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美國白人警察跪殺;6月1日,獨立屍檢稱佛洛伊德死於窒息。抗議活動在全美蔓延,引發多地大規模騷亂,再次揭開了美國血淋淋的種族歧視的傷疤。
「Black Lives Matter」,翻譯成中文就是「黑人的命也是命」。 近些年來,類似主題的抗議發聲在美國此起彼伏。事實上,美國社會警察和黑人之間的矛盾頻頻升級,種族歧視觀念根深蒂固,從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到弗洛伊德的「我無法呼吸」,美國黑人的處境一直是美國的世紀夢魘。
為何黑人區衝突不斷,
他們的真實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美國這個大熔爐造就了怎樣的種族問題?
紐約、巴爾的摩、華盛頓、洛杉磯、伯明罕,從東岸到西岸,從北方到南方,我們一路探尋:《鳳凰大視野》獨家紀錄,美國黑人社會現狀。
1963年
一個黑人的演講
振聾發聵
美國黑人馬丁·路德·金髮表了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在演說裡回望了一百多年前林肯籤署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同時也尖銳的指出儘管一百多年過去了,但是種族隔離,種族歧視依然存在,在這樣的枷鎖和桎梏下,黑人的生活亟待正視和改善。
轉眼50多年又過去了,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依然迴蕩在耳旁,但是他的夢想實現了嗎?
2014年
一個黑人死去了
數萬黑人拍案而起
事件發生在巴爾的摩,一個美國東部重要的海港城市,一個有著「兩幅面孔」的城市。這裡黑白地界劃得分明,窮人與富人共享同個海岸線,卻仿佛生活在不同的時空。一面繁華熱鬧,行人如織;一面艱難貧窮,破牆爛瓦。
巴爾的摩是美國東部黑人比較集中的區域,黑人人口一度高達城市人口的一半。說起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人們的答案出奇一致:一是高犯罪率,二是2014年爆發的大規模街頭騷亂。
事件起源於25歲的非洲裔青年弗雷迪·格雷,他在西巴爾的摩地區受到警方盤查,試圖逃跑時被警方控制,被捕後不久緊急送醫,隨後於當地一家醫院死亡,死因為脊椎嚴重受傷。
他的「非正常死亡」引發了愈演愈烈的抗議示威。最終,國民衛隊和上千名警力出動,馬裡蘭州州長宣布該州進入緊急狀態,巴爾的摩市儼然成為戰區。城市部門也想平息事件,他們認為暴力事件並不會讓情況得到改善,人們應該保持平靜,讓司法部門正常處理。然而,全國的黑人有充足的理由不相信刑事司法體系。
直至今天,巴爾的摩大暴亂仍未淡出人們的視野,法庭繼續在對涉嫌致死格雷的6位警官進行審理,取證與審理過程道阻且長。民眾的呼聲依舊。
抗議和騷亂過後
黑人意識進一步覺醒:
原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那麼多。
巴爾的摩的抗議和騷亂過後,黑人覺醒在一步步進行,但同時,他們也說,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身為黑人,從童年到青年,從生活場景到工作領域,都面臨著與白人截然不同的「hard模式」。
白人無家可歸的兒童很少,因為這裡的大多數白人兒童都有特權,他們不會無家可歸。即使有,也不像黑人孩子那麼多。
堅持工作,不走入歧途,不沾染毒品,努力為自己掙得一間公寓,被認為是黑人的正經出路。但即便規矩上進,他們仍然會在社會交流、貸款買房、求職就業的過程中經歷挫折;即便順利就職,後續還有留住工作、升職加薪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商界政界高層的黑人
數據顯示,美國黑人在商界、政界的成功率遠遠低於白人。
麻省理工大學的一份研究表明:1300萬的美國人創立自己的事業,佔了37%的美國財富,而其中只有5%是黑人創造的,黑人公司的平均年收入只有白人公司平均年收入的1/6。高層職位中,有色人種只佔極少數。
曾任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的副總裁兼CFO萊納德·霍林格,如今是自己公司的總裁,幫助其他公司進行高層管理人員培訓,制定盈利、重組或轉型計劃。「這是非洲裔美國人很少進入的領域,很特殊的領域。這個行業,大致是由白人公司來主導的。」霍林格和公司的另一個合伙人都是黑人,他認為,自己的背景、能力資質都已具備,迄今為止也算成功,但他仍然有著自己的困惑和瓶頸。
「談論諮詢、重組,或者和財務長、執行長一起工作,都涉及到人際關係問題。因為以往我們對這些高層的人接觸太少,能夠敲開門得到機會,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
霍林格工作時,每一次都會準備更多更詳盡的資料,徹查拼寫錯誤,用更多的耐心做溝通工作。他們希望在這個白人稱霸的行業裡努力保持樹立黑人專業、認真的形象,警惕「黑人男性粗魯、有攻擊性」刻板印象的影響。
另闢蹊徑,自主創業
自從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之後,就業市場一蹶不振。在此情況下,和其他種族相比,黑人失業的比重更大,很多黑人家庭受到衝擊。這時,許多失業的黑人開始加入創業大軍 。
黑人化妝師艾伯尼·科斯坦是「黑盒子」的創始人。當她發現大量的訂閱箱服務涉及內容廣泛,包括食品、兒童、狗以及化妝品等,但服務群體卻儼然將非裔美國人社區排除在外時,她捕捉到了商機,決定了自己的創業方向——藉由「黑盒子」構建起一個黑人小小經濟圈。
科斯坦將她的訂閱盒子起名叫「烏扎瑪」,在斯瓦西裡語裡意為「合作經濟」。「烏扎瑪」也是非裔美國人第一個特別設立的節日——寬扎節的七個原則之一。「當我跟人們談起我的盒子時,人們的反應都是『烏扎瑪』是什麼?你為什麼不選簡單一點的名字來描述你的產品?可我不應該那樣做,你應該熟悉這個名字,人們應該熟悉它。」
寬扎節根植於民權運動時期,於上世紀60年代由毛拉納·卡倫加創造出來。在為期7天的節日中,人們每天點燃一根蠟燭,7根蠟燭就象徵著非裔美國人崇尚的七個原則:團結、自覺、共同生活、合作經濟、目的、創造和信念。通過音樂、舞蹈和食物,非裔美國人在美洲大陸上保持著非洲的傳統。
模糊的界限
尼爾森·依幹瑪的父母從奈及利亞移民到美國,作為「移二代」的依幹瑪和大多數黑人不同,他走出了相對封閉的黑人社區,嘗試融入白人主導的美國主流社會。他表示,雖然他也有黑人朋友,但他確實不喜歡被迫加入一些奈及利亞裔美國社區。「從小到大,我的母親都不覺得我們有參加那些活動的必要。奈及利亞裔美國人團體是個種族團體,是由參加的人逐漸形成的。」
依幹瑪是傳說中錄取率比哈佛還低的「深泉學院」僅有的3名黑人學生之一。「深泉學院」的很多畢業生都會進入常青藤名校繼續學習,以傲人的成績成為各大公司的搶手貨。
「我覺得很特殊。感到特殊並不意味著我覺得很榮耀,我並不因為我膚色不同而感到特殊。」出身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依幹瑪,現在已經做過了幾份實習,並決定闖蕩紐約,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全職工作。「我一直都有一種感覺,如果我失敗了,我不能只是簡單地離開這個城市,我不能就這麼回家。」
像依幹瑪一樣,這個時代的黑人開始打破黑白的界限,在往日白人主導的領域展露鋒芒。這些年來美國財富排行榜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黑色面孔,例如美國著名媒體人奧普拉溫弗瑞和傳媒投資人羅伯特詹森等。不過多數的美國黑人富豪是體育明星,演員或者媒體人,較少人來自金融和科技等行業。
回首近幾年美國社會爆發的嚴重種族衝突,我們一遍又一遍聽到「邁克·布朗」「弗雷德·格雷」「埃裡克·加納」等黑人青年的名字,吶喊中的無奈和憤懣點燃了積壓已久的種族情緒,「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運動橫掃美國。同時,每個人都問,我們能不能在醫療、囚禁、移民、住房、金融、學生信用、信貸等方面有所作為?
今天,大約50%的美國白人,
依舊是公然的種族主義者,
並很強勢地認為持有白人特權。
我們可以改變法律,
但比改變法律更困難的是改變人心。
當我們嘗試改變人心時,
就是轉折點到來之時。
2020年是美國的大選年,種族問題向來是大選焦點議題。《紐約時報》評論稱,川普競選團隊想通過炒作種族問題與更受黑人支持的民主黨爭奪選票。比弗洛伊德殞命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種族矛盾的傷痕將進一步加深。而眼下,騷亂與新冠疫情已令美國社會滿目瘡痍。危機面前,黑人的地位和命運再度受到關注,但想要得到徹底改變,仍然長路漫漫。
編輯:蘇珍妮、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