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看這篇文章,是因為:
人類對太空總是有道不盡的迷戀(與恐懼),尤其是對地外生命無休止的探索。 「我們並不孤獨」似乎是支撐著人類不斷深入黑暗中尋求「兄弟姐妹」的最大動力,哪怕這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人類對太空總是有道不盡的迷戀(與恐懼),尤其是對地外生命無休止的探索。 「我們並不孤獨」似乎是支撐著人類不斷深入黑暗中尋求「兄弟姐妹」的最大動力,哪怕這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在現實科技並沒能在這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時(至少官方沒有確切證明地外生命的存在),電影無疑實現了人們最大的想像,架起了通往太空的橋梁。這部索尼影業的《異星覺醒》就是太空電影大潮中,一朵新上岸的浪花,原本美麗、晶瑩剔透的開場,卻陡轉成危險、驚悚恐怖的高潮。有《異形》《地心引力》等珠玉在前,《異星覺醒》看上去並沒有太大的突破,但所營造的緊張氛圍、所創造的軟體外星生命,都足夠讓觀眾的電影院享受到感官刺激。
-劇透開始-
開場就是約10分鐘的長鏡頭(召喚《地心引力》),傑克·吉倫哈爾、麗貝卡·弗格森、瑞安·雷諾茲、真田廣之等六人飾演的太空人紛紛出境,他們在國際空間站接收到一枚來自火星的快遞——裝載著火星生命的艙體。從艙體上取下的幹細胞首次證明了地外生命的存在,他們決定在太空完成對該生物的研究,確定安全後才將其帶回地球,大家在高興之餘還向遠在地面的小夥伴們分享了這個消息,並給這個外星生命取了個名字——卡爾文。
逐漸長大的外星生物
由於實驗室裡的大氣設備故障,好不容易被喚醒並逐漸養大的卡爾文再次陷入「冬眠」,於是有人決定用電擊將其喚醒。這一電似乎把卡爾文的本性驚醒了,它逃出實驗室開始四處掠食,越長越大,因為如章魚般柔軟,它可以進出各種艙道,同時擁有過人的智慧和力量,幾位太空人紛紛遇害。最終,吉倫哈爾想要自我犧牲,用救生艙帶著這怪物遠離地球軌道,卻被卡爾文識破,救生艙直直的衝向南海……
-劇透結束-
影片在人物的塑造上和很多其他科幻片一樣,顯得單薄了些,好在強大的主演陣容挽回了角色的不足。瑞安·雷諾茲與影片幾位幕後主創算是老熟人了,曾與導演丹尼爾·伊斯皮諾薩合作過《藏身之所》,兩位編劇略特·裡斯、保羅·韋尼克又是《死侍》的執筆者,幾個人 合作所產生的化學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他這回塑造的角色同樣愛耍嘴皮子。吉倫哈爾飾演的大衛在太空中待了450天,這給他的身心都帶來不小的影響,變得有些疑神疑鬼且憂鬱,而弗格森飾演的米蘭達則冷靜果敢,一副女強人的形象。同時,影片總共六個主角,就集結了白、黑、黃三種族,並且各司其職各有所長,在多樣化方面做的不錯。
除了陣容,西穆斯·邁克加維的攝影功底也為影片加了不少分,所呈現出的視覺特效也值得點讚。考慮到只有55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製片方不可能在大場面上面砸錢,這就要求團隊必須另闢蹊徑將視覺做的更有創意。開放式的結局也為續集埋下了伏筆,如果不拍續集的話,看完這個結局的觀眾估計心中會有一萬頭羊駝奔騰而過。
作為一部集合了太空、怪獸元素的科幻片,觀眾勢必想要看到怪物的可怕面目,《異星覺醒》在這方面也做的很好——當卡爾文的體型不斷變大,一頭好像結合了鰩魚、《星際迷航2:可汗之怒》鯨魚座鰻魚幼體和喬治婭·奧·吉弗油畫特點的生物出現在我們面前,線條極簡卻足夠嚇人。
其他媒體評價
「《異星覺醒》視效驚豔、懸疑設置合理且劇情轉折流暢,算是同類型影片中的上乘之作。」——華盛頓郵報
「《異星覺醒》無疑能為觀眾帶來驚險、刺激的觀影體驗,但是比起《異形》來說還是有一定差距。」——資深影評人Leonard Maltin
「機械的服化道具、關於聲明的沉思以及各種零重力的漂浮場景,《異星覺醒》就是一部少了些冷峻、髒氣質的《異形》。」——《華爾街日報》
「《異星覺醒》情節緊張,故事結局令人絕望,值得一看。」——《名利場》
來自時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