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怒太虛
1946年,國內佛教界圍繞僧裝改革問題展開大辯論。慈航遠在南洋,誤以為是太虛大師主張把傳統僧服改成近似俗服,於是撰文竭力反對,措辭激憤粗魯。
太虛大師對慈航的誤會與憤激,真是啼笑皆非,於是寫了兩封信給慈航,擺事實講道理,並指出:「你的耿直是可取的,但未將事理辨清,魯莽言動是可恥的!」
慈航承認錯誤,當即將來信及自己的相關文字,全部登在《中國佛學》上,並宣布以後改名「可恥」。果然而後很長一段時間,慈航寫文署名都用「可恥」,他的名片也印成「可恥」。
捨命救僧
1948年10月,慈航應臺灣中壢圓光寺住持之邀,赴臺創辦該寺的臺灣佛學院。
1949年春夏,國民黨當局節節敗退臺灣,隨之頒發「戒嚴令」。這期間,有數十名大陸各佛學院學僧,風聞慈航在臺辦學,也在動蕩與迷失中渡海去臺。為了救助四處流浪的大陸學僧,慈航不避兇險,挺身而出,奔走救援,傾盡全力設法收容安置。而後,他被國民黨當局以「涉嫌匪諜案罪」逮捕入獄,大陸學僧也大多被捕。
慈航出獄後,常有大陸青年僧悄悄前來探望。臺北警局發現後,三次出警緝捕未遂。後來在靜修院住持苦苦勸說下,慈航終於躲進深山,過著野人穴居般的生活。
熱情奔放
慈航性格爽朗,充滿朝氣,和學生的關係十分融洽。他上課的方式也與眾不同:先唱佛歌,次誦三經,然後講課。所唱佛歌都是他創作的,由他起調,學生們齊聲合唱。
慈航講課時神採飛揚,詼諧有趣。每當講到興起,邊講邊唱,又演又做,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有一次,他搖頭晃腦地吟誦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在唱至「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時,為了凸現「更上一層樓」,竟然一腳踏上法座,不慎踩到袈裟下擺,噼噝一聲撕破了。他笑哈哈地說:「衣裳破了不在乎,大家能『更上一層樓』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