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孩子來說,它就像是一個菸頭,把他們內心的黑洞燙得無限大。
今天明爸就跟大家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最近,一條視頻在網上流傳,並引起很多人的不適:家長強迫孩子把臭襪子塞嘴裡!
看完這個視頻,明爸整個人都不好了,這父母是變態吧?
逼孩子「吃襪子」,不是教育,而是教訓。
2020年9月,17日,武漢一名初三年級的中學生,在學校裡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殺,雖然已經儘快送醫,但是因為傷勢過重還是搶救無效死亡。
這名學生因為在班級中和同學玩牌,班主任請了家長,而怒氣衝衝的媽媽就在學校走廊裡當眾對孩子發洩怒氣。
在教室門口,這個孩子先是被連扇兩個耳光,又被掐住了脖子。孩子被打得默默低下了頭,母親又用指頭直戳他的腦門。
有一名網友評價說:
「這位媽媽有沒有想過,孩子被你隨意辱罵挨打的時候,他的身邊有他的朋友,他的同學,也許還有他暗戀很久的女孩。你踏碎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還是被母親踏碎的。」
這條留言,得到了9000多人的點讚。
家長們都認為,為了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長記性,就一定要做點「狠」事情。
實際上,不止這位家長,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後的反應,都陷入了誤區。
儘管他們沒有採取這麼苛刻的做法,但也常常讓孩子的內心蒙上一層「羞恥感」,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之中。
*點擊進入小程序參與
「別打了..我會乖乖聽話的」
之前,一位小男孩因為被老師投訴不好好寫作業,媽媽接他的時候太生氣了,一路上都在批評孩子。
男孩被說煩了,就頂了兩下嘴,媽媽的怒火徹底被點燃。
一氣之下,逼著孩子把衣服、褲子,全都扒掉,全身只剩下內褲和襪子,媽媽則把衣服帶走後下車了,留下「光溜溜」的孩子,被整車的乘客「觀看」。
最後是由民警問他家人情況,孩子一個字也不願意透露。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從小動輒挨打被罵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心理問題?
有一位網友的評論很到位:重者人格明顯缺陷,輕者部分影響感情。
對孩子而言,在成長路上挨過的打,都是累積在內心深處的坑,對情緒、性格、行為甚至以後的感情生活都有會影響。
教育是帶著愛、付出和滋養,而教訓是無愛、發洩和傷害。
與孩子相處時,秉承著解決問題去尋找方法
羞辱式教育已經脫離了教育的本質,只能父母打孩子,這不明顯的上下級關係嗎?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建立在人與人平等的基礎上,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高度是同等的。
陶虹在養育女兒過程中,所用的方法,正是P.E.T.裡所說的「第三法」。
她之前上過一個課叫「父母效能P.E.T.」,裡面有第三法原則,就是在不損傷孩子父母利益的情況下,總能找出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
比如在相處中遇到問題,她和女兒就會商量,這樣行不行,那樣行不行,你提出一個方法,我提出一個方法。
在想的過程中又會有其他的方法,總有一個我們都能接受的。
教育應當是父母與子女進行合作共贏,而不是通過拳打腳踢爭誰對誰錯。
我們很難做到不對孩子發脾氣。但重要的是,我們怎樣表達「怒氣」。魯迅先生曾有一段「用報紙打孩子屁股」的美談。
據兒子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中介紹,海嬰有一次說什麼也不想去上學,魯迅就用報紙打了他的屁股。事後,魯迅描述這種行為「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一紙之力,自然不算大,打下去卻能收到雙重效果:既懲罰了孩子,又發洩了父親的怒氣;既表現了父親的威嚴,也體現了父親的疼愛。
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應該是愛孩子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懲罰他。
孩子讓我們生氣時,恰當地表達我們的嚴和愛,才能既解決問題,又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當生氣時,別馬上行動,先讓怒氣飛一會兒,也許你就能克制住情緒,用更好的辦法解決問題。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很早就說過:「一對優秀的父母會用心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心,而不會打罵孩子。」
我們做不到優秀的父母,至少別讓自己太糟糕。
*點擊進入小程序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