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看到去年的聖丹斯電影節,「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裡夫又讓我們掉眼珠了。
為什麼是「又」?
因為這早非第一次。
不當「哈利」後,丹尼爾演了太多驚世駭俗的角色。
同性戀。
脖子繞蛇、頭上長角的「怪物」。
全裸的「戀馬狂」。
這一次,他演一具屍體。
《瑞士軍人》(Swiss Army Man),聖丹斯電影節上最怪雞的電影。
故事講述保羅·達諾一個人被拋在孤島,絕望得想自殺時,看見一具屍體,被水流衝上岸。
屍體,丹尼爾扮演。
這不是一具普通的屍體。
他近乎萬能。
渴了,他能從口中嘔出清流。
寂寞了,他能陪你說話,給你唱歌。
想離開荒島?
騎上他,用他的屁作為動力,在大海航行——
就像騎上一艘水上摩託艇。
Sir沒在開玩笑。
以下是看過網友畫出的示意圖:
這還不是最瘋的——
丹尼爾勃起的生殖器,被設定成指南針,一路上指引,向著家。
所以——
片中有大量生殖器甩動的特寫。
這麼汙的片,導演當然非比尋常。
怪咖組合——Daniel Kwan和Daniel Scheinert。
他們最有名的作品,是《Turn down for what》MV。
感受一下。
節操碎成玻璃渣。
MV的結束鏡頭如下:
別想歪,那是手
你們腦補一下,類似汙汙的畫面,由哈利·波特扮演。
就成了《瑞士軍人》。
奇葩片一向有人愛,有人嫌。
《Twitch Film》評價最高——
屎尿屁喜劇裡的《公民凱恩》。
《時尚先生》模稜兩可——
影史最長的屎尿屁喜劇。
《紐約郵報》嘲諷:
把兩個瘋瘋癲癲的導演,一個「懂得怎麼講故事的編劇」湊一塊,你們就得到這麼個「有趣」的故事。
電影節上,不少觀眾衝著丹尼爾去。
結果開場放映不到30分鐘,一大票人起身,離場。
邊走邊罵。
他是太缺戲演,還是腦子進水了?
《帝國》雜誌批得最狠:
出演一個性慾強大,連放了快2個小時的屁的屍體,很可能會永遠抹殺掉大部分觀眾心裡那個戴著小圓眼鏡的溫柔男孩。
但——
讓人忘掉這個「溫柔的小男孩」。
不就是丹尼爾·雷德克裡夫最想要的嗎?
童星出身的他,從小一帆風順。
10歲時演第一個角色——是幼年時期的大衛·科波菲爾。
登上巨幅海報。
這個藍眼睛,肉嘟嘟的小男孩,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導演克裡斯·哥倫布一眼相中。
雖然試鏡時不停笑場,丹尼爾還是脫穎而出。
2000年10月2日,《魔法石》開拍。
第一場戲——
在霍格沃茲附近的車站,哈利·波特結束了第一年的學習與探險,跟赫敏和羅恩登上開往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的歸途列車。
站臺上,他們向「大個子」海格揮手道別。
這是11歲的丹尼爾,作為男主角的首秀。
他沒讓粉絲失望。
這幅黑色圓框眼鏡,一戴十年。
根據《外灘畫報》描述:
《魔法石》的結尾有一幕,丹尼爾有句至關重要的臺詞——
他必須回望一眼霍格沃茲學院後,說:「我不是在回家,不算是。」(I’m not going home,not really。)
連續拍了好幾條都不成功。
導演哥倫布索性讓丹尼爾按照自己理解發揮,意外地被震住了。
他的表演細膩,投入。一句話,把哈利·波特身上複雜的性格特點都表現出來了。
當哥倫布把這段剪輯放給製作人大衛·海曼看時,他看到海曼眼裡閃爍淚花。
他們交換了一個微笑,確信找到正確人選——
一切如同J.K.羅琳所說:
不可能找得到一個更好的哈利·波特了。
因為這個角色,丹尼爾還沒成年,就坐擁數千萬財產,成為「英國最富青少年」。
他清楚自己的名氣有多響亮——
我從小到大幾乎沒活過一天不著名的日子。
但,伴隨名氣而來的是——迷惘。
知道他叫「哈利·波特」的,比知道他真名「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的人多得多——
粉絲找他籤名,要的不是「丹尼爾」,是「哈利」。
人們喜歡我,會不會就是因為哈利這個角色。
如果我脫離哈利,回到現實生活,卻一事無成怎麼辦?
這句話來自他在《哈利·波特》電影即將結束的告白。
也許太想擺脫標籤,丹尼爾迫不及待用酗酒、抽菸、開黃腔來宣布自己長大。
在拍攝《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期間,他就染上酗酒惡習。
喝得醉醺醺去片場。
21歲生日當天,被拍到在一家酒吧喝得滿臉通紅,衣衫不整。
接受《花花公子》採訪,把「打飛機」和「拍戲」扯到一起。
我很早就開始打飛機,大概青春期之前。
但我不會在拍戲的時候想這回事,比如「斯內普教授什麼時候才能演完這場戲,我好回去我的拖車上自己解決」。
他太想證明自己不是哈利·波特了。
我可能比別人早十年就開始演戲,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就領先十年。許多現在剛從專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可能都要比我強。
我想為『童星長大沒發展』的論調樹一個反例。
為了粉碎公眾對他的乖孩子定義,他開始接演那些大膽,出位的重口味角色。
2007年的舞臺劇《戀馬狂》,他扮演癲狂的馬童。
他愛馬,把馬看作神靈崇拜。
祭拜的方式,是半夜裸體騎馬,奔馳在荒野上。
古怪,變態。
最後10分鐘,他一件件脫下身上的衣服,全裸,面對觀眾。
粉絲無法接受。
天啊,在我心裡,他還是《魔法石》那個11歲小男孩。我的眼睛瞎了!!
他不為所動。
繼續反叛。
2013年《復仇之角》,爛番茄新鮮度41%。
青梅竹馬的女朋友被殺害, 男主角有一天醒來,突然發現自己頭上長出一對犄角。
丹尼爾刻意求變的動機,通過造型,昭然若揭——
一開始,是一個羞澀,穿格子襯衫的宅男。
很快,就將之前的陽光通通打碎,徹底魔化。
但,坦白說,仍孩子氣。
發怒。
陰險。
表現在這張娃娃臉上,沒有多大威懾力。
這個形象,也不像惡魔。
高潮,還得靠變身。
而真正的冷,只需一個眼神。
即使是好評最高的《殺死汝愛》。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飾演」垮掉的一代「最有名的同性戀詩人艾倫·金斯堡。
在和「妖孽」戴恩·德哈恩對戲時——
面對後者瞬息萬變的表情。
他「面癱」的特點也被襯託得一覽無遺。
在這當中,媒體,公眾又對他的挑戰,冷眼旁觀。
幾乎每一個失敗的角色,都會扯到哈利波特身上——
《華爾街日報》——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先生演完哈利波特之後,到底還打不打算幹了?
包括這次,演《瑞士軍人》。
也有網友留言怒噴:
哪怕他下次再拍一部跟鳳梨做愛的黃片,都擺脫不了哈利波特的印象。
在這裡,Sir想對丹尼爾說的是——
角色不可能永遠限制一個演員。
只有演員自己困住自己。
他曾說:
我只有拍足夠多的電影,給觀眾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才能以不是哈利波特的身份被人接受。
這話對,但不全對。
一樣童星出身的娜塔莉·波特曼。
13歲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蘿莉形象深入人心。
她想不想超越這個定義——
當然想。
但,沒有為了「叛逆」而「叛逆」。
你看——
她也在伍迪·艾倫的音樂喜劇《人人都說我愛你》,演一個輕鬆,逗趣的小姑娘。
也在《美麗佳人》,當一個有心計的小大人馬蒂。
飯要一口口地吃。
角色也要一點點洗掉。
直到29歲,娜塔莉演了近30部戲,才終於藉助《黑天鵝》,迎來又一次爆發。
而丹尼爾·雷德克裡夫,今年,27歲而已。
刨除《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不過15部左右。
再看國內。
同樣曾被一個角色困住的趙薇。
39歲才借《親愛的》,證明自己有實力駕馭更多類型。
這時候,她明白了——
一直紅下去,這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親愛的》後,她跟楊瀾的一段對話讓Sir印象深刻。
楊瀾問她——
如果今天你遇到當年的小燕子的話,你會跟她說點什麼呢?
趙薇想了一下:
我會跟她說的,你挺不容易的。
如果有一天,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能真正接受哈利·波特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寶貴。
忘記鏡頭,忘記評價。
忘記要證明「自己能給觀眾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
他,也就成長為真正的演員。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一個有趣的魔法世界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