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一句,副標題是騙人的。要真能十分鐘教會你拍出風光大片,那職業攝影師啥也不用幹了。學習攝影也和學習其他任何東西一樣,多學多練多觀察,通過時間的積澱,你才能拍出越來越美的作品。
自從開始學習攝影也有五六年了,期間按了一萬多次快門,大多是風光照片。有很多朋友跟我說你怎麼隨手一拍就這麼好看,我就拍不出來(委屈臉)。其實,是你沒有學習系統的攝影理論!系統學習構圖法則和後期處理以及時機的把握後,通過大量練習和自身的敏銳度,你可以在拿起鏡頭之前就在大腦裡構建最終要呈現的畫面,大片就出來啦。
我想要寫三篇探討的小文章,分別從風光、人文、人像三個方面聊一聊構建一張(一組)好的照片需要哪些要素。
學習攝影首先要從基本成像原理入手,這些基礎的東西我就不講了,請大家自行學習。比如弄明白影響照片曝光的三個自然因素(光圈、快門、底片感光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影響照片明暗的,以及光圈和距離如何影響景深大小,等等。
我主要從技術性即構圖法則和後期處理,以及藝術性即如何把握按快門的時機以及如何預先構想攝影畫面,這兩個方面講解一幅風光照片是如何製作成的。所用的素材大部分是我自己拍的,如果用到其他來源的作品我會標註出來。
好,接下來,正片開始。
技術篇
1. 構圖法則
主要的構圖法則包括最常用的中心式、三分線法、對稱法、對角線法、視線延伸法,還有對比法。
中心式
中心式構圖其實是大家很自然就會用到的構圖法,就是把所要拍攝的主體放在畫面的中央。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使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主體上,如果主體很有衝擊力,還可以給人以震撼的感覺。這種方法主要應用在拍攝人物、動物或物體上,如果想表現某個人或物的形態、細節,用這種方法是比較常見的了。多說一句,中心式只是主體總體上在畫面中間,不要糾結不是在正中央嗷,其他同理。
中心式構圖:將物品置於畫面中央
中心式構圖
三分線法
三分線法也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如果把一張照片的長和寬都用線段分為三等分,我們就可以得到四條線,四個交點。利用這四條線和四個點,就會產生神奇的效果。
拍風光的時候,往往有水、有大地、有山、有天空,這時,使不同的元素各佔畫面的三分之一,或某一部分佔三分之一,畫面會顯得協調,也更有張力。放一組對照照片,大家自行感受一下。還可以將某一元素放在橫豎三分線的交點處,畫面看起來更有空間感。為什麼會三分法會產生這種效果呢?這和黃金分割點一樣,成因是謎,或許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產物吧。
三分線法:遠山、天空、雲層各佔三分之一
同一場景未採用三分法,是不是缺少了協調感與韻味?
三分線法,同時畫面中的人處在橫豎三分線的交點處
對稱法
對稱法同樣很簡單,即是營造一條對稱軸,讓畫面左右或上下結構或內容完全一樣,打造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方法除了景物本身具有的對稱性,還可以利用反光的物體如鏡子、積水甚至車頂等來使用,雨後把鏡頭水平靠近路邊的積水,美妙的現象就發生了。
左右對稱:天壇;利用景物本身的對稱性(來自網絡)
尋找對稱:利用雨後積水拍攝對稱的風光
對角線法
對角線法就是讓景物的線條沿著對角線呈現,這樣做的好處是畫面看起來有種幾何美,視線也會沿著對角線伸展。如果是一部分景物沿著對角線延伸出來,還有種「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感覺。
對角線法:山脊沿著對角線伸展
秋天的樹枝從沿對角線探出頭來
視線延伸法
有時候,畫面中會有一些元素從近處延伸到遠端,觀賞者的視線也會隨著這條線望向遠處,這種引導式的構圖方法就是視線延伸法。這種構圖法最經典的就是長城了。此外,公路、海岸線、延伸的花叢也是經常使用的場景。觀察一下圖中的長城,視線是不是不自覺會沿著長城由近往遠看?
長城是視線延伸法的絕佳例證(來自網絡)
對比法
最後一種不是一個固定的法式,而是一類方法,即使通過明暗、悲喜、快慢的對比來塑造人物或營造氣氛,從而創造亮眼的作品。生活中拍剪影也是明暗對比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膚色和眼睛的顏色對比(來自《國家地理》)
剪影(來自《國家地理》)
2. 後期方法
攝影圈有句話:「三分拍七分修」。咳咳,誇張了。但是後期的作用確實非常大,而且有時候確實超過了前期拍攝的重要程度。對於風光攝影來說,後期的主要調整為裁剪、調整曝光、增加飽和度、增加對比度以及其他的調整。
有人持有一種觀點:照片不應該p,這樣會破壞照片本身的原始性,原始的照片才反映事物本身。說這話就有些外行了,無論是人眼還是相機,總是有像素限制的。相機的感光元件只是對顏色和物體的摹寫,由於技術的限制,其必定不可能完全還原事物本身的顏色,有時候相差還很大,後期的調整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攝影是一種藝術,藝術是表達,從這個角度來看,後期是表達的手段之一。
裁剪
生活中經常見有的朋友拍照時總是抱怨:要是有個單反就好了,可以拍到遠處的畫面。這裡有若干個誤區,其中有一個就是:單反也未必能拍很遠,而且大多數時候你只是想讓物體在畫面裡看起來大一點而已!操作沒那麼複雜,一個裁剪搞定!不信你看:
裁剪前
裁剪後,畫面重心立刻發生了變化
裁剪可以把畫面中多餘的元素去除,從而使主體更加突出。這樣一裁剪,是不是看起來清爽了許多?沒錯,裁剪會使畫面像素減少,但是對於手機屏幕那五六英寸的地方來說,剩下的像素夠用了。裁剪可以說是非常常用的後期處理方法,而且其作用被嚴重低估了!尤其是女生們拍照片的時候,拍完裁一下,把周圍雜亂的場景裁掉,美感up up up!觀眾姥爺們自己多琢磨琢磨吧~
調整飽和度和對比度
飽和度是有關色彩的,正如我前面所說,由於技術的限制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總是無法準確還原事物本身的色彩,所以後期要對飽和度進行調整,大多數情況下原片是欠飽和的,我們要調整使顏色鮮豔一些。
原片
增加飽和度後,色彩變得豔麗,更有通透感
對比度則是照片明暗的對比,對比度越高,畫面亮暗的對比就越強烈,給人視覺的衝擊也越大。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想要照片在明暗上的差別更加明顯,則要調整對比度。
必須提一句,以上的構圖法和後期準則只是常用的方法,拍照片的時候要有敏感度,能夠想到這些技法,卻不能拘泥於這些技法。還有很多其他的表現手法需要各位自行探索,好的照片應該像油畫一樣,不僅有嚴肅認真的古典派,也要有抽象派、野獸派等的寫意灑脫。
藝術篇
好了,前面已經講完了攝影中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內容——攝影技術。接下來要講攝影中更難的東西——攝影的藝術性。正如我多次強調的,攝影是表達的藝術,不僅是技法,更是心法。如何能夠於複雜中見簡單,於平常處見非常,是為藝術,是為創造。這是需要各位看官日常去觀察、去積累的,有時候也看「根機」。
無論拍什麼照片,拍之前一定對這幅畫出來大概是什麼樣有個想像,用長焦還是廣角,曝光高還是低,人物景物佔多大篇幅等等,心理有個數,這樣才能告別盲目性,有的放矢,出片率才能高。是為心中有畫,才能拍出好畫。
另一點是敬畏自然。拍攝風光時機也很重要,風光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光線的藝術。光線太強太弱都不行。所以,有時候需要一些天賜的良機,比如「好天氣」。這個好天氣不一定是陽光明媚,有時候攝影反而需要暴風驟雨,特別是拍大場景的時候。所以,如果外面陰雲密布,甚至暴風雨要來臨,不妨披上雨衣,扛上相機出門去。
暴風雨來臨時,可能是拍出大片的絕佳時刻(來自《國家地理》)
還有的時候,幾分鐘的光線強弱差別就足以影響一張照片的質感。傍晚通常是出一張好照片的好時機,傍晚時分光線柔和,色溫偏低,是理想的拍攝環境。此外,傍晚時分光線的變化非常快,幾分鐘的差別有可能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比如下面這張照片,當時我在拍攝點等了很長時間,終於得到了一張比較滿意的照片,早幾分鐘則光線太強,暗處看不出細節,晚幾分鐘則太陽完全躲進雲層,沒有了反差的色彩。
等待光線
結語
一張好照片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如果想要多出好片,就要多練習,把這些技術性的東西熟練掌握,同時要多觀摩好作品(油畫也可以),多看幾本攝影集,多感受作者創作的意境,才會熟能生巧,胸有成竹。
以上就是本期「風光篇」的內容了,接下來呢還會有兩期「人文篇」,簡要討論如何拍出好的人文照片,以及「人像篇」,就是我們平時拍的各類人物照了。
期待我不拖延,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