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叫海的湖,每年有10萬餘只鳥類遷徙停留_涉藏動態_中國西藏網

2020-12-24 中國西藏網

  清晨6點,一道泛著紅暈的光,從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的湖面慢慢躍出。水天相接的湖面逐漸明亮,遠處的雲朵微染色彩,細細粼粼的波紋,層疊在旖旎的晨曦中。

  此時的青海湖畔,遊客們正沿著湖岸線,尋找拍攝日出的最佳地點。隨著湖面的波浪起伏,赤麻鴨、棕頭鷗等鳥類在半空中不停地翱翔、歡叫。大塊的色彩構成了線條簡潔又優美的圖案,成為無數攝影師與油畫家的素材。

  這片叫海的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從水位持續下降到16年連漲,青海湖生態變遷之路,見證青藏高原生態改善和中國政府踐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決心。


青海湖風景如畫(9月23日攝) 王豔 攝

  10萬隻鳥類在此遷徙停留

  青海湖橫跨青海省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世界第二大鹹水湖,這裡成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每天早晨7點,乘坐約2小時的監測船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孫建青和同事爬上青海湖湖心的海心山,監測島上植被生長情況。「今年雨量充沛,優勢草種產量增加,我們的保護工作也更有幹勁。」孫建青說。

  受氣候、人為活動等影響,青海湖生態曾出現嚴重退化,水位持續下降,面積持續縮小。遙感監測數據顯示,2002年4月青海湖水體面積僅4183.75平方公裡。

  2008年,青海省啟動實施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項目總投資15.67億元,範圍涉及剛察縣、海晏縣、共和縣等縣域以及國有農牧場。

  近年來,生態保護成效顯著。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石明明說,2005年以來青海湖面積呈增長趨勢,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初水平,水體面積達4549.38平方公裡。

  至2018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完成溼地生態修復治理面積1.2萬畝,實施休牧、禁牧、輪牧47萬畝。實施生態效益補償項目,恢復與修復鳥類棲息地生態環境,改善黑頸鶴營巢區,青海湖區域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加到目前的225種。

  「如今,青海湖已成為中亞—印度、東亞—澳大利西亞國際水鳥遷徙的重要節點,也是青藏高原水鳥重要越冬地,不斷轉好的生態讓眾多候鳥在青海湖築巢安家。」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說,每年途經青海湖遷徙停留的鳥類達10萬餘只,包括大天鵝與黑頸鶴等珍稀鳥類。

  每年6月到7月中下旬,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馬河等迎來河水暴漲期,湖中精靈裸鯉逆流而上,開始洄遊之旅。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說,曾經大面積捕撈使裸鯉資源不斷減少,1982年起政府對青海湖裸鯉限制捕撈,2000年起政府宣布封湖育魚,對裸鯉實行零捕撈。

  20世紀90年代末起,青海省對裸鯉進行人工增殖放流。目前,已陸續向青海湖投放人工繁育的裸鯉魚苗1.3億多尾,2019年底裸鯉資源蘊藏量達9.3萬噸,比歷史最低值2002年的2592噸增長30多倍。

  「青海湖水—鳥—魚生態系統共同構成青海湖獨特的生物多樣性,這片湖泊已成為特有物種分布區的交匯處,成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說。

  普氏原羚家族逐漸壯大

  與馬路對岸熱鬧的景區形成鮮明對比,位於青海湖南岸江西溝農場內的普氏原羚保護站異常安靜。

  秋風吹過,半米高的牧草輕輕搖曳,生性膽小的小羊在草叢間嬉戲奔跑。「依依,東東。」隨著吳永林的呼喚聲,幾隻普氏原羚向他跑來並圍著他跳躍,十分親暱。多年的陪伴養護,讓這些珍稀野生動物與他沒有距離感。

  57歲的吳永林,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青海湖南岸保護站站長,2003年起他只做一件事——參與普氏原羚監測、救護以及人工馴養繁殖。

  1875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首次在內蒙古採集到普氏原羚標本並運回聖彼得堡,普氏原羚由此得名。歷史上,我國的普氏原羚曾分布於內蒙古、甘肅和青海等地,如今這一高原精靈成為青海湖特有物種和旗艦物種,得到系統保護。今日,青海湖畔普氏原羚共有14個野外種群,數量從1994年的30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2700餘只。

  中科院等機構的研究顯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區尤為顯著,業內專家推斷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幹向暖溼轉型。牧民的草場和房屋也因此受到影響,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石乃亥鎮就在青海湖畔,全鎮共有2250戶7400多人。

  石乃亥鎮鎮長扎西說,由於水位升高,目前已有5戶牧民房子被淹,8.1萬畝草場成為溼地。目前政府已按1畝地8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去年該鎮316戶牧民從保護區搬至生態移民安置區。

  「以前保護站在青海湖北岸,由於水位不斷上漲,2017年我們對原有的28隻小羊遷地保護。」吳永林說,現在的小羊逐漸適應新環境,今年7月10日到8月5日有15隻普氏原羚出生,小羊家族正在逐漸壯大。

  讓「高原藍寶石」成為美麗鄉愁

  在青海湖南岸,藏族牧民萬瑪東主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共有27間客房,每年7~9月來他這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2019年全年收入近20萬元。

  近日,隨著旅遊領域復工復產部署,跨省旅遊有序恢復,青海湖旅遊再次升溫。8月初,記者在青海湖共和、剛察等縣看到,不少自駕遊客來到高原一睹青海湖的壯美,高峰期青海湖二郎劍景區遊客人次單日超過1萬。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介紹,2019年青海湖遊客人次達442萬,旅遊收入為2.65億元。

  作為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地政府始終在青海湖的保護和發展中尋找平衡。

  2017年,青海湖鳥島景點關閉,只保留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鳥監測設施。在另一個被關閉的景區沙島,景區內棧道、觀景平臺等46處旅遊設施被全部拆除,景區內的沙灘摩託、滑沙等項目已被禁止,現在沙山上已長出綠色植被。

  「從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到大片鳥類在鳥島築巢繁殖,青海湖鳥島恢復了它最初美麗的模樣。」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楊濤說。

  今年初,青海省政府部門印發《青海省貫徹落實〈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方案》和《青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提出規劃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

  青海省政府副秘書長馮志剛說,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重要名片,是國家公園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將以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努力推動青海湖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何玉邦說,國家公園建設是美麗中國皇冠上的明珠,希望未來的青海湖實現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規劃不留敗筆,保護不留死角,更好履行自然科普宣教功能,讓「高原藍寶石」青海湖成為高原人民的美麗鄉愁。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冬日裡的冬格措納湖_涉藏動態_中國西藏網
    這是冬格措納湖航拍照片。新華網 宋忠勇 攝這是冬格措納湖航拍照片。(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一個晚上發現5億隻鳥類遷徙,它們為何飛這麼遠,又靠什麼導航?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過去20、30年間,有關遷徙鳥類的一些現象或者知識。 有一種鳥叫紅腹濱鷸,每年的春季要來到美國的德拉瓦灣這個地方待上十天、半個月,為什麼?
  • 非遺傳承人用蘆葦為265種鳥類「畫肖像」_文化_中國西藏網
    12月18日,「大美烏梁素海—鳥類生態藝術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進行,本次展覽展出「烏梁素海野生鳥類蘆葦畫」265幅。  據了解,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連軍強帶領手下十幾個徒弟,歷時1年純手工製作完成。
  • 逾1000萬隻候鳥聚集中國「最後一站」額爾古納
    李昆 攝   逾1000萬隻候鳥聚集中國「最後一站」額爾古納 短憩後將飛西伯利亞  中新網呼倫貝爾5月7日電 (張瑋 秦緒偉 秦亞傑)7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政府獲悉,近日,逾1000萬隻候鳥陸續飛抵額爾古納溼地自然保護區,短憩後將出境至西伯利亞。
  • 遷徙的白鶴選擇了美麗中國
    全球現有15種鶴,其中白鶴種群數量約4000隻,儘管不是最少的,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瀕危程度比大熊貓還要高。原因何在?國際鶴類基金會已故原副主席吉姆·哈裡斯生前給出的答案是:遷徙路線單一。放眼全球,白鶴曾有東中西三條遷徙路線,目前中西線已幾近喪失,約98%的白鶴集中在中國的鄱陽湖越冬。
  • 這場懸疑劇,半月內有答案…
    徐克陽 攝 「翼標是世界上鳥類觀測科研人員常用的一種鳥類環志,上面刻有環志的國家、機構、地址(信箱號)和鳥環類型、編號等,便於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規律。」徐克陽介紹,後來他根據拍攝到的翼標信息確認,這隻銀鷗來自距離青島大約2000公裡的俄羅斯貝加爾湖,是2008年由德國的鷗類研究者放飛的。
  • 看紀錄片學生物:《鳥瞰地球》第二集,猛禽和鳥類遷徙定位羅盤
    猛禽是鳥類六大生態類群之一,其它五類是遊禽、涉禽、攀禽、陸禽和鳴禽。 家燕(swallow):愛沙尼亞和奧地利的國鳥,幾個月就能吃掉25萬隻昆蟲的大自然的益鳥
  • 中國最大內湖成界湖,一邊清澈一邊混濁,有中國最長沙灘
    新開流遺址共發現墓葬32座,漁窖10座。作為滿族的祖先——古代肅慎先民在距今6000多年前在此地繁衍,這裡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反映了新石器時代北方漁獵文明。一段屈辱的中國近代史。 興凱湖,本為中國最大的內湖,自1860年屈辱的中俄《北京條約》籤定後,這顆「北國綠寶石」就硬生生的被肢解,內湖變成了界湖。
  • 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湖國家溼地公園引數萬隻野生鳥類越冬
    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湖國家溼地公園引數萬隻野生鳥類越冬 2020-12-02 19:51: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駿 責任編輯:李駿
  • 記者調查|江蘇一座湖中小島變身「貓島」,為何引來爭議紛紛?
    「淮安地理位置獨特,地處『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上,每年會大量的候鳥會路過此地。」淮安觀鳥協會負責人餘先生說,候鳥路過淮安時,大部分停留的地點在白馬湖中間的島嶼和白馬湖周圍的農田,其中很多候鳥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甚至還有一級保護動物。「在肥貓島施工現場我親眼看見有留鳥,這些鳥不是遷徙的鳥,比如喜鵲、烏鶇、斑鳩等,它們已經停留在島上,生活在這兒了。」
  • 評論:美國反華議員操縱涉藏法案用心險惡
    該法旨在對美國《2002年西藏政策法》進行增補和修正,對於「西藏」的地域定義、所謂「西藏事務特別協調員」的職權、「藏人行政中央」及洛桑孫根的地位、幹預達賴轉世問題的方式、年度涉藏撥款的額度等均有涉及,其涵蓋範圍之廣、政策力度之強、意識形態色彩之濃均前所未有。該法案的出臺和推進,表明美國反華勢力妄圖全面加大對「西藏問題」的幹涉力度,並做好了長期幹涉「西藏問題」的準備。
  • 跨越半個世紀的生命遷徙——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破解人與自然...
    20世紀70年代,為了緩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趕著牛羊,從西藏那曲市申扎縣向北遷徙300多公裡,來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無人區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遷徙,建設了我國海拔最高的縣雙湖縣。
  • 西藏瑪旁雍錯的真情告白
    影片中大篇幅講述西藏精準扶貧工作,其中的代表扎西崗村第一書記洛措的故事讓觀眾感慨頗多。統計顯示,保護區有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共270餘種,昆蟲類60餘種,脊椎動物14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種、二級保護動物20種,還有20餘種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的野生動植物。
  • 音樂誘捕黑水雞,兩被告人獲刑並賠償生態資源損失10萬餘元
    沼澤、葦塘、水渠和水稻田中,多成對活動,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葉、幼芽、根莖以及水生昆蟲、蠕蟲、蜘蛛、軟體動物、蝸牛和昆蟲幼體等,每年6月至8月間,部分黑水雞會遷徙至長江以北。時間久了,陳某漸漸掌握了這群鳥兒的習性。想到家中擱置十多年的捕鳥工具,何不捕幾隻吃?
  • 生態環境好 候鳥變「留鳥」(美麗中國·調查·鳥的遷徙④)
    「你來得不是時候,我們這最美的季節是冬季。」夏收時節,記者來到江西永修縣吳城鎮荷溪村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61歲的村民葉久怡說。  層層把關,織牢候鳥越冬安全防護網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的數據表明,每年到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多達60萬—70萬隻。
  • 西藏首支本土美式橄欖球隊——瓊鳥橄欖球隊_教育_中國西藏網
    記者採訪當天,其實有不少隊員都請假了,有要做應急手術的醫生,有臨時通知值班的公職人員,這也是瓊鳥橄欖球隊面臨的困境之一,好在這支球隊是一支有團魂、有熱血、有凝聚力的隊伍,而他們的核心就是隊長——赤列平措。  赤列平措在羅布林卡管理處工作,工作之餘,橄欖球是他投入心血最多的地方。赤列平措畢業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愛上橄欖球後,便加入校隊從零開始學習。
  • 一湖育一城——重慶開州伴湖而興 構建「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
    每年汛期來臨之際,三峽水庫又放水騰庫,水位回落。這一漲一落,形成了三峽庫區面積最大的消落帶。若不治理,這裡退水後將形成蚊蟲滋生、垃圾遍布的成片沼澤地。為此,開州歷時5年在城區上遊修建了一座水位調節壩,2012年下閘蓄水,2017年正式運行。自此,不管壩外潮漲潮落,開州消落帶水位始終保持基本穩定,形成了面積約15平方公裡的漢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