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個世紀的生命遷徙——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破解人與自然...

2020-12-27 西部網

20世紀70年代,為了緩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趕著牛羊,從西藏那曲市申扎縣向北遷徙300多公裡,來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無人區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遷徙,建設了我國海拔最高的縣雙湖縣。

2019年底,為了破解人與自然共生難題,給野生動物騰出家園,雙湖縣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裡,搬遷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魯藏布江北岸,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遷徙,開啟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雄一雌藏羚羊在藏北草原上覓食(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健偉 攝

走向新家園,擁抱新生活

擰開水龍頭,看著清水譁譁地流出來,30歲的次仁卓嘎笑容格外燦爛。

對於次仁卓嘎來說,冬天到河裡鑿冰融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次仁卓嘎做飯第一次用上了燃氣灶(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你看,一切都是新的。」次仁卓嘎在院子裡轉來轉去,看看廚房裡的燃氣灶,又看看衛生間裡的蹲便馬桶和淋浴器,眼神裡寫滿了「新鮮感」。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離開了高寒缺氧的老家,在低海拔有了新家。」次仁卓嘎說。

次仁卓嘎的老家在雙湖縣嘎措鄉,一個藏北偏遠的牧區。雙湖縣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40%,被稱為「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人均壽命僅58歲,比西藏全區人均預期壽命低12歲。

這是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全景(拼接照片,1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春節前夕,記者頂風冒雪探訪次仁卓嘎的老家,沿途河流湖泊冰封百裡,八九級大風肆虐,白天的氣溫達到零下25℃。次仁卓嘎的父親索朗央培剛從冰河裡拉來一車冰塊,堆放到倉庫裡。

被稱作「鬼地」的雙湖,卻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地處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雙湖縣,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等遷徙活動的重要區域。

藏羚羊在藏北草原上出沒(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健偉 攝

隨著人口增長,當地人畜和野生動物爭奪生存空間的現象愈發凸顯。特別是因為地處偏遠,環境惡劣,投資成本高,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始終困擾著極高海拔地區的群眾。

2019年底,隨著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實施,次仁卓嘎搬遷來到雅魯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

這是位於雅魯藏布江中遊北岸的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在森布日村,記者看到,一棟棟嶄新的藏式民居整齊排列,家家戶戶房頂五星紅旗飄揚,還有配套齊全的村委會、活動中心,安置點周邊醫院、學校、市場一應俱全,交通便利。

「森布日的冬天就是雙湖的夏天。」75歲的多吉卓瑪說,與老家相比,這裡海拔低了1400多米,「天氣暖和了,呼吸舒暢了,睡得舒服了,生活也方便了。」

森布日安置點距離拉薩機場僅10多公裡,距離拉薩市60多公裡。雙湖縣政協副主席、森布日安置點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斯旺說,到了新家園,群眾將獲得更好的就醫、就學環境,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白瑪老人一生的兩次「大遷徙」

「我一輩子經歷了兩次搬遷,有三個家。雖然每次都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但結果卻是好的。」談起搬遷,77歲的白瑪老人一肚子的話要說。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白瑪老人在新家享受午後陽光(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白瑪的第一個家在那曲市申扎縣,那裡海拔4600多米。

20世紀70年代,申扎縣是當時全國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裡。

「那時候申扎縣人口和放牧都集中在南部40%的土地上,北部20多萬平方公裡為無人區。」白瑪說,隨著藏北草原牛羊增多,人口逐年增加,申扎縣的草畜矛盾越來越嚴重,牧民經常因為爭草場打架鬥毆。

「縣長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調解草場糾紛。但只能暫時安撫牧民的情緒,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成了幹部最為頭疼的難題。」時任申扎縣縣長洛桑丹珍在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

怎麼辦?洛桑丹珍和幹部們經過一番討論,把目光投向了北部的無人區。

一匹狼在羌塘草原上駐足觀望(1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健偉 攝

20世紀上半葉,一些外國探險家曾先後到過藏北。在他們的著作中,藏北是一個異樣的荒涼、極度的寒冷、牲畜無法生存的地方。

但為了生存,一場挺進藏北無人區的徵程開始了。

自1971年起,洛桑丹珍先後四次帶隊前往無人區考察。這是一場人與大自然的搏鬥。一次,他們睡著的時候,突然颳起了龍捲風,把帳篷和裡面的東西都吹跑了。

今年71歲的達娃頓珠,曾作為醫生隨同洛桑丹珍前往無人區考察:「有時候一連幾天都喝不上水,感覺喉嚨已經著火了,偶爾見到鹽鹼湖,但喝不成。沒有水,我們試著在糌粑裡放上酥油吃,結果根本吞不下去。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直接嚼生肉吃。」後來他們摸索到經驗:每天黃昏時分,順著藏野驢奔跑過的路,尋找淡水。

洛桑丹珍在回憶文章中寫道:「雖然艱辛跋涉了上千公裡,但是一路上的親眼所見,改變了我們對無人區不毛之地的印象,很多水草茂盛的地方也十分適合放牧。」

1976年初,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正式決定開發無人區。

「動員老百姓搬遷的思想工作並不好做。」白瑪說,「南部草場雖然不太好,但海拔低,而且牧民祖祖輩輩在那裡生活,而北部的無人區海拔超過5000米,很多牧民不願意搬遷。」

經過幹部耐心的解釋和協調,一些原來想不通的牧民終於轉變了思想。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搬遷開始了。2053名牧民趕著16萬頭牛羊,首批搬進了這片神秘的亙古荒原。

從此,沉睡的草原甦醒了,生命禁區有了人煙。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的農貿市場裡,新居民在買水果(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白瑪帶領鄉親們在無人區扎了下來,在雙湖縣嘎措鄉創造了新家園。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無人區裡建起了樓房,通了電。2012年,國務院同意設立雙湖縣,雙湖因此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縣、中國海拔最高的縣。

「雖然雙湖很苦,但要離開自己辛辛苦苦建設了40多年的家園,心裏面還是捨不得,剛開始不想搬。」曾擔任嘎措鄉黨委書記的白瑪說。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醫生為搬遷群眾看病(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雙湖縣委書記楊文升多次來到白瑪家裡做工作。「這次搬遷既是為了保護生態,也是為了大家的身體好、生活好,更是為了子孫後代好。」西藏自治區要求,此次搬遷不強制、不強迫,一律在群眾自願的前提下開展。對於群眾一時想不通的,必須做好解釋溝通工作。

老人最終想通了。在森布日村150平方米二層樓的小院裡,老人喝著甜茶,享受著午後溫暖的陽光。

生命的回歸

在森布日的新家,看到記者從雙湖帶來爸爸媽媽的視頻留言,15歲的尼瑪次仁和弟弟妹妹笑得合不攏嘴。他們的日常起居由60歲的奶奶德青照顧。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的新家裡,看到記者從雙湖帶來爸爸媽媽的視頻留言,15歲的尼瑪次仁(左一)和奶奶以及弟弟妹妹笑得合不攏嘴(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14歲的貢覺加錯在新家複習功課(1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而在上千公裡外的雙湖縣雅曲鄉牧場,尼瑪次仁的爸爸扎西,正站在獵獵寒風中,放牧著500多隻羊。他的媽媽羅增用小錘敲打鑿子,從河裡取冰。

尼瑪次仁的爸爸扎西在西藏雙湖縣雅曲鄉牧場放牧(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為了解決人走後牛羊的問題,西藏政府部門設置了數年的過渡期,遷出地按村成立合作社,遷出群眾以草場、牛羊等入股,由部分青壯年留守統一放牧,暫時解決牲畜和生活來源的問題。

過渡期滿後,留守的青壯年將來到森布日的新家,和家人團聚。昔日的無人區,將再次成為無人區,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扎西的媽媽和扎西的孩子們在新家門前留影(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幹、能致富?

2019年3月,森布日所在的山南市政府成立了幸福家園建設管理局,從當下和長遠統籌規劃搬遷群眾的就業等問題。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尼瑪次仁的弟弟(前)在玩球(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健偉 攝

幸福家園建設管理局局長白瑪旺扎說,山南市已規劃了森布日現代牧場、設施農業、經果林項目等,將為搬遷群眾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

西藏自治區專門編制了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規劃(2018—2025年),涉及海拔4800米以上的極高海拔地區的那曲、阿里、日喀則3個地市20個縣97個鄉鎮450個村,共計13萬多人,其中10萬多人將安置在雅魯藏布江沿岸,形成一個功能齊全、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城鎮。

西藏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扎西多吉說:「如此規模的跨區域搬遷,目的就是讓極高海拔地區群眾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同時減少人類活動,把大自然還給野生動物,保護高原生態環境。」

這是遷徙途中的西藏雙湖縣牧民(2019年1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作為「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極高海拔對群眾生命健康的傷害顯而易見。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當地風溼病、心臟病等高原病地方病多發,不少群眾因病致貧。加之地廣人稀、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可及度低,這裡成為生態保護任務最重、貧困程度最深、發展難度最大的區域。

「特別是隨著全球變暖和群眾對物質需求的不斷增加,家畜與野生動物爭奪草場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給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造成了很大困難。」扎西多吉說,包括雙湖在內的極高海拔地區涉及自然保護區9個,草場以每年3%-5%的速度加劇退化。

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搬遷後的牧民用上自來水(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長期關注西藏社會發展問題的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說,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有利於破解生態與發展困局,有利於給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有利於鞏固脫貧攻堅戰的成果,有利於築牢西藏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記者了解到,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全部結束後,西藏將退出近35萬平方公裡土地,其中保護區28萬平方公裡。這將有利於全面改善遷出地生態環境,草甸覆蓋度將平均提高10%-20%,荒漠草原覆蓋度將平均提高5%-10%。

一群藏野驢在羌塘草原上奔跑(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健偉 攝

冬日藏北草原,茫茫雪海中,不時可見一群群藏羚羊、藏野驢在飛奔,眺望遠方還有點點黑色野犛牛的身影……

羌塘草原,將回歸自然。

編輯:高政超

相關焦點

  • 西藏安多2020年「五下鄉」活動為易地搬遷民眾送服務
    安多縣委宣傳部 供圖中新網拉薩6月10日電 (張偉)記者6月10日從西藏那曲市安多縣獲悉,歷時20餘天,總行程3400餘公裡的安多縣2020年「五下鄉」活動,近日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崗堆鎮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落下帷幕。
  • 跨越半個世紀的海瓦斯樂隊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音樂活動中,海瓦斯嘗試融合各種音樂風格,從最初的熱帶音樂到前衛搖滾,再到爵士、古典搖滾和民謠等即興演奏。他們花樣百出,引領拉美流行樂的潮流,大街小巷皆聽得到他們的樂曲,人們哼唱著那些耳熟能詳的曲調勞作、生活,一些曲目還被收入音樂教材。如今,人們依然可在拉美各國音像店尋找到海瓦斯樂隊在不同年代發表的專輯,網絡音樂軟體將他們半個世紀以來的經典曲目傳播至世界各地。
  • 我國最大的無人區之一,橫跨青海、西藏和新疆,遠古天神聚集之地
    作為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自古以來深深吸引著中外旅人、探險家、歷史學家、科考者等等。這片神秘、古老的高原之上,不論是西藏、青海、新疆還是雲南或者四川,那秘境之中所藏著的人煙罕至之地,往往都是「生命的禁區」。2017年,位於青海的可可西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的第51個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 放下牧鞭拿起繡針 西藏傳統農牧民迎來新生計
    中新社拉薩12月6日電 題:放下牧鞭拿起繡針 西藏傳統農牧民迎來新生計  作者 江飛波  今年52歲的歐弟一家人目前居住在西藏山南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每天上午,他和另外34位牧民一起前往村委會辦公樓
  • 西藏出現一鼻孔有小囊的動物,一路逃避狼與棕熊,跨越千裡去產仔
    可可西裡既有充沛的水域,又毗鄰崑崙山脈,冰川、湖泊、草甸與藏羚羊、藏原羚、野犛牛等野生動物構成一幅雄壯的自然畫卷。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態優美而健壯,動作敏捷而矯健。分布於以羌塘為中心青藏高原地區,南至拉薩以北,北至崑崙山,東至西藏昌都地區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邊界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
  • 紀錄片《跨越喜馬拉雅》 展示想像之外的西藏
    三集紀錄片《跨越喜馬拉雅》,講述發生在西藏土地上做生意的故事。在紀錄片裡,西藏不再僅僅是神秘而瑰麗的山河景觀、充滿獨特魅力的民族風情,這裡有用微信聯絡,卻要徒步8小時,穿越山脈谷地採購中國小商品的不丹馬幫;這裡有朝發夕至,從海拔4000米的青岡樹下「閃送」到日本餐桌的優質松茸;這裡有整齊劃一的機櫃,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數據中心……在國際經貿格局的版圖上,中國人沒有落下任何一個角落,包括第三極。
  • 跨越三個世紀謀劃一條「天路」,為什麼要這麼久?
    川藏鐵路連接西藏和四川,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及民生幸福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事實上,繼青藏鐵路之後,這第二條「天路」的謀劃,已前後跨越三個世紀……一條路,為什麼要這麼久?最後一段,為何到現在才開始建設?1950-1969年,青藏鐵路和川藏公路相繼開通,5000多位軍民為此獻出了生命。自2001年6月開始,近40萬人次建設者進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修建鐵路。為人們了解川藏鐵路建設條件、保障物資供應創造了良好條件。川藏鐵路經過區域的電力、通信設施得到長足發展,為鐵路建設提供充足動力。
  • 跨越太平洋的擁抱——紀錄片《魅力智利》開播_文化_中國西藏網
    為紀念兩國過去半個世紀建立起來的成熟、堅固的友誼,12月15日、16日兩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晚21點檔推出紀錄片《魅力智利》,講述這個充滿南美風情的「天涯之國」的無窮魅力,以及它與中國之間的深厚情誼。  智利國寶級詩人聶魯達曾經說過,沒有來過智利,就不足以了解我們的星球。
  • 偉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7日發表《偉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書,全文如下:偉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3月目錄前言一、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度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 這片叫海的湖,每年有10萬餘只鳥類遷徙停留_涉藏動態_中國西藏網
    青海湖風景如畫(9月23日攝) 王豔 攝  10萬隻鳥類在此遷徙停留  青海湖橫跨青海省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世界第二大鹹水湖,這裡成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石明明說,2005年以來青海湖面積呈增長趨勢,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初水平,水體面積達4549.38平方公裡。  至2018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完成溼地生態修復治理面積1.2萬畝,實施休牧、禁牧、輪牧47萬畝。
  • 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戀
    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戀周海亮  老人病臥床榻,自知時日不多。幾個月前他被確診為肺癌晚期,他的生命正在筆直並且疾速地劃向終點。老人安靜地躺在病床上,淡然的表情裡尋不到任何哀傷和恐懼。只是,很多時候,他會輕囑老伴為他播放一首曲子。
  • 華為P30 Pro,在海拔4500米,拍照效果如何?
    >藏羚羊它的祖先也許可以追溯到2000萬年前,現今棲息於海拔4600-6000米的高原之上;喜群居的藏羚羊,每年都會在「無人區」來一次跋山涉水的遷徙。鐵路進藏,為藏區帶來經濟發展,也讓藏羚羊的遷徙軌跡受到幹擾。可它們也在努力與人類共處,用頑強的生命力適應環境。藏羚羊過青藏鐵路@HUAWEI P30 Pro 拍攝作為所有野生驢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西藏野驢體長可達兩米多。生長在高原的它,四肢較粗,比起家養小毛驢多了幾分矯健,可謂是「高頭駿驢」了,故當地人常把它稱為「野馬」,已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國科大博士生攜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個世紀的天文之謎
    編者按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蘇剛研究團隊基於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提出一種新模型,對困擾天文學界半個多世紀的銀河系星際介質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來源給出新解釋。
  • 跨越半個世紀的神劇又回歸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天美劇吧(tiantianmeijuba)作者:天天君回歸了,第十一季來了,忍不住奔走相告,可以說這是跨越半個世紀的經典一部偉大的電視劇對一個國家的思想影響是十分強烈的,《神秘博士》影響了好幾代英國電視界專業人士,他們中很多人從小便看它長大,也用著自己的方式來致敬這部偉大的電視劇。《廢柴聯盟》致敬《神秘博士》
  • 世界海拔最高500千伏輸電鐵塔完成組立 創造了電力建設史的又一個...
    2020年5月2日,在海拔5357米的西藏日喀則拉孜縣與定日縣交界處的嘉措拉山上,由雲南省送變電工程公司承建的(以下簡稱:阿里聯網工程)4R053號世界最高500千伏輸電鐵塔的成功組立,標誌著此舉刷新了我國在世界超高壓電網建設領域的新紀錄。
  • 國內海拔極高的寺廟,建立在4800米的山峰上,只可遠觀不可爬
    在國內,像西藏那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省份很少,因為是危險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憧憬著西藏,近年去西藏旅行的人也多了,建了很多寺廟,但是這個和中國的城市有點像,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國內海拔極高的寺廟,建立在4800米的山峰上,只可遠觀不可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