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連人一想起心中的大連,無論腦海或是舌尖都充滿了回憶的味道!
那時的大連,無論美食、人或風物,都十分難忘。
男人們性子豪爽、仗義,形象也好,各方面發展均衡;女人們,則與今天一樣都是辣妹子!
站在今天的時間刻度回顧舊的時代:每個人都嚴於律己,在不收票的電影院也能自覺買票,公車上遇到老弱孕婦會有人主動讓座,即使在沒有多少車輛的馬路上,行人也能做到不亂穿行,各處小巷胡同的瀝青路面永遠保持著清潔。
對於很多60後的大連人而言,記憶深處最有感情的,就是在節日時下一頓館子。在那個物質不算豐富的時代,吃上一頓好飯菜可能真的是「沒齒難忘」!
那時的西安路邊上有一家鍋貼鋪,那個鍋貼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了,相信很多吃過的人都有同感。在民政街和聯合路交界處還有個大名鼎鼎的民政飯店,主賣餛飩。
拿個小飯盒,到那裡買碗餛飩的小孩在那時的人看來簡直就是人生贏家。還有玉華市場的玉華樓櫥窗裡的涼菜拼盤,5毛、1塊、2塊,站著看就想,什麼時候能夠買2塊的豬頭肉拼盤,自己一個人給「造了」,獨享美食是很多人最大的理想。
小孩子們最羨慕的就是天津街裡賣餃子的阿姨們了!她們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簡直幸福!
餃子館邊上還有四雲樓燒雞,以及作為競爭對手的各種混沌館、冷飲館、餃子館……爭奇鬥豔!
在老火車站附近的防空洞裡還有個地下春飯店,冬暖夏涼的,窮小子們花幾分錢,隨便就醬吃一點,感覺比現在的滿漢全席還香!
到90年代初時,鴨脖、雞爪開始出現在小吃街上!還有好吃到讓人抓狂的滷肉飯,即使很貴,還需要排隊買,但還是有人願意等!如今回想起來,還有些神往呢!
那時的大連賓館炒菜極為地道,一定也不摻水!紅燒海參、魚片等招牌菜讓人回味無窮。
去國際吃個早茶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蝦餃、皮蛋粥、一壺茶,這種享受只能封存在時光裡了!
蘇揚飯店的招牌菜,是有名的蘇揚大烤;群英樓的紅燒海參,焦熘蝦;老海味館的熘魚片,鹽爆海螺;山水樓的包子,餡兒食,糖醋黃花魚;老渤海飯店的,全家福,軟炸肉,炸烹蝦仁。
朝鮮麵館買著不算便宜的冷麵和打滷面,不過後來慢慢店就沒有了。四川飯店的麻辣麵,對大連人來說可真叫一個辣!
西安路還有個鍋貼鋪,非常適合買回家和家人一起吃!
還有附近酒樓的炒海螺,買的極貴,得約會時才能豁得出去。
在很多人的學生時代,等鍋貼、等臭豆腐是這些孩子心中最期待的事情。那時等個鍋貼都心懷忐忑,害怕辛辛苦苦排隊,剛到自己時鍋貼就沒有了。
在很老的「白玫飯店」裡還有松尾魚,是非常出名的。
蜆子毛蚶子幾毛錢就可以買上一大堆;沿街叫賣的長腚波羅也十分便宜。很多人最稀得的是海螺,買的也非常貴。但鮑魚卻沒啥人吃,殼兒都賣到藥店去了,換點小錢。
要好的哥兒幾個,花點錢湊幾個菜,一個個都得喝爛醉才罷了。修竹群英樓的炒肉拉皮,白玉飯店的炒螺片,朝鮮二樓,金華小豆,金達萊冷麵,興工街老太太羊湯,人民浴池下面的鍋貼,現今國泰大廈下面的吊爐餅,工人文化宮對過的雞絲餛飩+餡餅。
長春路附近還有個著名的「長春路飯店」,有賣豆沙餡的「油炸糕」,還特意為懶鬼送外賣。偶爾花點錢「奢侈」一把,整兩個櫻桃肉、滑溜肉,再加瓶啤酒,那味道,槓槓的不能忘啊!
新潮的小青年們,在90年代喜歡穿著喇叭褲去影院看通宵,早上筋疲力盡出來時,就會到共慶園混沌吃一碗雞絲餛飩,隨一晚上夜戰而來的疲憊便可不見蹤影。
在火車站對面還有個青山飯店,有著很棒的溜蝦仁。還有成都酒家的麻婆豆腐、知味齋的餛飩、普照街的雞脖雞爪、珠江路飯店的松鼠魚、五羊照福的大肉麵……
那時的物質匱乏,肉都吃不到肥的,有點豬油都能吃上小半年。所以,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忘不了記憶中吃過的美味肉菜,因為稀少,所以更顯珍貴嘛!
青山飯店是當時大連唯一的24小時營業飯店,很多小年輕願意去那裡喝酒侃大山,鬧上一個通宵!
後來中山分局旁邊還開了個「阿福粵菜」的飯店,是大連最先出現的粵菜餐館,生意火得不得了!後來,這老闆又開了「太陽城」,一句廣告詞「都市生活從太陽城開始」帶動了高檔的餐飲消費市場,很多人都羨慕著太陽城的宵夜呢!
再往後,經濟好了,人們手裡也有錢了!大連開始興起生猛海鮮!大連師傅做的海鮮是一絕,這也不是謙虛。連續好幾屆全國烹飪大賽冠軍就是我們大連的。老海味飯店的廚子,是冠軍裡的常客,絕技是焅大蝦、原汁鮑、紅燒等等!可是《食神》裡的人物!
東升飯店的火燒和豆腐腦(大連人就喜歡這帶海蠣子的滷子。)很多老球迷也是吃著這些小吃追現場的!可惜現在沒大連銀會做了!
知味齋的雞絲餛燉,也是一絕。天津街的吊爐餅,外微微脆裡微微軟還帶點微微鹹味,今天想想把人得饞死,可是吃不到了!
金家街附近有個老大爺,每天擺著木頭長桌和木凳,那燜子可真是美味。用碟子盛放燜子,燜子片成不規則的片,兩面烙出一層金黃色的嗝兒,那時候吃燜子是用那種用小鋼絲擰成的小叉子,燜子配料也很多,有蒜末、醬油、醋、芝麻醬……重點是還便宜!
大連的過去,已經永遠鐫刻在腦海裡,可是舊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
無論是過來人、或是沒來得及見證那段歲月的年輕人,這段回憶我們都得補上!
這是你心中的老大連嗎?
來源丨微在生活、大連同城群、半島晨報、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編輯丨大連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