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公祭日,也是世界需要記住的一個重要日子

2020-12-25 騰訊網

「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文 | 海上客

今天(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至今來說,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已有七年了。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儀式現場

在今天的公祭儀式現場,我們如此告慰先烈和死難同胞:「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今日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得到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

在海叔看來,中國國家公祭日,已經從中國人民紀念遇難者,表明堅決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立場,進一步成為世界關注的一個日子。

1

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儘管1937年12月13日開始的大屠殺,殘暴的日軍也知道封鎖消息,從屠殺一開始就不希望外界過多知道當時的南京發生了什麼,可當時在南京的國際正義人士,就用手中的攝影機,或者筆,將南京大屠殺記錄下來。也就是說,南京大屠殺本身就是一個國際事件,且不僅僅是中日兩國之間的國際事件。如果不是這些正義之士的正義之舉,儘管正義不會缺席,但很可能會更遲到一些。無論是當年的東京審判,還是此後在日本國內,直至如今,都不乏否認南京大屠殺者。有的傢伙徹底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有的傢伙想在具體的姦殺淫掠數字上做手腳,能賴掉多少算多少。

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在美國憲兵的押送下進入法庭受審判

在東京審判的判決書裡,南京大屠殺是獨立的一個單元。這個獨立的單元在判決書中的名字是「南京暴行(The Rape of Nanking,載於49605至49612段)」。其中判決書第49605段寫到:「士兵們或單兵或三五成群地在城市裡掃蕩,實施謀殺、強姦、掠奪、放火。根本沒有任何軍紀可言。」

馬吉牧師在東京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之所以抵賴不掉,是因為鐵證如山。其中,就有國際友人所貢獻的證據。譬如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冒著生命危險,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了現場畫面。馬吉在東京審判中作為證人出庭,他拍攝的影片震撼了現場每一個人。

屠城血證

2

中國紀念南京大屠殺,祭奠遇難同胞的歷史,有一個逐步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過程。儘管對南京大屠殺的民間記憶從未消失,可大多停留在口口相傳。包括當時比如今更多的存世的屠城見證者、親歷者。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現場

從1994年開始,江蘇省、南京市有關方面在每年的12月13日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鍾、敬獻花圈等等。

2014年設立國家公祭日,則將這一祭奠儀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奧斯維辛紀念館

海叔認為,這樣的設置,是與世界接軌了。二戰後,相關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在諸如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館等舉行國家紀念與公祭活動。受到軍國主義危害時間最長的是中國——東京審判案件從1928年張作霖遇刺身亡開始算,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去祭祀那個苦難的歲月遇難的同胞。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30萬人!

而七年前,中國得以推出國家公祭,也在於中國的發展,使得自身能更理性地看待這段屈辱的歷史。也就是說——

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

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

中國人民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願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12月13日,國家公祭儀式現場,下半旗致哀

七年來,有些事物沒有改變。譬如南京城牆上的彈孔仍清晰可見,「萬人坑」的累累白骨仍在無聲哭訴,可有些人和事確實隨著歲月發生了變化,譬如歷史見證者正在凋零——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然而,海叔要說,我們不用擔心隨著年長者的逝去,而會帶走歷史的記錄。

既然如今,我們已經以國家公祭日的形式祭奠了七年,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研究也在不斷進展,歷史的細節只會越來越清晰。

3

今年的情況有點與前些年不太一樣。新冠肺炎成為全球大流行,一些原本可以抵達南京參加祭奠儀式的海外友人,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來到現場。然而,他們的心與南京同在。

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在國家公祭日前,從澳大利亞墨爾本發視頻給南京媒體《現代快報》,表達他對和平的期盼,並希望全球能夠儘快戰勝疫情。他說:「和平讓我們感到安寧,也讓我時刻保持純真之心。」

克裡斯·馬吉向南京媒體《現代快報》發送視頻 圖:現代快報

海叔感到,克裡斯 馬吉的話,真是顯示了馬吉家的風範。也看出馬吉一家與南京結緣,友誼地久天長,絕不會因為一時疫情的牽絆而有掉色。

回顧過去七年,每年國家公祭期間,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俄羅斯、德國、荷蘭等國境內數百個中國僑團在五大洲共同舉辦海外悼念活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還與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戰爭與和平主題博物館建立了和平與友好館際關係。中方有關單位在丹麥奧爾胡斯、日本大阪等30多座國外城市舉辦了展覽、證人證言集會及和平交流活動。

今年7月30日國際友誼日,「感恩義士·致敬英雄——花語儀式化教育」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以花語作品紀念在南京大屠殺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守護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

我們也不會忘記過去七年曾發生的這些事——

南京大屠殺檔案已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捷克總統澤曼曾專程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通過「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動議。

和平志願者隊伍不斷龐大。除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後代爭當紫金草志願服務隊志願者以外,來自美國、韓國、伊朗、巴基斯坦等17個國家的73名新上崗的紫金草學雷鋒國際志願者也成了和平理念的傳播者與和平的守護者。

如今的南京,是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草案)》在促進國家公祭活動保障工作規範化、法治化方面填補了立法空白;「史上最完整」南京大屠殺同胞叢葬地電子地圖上線;「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已經進入第四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呈現方式、標準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升級;未來,南京市18所普通高中國際班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都需接受「行前一課」教育。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冥思廳

在國家公祭日之際,海叔要說,還是要記住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冥思廳照壁上刻的那段話——「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國家公祭日,凝聚力量奔向民族復興的美好明天
    &nbsp&nbsp&nbsp&nbsp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之祭,民之願」。在這個沉痛的日子裡,讓我們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深切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深切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 國家公祭日:83年後,我們為什麼仍然應該和孩子聊一聊「南京大屠殺」?
    今天是一個格外沉重的日子——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今天是國家公祭日
    今天是國家公祭日 2020-12-1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2.13國家公祭日!
    12.13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以國之名祭奠30萬遇難同胞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升國旗、下半旗儀式。
  • 國家公祭日|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3年前的今天 侵華日軍製造了 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 今天,國家公祭日
    2020年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攝影:白光迪 冷金明)(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2020年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
  • 國家公祭日,欲哭還休!
    2020年12月13日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83周年紀念日。這樣一個沉痛的日子裡,碼字也變得沉重起來了。是長歌當哭,以慰英靈,還是發奮圖強,手刃仇敵?烏合麒麟回懟說:之所以有國家公祭日存在,就是提醒我們要銘記仇恨,因為這裡面就只有仇恨。只要賊寇們還沒有承認他們的戰爭罪行並懺悔,吾輩的任務就是將他們做過的事公之於眾並且將仇恨世代傳承下去。這個滿手血腥的國家必將永世背負著這份罪惡,在未來用一切時間為過去贖罪,悔過是他們該做的事,不是我們該做的事。
  • 中國國家公祭日福原愛發微博,被稱溫暖無數國人心!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9周年,也是中國的國家公祭日。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各地舉行公祭日悼念活動
    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各地舉行公祭日悼念活動,共同表達銘記歷史,守望和平,開創未來的心聲。
  • 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題: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12月12日,一名小學生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前鞠躬。
  • 國家公祭日|勿忘,不忘
    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無辜死難之生命,告慰血與淚浸染之土地。這一天,舉國上下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死難同胞,深切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牢記歷史、珍愛和平、矢志復興的堅強意志。
  • 國家公祭日|李自健美術館《南京大屠殺》巨畫前公祭遇難同胞
    我們記住歷史不是為了打擊報復,而是為了反思歷史不讓悲劇重演,珍愛和平圓夢中華。2020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上午9點30分,李自健美術館全體員工在巨幅歷史油畫《南京大屠殺》前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公祭儀式,深切緬懷、哀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 祈願和平
    △1937年底,進入南京的日軍將中國軍民送到下關江邊以機槍掃射,屍體堆滿了江邊,慘不忍睹,行兇後的日軍站在屍體旁,若無其事。 △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 今天 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我們以國之名悼念逝者 不為延續仇恨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被遺忘的屠殺---二次凌辱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慘遭殺戮的中國同胞,牢記歷史,維護和平,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4年2月27日通過決定,將每年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時刻知道丨國家公祭日,我們應該知道什麼?
    紅網時刻記者 廖浩宇 整理報導今天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全國多地舉行悼念活動。但你了解國家公祭日的由來和祭奠對象嗎?你知道今年國家公祭日將有哪些活動嗎?一起來看看吧!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
  • ...同鄉會呼籲僑胞們與中國國家公祭日主祭場南京同步駐立默哀一分鐘
    2020年12月13日是中國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也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與加拿大萬錦市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法定公祭日,加拿大南京同鄉會發出呼籲,呼籲全球僑胞們於中國北京時間12月13日上午10點與中國國家公祭日主祭場南京同步駐立默哀一分鐘。
  • 國家公祭日 | 請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不能忘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在南京城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83年前的那段歷史?這些故事請講給你的孩子聽告訴你的孩子這些苦難和慘痛我們永遠不能忘、也不敢忘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
  • 國家公祭日,臺獨叫囂炸大陸核電站
    昨天,2020年12月13日,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這一天,我國在南京隆重舉行國家公祭儀式,勿忘國恥!昨天,一戰而聞名於西方世界甚至於全球的中國年輕畫師@烏合麒麟 又獻出一幅佳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引發網友強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