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術家最近每天都在幻想一件事:等我退休了,一定要像北京老大爺一樣,提著鳥籠,到處溜達。
還真別不信,北京大爺有多愛遛鳥?
《燕京雜記》有言:「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
當你現在閒逛北京城,只要出門得夠早,一準兒能在街心公園、老胡同或者什剎海裡,看見一眾老頭提拉著鳥籠,傳出嘰嘰喳喳的聲音。
不過,最近北京大爺可遇著對手了——「聞風喪膽」·毫無感情·遛鳥達人·比利時大爺。
△比利時大爺們遛起鳥來令人「聞風喪膽」
他們可不是把雀籠往那一放,兩手一攤就完事了,而是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數鳥叫。
哪怕坐著輪椅、掛著點滴、老伴喊回家吃飯,都充耳不聞,勢必要把面前鳥兒的叫聲數個一清二楚。
論「無聊」程度,比利時大爺或許略勝一籌。
鬥雀,比利時大爺著了迷
別看比利時人一本正經,永遠西裝革履,人一旦上了年紀,總得幹出點迷惑行為,比利時大爺也不例外。
當你造訪比利時北部,或許會看見「詭異」的一幕:
一幫比利時老頭扛著凳子,在鄉間田野小路上自覺保持6英尺(1.8米)的距離,對著面前的木箱念念有詞,不時還在手中的長木棍上畫上一筆。
△他們就這樣坐一個下午/futilitycloset
這可不是什麼神教儀式,他們都在幹同一件事,鬥雀(Vinkensport)。
每到夏季,在比利時弗拉芒地區的田裡、海邊、壕溝、馬路、斷橋、廢鐵軌旁,都不約而同地長出漫山遍野白髮蒼蒼的老人,排成「人肉長城」。
他們接下來要做的事很簡單,一人、一雀、一凳、一木棍,足矣。
不過當裁判員紅旗一揮的那刻,老頭們個個精神抖擻,像給垂暮生活上了馬達一樣,不論人或是雀,都得在這場比賽中上了心入了魂,務求做到「人雀合一」。
作為鬥雀高手,你必須側耳仔細聆聽,哪怕遠處發生車禍或鳥糞滴落頭上都絲毫不能分心。
因為在接下來的一小時內,你要數出面前鳥籠內的燕雀喳了多少聲,每喳一聲都要在手上叫Suskewiet的棍子上記下一筆,直到喳得最多的「雀王」出現。
作為雀兒本雀,也絲毫不能鬆懈。出身就得是雄性蒼頭燕雀,叫聲洪亮,中氣十足。
還不能喳錯了音符,必須是「susk-e-wiets」才能記分,要是喳成了「susk-e-wiat」,還得立刻取消比賽資格,給雀群家族蒙羞,自此抬不起頭做雀。
資深玩家還會分辨這隻雀唱的是「法語」還是「荷蘭語」,要是在荷蘭語區的弗拉芒唱出了法語,呵,這隻雀的下場真要為它捏把汗了,這果然很「比利時」。
你也別以為這群老頭不務正業,這可是比利時弗拉芒地區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了400多年的古老民間運動,最早有記錄是在1596年由弗拉芒商人舉行。
老藝術家甚至有點懷疑,弗拉芒商人發明這項運動完全是因為生意難做、壓力太大。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看似沒啥技術含量,但也真的不是玩玩而已,對於「鬥雀」,每個比利時老頭都卯足了勁。
為了給雀兒們營造溫暖舒適的環境,從2月份開始就得給它們安裝人造燈,給它們聽「susk-e-wiets」的錄音以矯正發音。
「害,其實也沒啥成功經驗,我覺得吧,主要靠天賦。」贏了5次比賽蒼頭燕雀的主人菲利普·桑滕斯(Filip Santens)如是說。
其實背地裡,他偷偷在給自己的燕雀聽《槍與玫瑰》重金屬,餵高蛋白食物。
像菲利普這樣的「鬥雀愛好者」,在比利時還有1.3萬個,他們每年大約會飼養出10000隻燕雀。
但是,不是每一隻燕雀在經過精心培養後就能喳成「雀王」,有人就選擇劍走偏鋒。
比如,一隻燕雀在一小時內喳了創紀錄的1278次,記錄員記到手軟,最後懷疑這隻鳥身上被打了人工激素。
又比如,有一隻燕雀在籠子裡兩輪比賽都喳了準確無比的725聲,人們打開鳥籠才發現,裡面放了個CD機。最後,被發現了的主人只能提著這個空鳥籠遁地而逃。
△在鬥雀過程中,你可能還會經歷被鵝趕被牛追的尷尬
為什麼比利時人愛鬥雀?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
或許是數著喳聲很解壓,或許是為生活找點寄託,或許這是疫情之下最適合的運動......
但老藝術家覺得,鬥雀這項運動實在和比利時人的性格太契合了,當無聊到極致反而衍生出一種奇怪的快樂感和幽默感。
比利時人,大多無聊
比利時人,大多無聊。而事實上,他們也從不避忌這一點。
比利時,本身就是一個很「無聊」的國家。
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荷蘭、法國和德國緊緊夾在中間,唯有在東北部的北海能喘口氣,而歷史上,比利時也被「幾經轉手」,分別經過荷蘭、法國、德國等國的統治或佔領。
而說著荷蘭語、法語和德語的比利時人對本身的民族自我認同感也很迷,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常常互相掐架和看不慣對方。
△比利時被荷蘭、法國和德國緊緊夾在中間/google地圖
見比利時的第一眼,很難讓人心跳加速。
從北部沉悶、平坦的海灘著手,一路延伸至內陸,兩邊是綿延數裡沒完沒了的度假公寓,城鎮周圍的郊區也毫無特色,哪怕在市中心,也充斥著高度統一的戰後建築和隨處可見的購物中心。
吃個飯吧,來來去去都是薯條和巧克力,能切換的只有蘸薯條的醬。選擇困難症來了這裡可能一下子就病好了。
儘管這裡有「撒尿男童」的雕像和作為歐洲首都的布魯塞爾,但在大多時候,比利時都是一個讓人記不住的國家。
在一些正式的國際比賽上,還發生過不少把比利時國旗誤認為德國國旗,從而奏響德國國歌的尷尬事。
連他們自己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也有點生氣了,在1907年臨終的時候說出那句:「我不過是一個小國和小國人民的君主。」
或許是因為太沒存在感,又或許在歷史上受盡了大國們的擺布,輾轉百年後,比利時人逐漸發展出一種安靜、內斂,甚至有點自嘲的性格。
△比利時人有一種安靜、內斂的性格/unsplash
到了後來,比利時人乾脆「破罐子破摔」,擺出一副「我就是很無聊,但那又怎樣」的架勢。
一旦他們接受了自己這種「無聊」的設定之後,奇怪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反而會做一些很「突然的自我」的事:
比如,在比利時沿海地區還有一項奇怪的傳統——騎馬釣蝦。
這一聽,又是一樣比「鬥雀」過之而無不及的無聊活動,漁民們騎上馬,在海灘邊安靜地走動,馬後面會拖著一個30英尺漏鬥型的網,至於能不能網上魚蝦,一切全靠緣分。
△騎馬釣蝦,一項比鬥雀更奇怪的傳統/Atlas Obscura
乍一看,你以為他們真的是來騎馬的。
其實,他們的腦袋裡都在飛速運轉,漁民埃迪·德·赫爾斯特(Eddy d'Hulster)就告訴過《紐約時報》,「你別看我們騎在馬背上像發呆,其實每個人對海洋、潮汐、馬匹本身就要有巨大的知識量和把控。」
好吧,釣魚在馬背上釣也是個新鮮的講法。
△在一個世紀前,騎馬釣蝦在比利時還屢見不鮮
而在比利時的另一邊,Malmedy小鎮的居民也沒閒著,每年夏天,他們都會進行一場活動——攤一個巨大的煎蛋。
當你看到1.4萬鎮民齊聚一堂,面前放著一個足有13英尺(約4米)的大鍋,而手柄還是從旁邊廢棄電話亭拆下來的柱子,裡面打了足有6500個雞蛋和很多磅的鴨肉,除了「服氣」二字,還真想不到說什麼話。
就這樣一項活動,他們還堅持了快50年。
不過,最絕的還是這個——在草地上畫網格,然後賭牛會在哪個網格上「解手」。
在「無聊」的程度上,比利時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無論從國家、風景、食物,還是人來說,都能名列前茅。
或許這就是「天賦異稟」吧。
無聊,本身就是意義
但是,偏偏就這樣的比利時,還被很多人羨慕著。他們可謂是「哲學王國」,當你不再排斥無聊,甚至開始接納和欣賞「無聊」的時候,無聊帶來的好處就凸顯出來了。
無聊,原來的真的很有用。
首先,當比利時「沉悶」的標籤聲名在外時,遊客對這的期待值會大大降低,反而往往會大吃一驚。
英國遊客Lisa說,「真了不起,當初我來歐洲旅行時,只想到法國和德國,比利時完全就是計劃之外的順道一去而已,但是,我被顛覆到了。」
布魯塞爾的活力和美麗,布魯日、根特和安特衛普三大城市的藝術和文學氣息。
而比利時人,個個低調有內涵:從中世紀尼德蘭畫派大師揚·范艾克令人驚嘆的準確度,巴洛克畫派魯本斯的趾高氣揚,再到無名天才萊昂·斯皮利亞特的象徵主義。
這裡,還有從不間斷的啤酒,連綿起伏的阿登山脈。你或許會看見一個剛下班的比利時人在踩著鵝卵石行走。
在比利時,就是有一種莫名的「幼稚但簡單」的快樂。
△比利時人有各種幼稚而又簡單的快樂/unsplash
或許就是因為生活太「無聊」,比利時人對物慾的要求也非常低。
在過去的20年間,比利時的人均儲蓄率為15.51%,遠超歐盟27國的平均水平10.9%。
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比利時人的儲蓄率更一度飆至19.1%。儘管比利時銀行的年收益率非常低,但還是進帳不斷,據今年1月銀行的最新數據,比利時人的儲蓄存款已經達到2780億歐元(約22434.6億人民幣)。
△比利時人對物慾的要求很低/unsplash
2013年,美籍澳裔作家馬克·傑弗裡·楊(Mark Geoffrey Young)專門寫了一本《比利時公民史上最省錢的秘訣》,裡面提到比利時人一些可愛的省錢辦法。
包括:把牙線晾乾再用;在辦公室加滿熱水;用齋戒減少食物成本等等。
△比利時生活成本在歐洲範圍不算太高/unsplash
而且,在比利時的生活成本並沒有英國、法國、德國這麼高,曾有人發起一項有趣的調查,就是:當你手持100萬英鎊(約900萬人民幣),可以在歐洲不同的國家生活多少年?
丹麥是17年,法國和英國是19年,而比利時是23年。
有錢無處花的快樂,真的很想感受一下了。
不管是退休養老,還是和比利時人做朋友,都能體會到無聊的樂趣,不用攀比,也沒有壓力和追趕,每天要做的事可能就是發呆一小時。
△在比利時,就算無聊地躺一天都能很快樂/unsplash
老藝術家喜歡比利時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比利時,無聊永遠不是一個貶義詞。
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做無意義的事,不管是鬥雀、騎馬釣魚,還是攤煎蛋,這不會浪費你的時間,也不會浪費你的人生。
快活,就完事了。
你喜歡比利時人的無聊嗎?
黃加寶
編輯 | 二叔公
排版 | 麥兜兜、Gloria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