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約 2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 分鐘
作者 | 李政濤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從事教育基本理論、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
當下,在育什麼人和為誰育人等已然明晰的情況下,怎樣育人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質量成為未來中國教育改革亟須回答的重大問題。
通往育人質量提升的路徑多種多樣,其中「五育融合」是當前及未來基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和路徑之一。
如何理解「五育融合」的價值及內涵?在我看來,至少可以從5個方面來思考。
1
「五育融合」是一種「育人假設」
它預設人的成長發展,不僅是全面發展,更是融合發展。
所有教育活動對人產生的育人成效,很難截然分離為這是德育,那是智育、體育,或者美育僅在這裡體現,勞育只在那裡浮現……
實際上,每一種教育教學行為,都可能對孩子的生命成長具有綜合影響,產生綜合效應,各育的成長效應往往是相互貫穿、相互滲透和相互滋養的。
2
「五育融合」是一種「育人實踐」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並舉的前提下提出的。「五育」並舉強調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是對教育的整體性或完整性的倡導,「五育融合」則著重於實踐方式或落實方式,致力於在貫通融合中實現「五育」並舉。
如同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之間的「多」與「跨」的區別一樣,「並」與「融」的主要差異在於:並舉之「並」更多具有名詞或副詞的特性,融合之「融」,主要是動詞,它意味著行動和實踐。
在這個意義上,「五育」並舉和「五育融合」是理想與實踐、目標與策略的關係。「五育融合」彰顯了一種實踐形式,即「融合實踐」,這是一種獨特且重要的「育人實踐」。
3
「五育融合」是一種「育人理念」
如果只是將「五育融合」作為一種實踐方式、路徑或策略來看待,依然低估了它的特殊價值。
「五育融合」的提出,還蘊含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或育人理念,即「融合理念」,它與「融合實踐」一樣,直指以往制約育人質量提升的主要瓶頸和難題之一:各育之間的相互割裂、對立甚至相互矛盾。
它帶來的不是相互分離、割裂的德育論、智育論、體育論、美育論和勞育論,而是「五育融合論」。未來的諸育理論,都將在「五育融合」的理念和體系內得以重建。
4
「五育融合」是一種「育人思維」
從根本上講,它是一種系統思維,包含了「有機關聯式思維」「整體融通式思維」「綜合滲透式思維」等。
傳統教育之所以存在不夠融合的頑疾,根源在於思維方式的點狀、割裂、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等,從而導致各種教育之力的相互抵消、相互排斥,無法形成教育合力,難以產生葉瀾教授所言的「系統教育力」。
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之後,不僅各育之間的關聯度、銜接度將有所提升,各育自身的推進方式、運行方式和發展方式也會隨之發生革命性變化:從此以後,各育都將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構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機制。
以勞動教育為例,近年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顯,成為育人質量提升不可缺失的一環。但目前開展勞動教育,往往是首選增設和單列勞動教育專項課程。這種做法的好處不言而喻,但弊端也顯而易見:在已經非常擁擠的學校課程體系裡增加新課程,勢必會給師生帶來新的負擔,也可能會削弱勞動教育自身的價值。
之所以如此,癥結依然在於勞動教育課程與其他各育課程分離,是在已有各育基礎上「做加法」而來的,它的存在有可能對其他各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畢竟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是固定的,某「育」增加了,其他「育」勢必會有所減弱。
當然,我並不是否定專設「勞動課程」的舉措及積極意義,關鍵這並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要發揮勞動教育在育人質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唯有將其與其他各育融通起來,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式的貫穿滲透,讓勞動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體育中無時、無處不在,既要在這些領域進行勞動教育,也要讓勞動教育返回並進入其他各育之中。
例如,將勞動教育引入智育中,讓孩子意識到勞動不只是在田野、家庭、工廠裡存在,也在課堂上、班級內和學習中發生: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是每個人一生當中都需要持續邁過的「勞動關」。這種融通式的思考方式和設計方式,意味著要讓勞動教育的理想和目標瀰漫並滲透於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實現勞動教育的日常化。只有與其他各育融通並實現日常化的勞動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為持久。
以「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維方式為基礎,接下來亟須探究的是融合機制,包括三個方面的核心機制:
其一,「融合過程機制」解決「如何讓五育融合真實日常發生」,融合的階段、步驟、載體和方式有哪些,為此需要對「五育融合」的過程進行「整體設計」;
其二,「融合評價機制」指向「如何整體評價五育融合的效果」,這將是一種全新的評價教育質量體系:不再是孤立地評價德育成效、智育成效、體育成效、美育成效和勞育成效,而是以「五育融合度」為評價單位,進行整體評價;
其三,「融合保障機制」致力於解決「如何保障五育融合真實、有效且持續發生」,存在於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次的各級各類教育主體,各自承擔什麼融合責任,在學校教育內部,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怎麼辦?在學校教育外部,家庭、社區以及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敬老院等各類校外機構,又該有何作為?由此要求的是整體保障。
5
「五育融合」是一種「育人挑戰」
對於學生而言,這種挑戰意味著今後的學習,不僅是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人機互動式學習,也是「五育融合式」學習,形成基於融合、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學習興趣、意識、方法、能力與習慣;
對於教師來說,這種挑戰帶來的是新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學新基本功,既要善於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充分發揮每一堂課、每一個教育活動的「五育效應」,也要善於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資源,實現基於融合、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學方式;
在校長那裡,需要具備的是「五育融合」的管理新基本功,如何建構適應「五育融合」的體制機制、制度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班級建設體系以及整體性的學校文化體系,生成基於融合、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學校管理方式等。所有這些都構成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它帶來的是未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希望、新道路和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