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即正義——佳能11-24、適馬12-24ART、老蛙12、適馬12-24II對比測評

2021-03-01 相機Beta

要說135全畫幅(36×24mm)啊,就是有一個好,作為最成熟的相機畫幅系統(當然這是從膠片時代繼承過來的遺產),可以適配的鏡頭數量比其他畫幅多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豐儉由人,便宜起來有佳能50/1.8這樣的神物,真要玩墜暴力的,也有各種規格殘暴的鏡頭可以任大家選擇。

之前我說過由於135畫幅在大光圈鏡頭上實在是優勢太大,導致在底小於645殘幅(44×33mm)和645全幅(54×40mm)一圈的前提下,依然擁有著自動數碼系統裡最強的弱光畫質和虛化能力。但是實際上135畫幅的另一點也是這個系統的優勢之一,那就是——焦距的廣闊性。

很久以前適馬就推出了兩代12-24mm f/4.5-5.6,站住了等效12mm視角(約122°)這個制高點,後來除了徠卡M口上的福倫達12mm定焦,再無超越者……然而這兩年,這類暴力大廣角鏡頭卻突然開始井噴,先是佳能的11-24mm f/4L再度刷新了相機系統視野極限的記錄(不過不只考慮原生卡口鏡頭的話這個記錄也只是持平,645全幅底+Alpa 12 FPS機身+17移軸可以做到等效11mm f/2.6),然後是今年的適馬新品12-24/4ART,延續數年的12-24終於有了更新;再就是國產鏡頭的新星——老蛙12mm f/2.8了。



這幾個鏡頭擺在一起看一看,三支變焦鏡頭的總攜帶長度都差不多,身為定焦的老蛙12/2.8明顯小一圈。不過如果算總體積,佳能11-24和適馬12-24ART由於過於「肥胖」,還是比右邊的兩支鏡頭大了不少,而且握在手上十分沉重。


這種規格的鏡頭就不要做平面前組的春秋大夢了……雖然都是凸起的燈泡頭,但是對濾鏡的支持的,四支鏡頭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具體的濾鏡支持規格如下:

佳能11-24:需使用專門的180×180mm濾鏡支架和方片濾鏡。

適馬12-24ART:目前還沒有適配的濾鏡系統,需要等待配件廠商的研發進度。

適馬12-24II:可以使用專門設計的150×150mm濾鏡支架系統。

老蛙12/2.8:可以通過專用轉接環使用95mm圓片濾鏡。

在濾鏡使用的方便程度上,老蛙12明顯是最方便的——95圓片的便攜程度相比150甚至180的大方片來說簡直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95的圓片還可以方便的轉接給其他小口徑鏡頭使用,雖然也比較麻煩,但是相比碩大的方片,還是方便很多。剩下三支需要用方片濾鏡的鏡頭,12-24II受益於口徑較小可以用150×150mm,這個規格還是有很多廠商在做的,包括物美價廉的幾款國產品牌(為避免廣告嫌疑在此就不提名字了)。適馬12-24ART的濾鏡規格未知,但是蘭拓菌猜想也必須用180mm濾鏡的可能性比較大(畢竟那麼大一個前組),這兩支鏡頭在濾鏡選用上,還是受限頗多。


四款鏡頭的遮光罩都是固定不可拆卸型,鏡頭蓋都是桶形扣式,適馬12-24ART取消了前代中的APS-C對應遮光筒設計,估計也是因為現在這種規格的鏡頭大家基本都會拿來用在全幅上,而不是兼職做APS-C的18mm廣角。


鏡頭蓋。後面三款都是靠摩擦來固定,佳能11-24的鏡頭蓋有一個內捏式卡扣。

由於這幾款鏡頭的最短焦距實在是太短,轉接環和E卡口本身規格的限制使得如果用老的MB4+A7R2方式來跑分的話容易使得報導出現偏差,所以這次我們改用原生卡口的佳能5DSR來進行測試(本身參測的三支自動頭都是原生EF卡口,老蛙是尼康口但是尼康轉佳能是小內徑轉大內徑理論上不會影響畫質)。RAW轉無壓縮TIFF出圖,所有銳化和降噪參數關閉。

讀取某個位置的解析度數據時,使得鏡頭在相應的位置對焦,以排除部分鏡頭的場曲問題導致讀數出現偏差的情況。

由於這次換用了5DSR來進行測試,故所得數據和以往評測中的數據沒有直接對比價值。

本環節所有測試均為MTF50解析度(50%還原度下的截止空間頻率),單位LW/PH(線寬每圖高)。

這個焦距是佳能11-24的個人秀,我們就來看看它在目前135系統極致視角下的表現吧。


單從讀數來看這支鏡頭在最廣角端的畫質還是可圈可點的——配合5DSR的高像素,在中心全開畫質上就輕易達到了3000LW/PH這個極為優秀的水平。但美中不足的是邊緣畫質一般,離開中心之後就開始明顯下降。不過對於這個規格的超級廣角鏡頭來說,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水準。其最佳光圈位於f/5.6~8,適合風光拍攝。

老蛙這支鏡頭的焦距也是12mm,所以這裡的對比有全部的4支鏡頭。

佳能11-24mm f/4L依然保持了極為優秀的中心畫質水準,但是到了稍微離開中心的地方之後就被適馬12-24ART所反超。不過到了邊緣,它的優勢就又回來了。老蛙12倒是像場均勻度可圈可點,但是整個像場內的解析度都不算高,不過勝在平均,而且全開光圈即可接近最佳畫質(雖然實際的最佳光圈是f/5.6),作為一支星空星野用頭還是比較合適的。至於老的適馬12-24II,中心畫質也是尚可,但是邊角崩得幾乎不能看,並且收縮光圈也不會有多少好轉。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適馬12-24II的f/4,實際光圈是f/4.5,為方便比較,放在了f/4的柱狀圖裡。

到了16mm,其實就是超級廣角鏡頭和一般超廣的分野了——普通的高性價比超廣角鏡頭一般都做到了16~18mm,而且擁有相當不錯的畫質和規格(佳能16-35/2.8L III、16-35/4L,尼康18-35/3.5-4.5G等)。但是超級廣角鏡頭既然是變焦,那麼各個焦段的畫質就是一定要考察的,何況純粹的廣,11、12mm這樣,有時候會很難構圖(尤其是沒有合適前景的環境下)。

在這個焦距下佳能11-24/4L和適馬12-24/4ART的表現幾乎是持平的(中心稍差一點,邊緣反超),甚至連老態龍鐘的適馬12-24II,其表現也絕對不是說不過去的水準。三支鏡頭的最佳光圈都在f/5.6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適馬12-24II的f/4,實際光圈是f/5.0,為方便比較,放在了f/4的柱狀圖裡。

到了20mm就不算那麼廣了,不過依然是實用性可以的小廣角焦段。

到了20mm,那個強勢的佳能11-24又回來了。適馬12-24ART過了自己強勢的12~16mm焦距之後,畫質衰減相當明顯,可能是鏡頭的設計採用了類似放縮像場來進行變焦的方式。無論是中心還是邊緣畫質,各個光圈下均被佳能11-24甩開了一段不小的距離。佳能11-24和適馬12-24ART的最佳光圈均在f/5.6~8,適合風光拍攝。老的適馬12-24II,依然在瘋狂的崩邊角,而且收縮光圈帶來的改善也比較有限。

24mm就是參測各鏡頭的長焦端了。變焦鏡頭一般兩頭會用得比較多,哪怕是超級廣角也不會例外(比如我就突然想拍一個稍微遠點的場景然後回去裁圖呢)。

24mm下佳能11-24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適馬12-24ART則墮落到了一個跟老款12-24II區別不大的水平。11-24的中心最佳光圈是f/5.6,邊緣最佳光圈是f/8,實際上用f/6.3會比較均衡?(笑)。

色散在畫面中一般會表現為高反差邊緣的紫邊或綠邊。一般可以後期消除,所以只要不是太嚴重或者超廣角鏡頭的長曝使用(此時樹枝之類高反差邊緣的搖動拖線會導致色散花掉,難以後期消除)。

由於超廣角鏡頭其垂軸放大率的倒數(1/β)比較大,各個波長的光線所成的像也會出現比較大的大小差異,其倍率色差一直是個比較頭痛的問題。所以本次測試只計算各鏡頭在各個焦距下的倍率色差。


倍率色差的特性之一就是難以通過收縮光圈消除(收縮光圈不會改變像的大小),所以大家就不用糾結測這個表用的是多大光圈了……而且介於上面提到的原因(1/β較大),其色散控制不可能像中焦堆料鏡頭一樣控制到3~5μm的極端優秀水準,能壓到10μm就已經算極好水準了(佳能新大三元16-35L III都沒做到這個水平)。看測試結果的話,色散控制最好的是適馬12-24ART,尤其是在稍長一點的焦距上,已經相當接近10μm的極優秀基準線,跟它長焦端的崩潰解析力形成了鮮明對比(還真是特喵的矛盾啊)。其次是老適馬12-24(這個特性也是家傳的?),長焦端做到了13μm的不錯水準,但是……廣角端色散反而最差,喂,你這個特性,要你何用。。。

佳能11-24和老蛙12的色散控制差不多,23μm左右的普遍水平。在使用的時候,ACR開圖進PS之前,最好仔細的用自帶功能去一下色散,否則會無比蛋疼。至於長曝色散,11-24這種頭長曝用起來極其不便使用機會並不多,所以算是……因禍得福?

暗角

暗角在畫面當中一般表現為邊緣失光,但適當的邊緣失光可以渲染畫面氣氛,所以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但有一點,後期雖然可以校正暗角但需要硬吃傳感器的寬容度,對於畫質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而後期加暗角則沒有什麼限制,所以這一項還是越低越好。


暗角控制方面,適馬12-24/4ART一騎絕塵,各個焦段均取得了明顯優勢。排第二的是身為定焦的老蛙12,同樣f/4下的暗角比11-24輕一點。11-24@11mm和適馬12-24II@12mm的暗角處於同一水準,都是比較嚴重的黑角表現。3.5EV的暗角就意味著校正起來要吃掉最大3.5EV的傳感器寬容度,在本身寬容度就比較緊張的佳能機身上,這還真不是個小問題。好在拍風光的時候,收縮光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暗角問題。

畸變在畫面當中表現為直線的彎曲,分為桶形畸變(+)和枕形畸變(-)兩種。後期可以幾乎無損(需要丟失一點銳度)的校正,所以也是只要不太嚴重,就無需過分關心。


老蛙12當初宣傳的時候就號稱「無畸變」,但是嚴格的標板測試表明它還是有一點點畸變,只是0.14%已然是極其優秀,平時拍攝建築什麼的肉眼看幾乎完全看不到有什麼彎曲。雖然其他幾支鏡頭的畸變從數字上看也不大,但是畸變是百分比數值,其原始數值跟視角掛鈎——所以畸變上的一點差異在超廣角這裡會比中焦大很多(適馬12-24II的畸變讀出來也就0.82%,但是看著畸變比讀數3.x%的Batis85暴力多了)。只不過,數碼時代畸變也不是什麼重要的畫質參數,點一下校正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這個優勢,只能說,生不逢時吧……

通光量在測試當中以T制光圈來進行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測試的只是過鏡頭光心的通量,鏡頭的暗角問題並沒有考慮在內,所以對於整體曝光的影響,還需要結合上面的暗角測試來綜合判斷。


光通量(T制光圈)方面,本身f/制光圈就大一檔的老蛙12/2.8取得了最好的成績。但是,T3.39如果縮小一檔的話就是T4.81,實際上如果大家都做f/4,國產鏡頭的鏡片通光率還是會差一點,只不過差得不誇張了。f/4的兩支鏡頭裡佳能11-24比適馬12-24ART在通光上好了一點點,標稱光圈f/4.5的老適馬12-24II在這個測試當中處於墊底水平。

由於這幾個超廣角鏡頭對自動對焦的需求幾乎為0(不上架子LV手動慢慢對你拍什麼風光),而且秒表在視野當中會太小,測出來的數據誤差很大,故本次不做機械性能測試。成像風格測試方面,這幾個鏡頭談焦外的話只能手動滑稽……所以,單測個色彩傾向吧。

方塊是理想值,圓圈是實際值,如果方塊和圓圈或者兩個圓圈的連線指向全圖的中心,說明它們之間實際上只有明度的差異,拉個曝光就能回來,並不是典型的色差特徵。影響比較明顯的是圓圈的左右擺動這種。


圖中的數據點由實到虛分別為佳能11-24/4L、適馬12-24ART、老蛙12、適馬12-24II,其實幾支鏡頭的發色傾向都還是比較接近的,硬說區別的話就是10、17、18三個色塊,佳能和適馬的鏡頭對於粉紅色的表現會好一些(然而這個鏡頭幾乎不會用來拍人像,所以並沒有什麼卵用)。風光常用的藍色綠色,只在11號色塊區別明顯(佳能11-24和適馬12-24II的綠色會帶點黃)。藍色方面,基本只有明度上的差異。

最後……到了寫文章的時候才拍腦袋想起來,超廣角鏡頭的成像風格測試雖然焦外不需要測,但是另一個參數在實際拍攝當中很重要——星芒的形狀和長度,然而,寫文章的時候鏡頭都不在手邊了也沒法補……下次再測超廣的時候注意這點吧,表示懺悔,本垃圾錯了。

佳能EF 11-24mm f/4L USM:

測完之後,最能鬆一口氣的應該就是這支鏡頭了,我的皇位還能再續N年……獨一無二的11mm廣角、除了16mm端稍有點弱之外全程最強的素質、原廠鏡頭信仰BUFF……都是選擇它的重要理由。至於不選擇它的理由,第一是價格太貴(上市一萬八,現在也得16000多點才能拿下,可以買三支16-35/4IS……),第二是這個頭真的是佳能專屬,尼康肯定沒法用,索尼也沒有好的轉接方案,哪怕用MB4環也是崩邊嚴重。所以說這支鏡頭,註定是生活在傳說當中的一支,目前來看還足夠佳能用戶吹個好幾年……不差錢的話,就買吧。雖然現在還沒有高畫質機身來搭,不妨期待一下明年的5Ds Mark II。

適馬12-24mm f/4 DG Art|016:

這個鏡頭基本算是賣出了適馬Art系列的最貴价格,也使得我們在測試之前對它的素質報了極高的期望。但是實際測試下來,表現並沒有價格看起來的那麼美,廣角端打不過11-24,長焦端崩得又相當嚴重,至於拿了第一的16mm……只用16mm為啥不買原廠16-35 f/4?不過這支鏡頭的優勢,第一是有尼康口,可以搭配D810機身,Excited。第二是價格雖然不低,但是比11-24依然便宜一些(官方限價9999,可能私聊問問店家會便宜個幾百塊錢)。這個規格的鏡頭就別想著轉索尼用了,尤其是試圖用MC-11來轉的,當心被教做人……

老蛙12mm f/2.8:

實際上這個鏡頭也是一枚規格帝,唯一做到了12mm f/2.8規格的超級廣角鏡頭。從實測表現來看這支鏡頭的定位明顯是星野而不是日常風光,全開光圈就可圈可點但是收光圈提升不大;全像場均勻性好,彗差控制優秀;畸變近乎完美,通光量也不差(跟蔡司15/2.8基本相當),還可以接平面濾鏡,複雜環境下弄個95的UV再也不怕磕碰,兼職個超廣長曝也比其他三支鏡頭方便很多。至於體積優勢,雖然是明擺著的事實,但是定焦跟變焦比體積…總覺得哪裡不對。至於缺點,極限畫質一般般應該算一個,還一個就是……外觀實在不好看啊,個人愚見。

適馬12-24mm f/4.5-5.6 II:

這支鏡頭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大概3800元),缺點是……除了便宜全是缺點。除非你只是想花不多的錢買個12mm視角,否則真的不推薦這支鏡頭,人嘛,總是要有點追求的不是……


蘭拓相機租賃品牌(iRentals),作為國內最大、最專業的攝影器材租賃品牌,經營4年來已經向5萬多人·次 提供了實惠方便的相機、鏡頭租賃服務。旗下蘭拓相機評測(iRentals·Test)是蘭拓科技於2015年攜手美國Imatest LLC成立的高標準的光學質量檢測實驗室,向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專業、嚴謹、權威的相機產品性能評測和查詢服務。  

相關焦點

  • 適馬12-24mm Art DPReview測評
    這支適馬的售價不到1600刀,這讓它成為佳能11-24mm F4 L強有力競爭對手(後者售價接近3000刀)。  12-24 Art提供佳能(EF)、尼康(F)、適馬(SA)三種卡口,比較適合拍攝風光、建築等題材(這類題材可能會用到較大的視角,12mm帶來了約122°的超廣角)。
  • 測評丨適馬24-105與佳能原廠鏡頭對比試用
    適馬24-105mm F4 DG OS HSM鏡頭試拍照片,機身採用佳能5D markII。
  • 搬運」寬廣之眼進化論——適馬12-24超廣角鏡頭測評
    作為適馬第一支恆定光圈超廣變焦鏡頭,這枚鏡頭被劃入了適馬「Art」系列,其與眾不同的高品質定位也自然不言而喻。那麼,這枚全新的12-24mm F4 DG HSM Art(以下簡稱12-24A)和老款的12-24mm F4.5-5.6 II DG HSM(以下簡稱12-24II)究竟差別有多大,到底值不值?
  • 適馬ART 12-24mm F4 DG HSM 文太大叔使用體會1
    從外觀體積來說幾乎和佳能原廠的11-24差不多。左邊是佳能11-24 右邊是適馬ART12-24我之前做過一個評測也發在了蜂鳥網,從紫邊控制,畸變控制,中心銳度和價格優勢來說,都是適馬ART12-24更加好。
  • 適馬12-24mm f/4 Art PetaPixel試用
    優點·Art鏡頭一貫出眾的做工·和新85mm F1.4 Art一樣的新型對焦馬達,為高像素設計·相對緊湊·最近對焦距離24cm缺點·重(雖然和佳能1124、尼康1424差不了多少)·對焦環的位置需要適應(在遮光罩上)第一印象  新的12-24mm
  • 適馬14/1.8 Art & 24-70 Art MTF測試結果
    對比佳能EF 14mm f/2.8L II USM:佳能的設計年代較為久遠,從圖表也能看出兩者之間較為巨大的性能差距(歲月不饒人啊~),適馬從中心到邊緣都大幅度領先佳能。不過,相信佳能用戶知道如何在這兩支鏡頭之間做出選擇:是超棒的恆定2.8光圈變焦,還是更廣光圈更大的14mm定焦。附與蔡司ZE15 & 佳能EF 11-24mm F4L USM的對比:
  • 掛機最佳選擇--適馬24-70 F2.8 OS HSM | Art
    上圖適馬24-70mm F2.8 art鏡頭下方帶有圓形銀色「A」標誌,是適馬高端鏡頭art系列的特徵,旁邊是對焦距離指示窗,很多中高端的鏡頭都是有的。適馬24-70mm art鏡頭並沒有採用傳說中的內焦變設計,而是普通的外焦變。鏡頭從24到70mm變焦是逆時針,與佳能的方向保持一致,這是我比較喜歡適馬的原因之一。(本人是用C家的哈)
  • 帶上適馬去旅行,適馬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使用感受
    不光是定焦,變焦鏡頭同樣繼承了「Atr」的製造基因,適馬將多年積累的製造經驗運用到這顆備受關注的大三元鏡頭中,以適應超高像素數位相機的需求。這個十一假期,我有幸體驗了適馬公司今年更新發布的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後文簡稱:適馬24-70mm F2.8 Art),整體拍攝感受非常棒!
  • 索尼 & 適馬 24-105 F4 MTF測試報告
    MTF對比Sigma 24-105mm f4 OS Art vs.Sigma 24-105mm f4 OS Art vs Nikon 24-120mm VR24mm這一組對比看起來要接近一點,適馬這邊的高頻曲線更好一點(細節保留能力
  • 大三元標變新鏡皇 適馬24-70mm F2.8 Art評測
    適馬24-70mm F2.8 Art鏡頭搭配佳能EOS 6D Mark II機身適馬24-70mm F2.8 Art整個鏡頭三圍是φ88㎜× 107.6㎜,重量為1020g,搭配全畫幅相機大小適中各位可以自己拿出鏡頭,對著天空或者亮度均勻的牆面進行拍攝,在照片四角中出現的黑邊即是「暗角」。
  • 【器材資訊】Art系列12-24 F4超廣變焦鏡頭全方位解析
    第三代12-24超廣角變焦鏡頭▼▼▼中國大陸 正式上市這顆適馬鏡頭的徵名活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從左到右依次是,①普通廣角鏡頭使用的非球面鏡片,②適馬Art 20/1.4鏡頭使用的非球面鏡片, ③適馬Art 12-24鏡頭使用的非球面鏡片。如圖可見!
  • 適馬24-70mm F2.8 Art重拳出擊!
    筆者使用的是佳能口適馬SIGMA 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適馬MC-11轉接環,轉接到索尼A9上進行拍攝,倒是不跑焦。對焦速度也不弱於FE原廠卡口。並且A9本身對焦就無比牛逼,所以即便是轉接也依然能獲得相當不錯的對焦體驗。
  • 鏡頭 城市風光攝影神器 — 適馬12-24mm F4 Art
    認識到這當中的意義,就不得不對2016年冬季上市新12-24mm F4 DG HSM丨Art 刮目相看了!雖然佳能出了11-24/4,福倫達出了10/5.6,就連國內廠商也出了12/2.8,然而要不就是不夠親民的售價,要不就是短法蘭距相機專用,要不就是手動對焦,所以適馬這支12-24mm 的存在,對於喜歡超廣角的攝友來說仍然是一份福音。
  • 專業攝影師的理想之選——適馬24-70mm F2.8 Art
    SIGMA 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作為一位專業的新聞攝影師,我早對適馬 Art 系列 「大三元」 24-70mm F2.8 Art 的表現有所耳聞實際使用下來,我覺得這支適馬 24-70mm F2.8 Art 擁有可靠的光學結構,對婚禮、大型活動、肖像等攝影題材非常適用。拍攝這類題材的攝影師,一定會欣賞它的光學表現。說到光學方面,適馬一直以來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篇測評裡我將講述我對於這支鏡頭的測試感受。適馬的 Art 系列定焦的口碑很不錯,同樣,其變焦也相當的棒。如果你不怕麻煩,我推薦適馬 Art 定焦系列。
  • 眼中有世界——適馬12-24mm鏡頭測評
    2016年9月20日,適馬(SIGMA)正式發布第3代12-24mm超廣角變焦鏡頭,12-24mm f/4 DG HSM,歸入ART
  • 適馬Art 12-24mm F4鏡頭 拍的是風景,感受到的是誠意
    古今中外,敢於光明正大地宣稱鏡頭「零畸變」的廠家可以說寥寥無幾,邊緣畫質、成像變形等對於超廣角變焦鏡頭來說幾乎無解的問題,適馬通過採用80mm大口徑非球面鏡片以及先進生產技術從正面發起了挑戰。同時終於在這一代實現了恆定光圈F4,就讓我們來親眼見證一下這款滿載著適馬黑科技的超廣風景利器的表現吧。
  • 最具性價比人像鏡皇 適馬24-70mm f/2.8鏡頭
    佳能、適馬 24-70 樣片對比快門:1/200   光圈:F/4.5    焦距:70毫米    感光度:400佳能550D相機   適馬24-70mm F2.8 IF EX DG HSM快門:4s     光圈: F/7.1    焦距:37 毫米   感光度:100佳能5D2相機     適馬24-70mm F2.8 IF EX DG HSM
  • 新時代標準變焦駕臨——適馬24-70 F2.8 OS HSM | Art評測
    易於使用適馬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鏡頭重量為 1020克,長度近11釐米,因其焦距為24-70mm,該鏡頭尺寸較大、重量較沉,並且重量還比參數相當的佳能EF 24-70mm f
  • 說器材黑科技遠無止境 適馬24-35mm F2評測首發
    佳能EOS 5DS R機身搭配適馬24-35mm F2鏡頭效果  為了測試這款適馬24-35mm F2鏡頭的畫質水平,我們選擇了目前135畫幅數碼單眼相機中像素數最高的佳能EOS 5DS R由於ISO12233解析度測試卡無法真實測試適馬24-35mm F2鏡頭的解析度性能,我們於是在實際場景中拍攝了24mm、28mm和35mm這三個焦距下各擋光圈下的樣張,100%放大進行對比。  在前面的ISO12233解析度測試卡測試中,適馬24-35mm F2鏡頭搭配佳能EOS 5DS R機身下全開光圈即可輕鬆爆板,超過了4000LW/PH的測量上限。
  • 適馬新品 | 24-70mm F2.8 Art上市・附官方樣片
    全能型大光圈標準變焦鏡頭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適馬、佳能、尼康卡口 現已上市!AF卡口: 適馬、佳能、尼康*產品外觀、規格等如有變更,恕不另行通知。帶著24-70掃街時,雖然沒有F1.8大光圈鏡頭所帶來的夢幻虛化效果,但卻被在F2.8時的驚人畫質給嚇到。這帶來了絕佳的性能以及不一樣的感受。適馬通過最新的光學設計,保證了光圈全開的穩定解析度的同時也在細節上嚴格優化,使得在變焦範圍內均可發揮高素質的光學性能表現。體積小,帶防抖,表現力很棒。作為工作道具使用時,攝影師非常重視能夠預測成片效果的「方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