換牙期間要多吃纖維素高、有一定硬度的食物。
例:牛肉、胡蘿蔔、芹菜、玉米等,保持對乳牙的刺激,促使乳牙按時脫落。
另一方面通過咀嚼運動,促進牙床、頜骨和面骨的發育。現在我們吃的食物過於精細, 咀嚼過少,使頜骨的發育不足,結果很多兒童恆牙萌出後空間不夠,牙齒擁擠錯位,影響牙齒美觀和功能。
另外,讓孩子多吃硬食物、含蔗糖少的食物,少吃零食。
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例:吐舌咬舌,咬手指頭或鉛筆,用舌頭舔牙齒等,這些壞習慣都會影響孩子牙齒的生長,導致牙齒變形。
要特別保護孩子6歲左右長出的第一顆恆磨牙
因為新萌出的牙齒表層鈣化不足,耐酸性差,容易齲壞。新恆磨牙萌出後一年內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做窩溝封閉,預防被蛀掉。窩溝封閉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止齲齒的方法。
要照顧好孩子,儘量防止外傷導致牙齒缺失。
兒童牙齒外傷脫落後,要找回脫落的牙齒,牙齒表面比較髒的話,立即用清水衝洗掉髒物,放到牛奶裡或嘴裡,儘快到附近口腔診所就診,可以做脫落牙齒再植固定。
浙江省口腔醫療行業協會(Zhejiang Dental Association,ZDA)由浙江省民政廳準予成立,是由浙江省的口腔醫療機構(包括醫院、門診部、診所等)以及其他口腔相關機構自願結成的行業性、地方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
浙江省口腔醫療行業協會綜合整理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