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文人墨客都為月亮附上了什麼特殊的含義?

2020-12-23 阿帥話文史

01水調歌頭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數不盡的文人墨客,他們或豪放,或婉約,或小家碧玉,或憂國憂民。

無論是哪種類型,都曾在文學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如清代詩人趙翼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而這些「才人」中,我最喜愛的當屬北宋詞人蘇東坡。

其實蘇東坡是個難得的全才,為何今日只道他是詞人?只因筆者今天所寫涉及他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百家號版權圖片

全詞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詞前的小序將作詞的時間、事件的起因、事情的經過,用寥寥數語交代的一清二楚。

而整首詞,都圍繞月亮做文章,從開頭「明月幾時有?」,行文中「月有陰晴圓缺」,到結尾「千裡共嬋娟。」都離不開月亮。

02明月幾時有

月亮作為天空中人們目之所及亮度僅次於太陽的物體,自古就被文人墨客遮上了神秘的面紗。

世人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記載於《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因行文需要,稍後的故事有改動)

相傳,帝俊與羲和相愛,很快他們有了愛的結晶。

羲和臨盆前夕,天現異象,鄉人聚集在帝俊與羲和的茅草屋外,認定必將有神人降世。眾人等了多時,也不知等了多久,只是太陰(也就是月亮)升起來又落下去三次。

終於,圍觀者見屋頂竄出一個火球,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當第十個火球飛走後,只留下屋頂熊熊燃燒的大火。

十個火球就是後來的十個太陽,當後裔射下其中的九個,解救眾人於水火中之後,西王母賜其不死藥,遺憾的是只有一粒,後裔因不舍愛妻嫦娥,便一直沒有食用。

是日,趁後裔外出打獵,其徒弟逄蒙(páng méng)來到後裔家,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為了不讓小人得逞,嫦娥一口吞了靈藥,藥效顯現,她身輕如燕,不由自主地飛升至月宮。

百家號版權圖片

月宮又稱廣寒宮,雖雕欄玉砌金碧輝煌,卻正如其名,寬廣而寒冷。嫦娥飛升至此後倍感孤寂,時常想念與後裔一起生活的日子。尤其是他們在桂花飄香時,一起做桂花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於是,嫦娥親手在廣寒宮前種上了一顆桂花樹。後面才有了吳剛伐桂的故事。

03高處不勝寒

蘇軾填詞「水調歌頭」時,上闋基本圍繞月亮營造氛圍。其意境與嫦娥奔月極度相似。

蘇軾有大才,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胸中或多或少有些傲氣。他與歷史上另一位偉大的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的李白,極其相似。若不是「詩仙」早有「我輩豈是彭高人,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絕唱,東坡先生定會有相同的詩句流傳。

詞的上闋,描繪的是作者想像中的飛升。聯想豐富,氣勢宏偉。

所謂「酒後吐真言」,東坡先生酒過三巡,早已沒了往日的謙遜,甚至自比天人,身處天宮,高處不勝寒。何以見得,上闋中「我欲乘風歸去」,「歸去」說明作者將天宮比作自家。

百家號版權圖片

當然,蘇東坡自比天人,相信很多人都嘆服。

這首詞是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因為反對當權派王安石等人的變法,自求外放,輾轉至密州所作。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自比天人的讀書人,仕途不順,心中積鬱的不痛快當如何發洩?

04月有陰晴圓缺

詞人想到了自己的兄弟。在蘇軾輾轉各地任職的時候。曾上表,希望可以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這樣他們兄弟就能時常見面,互訴衷腸。但是願望始終未能實現,於是在中秋這晚,喝酒賞月,借月思人。

詞的下闕,顯然從詞人的浪漫想像中脫離出來,回到現實世界。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均為寫實。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窗沿,月光照在睡不著的人(指詞人自己)臉上。

接著再次向天發出疑問「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該對世人有所怨恨吧,為什麼偏偏總在人們別離時就圓了呢?

當然,詞人自問自答結束了這種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他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自古以來的自然規律。

既然是不能改變的事實,那只能欣然接受。只希望親人朋友都能夠健健康康、長命百歲,即便相隔千裡還能同賞一輪明月。

「嬋娟」指的是嫦娥,詞中代指月亮。

頭條號版權圖片

在古代,月亮常常被當作傳遞思念的媒介。

李白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寄託其思鄉之情。

杜甫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感嘆。

晏殊則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表達閨思之情。

05千裡共嬋娟

月亮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離地球最近的天然星體,被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寄予厚望。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初一你見不到她圓,十五你也見不到她彎。月亮本身沒有靈性,只是在眾多的「天才」筆下熠熠生輝,沒有靈性也變得靈性。

除了一些天文愛好者,現代人似乎已經沒有了賞月的心境。

而古人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鍾?

大概因為古時候沒有通電,人們在陣陣蟲鳴的夏夜,望向浩瀚的星空,那一輪最亮的月便成了眾人心中的光明之所向。

我是「讀點歷史,以之為鑑;學點文化,附庸風雅」的【阿帥】關注我,一大波優質內容即將來襲。

相關焦點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月亮裡的白兔,從春到秋的搗藥,嫦娥孤單地住在月亮上,誰是她的鄰居?現在的人,沒有看過古時的月亮,今天月亮曾照耀過古人。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樣,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2.講講這首詞上闋(上片)的含義。「水調歌頭」四個字只是一個詞牌名,與這首詞的內容無關。至於「明月幾時有」這個題目也不是詩人確定的,而是後人加的。學習這首詞的上闋時,恐怕起碼應與這首詞的「序」聯繫起來考慮,否則就可能覺得詩人不正常。上闋的前四句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可見,詩人大醉後首先看到的是天空中的明月。
  • 明月幾時有?月亮的故事,夢幻又有趣
    古往今來,天空中的那輪明月,實在是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詩仙李白淺白的詩詞孩子們耳熟能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蘇軾發出問題傳唱至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更有詩人一個人喝酒,感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注釋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
  • 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象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
  • 千古名句之月亮「變臉」:明月幾時有、往事知多少、床前明月光
    下面介紹三首千古名句:體會一下詩人是如何描寫自然現象的奇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試講稿
    前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痴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裡面。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王菲演唱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何這麼有魅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影視評論|《明月幾時有》之文化隱喻和文人風格
    香港女導演許鞍華的影片《明月幾時有》2017年6月中在上影節首映就顯示出特殊的文藝片氣質:無論是海報、電影本身還是導演見面會,都圍繞電影所展現的或多或少被忽視的香港抗戰史,普通人的捲入經歷,戰時日常百態以及許導的細膩鋪陳。首映式片尾的致敬鼓掌也有好幾撥,特別是獻給久石讓的配樂,雖然他的音樂的確澎湃激昂又帶些俏皮,配合著電影舒緩而曲折的節奏,倒也予人一種奇妙感受。
  • 影評大賽優秀作品 | 第四輯 明月幾時有?不問鬼神問蒼生 —— 評電影《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這樣一個從名字上看就不像抗戰片的電影,電影的平緩敘事節奏和看似無用的線索更讓人費解,但正是這看似平淡無用的部分,恰巧是導演的精心設計,我們透過這部電影
  • 《明月幾時有》大家都聽過,但是英文版的你知道麼~
    關於月亮,人們總是有很多話想說,很多詩要吟詠。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是其中最著名最膾炙人口的一首。林語堂先生還把它翻譯成英文版本,在國外廣為流傳。我們來一起看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都是月亮惹的禍
    正好張宇想起結婚那天的月亮特別圓,於是十一郎寫了這首詞,把兩人閃婚的原因都歸結給了月亮,「就當是月亮惹的禍吧」。難怪,這幾首歌的歌詞(為寫號,小子仔細看看了歌詞)寫出了青年男女那種都有的感情和感覺,帶著女性特有的細膩。張宇的大火,和十一郎的才氣密不可分。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文怎麼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詩大家一定在很多地方都聽到過,在很多的歌裡面也有這句詩。那麼除了這兩句之外,大家還知不知道它的其它內容呢?它的全文又是什麼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王菲 -《明月幾時有》 蘇軾[水調歌頭]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丙辰中秋
  • 宋詞三百首丨72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中華經典資源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方明朗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天后王菲溫婉古風唱腔傾情獻唱,柔和舒服▲《經典詠流傳》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 經典詠流傳: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一首名篇《水調歌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箏演奏家蘇儀桐箏樂重奏公益課
    海上明月共潮生,國音公益邀你聽。2020年9月30,青年古箏演奏家蘇儀桐將舉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箏樂重奏公益課。中秋月團圓,我們用音樂邀請大家共享團圓、美好的時刻。 人類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