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竭誠為您服務,希望您開心而來,滿意而歸。我們都姓江,我們都是一家人!
2006年5月19日,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福建泉州,參觀即將建成開館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以前譚其驤教授給我們上課就說,族譜不可全信,每個村莊的始祖是可靠的。」
明清時期,大量閩人渡海入臺。為了本族世系不至於中斷,他們積極修譜,或回「唐山」抄譜。但在1949年之後,海峽兩岸隔絕長達38年。
2017年是兩岸恢復民間交流30周年。南方周末記者擷取了一段江氏家族故事,其中有時隔三百年宗親重逢的喜悅,也有族譜無法對接祖源難覓的悵惘。
幫江丙坤先生尋找祖源
廈門老人江林宣第一次「自由行」去臺灣時,背著一部他主持編撰的重達5斤的族譜,懷著一種混雜著期待與懊喪的心情。
他要去和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見面,向這位年近古稀的江氏親人報告一個「不太圓滿」的消息。
那是在2012年3月,兩岸關係正順。此前的2011年6月,廈門成為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遊的第一批試點城市。
當時,江林宣正忙著籌備成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江氏委員會。有宗親提出,能否邀請臺灣的江丙坤先生來當江氏委員會的顧問。於是,江林宣寫了一封郵件。
江丙坤很快回函,並贈手書賀詞一幅:「譜籍昭世系,祖澤慶流芳。」但他沒有明確答覆自己是否同意當這個顧問,反而提了個請求,請江氏委員會幫助他查找祖源世系。
然而,江丙坤的家族沒有族譜。他的曾祖父住彰化縣永靖鄉,祖父遷南投縣草屯鎮溪州裡,父親隨改嫁的祖母又遷至南投縣平山裡。平山裡非江氏村莊,沒有江氏族譜流傳。
三代再往上,江丙坤能提供的唯一線索,只有他的高祖母的祖宗牌。這塊暗紅色木刻的牌子上,右上角刻一「平」字,左上角刻一「和」字,顯示他的祖籍地在福建平和。
但究竟是哪一年,哪一位江氏先人從平和遷移來臺,又歷經幾代繁衍?江丙坤曾託彰化的江氏老人查找其上祖世系,皆「大失所望」。
最早從大陸到臺灣的先民被稱作「開臺祖」。在大陸祖籍地,族譜往往只記錄到某人「移臺」,開臺祖在臺灣的裔孫不再續入譜中。若在臺灣無譜,又不知開臺祖名號,就很難從大陸族譜中找到祖源。
為此,江氏委員會成立了以江林宣為組長的江丙坤先生族譜對接工作專家組。一方面,他們走訪臺灣江氏各支系,搜集族譜;另一方面,赴福建上杭、平和、永定、詔安等縣江氏村莊,遍查族譜。
平和縣江氏族譜中,記有約三十人「移臺」,其中哪一人能接上江丙坤的祖父、曾祖父一脈,江林宣有幾種猜想,考證下來都覺得勉強。
「他當然是感到遺憾。我們也說,江丙坤先生雖然沒接上家譜,但祖籍在福建平和,這是沒錯的。」江林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江丙坤在臺灣海基會大樓會客廳見他時表達了感謝,也請他再找一找。同行的宗親贈給江丙坤一張《福建江氏遠祖世系圖》,將江姓的源頭追溯到傳說中的黃帝。
「那很親, 才隔了八九代」
雖然沒能幫上江丙坤的忙,江林宣卻在臺灣對接上了許多江氏族人。這多虧他退休後編的那部《濟陽郡永定江氏宗譜》(以下簡稱《永定江氏宗譜》),頁數上千,收錄祖籍福建永定的江氏子孫逾三萬。
「濟陽郡」是堂號,源於晉朝時江氏先人在山東地區設立的濟陽郡。不過,「往遠了說沒用,」江林宣展示宗譜時擺擺手,「以前譚其驤教授(編者註: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50年之後執教於復旦歷史系)給我們上課就說,族譜不可全信,每個村莊的始祖是可靠的。」
譚其驤的斷語讓江林宣迷上了族譜。在廈門市圖書館工作數十年,他研究了所有館藏的手抄老族譜。2000年前後,來大陸尋根問祖的臺灣人有時會多帶一本印刷版族譜,贈給圖書館收藏,他也先睹為快。
2002年一退休,江林宣馬上著手編起了本族的族譜。「閩南人比較講規矩,一族總共只有兩套族譜,祠堂裡、族長家各放一套。結果(因為歷史原因)全沒有了。我們山區(永定)不管那麼多,老百姓都從源頭單線連下來,抄自己這一支放回家裡。所以,我修族譜時很好辦,手抄本太多了!」
歷時一年半,族譜修完。譜上記載,清朝時有三百多人遷去臺灣。有的開臺祖名字後面還跟了一兩行子孫信息,江林宣猜測,是其後代回「唐山」祭祖時續上的。更多的開臺祖只留下一個孤零零的名字。
一趟臺灣「自由行」,讓這些孤零零的名字有了下文。
「不跑還不知道,原來臺灣姓江的,有一大半是我們永定過去的。」江林宣在高雄下飛機,找到六桂堂總部,請他們提供附近幾個縣江氏宗親的電話號碼。
電話一打通,對方聽說是廈門來的江氏,都很熱情,開著小汽車來接江林宣。「一下來了很多人,都說,哎喲,好幾代沒有見面了!問十個人,有八個說祖籍是永定的,我就讓他們拿家裡的族譜來,和我這本對一對,大部分很快對上了。」
對上的接著報代數、排輩分。江林宣是第25代,又年長,見到的臺灣宗親大多是他的後輩。一位第27代拿來一本《新屋江氏族譜》,和《永定江氏宗譜》對照著研究了半天,發現和江林宣在第15代是同一位祖宗。「這一輩(第16代)才分開,那很親,才隔了八九代。他就叫我叔公,叫得很親熱。」
15天「自由行」結束,江林宣將在臺灣收集的24種江氏族譜帶回了廈門。
《新屋江氏族譜》的開臺祖是第19代的江鑑周。在編撰《永定江氏宗譜》時,江林宣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只有:鑑周公,康熙二十三年移臺。增訂《永定江氏宗譜》時,他在「移臺」後面補充了五個字,「居桃園新屋」。
「我們從哪裡來? 祖先住在哪裡?」
喊江林宣叔公的人名叫江彥震,當時在「總統府」任秘書。他生長在桃園縣新屋鄉下田村,村裡有一座「濟陽祖塔」。
按照習俗,每當有族人過世,要先埋地三年,再將骨骸放到金鬥甕裡,擇良辰吉日移入祖塔供奉。在祖塔裡,金鬥甕依照族譜順序排列,最中央供奉的是開臺祖鑑周公。
年輕時,江彥震並不知道他的這位開臺祖來自大陸的哪個地方。2003年,應閩西客家聯誼會長曾耀東邀請,他到福建懇親,並被安排參觀永定土樓。負責接待的當地文化局官員特地帶他去看承啟樓,告訴他,那是康熙年間建造的江氏土樓,是土樓王。
「那時候只覺得(土樓)是特殊的客家建築,要去看看。回來翻族譜才知道,原來我的祖籍就是永定,我的祖先就住在這種土樓裡。」江彥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那以後,他就經常「跑大陸」,對客家文化尤為熱衷。
鑑周公在臺灣所傳裔孫已有12代,人口近四千人。族裡有熱心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修族譜,哪家哪戶有人過世、有小孩生養,都及時增補並印刷,給每個小家庭發一本。
在世宗親中,江彥震的堂兄江福榮最受族人尊崇。2002年,江福榮曾率宗親團回祖籍地謁祖,那時他在永定一個人也不認識,帶著族譜一路問,一路顛簸到了永定縣高頭鄉的祖宅。
十餘年後,2015年,由江彥震率團回永定祭祖時,閩臺兩地的宗親已經十分熱絡了,「高頭的江氏宗親會全程安排,(派)接駁車來廈門機場接我們。」
耄耋之年的江福榮一路精神很好,興致勃勃地和江彥震念叨,哪些建築是新蓋的,十年前來時還沒見過。
江彥震倏然發現,跟他來大陸祭祖的都是老人家。「年輕人比較缺乏興趣,忙碌的時候還不會想。老了,一空閒下來就想要了解,我們從哪裡來?祖先住在哪裡?」
能給出準確答案的《永定江氏宗譜》,被江彥震擺在了書柜上,「有事沒事時翻一翻,和宗親聊天時有個題材。」
在這本來自祖籍地的宗譜上,一個叫江鑑周的先人,333年前遷移臺灣的決定,又衍生出了一整本《新屋江氏族譜》,和一代代生在臺灣根在大陸的江氏後人。巧合的是,遷臺那年,清政府正式設立臺灣府。
文圖來源:顏華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1275be50102xf33.html
整理編輯:江思中、江文先等
中華江氏宗親總會,微信官宣
與江家人同行
快來關注吧!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