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四十九頁,我們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我把文念一念。【解】窮極真如實相之源底曰真實之際。當來一切含靈,皆因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而得度脫者,真實之利也。
「當來一切含靈」,就是一切眾生,「皆因彌陀一乘願海」,這就是四十八願,「六字洪名」,這就是阿彌陀佛名號,「而得度脫者,真實之利也」。【解】能顯此真實之際,惠此真實之利者,即此真實之慧也。這一段把本經講的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利益、真實智慧說明了,很簡單的幾句,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解釋「慧者」,什麼叫智慧,【解】慧者,《大乘義章二》云:據行方便,觀達為慧。「據」是依據,「行」就是行動、行為,在這個裡頭觀察,通達明了這叫「慧」。
【解】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這是什麼意思?【解】是乃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方名慧也。這叫智慧。我們普通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叫「慧」,這是智慧。古時候,特別是佛教,佛教之外,中國古聖先賢跟佛的教學理念、方法非常相似,跟西方不一樣。
東方的教育目的是哪裡?目的是教你開智慧,以這個為目標。智慧一開,「真實之際」見到了,「真實的利益」得到了。真實利益是利益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悲」是救苦,「慈」是與樂。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這是離究竟苦;往生極樂世界得究竟樂。這是一切法裡頭沒有的,佛法裡頭也只有淨宗有,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都沒有。
講這三種真實,都是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最後都達到這個目標,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相信中國古聖先賢,從我們歷史上記載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我相信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人,為什麼他們說的跟佛經那麼樣相似,那麼接近?佛經傳到中國來,確實把中國本土文化提升了,這是湯恩比博士的話。
中國人心胸擴,包容異族的文化,這是說我們包容佛教文化。佛教傳到中國來,我們沒有跟它對立,沒有把它消滅,把它跟自己文化融成一體,互相幫助,彼此都提升。這是真的,這在外國找不到,外國歷史上沒有這個記載。所以明心見性是真實智慧,明心見性才算是大乘畢業;沒有明心見性,沒畢業,還是學生。小乘要證阿羅漢算畢業,阿羅漢五種見惑斷乾淨了,也了不起,他超越六道輪迴,他不再以為這個身是自己,這個身不是自己,是假的。
佛法裡面講真假的標準,不生不滅這是真的,沒有變化是真的;凡是有變化、有生滅,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人有生老病死,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全都是生滅法,生滅法都是假的。現在的量子力學家,也只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把物質是什麼搞清楚了,物質從哪裡來的?很多宗教裡說上帝造的、神造的,我同意這個說法。
但是,什麼是上帝?什麼是神?真心就是的。我們有兩個心:一個真心,一個妄心。說「神聖」、說「真如」、說「自性」,都是講「真心」,為什麼?真心沒有念頭。妄心?妄心有念頭。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心是妄心,這不是真心,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就是妄想。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
我們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把這個佛變成凡夫,誰變的?自己變的。所以他們稱「神」、他們稱「聖」,我們就曉得,就是我們講的「自性」,中國古人講的本性。「本性本善」,還寫在《三字經》的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是佛,「本善」是法身菩薩,我們仔細觀察,實在講它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看本性本善。
我記得我是第三次訪問日本的時候,我日本去了八次,第三次,我在那邊參加一個會議——聯合國的會議,有十幾二十個同修常常跟著我在一起。有一天我們早晨在外面散步,有個年輕的媽媽推著她的小孩,推個車,走在路上我突然想起來,我說大家停下來,你們來仔細觀察,觀什麼?觀「人之初,性本善」。
你看那個小孩四個月,不會說話,還不認識他的爸爸媽媽,就是還不認生,每一個人去逗他,你看他笑得多天真,他那個樣子表現得多快樂,那就是本善。為什麼?他沒有被汙染。到他哪一天認識誰是爸爸、誰是媽媽、誰不是,他已經被汙染了。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佛。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如何保持這種天真,一生都不變,教育目的在此地,這太美好了。但是保不住,保不住,希望他這個變化能夠緩慢一點,不要太快,所以著重教育,什麼時候教?懷孕的時候教,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學文王的母親,眼不見惡色,不能看的東西,所謂負面的東西、骯髒齷齪的東西不看;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心地清淨,這樣將來生下來的孩子,他稟母親的正氣,這個孩子好養。
長大出生之後一千天,他這一出生,他睜開眼睛、他豎起耳朵,他已經會看、會聽,已經在模仿,就在學習。一千天是最關鍵的時候,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誰教他?母親教他。不符合倫理道德的,不能讓他看見,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他看到、聽到、接觸到全是正面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要教他看這個,讓他根深蒂固。
所以古諺語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八十」,這一千天要是教學得如法,他所得到的是正念,一輩子都不會丟掉,這叫三歲看八十,到老他都不變。他是個正人君子,向上提升他是聖賢,往下他不失君子。聖、賢、君子是儒家教學的三個學位,最高的是聖人,孔子;次一等的賢人,孟子;再次一等的君子。君子可多了,在朝廷裡面服務都是君子,這個政治怎麼會不好?!聖賢君子的教育,聖賢君子的社會,聖賢君子的國家,五千年!你要讀歷史,你要懂得。
今天整個世界動亂,我在國外遇到多少同修都很關心,來問我:哪個地方安全,到哪裡好?我都告訴他中國安全,回中國去。他就問我為什麼?你看看全世界的歷史,哪一個國家世世代代的祖宗,在搞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找不到,只有中國,中國老祖宗積的德厚。我們不孝,把老祖宗東西丟掉,目中沒有老祖宗不過兩百年,時間不長。
所以老祖宗對我們有一點懲罰,不會要命的,這一點要懂得。哪裡安全?這裡安全。你看看,我們在古書裡頭讀到的,孔老夫子的外公,他母親的爸爸,把他的女兒嫁給孔家,憑什麼?孔家並不富有,他看到孔家五代積善,就斷定這個人家將來一定出人才,把女兒嫁過去,生孔子。這是一家。大的,我們看一國,我們這個民族,世世代代祖宗都積德。
我們丟掉傳統文化不過兩百年,前一百年疏失,後面一百年真丟了,後面一百年是民國,滿清亡國之後真的丟了。滿清最後一百年是慈禧太后,她不尊重,讓我們對古聖先賢、對祖宗那種情感淡薄了,沒有完全丟掉。我這個年齡還接觸到一點邊緣。我們家鄉,桐城派的發祥地。城裡丟掉比我們早,大概要早十年,我們住鄉下,鄉下人都非常守本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鄉下都看見,我有這個印象。小時候確實受這一點教育,長大之後佔很多便宜。
我親近三個老師憑什麼?就憑兒童時代父母、長輩教的。教什麼?孝親尊師,對古聖先賢留下的經典尊重、愛護,雖然沒有人講、沒有人教,不敢糟蹋它,不敢把它丟掉,就這一點點,不多。這一生的路祖宗鋪好的,逆境、順境都是磨練自己。佛法講修行,順境、善緣不起貪心,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嗔恚,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智慧。智慧天天長,煩惱天天輕,他怎麼不快樂?!
中國這些瑰寶,老祖宗傳下來的,不是這些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是幫助我們走向聖賢這條道路。佛菩薩跟中國古聖先賢沒有兩樣,稱呼不一樣: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佛陀」;印度人稱「菩薩」,中國人稱「賢人」;印度稱「羅漢」,中國人稱「君子」。學位的名稱,沒有兩樣,不能不學。往後怎麼?往後沒有人教了,這是我們擔憂的事情。如何來培養一批老師,這比什麼都重要,全心全力我們要做這樁事情。
下面給我們講「真實」。什麼叫「真實」?《大乘義章》第二卷講,你看講得多好,【解】「真實」者,《大乘義章二》云:「法絕情妄為真實。」故即離妄之本真,亦即自性清淨心。「妄」是假的,你能把它放下,你真心就現前。我講經講得很多,常常提醒大家,修的人很少。真修怎麼修法?我們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耳聞聲,聽得清楚;鼻嗅香,聞得清楚;舌嘗味,身的感觸。
還有第六意識的知,第六意識是分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自性本有的智慧,第一念;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就迷了。起心動念就迷了,再分別執著,那就嚴重的迷惑。那佛教我們,佛跟我們差別在哪裡?佛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是用真心,這就是真心。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很高明。
起心動念非常微細,他沒有覺察到,但是他不分別、他不執著。不分別,心平等;不執著,心清淨,他沒有染汙,菩薩。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有分別心,他沒有染汙。有分別就是他不平,阿羅漢心不平等,但是他清淨,他沒有染汙。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就是沒有執著;「平等」就是菩薩,沒有分別;後面那個「覺」,「覺」是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迷了。
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能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佛。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就成佛。佛說每個人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所以佛不是神仙,佛菩薩不是迷信,學位的名稱。我們放下的愈多,心愈清淨。不要放在心上。
現在每天世界上發生這個事情,我們不知道,日子也很好過,何必要知道?沒事找事。誰都找事,你看報紙是找事,你看雜誌是找事,你看電視是找事。沒事!我五十多年不看電視,沒有聽廣播,報紙、雜誌統統都離開,我不需要知道這些。有人問我:那有必要的事情?有必要事情,有同學他們節錄,有同學很難得,每一個星期送一份頭條新聞,拿來送給我看,我就看這個。一個星期,我只要花半個小時就看完了。「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我不是別人來找我,我絕不找人,為什麼?清淨。這就是真正受用,受用的是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諸位要想健康長壽,這是秘訣,就在此地。我這次在英國,在上議院跟議員們接觸,他們別的不關心,就問我健康,他說你怎麼保養身體的?對這個很關心。我告訴他們,清淨心,少煩惱,儘量少知道,不是自己必須要知道的,別去打聽,養清淨心、養平等心;再素食,素食是最健康的飲食,我素食六十四年了,身心健康,佛教導我們。所以這個心就是自性清淨心。
【解】《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你看嬰兒,剛剛生下來一百天,真的是自性清淨心。他表現在外面的,你看到他清淨、他快樂,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對待每個人都是自性清淨心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從小孩身上看得到,不是看不到。你念《三字經》,你們想想「人之初,性本善」,你從這看,你就看到了。
底下就說明,「性相近,習相遠」,這是理,這是事實。自性清淨心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都有,永遠不變,所以它是真的。那個染汙是假的,染汙可以放下,恢復真心。你不放下不行,得要放下。所以真的、假的搞清楚。真的抓住,假的不要。「不要」就是什麼?不放在心上,讓心清淨。
這個「不放在心上」也不容易,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不放在心上就成佛了。那我們怎麼辦?我們這個習氣太重,不放在心上,心裡頭雜念還是往外冒,就是妄想止不住,前念滅,後面就生了。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六字洪名。你念頭起,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任何念頭。這是淨宗無比殊勝的方便法,這個方法太好了。
「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印度話,什麼意思?可以翻,「阿」翻作中文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它的意思「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就是真實智慧,「無量覺」。你就把這個放在心上,這個東西之外全放下,放久了,真的會大徹大悟、會明心見性,只要真幹,鍥而不捨。
所以佛經上教給我們,講得非常非常之多,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你把這個搞清楚之後,假的不要,真的要。真的,真心生智慧不生煩惱,妄心生煩惱不生智慧。《金剛經》是最好幫助我們觀照的,所以在中國流通量最大,讀書人沒有不讀《金剛經》的。《金剛經》上有幾句話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今天被量子力學家證實了。
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相,都不是真的,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所以佛說,「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不可得」你要得它,那不是煩惱嗎?不可得就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很好,這就好!隨緣而不攀緣,你說你多自在!智慧是從心裡自然的反應,不是靠思維。人家提出問題,我「想想」怎麼答覆你,落到意識裡頭去了。意識是煩惱,沒智慧。
人家來問我,我們隨口就答出來,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智慧。我們聽東西、看東西,一看就明了、一聽就明了。這個不能不知道。古聖先賢絕不騙人,這要相信。經典上的東西,字字句句無量義,我們程度淺,解得淺;我們程度深,解得深。所以古書是念不厭的,愈念愈有味道,為什麼?一層比一層深,一年比一年看得深、看得廣,其味無窮。
為什麼?它從自性流出來的,它跟阿賴耶不相干,就是經得起考驗,真實智慧。凡是佛經,凡是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史、子」這三樣東西裡面有智慧。「子」,我們現在稱為哲學,都是思想家。最重要的是「經」。「經」,作經書的那個人,決定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那不是凡人。「子」裡頭未必,未必是明心見性,他有世間聰明才智,裡頭也有不少明心見性的,我們能看得出來。好東西,太好了!
老祖宗留下來,不僅僅是給中國人,給整個人類的,真的是珍寶,任何寶物都不能跟它相比,它能教導你開智慧,你這一生不迷惑。下面,你看念老引用《大乘止觀》裡面一段文來說,【解】《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
這一樁事情為什麼佛說這麼多名稱?這都是四十九年他隨便說的,告訴我們對於這些名詞術語不要執著,只要是講的是這樁事情,怎麼說都可以,這個就是教學的真實智慧,破你的執著,怎麼說都行。那麼我們就懂得了,在佛菩薩眼睛裡面看所有宗教是一家,所有的眾神都是自性。那些眾神能夠講出經典,你看像穆罕默德,回教的,《古蘭經》是他說出來的。
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能說出一部《古蘭經》,旁邊人給他記錄、寫下來。《古蘭經》內容跟佛經比比很相似,很多地方相同。開悟的人,不認識字可以開悟,什麼都知道。在中國有一個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開悟了什麼都知道。開悟誰給他證明?五祖給他證明(忍和尚),弘忍法師給他證明。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概只講了三分之一,沒講完,講大意,他不認識字,不需要書(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全明白了。
明白,把他的報告提出來,他的報告只有二十個字。五祖一聽,及格了,衣缽就傳給他了。這二十個字說本性是什麼樣子,你見性了,性什麼樣?
第一個「本自清淨」。真心本性從來沒有染汙。我們現在有沒有?沒有,我們現在染汙的是第六意識、是第七識、是阿賴耶,「阿賴耶三細相」它是受染汙。我們的真心本性沒有染汙,還是清淨的。只要把這些染汙放下,我們的清淨心就恢復,就現前了。這就說明能大師的清淨心現前了。
第二個「不生不滅」。念頭是有生有滅的,物質現象也是有生有滅的,這個東西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這一定要承認。「本自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所以這不是從外來的,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是一般宗教讚美神的話——「全知全能」。佛給我們說,「每個人的自性都是全知全能」,佛帶領我們回歸自性、恢復自性,我們搞的是這種學問,所以無師自通。「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自己通達,沒有老師教。
古時候有老師教學生,他不給學生講書的,他只教學生讀書,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錯、沒念漏掉,一遍一遍的念,念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意思就冒出來,冒出來之後講給老師聽,老師點頭給他證明,你講得沒錯,你開悟了。這麼回事情。
惠能大師在佛教裡做出這個表演,真正相信有「無師自通」、有「其義自見」。真正相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這是自性的本能,「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第四句說「本無動搖」。就曉得佛家修行重視禪定,就是讀書也是修禪定。
為什麼叫你讀書千遍?把你的妄想念掉、把你的雜念念掉,然後就自見,這經意思你就都明白了。為什麼原先不明白?是因為你有妄念、有分別、有執著,它把你障礙住,你要聽老師教你才曉得,如果走佛教的路,不需要老師教,老師最後是做證明,你開悟了講給我聽。不必講很多,甚至於講個幾句,你看能大師只講五句。「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換句話說「真心本定」,真心從來沒有動過,沒有搖擺過,這是真心。
所以,「真心」,記住清淨沒有染汙;第二個,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第三個它一切具足;第四個自性本定,所以一定要修定。「讀書千遍」呢?「千遍」是用讀書的方法修定。讀書你只要字字分明,句子沒有念漏,不要想它什麼意思。一想什麼意思你就落在意識裡去,你就被染汙,不可以,它是叫你修定的。所以讀書得「三昧」,就這個意思。「三昧」就是定、就是禪定,印度話叫「三昧」。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智慧就現前。
這個教學法,我在外國,我上次在倫敦,跟威爾斯的校長談論中國教學的理念跟方法,他們沒法子接受。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就想個方法,我們辦實驗學校,時間三年到五年,我們辦實驗學校,我們學生就用這個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用這個方法,如果真的三、五年的時候,有幾個人真的開悟,他們就相信了、就能接受。這是東方智慧,佛學的秘訣。
它這不是秘密,是深密。秘密是不願意讓人知道,它這是公開的,是可以傳授給別人的。誰都能成聖成賢,誰都能成菩薩成佛,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肯照這樣去幹,這個經你一看全通了,你講給這些祖師大德,讓他們來聽聽,他們聽了點頭就畢業了。
東方東西妙!西方是搞科學,科學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用阿賴耶、用末那、用意識。所以它用分別、用執著,它不要緊,那是科學。科學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它不能不生不滅,它還是有生有滅,不是究竟的。佛跟中國儒、釋、道,道是著了相,但是也有開悟的,我看老子、看莊子,那就是覺悟的,他要不覺悟他說不出來,你看莊子講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不是開悟的人說不出來。
這在佛法裡至少法身菩薩、法身大士,不是普通菩薩,徹悟的菩薩,所以這都是聖人。《大乘止觀》裡面說出這麼多名相,都是世尊在日常教學當中常常說的,說這麼多,主要的用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大乘起信論》教我們修學的方法,講得很重要。讀經要怎麼讀?聽經要怎麼聽?第一個「離言說相」。
我們要聽它的道理,言語沒有關係,多說少說都無所謂,我們要明了它裡頭的含義,你看離言說,不執著言說;「離名字相」,名字術語,這也是假設的,為傳播方便起見建立這些名相,名相不是真的,你看「離名字相」;最後「離心緣相」,你不能想,你不能看這個書我想是什麼意思,那是你的意思,妄心的意思,不是真心看到的真實義。
所以教給我們聽經不要執著言說,讀經不要執著名字,名詞術語不要執著,都是假設的;最重要的不要起心動念,這就是心緣相。不要起心動念,一直念下去,所以它是修定。因為讀書人、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喜歡讀書就用讀書的方法修定。你看佛的善巧方便多妙,你喜歡什麼,就用這個東西教你修定,教你修出世間法,就是教你得定,最後就幫助你明心見性。
全是自己,與外毫不相干。你的見通了,佛講的三藏十二部經你一點都沒問題,你也讀得頭頭是道、講得頭頭是道。智慧從哪裡來?自己自性開出來的,你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能大師後頭還有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從我們心生的,就是真心。真心能生萬法;妄心能變萬法。
真心生的「萬法」,那個「萬法」不變的,像極樂世界,真心生的,人無量壽,樹木花草都無量壽,花開沒有凋謝的,這是什麼?自性變現的。可是阿賴耶加上去,它就產生變化,《華嚴經》講的,「十法界、六道心現識變」,先有「心現」,然後才有「識變」。
這得搞清楚,你才知道什麼該放在心上,什麼該放下,別放在心上,你心裡沒有負擔,心裡清淨,心裏面充滿智慧。智慧不是學來的,本有的;學來的不是智慧,知識。所以西方人搞的是知識,咱們東方古時候搞的是智慧。
現在我們降一等下來,跟西方人學知識,這個很苦,這個錯了。西方人要跟我們是提升,我們跟他是下降。印度的佛法來是幫助我們大幅度的提升,這個要知道。你要通達佛法,要覺悟了,講《四書》、《五經》跟講《華嚴》、《法華》沒有兩樣,真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