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鄭成海 劉玉凡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
一份熱氣騰騰的冬至餃子,讓那些在寒風中堅守崗位的人們心裡暖暖的!12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俗話說「冬至大如年,一年又一年」,北方人有吃餃子的傳統習俗。當天上午,在青島市北區瑞昌路順豐速運網點、李滄區院士港和信聯天地等建築工地,半島都市報、半島新聞客戶端聯合島城愛心企業和眾多愛心人士,為快遞小哥、環衛工人以及農民工兄弟們送來了上千份熱乎乎的餃子,給他們帶來了滿滿的驚喜和感動。
反映:12月20日晚,半島新聞客戶端以《嚴寒中堅守!探訪建築工地裡的農民工》為題,報導了島城部分建築工地農民工們的生活狀況。該報導發出後,受到了不少島城愛心企業的關注。當晚,青島麗鑫源二手車市場負責人黃玉重致電半島全媒體記者表示,他看到工人們在宿舍裡不能取暖只能靠增加棉被的情況後,就非常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希望通過半島都市報、半島新聞客戶端給建築工人等戶外工作者們送去一份關愛和溫暖。「現在天越來越冷了,我們都在溫暖的室內待著,而眾多建築工人、環衛工人還有快遞小哥們為了千家萬戶,依舊在寒風中堅守崗位,他們非常不容易。我前些天採購了一大批水餃,想捐獻出來,剛好可以在冬至當天給工人們送過去,讓他們吃上熱騰騰的餃子,在青島也能夠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當天晚上,半島全媒體記者先後聯繫了青島嘉馨養老院、青島眾合助殘慈善服務中心等愛心機構。他們原計劃在12月22日舉行一場公益活動,得知青島麗鑫源二手車市場負責人黃玉重想送愛心水餃後,立即調整了行動計劃,並當場決定加入到公益活動中來。「半島都市報、半島新聞客戶端是一家充滿愛心和正能量的新聞媒體,幫助過許許多多的弱勢群體,我們非常高興能夠加入到這次公益行動中。」青島嘉馨養老院負責人李學洋在電話中表示,下餃子和分發餃子的工作,養老院的志願者們全包了。
現場一:12月21日天還沒亮,愛心志願者就動身前往瑞昌路順豐快遞網點。早上7時30分,記者趕到現場看到,此時,快遞網點已經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數十位快遞小哥正在緊張忙碌,他們將快件認證整理歸類,根據配送區域將快件放到快遞車上,再過半個小時,大家就要出發奔赴各自負責的居民小區。得知志願者的到來,快遞小哥非常高興。「太好了,忙了一早上,還沒顧得上吃早飯呢,這不冬至餃子來了!」一位快遞小哥說。
7時30分,一輛滿載貨物的麵包車駛到現場。車門打開,志願者們從車上搬下了成箱的水餃、數桶大桶礦泉水、打火灶等物資。為了不耽誤快遞小哥們的工作,志願者們以最快的速度立即架起爐灶,生起火來。不一會兩口大鍋裡的水就燒開了,大家齊心協力將一包包水餃下到了滾燙的熱水中,空氣中升騰起一片霧氣,瞬間有了過年的氣氛。「今天是冬至,感謝志願者給我們送溫暖。」快遞小哥楊本超說,他老家來自河南,來青島已經三年了,在這裡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
聽說大伙兒來送餃子,現場眾多快遞小哥們一邊忙著掃碼裝貨,一邊不斷地給志願者們點讚。多位快遞小哥說,他們剛好沒吃早飯,這頓餃子算是他們今天的第一頓美餐。他們告訴記者,每天早上,他們一大早就要出門送收快遞,一般要忙到中午才回來吃午飯。最近到了年底,每天接收的快遞量更多了,比以前更繁忙,吃飯也常常沒個準點。「一大早就過來給我們送餃子,你們真是太有心了啊!」
「大家別著急,慢慢吃,別燙著,不夠吃再來取,吃飽了飯才有力氣幹活!」愛心人士黃玉重說道。記者注意到,不少快遞小哥為了不耽誤送件,拿到餃子後站在自己的快遞車旁,草草吃了兩口後就匆匆出發,開始一天的勞作。志願者們考慮到了這一點,將一些速凍水餃留在了快遞網點,等快遞小哥送完件回到網點後,可以再煮一鍋水餃,這樣所有的快遞小哥都能吃上熱餃子。
「非常感謝半島都市報、半島新聞客戶端聯合愛心人士慰問快遞小哥,給我們現場煮了熱乎的餃子,志願者的關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青島這座城市的溫度。」順豐速運興隆路經營分部負責人王貴龍說道。
現場二:上午8時許,快遞小哥們吃完餃子陸續出發,另一群穿著工作服的戶外工作者也很快趕到了活動現場,他們是市北區環衛公司的環衛工人。
記者注意到,不少環衛工人剛剛忙完工作,還沒有來得及吃早飯,大家自覺地排了長隊,依次從志願者手中領取愛心餃子。59歲的環衛工人高志梅告訴記者,她來青島從事環衛工作多年,他們一般每天早上4點就要出門到街頭清掃垃圾,忙到早上六七點才回家吃飯。當天早上,他們接到公司通知後就趕了過來,沒想到是愛心人士給他們送餃子來了。
熱騰騰的水餃,吃在嘴裡,暖在心頭,大夥的臉上洋溢開心的笑容。「太謝謝啦!」環衛工人們一邊吃著餃子,一邊不住地說著謝謝,不少人眼裡還閃動著淚花。「吃著美味的餃子,忽然有些想家了!」一位環衛工人說。
上午9時20分,愛心志願者們拿著幾箱煮好的水餃來到重慶南路一帶。此時,寒風中,許多環衛工人正在馬路邊清掃垃圾。黃玉重等愛心人士來到馬路邊,將水餃一一送到了環衛工人們的手中。
黃玉重告訴記者,環衛工人是「城市美容師」,他們不論風吹雨淋,冬頂嚴寒、夏冒酷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堅守在崗位上,非常辛苦。尤其是在冬天,這些「城市美容師」需要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因此他和志願者們一起專程趕到這裡將愛心水餃送給他們,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現場三:上午10時,志願者們一路馬不停蹄地趕到李滄區東川路青島國際院士港二期二標段項目。大夥在路邊的一處空地上架起大鍋為工人煮起熱騰騰的「愛心水餃」,為青島一建集團院士港項目的工人送上溫暖。
這時,提前得到消息的工人們也開始陸續從工地上出來,聚集到大鍋旁邊。只見他們一個個都戴著安全帽,穿著厚厚的棉襖,臉和雙手都凍得通紅,有的身上沾滿了塗料。他們身後,是一棟棟剛剛建好的高樓大廈。「正是眾多像他們一樣的建築工人辛勤付出,咱們的城市面貌才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活動現場,一位志願者說。
記者注意到,領到餃子的工人們個個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上午10時30分,熱騰騰的餃子再度出鍋,工人們一邊排隊,一邊好奇地張望,不少工人對這份特殊的禮物充滿了驚喜。記者看到,領到餃子的工人們乾脆坐在路邊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為了確保工人們都吃飽,青島麗鑫源二手車市場負責人黃玉重又給工人們都多送了幾份。
送溫暖期間,志願者們與工人親切交談起來,對任勞任怨、勤奮敬業的工人表示由衷的敬佩,提醒工人注意保暖,在高空作業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注意安全。短短的幾句話,讓眾多工人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青島一建集團相關工作人員給黃玉重等愛心人士送來了幾十份掛曆作為回禮,現場氣氛更加活躍起來,志願者和工人們瞬間成了親密無間的一家人。現場,青島一建集團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半島記者,「今天是冬至,我們工地已經為工人們準備好了水餃,沒想到今天就有愛心人士送來了餃子,相當於讓工人們過了兩次節,太感謝了。」
隨後,愛志願者們又匆忙趕往李滄區信聯天地工地,將60份煮好的水餃和40多份速凍水餃送給工地的工人。「感謝志願者送來的溫暖,本來我們也準備了餃子,非常感謝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德才集團相關負責人劉經理說道。
探訪:採訪中,李滄信聯天地工地的劉經理介紹,在來青的農民工隊伍中,主要是安徽人、江蘇人以及一些山東本地人,工人的年齡大都在四十到五十歲,男性居多。「工地嘛,年輕人都不願意來的,再下去十年,工人越來越少了」,劉經理感嘆道。工人們現在都實行「8+3」的工作制度,8小時的規定時間和3小時的帶薪加班工時,工資大概在一天三百到六百之間,根據工種、工作量的不同,有不同的工資標準。
談到工人們的生活保障時,劉經理介紹,「最近天冷了,我們就讓工人自己去自主選擇想買的保暖裝備,比如手套啊、帽子啊、護膝啊之類的,然後我來給大家報銷。」劉經理解釋說這種做法能夠讓工人們用到最適合自己、最貼心的東西。為了安全,工人們在公司的宿舍中不能使用取暖設備例如小太陽等等,只能通過加蓋被子、熱水洗臉這種方式取暖。交流間,劉經理的辦公室停了一次電,他告訴記者建築工地用電量大,這是常有的事。
人物一:57歲的李衛忠來自江蘇南通,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經來青島二十多年了。李衛忠在施工隊伍中是一個小班長,他帶領著二十多名瓦工,負責瓷磚的工作。今年7月份李衛忠來到這裡,開始自己的又一個項目工作。「這二十多年裡,我做了起碼不下一百個項目了,從青島市政府二期規劃建設我就開始做了。」李衛忠笑著說,工地工作繁忙,少有的外出時路過自己曾參與建設的商業區,李衛忠覺得很有成就感。
「這麼多年,我早就把青島當成自己的家了。」李衛忠告訴記者,他十八歲開始學習瓦工技能,回想自己這些年來在外奔波,他說自己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家裡能好過一些,「太辛苦,不希望孩子再走我的路,多掙一些,讓家裡好一些」。想家的時候常有,李衛忠就會給家裡撥個電話,問問父母,問問孩子,「工地上有工友也給家裡打視頻,屏幕上能看到家人,挺好的。」李衛忠說。
人物二:武福奇今年42歲,來青島十多年,12月21日,他帶領工人領取了愛心水餃。他告訴記者自家孩子已經二十歲了,家裡正在蓋房,「我想多賺點,多攢一點家裡好多一點,孩子以後還要結婚哩!」武福奇告訴記者,工人們其實也有很多業餘生活。「尤其夏天的時候,天不冷,吃完飯大家都不急著回去睡覺,我們就熟悉的人坐一起,唱唱家鄉的歌、吹吹牛,樂呵樂呵。」武福奇笑著說,「有些唱得好的人就成了明星,大家都專門來聽他唱呢。」
談到自己的這門手藝,武福奇說自己是出來打工之後跟著師父和同鄉前輩一點點學出來、摸索出來的,「工地就是我的家,大家都相互教,相互幫忙。」武福奇告訴記者,現在網絡發達了,工人們找工作也方便了很多,「以前我們就是相熟的人,兄弟啦親戚之類的介紹,還有朋友相互介紹工作,消息還是少的。現在我們有個勞務群,認識的人大家都相互拉好友,大家都在一個群裡互相介紹工作,今天這裡有,明天那裡招,不用擔心沒有工作了,基本最快今天下工,明天就能找到新的工作,真的特別好!」想家時武福奇會和家裡視頻聊天,看著孩子和父母的面龐,武福奇覺得自己又充滿了力量。
人物三:在工地簡易「食堂」裡,記者看到有幾名工人靠著牆角圍坐在一起吃飯,還有的工人蹲坐在地上吃飯。記者注意到,當天的夥食中有米飯、饅頭和燉大白菜,不少工人在碗裡澆上菜後直接開吃。
在工地夥房裡,記者採訪到一位雲南大理的中年女士,她說自己叫楊本瓊,今年已經42歲了。楊本瓊今年第一次來青島,她和丈夫一起來,兩個兒子分別24歲和14歲,「小兒子還在上學呢,希望多賺一些。」提到小兒子楊本瓊變得熱絡起來,她告訴記者小兒子以後也想來青島看看。楊本瓊還說:「快過年了,終於要回家了,不管多遠,過年總是要回家的。」
志願者:在現場,記者見到了一張「熟」面孔,他就是青島交警支隊市北大隊交通安全公益聯盟志願者高健警官,自1978年11月入警參加工作以來,他在這個崗位上整整奮鬥了40多個年頭。工作之餘,高健警官給貧困家庭送物品慰問,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和志願者一起去陪伴空巢老人,給社區老人免費理髮……作為一名「公益達人」,高健經常參加本報組織的愛心活動。
架大鍋、燒熱水、煮餃子,在活動現場,高健警官一直在忙活,「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環境,我們要感謝他們。」高健說,「情暖人家,愛滿島城,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讓更多參與我們城市建設者感受這座城市的溫暖。」
支起大鍋,現場蒸煮,熱騰騰的餃子不斷出鍋,散發著誘人的香味……記者了解到,為了這次愛心活動,志願者們獻計獻策,大家忙前忙後,據眾合助殘慈善服務中心副理事長顧軍介紹,原本他們想從朋友飯店去借鍋灶,但是考慮到環衛工人和快遞小哥上班實際情況,為了這次愛心活動能順利進行,他們連夜買來了鍋灶和大桶水等物品。
記者了解到,不少志願者得知計劃有變,立即響應號召,大家凌晨起床就從家裡都趕了過來,很多志願者忙得沒有時間送孩子上學,志願者們的付出讓大家很感動。
發起者:「之所以想通過半島都市報、半島新聞客戶端給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和農民工兄弟們送上一份餃子,是因為我這些年在青島創業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想儘自己的一份力來回報一下這座城市,把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採訪中,青島麗鑫源二手車市場負責人黃玉重向記者講述了自己送愛心餃子的初衷。
記者了解到,85後小夥黃玉重由於家庭困難,在14歲時就輟學去了北京打工。「當時,我們家真的是太窮了,賣了幾袋糧食,才湊齊了100多元的路費。」時隔多年,黃玉重仍對自己幼年時的貧困處境記憶猶新。
黃玉重說,到了北京後,沒有任何技術的他來到了一家修車行打工,最初的工作是負責洗車。他白天、夜裡忙個不停,掙的工錢比其他人高出不少。老闆看他比較吃苦耐勞,就讓他們幫忙給維修工打下手,後來開始教他修車,讓他漸漸學到了賴以生存的本領。
12年前,在多個城市創業未果的黃玉重,帶著老婆孩子來青島打算東山再起。當時,他兜裡只有6000多元,起初在一家維修店裡給人打工。後來在青島結識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他先是帶著妻子在李村大集上維修麵包車,積攢了一部分資金後,在城陽開起了屬於自己的維修店面。從最初的一家店,到後來逐漸租下了相連的10多間門面。前不久,他又租地建起了二手車市場,入駐業戶已達數十家。
黃玉重坦言,自己人生最困難的時刻,是大兒子出生時,那時自己身上窮得不名一文,只能靠撿廢品換錢養活一家三口。經過在青島十多年的打拼,他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店面,還買下了四套房子,圓了「做一個城裡人」的夢。「走過很多城市,是青島成就了我。」黃玉重說,他也一直想找個機會,去回報這座城市,去關愛那些跟他一樣從異鄉來到青島打拼的人們,給他們溫暖和力量,讓他們在這座城市奮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黃玉重說,他打算在公益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將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記者手記: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愛心企業家來了,熱心志願者來了!暖心的交警也來了……一呼百應!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而全社會的力量是無窮的,一篇日常的報導引來眾多愛心人士,這就是青島速度,眾志成城情滿青島,連夜準備物品,一大早起來獻愛心,所有的人只有一個樸素目標,就是為我們城市的建設者獻出一點愛心,讓他們吃上熱乎乎的愛心餃子,志願者所到的地方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愛心是彰顯城市文明的標杆,青島是一座愛心湧動的城市,青島人的血脈中流淌著愛心的基因。一份簡單的愛,溫暖一座城,致敬奉獻者,青島有溫度,21日的青島雖然寒冷,但大家分明感受到了志願者的愛心,「餃子很好吃,暖心又暖胃。」環衛工如實說,而背後體現是這座城市的情懷和城市的溫度。
城市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一天天美好,而背後默默奉獻的建設者功不可沒,他們頂著烈日嚴寒,起早貪黑,默默無聞的他們很容易被步履匆匆的市民忽略,「你們辛苦了!非常感謝你們對這個城市的付出。」志願者簡單的話語,樸素的語言,包含著對城市中的平凡英雄們的關心和愛護,讓奮戰在島城的普通人在疲憊的工作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情。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愛心溫暖全城,愛心從身邊小事做起,一個簡單的行動,匯聚了青島11282平方公裡大地的愛,近年來,青島一大批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而大家的愛心累積起來就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我們共同努力,將青島這座愛心城市品牌擦得靚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