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捲兒媽
最近接捲兒放學,聽不少家長們已經在討論孩子上小學的事了,大家說得最多的還是擇校問題,以及因擇校帶來的學區房問題。
能進牛校固然好,可是哪有那麼多牛校啊。真能進牛校的,也需要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家庭條件作為配套,這個家庭條件不單是經濟條件,更多是家長個人在教育上認知、素養、投入度等。孩子上學,相當於一整套系統上線,軟硬體都要跟上。
所以,我的觀點是,與其陷入擇校和學區房的糾結中,不如多關注孩子的「軟體」,用教育專家錢志亮的話說,叫做孩子的「入學成熟水平」。
簡單點說,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他心理、認知、獨立度、人際交往能力等,是否達到了一個小學生的標準?
具備哪些能力或者素質,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的小學生」呢?我們先看看「不成熟的小學生」大概是什麼樣子?
Part.01 「不成熟的小學生」是什麼樣子?
昨天跟捲兒的一個姑姑聊,她在小學當老師,對一線的情況比較了解。我問她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節課能老老實實坐40分鐘嗎?
她表情極其誇張,40分鐘?那是超人家的兒子好嗎。大多數孩子能坐20分鐘也就不錯了,全靠老師的神演出控場。
「所以,學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看來是很重要的。」
她說,專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比這更要緊的是,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比如,一年級的新生,幾乎每天都有在學校尿褲子的;上體育課鞋子跑丟了,自己不會繫鞋帶,直接就喊老師來幫忙,完全還是幼兒園的做派;
有的學生進了課堂,就跟到了自己家一樣,隨便走動,隨便說話;
學習習慣這方面嘛,不是不好,而是根本沒有!總有孩子上課了還找不到課本、作業本;布置的作業第二天問做了沒,他反問你做什麼?
我聽完深感一線老師的不易,作為家長,我趕緊把老師吐槽的重點一一記在小本本上:
自理能力差
紀律、規矩意識淡薄
學習習慣約等於零
社交能力欠缺
上面暴露的這些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爭取早做準備,不拖後腿,少給老師添麻煩哈~
Part.02 幼小銜接的本質,是解決「幼小差異」
孩子有這些「不成熟表現」,問題主要出在,他們還沒有完成從「孩子」到「學生」的心理轉變,而周圍的環境全變了。
上課必須要堅持40分鐘了;老師不再像媽媽那樣事無巨細、關懷備至了;規矩多了,上學遲到,做不完作業,要被批評了;學校不像幼兒園那樣一團和氣了,時不時還要考試……
幼小銜接,本質還是解決「幼小差異」。我仔細理了理,發現幼兒園跟小學的差異還真蠻大的,在孩子的世界裡,這種差異可能還要大。
點擊可查看大圖
所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不僅僅是知識上的銜接,更是心理、生理、意識、習慣、能力等全方位的過渡。
幼小銜接,也不僅僅是為上小學做準備,更是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在做準備。
我之前聽過一個建議,說不要把「幼小銜接」,當成一個小階段去突擊,它是一個很長的周期,可能需要幼兒園三年,甚至從孩子出生就要去做準備。
孩子上小學後出現的問題,一定要放在學前這個周期中去解決。
Part.03 上小學前,幫孩子把這5件事做好
具體該培養孩子哪些能力呢?
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簡稱 NEGP)認為,小學生入學準備狀態,包含5個重要發展領域:
身體和運動發展
情緒與社會性發展
學習品質
言語發展
認知發展與一般知識基礎
孩子在這五個領域的發展狀況,決定了他們能否從日後的學校教育中受益,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孩子,則被稱作入學準備狀態不足孩子。
目前,幼小銜接的這五個方面,在國際上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
國內也有大量關於幼小銜接方面的研究,比如前文提到的,錢志亮教授提出兒童「入學成熟水平」的概念,從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運動與協調能力、知覺轉換能力、數學準備、情緒與社會性、學習品質、言語與語言等八個維度來考察孩子的入學成熟水平。
結合這些要點,我大概梳理出5個方向:
1.學習品質:幼小銜接,不能只看「知識準備」
大家都比較關注學科知識方面的準備,我之前的工作時常需要深入到幼兒園,我從北京某知名幼兒園獲取到了他們幼小銜接的「知識準備標準」。
北京某知名幼兒園幼小銜接「知識準備標準」點擊可查看大圖
他們是依據北京市某知名公立小學的較高標準設置的,給大家一個參照。
我個人覺得,這個標準,大部分孩子都不成問題。到小學階段,拉開差距的,還是孩子的學習品質。
學習品質,其實就是孩子以什麼樣的方式在學習。比如,孩子有沒有好奇心,有沒有學習興趣,有沒有主動性,能不能專注和堅持,能不能帶著想像力和創造性,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會不會反思、自省,等等。
學習品質好的孩子,適應得更快,且「後勁」充足。
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要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覺得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的策略是:一跟著孩子的興趣走;二順著興趣,往下多走一步。
比如,捲兒最近每天都要「畫一幅畫」(興趣),我就告訴她:畫了畫,再講出背後的故事,就能做一本書了。(往下走一步)然後,她就有了把畫出的畫,做成繪本的想法。
讀繪本的時候,她也開始留意作者、目錄,還有畫面和文字的搭配。最近,她聽英語繪本裡經常會有「北京外國語出版社」,她又開始關注出版社。我又告訴她你們的教材,還有很多繪本,都是這個出版社的,讀完這些書,有多了不起。然後,她又有了新目標:讀完外研社的書。
在興趣拓展、延伸的基礎上,孩子不覺得她在學習,但其實已經學到很多。而且,孩子學到的東西是成體系的,一拎一串,且不容易忘記。
2.學習習慣:培養學習習慣要「捨得用孩子」
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捨得用孩子。她能自己做的事,就要讓她自己做。現在能自己收玩具,將來就能自己收拾書桌,整理書包。
還要讓孩子自己去「管」自己。有媽媽說她兒子考試總是一邊寫一邊玩,不知道考試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卷經常有題目空著。這是孩子時間觀念不強導致的,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一件事的能力。比如,做事前跟孩子約定時間,定好鬧鐘,並通過獎勵來強化等。
還有學習意識,孩子要能主動想起來,我在什麼時段,要做一些什麼學習活動。比如,回到家以後,我要什麼時候做完老師留的小手工,幾點聽聽故事,看看書。一開始都需要大人提醒,慢慢孩子會發現,放學後有幾件事必須要做,也會根據喜好去安排順序。
比如,捲兒給她晚上生活的安排是:先看動畫;然後畫畫(或其他活動);最後讀完書睡覺。
這些學習習慣和時間的規劃培養起來之後,將來她就會有「作業時段」的意識,大人就不用老催她寫作業了。
3.規矩:讓孩子知道小學很幼兒園不一樣
幼兒園環境相對寬鬆、自由,小學則更強調紀律性與秩序感,因此,要提前讓孩子了解和熟悉規則,現在很多線上課,課前會提醒小朋友上課紀律,可以多讓孩子聽一聽。也可以用一些直觀的卡通圖標,讓孩子了解School Rules以及Class Rules。
平常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我們也會先定一個規則,大家要在遊戲規則內玩才行。這也是增強孩子規則意識的一個好方法。
除了懂規矩,還要有明確的時間意識。因為小學階段會有明確而嚴格的作息時間,聽鈴聲上下課,不能遲到早退等。
因此,要教孩子認識時鐘,了解時間單位,能將「提前」「準時」和「遲到」,對應到時間關係中。
4.情緒與社會性:在「社會」中完善人格、性情
落到現實中,就是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情緒管理和社會性,一定要放在「社會」的環境中去發展。在《陪孩子輕鬆走過小學六年》一書中,劉稱蓮老師提到過這一問題,現在孩子大多是獨生子,社會交往很少,所以要給孩子儘量去創造社交環境。
親子關係再融洽,也代替不了同伴之間平等的關係。
因此,她總是找各種機會讓女兒和同學接觸,比如,通過生日會聯誼,幼兒園放學後專門約幾個班裡的小夥伴一起玩,組織孩子班裡的家長一起家庭旅行,等等。
孩子只有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才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在不同的想法中,發展出情緒控制、處理爭端的能力。
5.心理:做好改變、長大的準備
給孩子做心理準備,既要讓孩子對新的學校產生嚮往,又要讓孩子知道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以及可能出現的困難。
有條件的話,可以帶孩子去小學參觀一下,感受校園的氛圍。孩子愛看書,就帶他去學校圖書室看看,愛運動,就去籃球場看看。
上學前,給孩子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比如穿校服拍張紀念照,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學物品,全家吃一頓慶賀的晚餐,等等。
同時,讓孩子知道,進入新環境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大家都可能會遇到,大人每天也會遇到很多麻煩,我們只要想辦法去解決就ok了。克服困難,本身也是學校學習的一部分。
總之,幼小銜接是一個包括心理、習慣、規矩、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等全面的過渡,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國教育專家的研究結論是,願意去學習了解幼小銜接知識,並且也願意為孩子投入財力和精力的父母,相比無為的父母,其小孩更能順利完成幼小銜接。
一句話,早參與,早行動,早受益。
花絮/Titbits/
寫這篇文章之前,「採訪」了身邊好幾個小學老師,也跟幾個孩子已經上小學的家長聊了聊。
大家一致認為,上小學,是孩子的一個社會性跨越,從「孩子」轉變成了「學生」,這個過程,可能因為準備充足而為孩子的成長賦能,也可能因為缺乏準備而拖孩子後腿,因此,做好幼小銜接,磨刀不誤砍柴工。
目前,很多家長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就是重知識輕能力,只關注孩子的知識儲備,報了好多補習班,最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習慣、社會能力的培養。
站在小學老師的角度看,後面三項才更重要。畢竟,小學階段知識,開頭落後一點,後面也可以補上來。但好的習慣、優秀的思維,卻沒那麼容易能養成。不僅不容易養成,這些底層能力,還會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最後,算算離明年的幼升小其實也沒幾個月了,祈願家長和孩子們提前做好準備,開啟新的人生裡程。
----
最後,分享一波資源,教育部製作的幼小銜接視頻,包括:
2019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宣傳片
科學入學系列-《孩子好習慣和學習品質的養成》
科學入學系列-《孩子情感與社會適應的培養》
科學入學系列-《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科學入學系列-《幼兒語言入學準備:表達和理解同樣重要》
科學入學系列-《幼兒數學入學準備:思維比計算更重要》
有需要的親可以自行去教育部網站獲取,也可私信我「幼小銜接」領取~
--
我是捲兒媽,
兒童心理學+腦科學的研究者,
著有《好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
作品散見於《中國教育報》《時尚育兒》等。
我相信,方法對了,每個孩子都是牛娃!
關注【捲兒媽教子手記】,看一個愛琢磨教育方法的媽媽如何科學雞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