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抗生素,性寒涼,味苦平,其種類繁多,有頭孢、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等分類。
歸於《神農本草經》下品藥,藥性峻猛,可用於實熱熾盛之症,虛、寒、溼證切不可用。
辨證準確可取效,久服常服似毒藥。
然世人奉之為神藥,諸病皆用,或效或不效,亦不深究,病癒則沾沾自喜,以為抗生素之功,病不愈則倍其藥量以求速效。
引病邪深入而不自知,傷氣血,敗脾胃,原為太陽之表證,頓服解表之中藥便可去之大半,然一頓操作猛如虎,深入少陰病魔舞。
我想如果古人面對抗生素,可能會有這麼一段總結。
門診上:
大夫,給我開點頭孢,上火了;
大夫,你不用給我看,直接開點頭孢就行,吃上就好;
大夫,感冒了,給我掛個吊瓶。
每天幾乎我都會遇到這樣的患者,感冒、發燒、咳嗽、咽痛、小便痛,通通吃抗生素解決問題。
以至於現在我一聽到「消炎」兩個字,既感到上火,又感到無奈。但是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一般我建議查血常規來確定要不要吃抗生素。
如果「血象」不高,我可以名正言順告訴患者,你不需要吃消炎藥,對症吃點藥即可。
如果「血象」偏高,抗生素可以酌情服用。
一來呢,如果體內有細菌感染,抗生素是有殺菌效果的,二來呢,也很無奈,現在的醫療環境,如果患者「血象」偏高而大夫不給與抗生素治療,後續出了問題,這就是醫療責任。所以,想做好中醫,也挺難。
中醫的厲害之處不僅僅在於只會用中藥,將西藥納入中醫的體系,並用中醫的思維來指導用藥,這正是中醫的包容性。
所以往往能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西藥在中醫大夫的手中,往往比西醫大夫用的效果還要好。
張錫純的阿司匹林石膏湯,就是利用阿司匹林的發汗作用來達到治療效果。
作為一個現代的中醫,不想跟抗生素打交道都不行。
患者幾乎都是善做主張吃了抗生素以後來就診的。
老百姓的意識裡,抗生素就是一個保底,不管什麼問題,吃上之後心裡有底,也算是治療疾病的儀式感。
所以中醫接診的患者,多半是抗生素禍害過了。本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表證,中醫治療起來是很簡單的,可能解解表,宣宣肺,這個病就好了。
但是經過了抗生素的介入,疾病就長驅直入了。
我發現很多家長是很自私的。小孩子發燒多是在半夜,這樣就讓家長苦不堪言,睡覺肯定是泡湯了,去醫院也是極不方便。所以比較安逸的方法就是吃退燒藥,把溫度降下去再說。
臨床上的患兒,一開始只是發燒咳嗽,經過反覆幾次折騰,孩子感冒以後再也不發燒了,也不咳嗽了。
家長如釋重負。
輕鬆只是一時的,問題都出在後面。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喜歡吃飯了,大便也不正常了,性格似乎也沒有以前那麼活躍了。原來乾淨的舌苔現在變得白白厚厚的一層。
一個城池,有一個盡職盡責的守城人,一旦發現風吹草動,就讓城裡的人保持戒備。城池一直相安無事。
但是後面換了一個管事的,怪守城人總是打攪自己的美夢,就把他換掉了。新來的吸取教訓,城裡進了敵軍也不上報。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城池失守。
發燒、咳嗽不是壞事。能咳嗽能發燒說明身體能夠對外界的變化做出反應。
作為身體的主人,我們應該協助身體,齊心協力,共同抗敵。
而不是像《六國論》裡講到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現代人對抗生素的執著已經近乎一種迷信。觀念的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不是僅僅告訴你不要盲目吃抗生素,更重要的是中醫觀念的普及(不盲目喝水,不盲目吃水果,不盲目健身等等),所以中醫思維的普及勢在必行,也任重而道遠。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一起努力吧!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