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4月12日綜合訊(張欣 賀宏偉)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口碑都雙雙走高,並引發無數熱點話題,劇中多位實力演員的表演也被一再提及,對角色高水平的演繹給當下的螢屏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一掃頹沉之氣。為此,小編梳理了幾位英俊帥氣老戲骨的採訪片段,也許你想知道的就在裡面喲!
李光復:要演好「人民」有壓力要拿真正有品質的作品說話
今年已經71歲的老藝術家李光復一直以溫情形象活躍在螢屏上,親和力十足,這次在《人民的名義》中出演大風廠工會主席,依然是人民群眾的化身,李光復最希望的就是通過這部戲讓觀眾看到人民的力量,聽到人民的呼聲,而他做的就是替百姓說話,「我很願意演這種戲,這個戲就叫《人民的名義》,我演人民這挺好,我一直想演這種最接地氣的老百姓,有很多話想替他們說,現在通過這個角色表達出來很高興。」但同時他也承認,接這個戲還是有壓力的,「這個戲給人民代言,要是演得不好,那非砸了不可。」
說到拍戲的幕後故事,李光復感嘆地表示,印象最深的就是「連著拍大夜」,大夜的意思就從天亮拍到天黑,再從天黑拍到天亮,「基本睡不了幾個小時覺。但我們唯一擔心的是怕完成不了這個角色,演員有這種責任,而不是去想我付出那麼多、應該獲得些什麼。」而他認為所有人中「最累的還是導演李路,人幹活的時候老有一口氣在那盯著,我們總怕他垮了,但他一直盯著沒松那口氣。」
具體到劇中的表現,李光復認真地說:「我們表現的很多是生活的感悟,最鮮活的也是最舒服最有感染力的。」他舉例道,「比如我很多主戲都是跟白志迪老師搭檔,要是完全按照劇本提供的來,就不夠符合我理解的人物生活。所以現場演的時候會有改動,既表現了高壓態勢的反腐,又表現了真正的人民公僕和人民群眾間的魚水關係。」
在接下這部戲之前,李光復並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好的反響,而他也承認,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部劇的熱播讓他改變了個人的很多觀念,「我以前覺得年輕人的審美觀念、文化口味變了,只追求輕浮娛樂的東西,有文化厚度的他們不接受,但現在看來不是。這個戲寫的是比較深刻的反腐題材,取得這麼高的收視,有很多年輕人在看,證明年輕人也關心政治,不能說他們品位下降了,而是文藝工作者沒有提供真正能吸引他們的有品質的文藝作品,這也是我這次戲播出後和很多朋友交流的感受。」
吳剛:大家喜歡李達康坦蕩、執著、單純
「老戲骨」吳剛,最近成了網絡搜索名列前茅的「網紅」。他在熱播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中出演的市委書記李達康,性格耿直、作風強硬、表情冷峻嚴肅,被網友截圖做成「達康書記表情包」廣泛傳播。
對於最近滿天飛的「達康書記表情包」,吳剛笑著說,現在的網友真的是不得了,而且品位高,做的各種表情包發在網上,達康書記這個形象一下子就火了。「觀眾這麼關注這個人物,是我沒想到的。」吳剛說,「我覺得大家喜歡他,是喜歡他的坦蕩、他的執著、他的單純。」
這麼多觀眾關注《人民的名義》,吳剛覺得好劇本和劇組功不可沒。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讓人們看到人性的溫暖、正義的力量」。很多觀眾和網友一直在問:誰是劇中的貪官,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吳剛對此感到久違的感動。「其實大家心裡還是崇尚一種乾淨,一種真誠。」他說。
吳剛坦承,接這部戲時挺忐忑,因為出演市委書記,他毫無生活經驗。他說,演官員其實很難,大部分時間都在開會,開完了就回家,非常枯燥。怎麼能夠把他演得豐滿一些?自己為此下了很多功夫。據他介紹,進劇組拍戲後,自己會天天像達康書記一樣生活。「每天穿上我的服裝就不換了。演完戲後直接回住地,第二天一早起床,我先把這身衣服穿上,直接奔拍攝現場。生活中我也儘量跟他保持一致,讓心裡跟外形儘量達到統一。」
侯勇:兩億是道具很震撼
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中貪汙兩億現金的「趙處長」扮演者侯勇以精湛的演技,獲得無數好評。近日,侯勇在直播中為網友現場揭秘兩億現金花絮,透露2億雖是道具,看到後依舊覺得很震撼。
直播中侯勇撐開雙臂,生動的為網友比劃兩億現金的概念,並揭秘戲中的兩億現金實為銀行的點鈔幣。他表示:「雖然是道具,但真實度卻絲毫不差,看到後覺得特別震撼。」
談到自己飾演的「趙處長」時,侯勇對此角色頗有理解:「趙德漢穿得很樸素,你能想像他是一個貪官嘛?貪官其實是受到裹挾的。他把錢藏起來不敢花,是心虛。」而說到劇中「腳軟」的橋段時,侯勇說:「因為當時性命攸關啊,腳肯定是軟的,希望自己沒有演的太過。」直播中,侯勇也笑稱:「自己拿了三集片酬卻只放了兩集。」耿直、親切的與網友互動獲得了網友大讚。
白志迪:陳巖石對黨的忠誠是發自內心的,他不虛偽
隨著《人民的名義》的走紅,劇中飾演剛正不阿的退休老檢察長陳巖石的白志迪,也體味到了一回「火」的滋味。讓他高興的是很多年輕人愛看這部戲。「以前這類戲都是老頭、老太太看,現在都是小年輕。我們住的酒店裡的服務員,一見我就說,我們天天追劇。年輕人在追這個劇,開心!」
記者:你怎麼看陳巖石這個角色?
白志迪: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特別正,會有點臉譜化,但其實他的正、他對黨的忠誠是發自內心的,他不虛偽。為了讓這個角色落地,我會把一些特別生活化的小動作加在這個人物身上,比如他喜歡養鳥養花,看到高育良家有好的花也忍不住要過來,在大風廠保廠之後和李達康的對話裡,他喝著水和李達康說話,著重體現這個角色守了一夜的疲憊感,這樣,角色就鮮活可信了。
記者:演陳巖石這個角色,對你來說有難度嗎?
白志迪:這個角色演起來並不順利。因為陳巖石身上有幾場是情緒爆發的戲,比如講述抗戰史、在醫院走廊的戲。拍講述抗戰史那場戲時,我是從頭到尾就那麼順著演下來的,你們後期看時,中間已經穿插著剪進去抗日的畫面了,但拍的時候是一鏡到底,演的時候我也特別激動,那場戲演得我是真的很激動,哭得很傷心。之後我看著也挺滿意的。我們這部劇裡大部分都是話劇演員,話劇演員有什麼好處呢?一個是臺詞的處理,再一個是不怕長鏡頭。
張志堅:劇中服裝大都是自己的
記者:高育良是一個具有多面性的人物,你怎麼看待這個人物?
張志堅: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他的「野心」,到後面觀眾會看到,他是一個要絕對權力的人,但是他又深諳官場規則,懂規矩,知道有些規矩破不了。
記者:高育良從一個充滿理想的高級知識分子官員,走向墮落,你怎麼看待官員這種「理想與道德的淪喪」的過程?
張志堅:很多官員,不是單說青年時期,就是人到中年,也依然很有理想抱負,但一些人慢慢學會了順勢而為。高育良是有抱負的,但從高校出來後到官場,慢慢發現很多身不由己。
記者:為了這個角色,你做了哪些準備?
張志堅:劇中的服裝大都是我自己的。高育良常穿的一件幹部服,是我提前準備好的。當時逛商場,我一試,太太就問我是不是要出去拍戲?那件衣服是羊絨加薄棉的面料,很符合人物的身份,我就拿下了。還有眼鏡,其實劇組給我準備了七八副備選,但高育良是個學者型的官員,眼鏡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我也是選了很久,後來自己添置了一副。
一個角色能「附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慢慢讓這個角色長到身上,每場戲的環境、對手、服化道都會給你不同的靈感。比如進了育良書記的家,才知道這個人物的生活。雖然原來也知道,但在實際的環境裡,這麼大的房子,怎麼走路怎麼說話,都是在這個空間裡有了更具體的概念。
(據新華社、中國網、紅網、新商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