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2月17日電 題:灶火聲 拜年聲 歡笑聲 年味中的「聲宴」
新華社記者柳王敏
拉長的汽笛,親切的鄉音,轟鳴的鞭炮,年飯的碰杯,拜年的祝福……農曆新年,熟悉的聲音勾勒出整個新春的節奏,「灶火聲」「拜年聲」「歡笑聲」構成了年味中的「聲宴」。
幸福團圓「灶火聲」
「柴火燃燒的聲音,輕柔富有生命,也是新年紅火最好的寓意。」家住五嶺山脈片區的耒陽小夥羅旭,新年最期待聽到的聲音,就是除夕晚上,爺爺點燃新年的第一灶火。
置身在濃情的年味中,無論故鄉他鄉、傳統現代、都市鄉下,春節仿佛就是一個巨型的「收音場」,祝福的、懷舊的、熟悉的、新奇的……生活的年味聲,交融相匯,彼此相襯。
對於他鄉人來說,還有什麼,比回鄉火車的汽笛聲更為悅耳?還有什麼,比故鄉的方言更為親切?一年忙到頭,回鄉團圓,或許只有聽到生活中那點滴的年味聲,外鄉的遊子們才會踏實。
灶火點燃,年夜飯就要準備了,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開始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部分農村地區,天然氣已逐步取代傳統的柴火、煤爐,乾淨、清潔的廚房成了農家人的必備。
在南方,團聚的農家人們,仍然會點燃灶火,架起一口大鍋,或是燒上一盆碳,一家人圍坐一起,這些儼然成了春節的某種儀式。聽長輩們說說話,靜靜享受柴火燃燒的輕柔窸窣聲,日子也能順順噹噹。
春節的聲音也相互「和鳴」。當羅旭家的灶火點燃,長沙橘子洲的焰火已經升上夜空,「吱吱」與「轟鳴」之聲在鄉村與城市間遙相呼應。
走家串戶「拜年聲」
新年的鐘聲在除夕的零點敲響,鞭炮轟鳴。無論繁華的都市,還是偏遠的鄉村,所有的祝福都濃縮成一句話:「過年好!」
「咯吱」一聲,木房子的門開了。走家串戶,相互祝福,一年到頭,或許只有正月初的那麼幾天,「咯吱」的聲響才最為頻繁。
拜年的主角是大人,更是小孩。在南方就流行「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的諺語,小孩期待在新年裡穿新衣拿壓歲錢,大人則盼望著能勤奮勞作有個好收成。
「新年好」「恭喜發財」「拜年啦」,無論大人小孩,這些用鄉音講出的祝福語,親切喜慶而歡暢。一句新年祝福,似乎飽含著某種神奇的力量,拉近了鄰裡關係,甚或陌生人也彼此致意。
在湖南的一些地方,拜年從除夕當天的團年飯後就開始了。家住湘西的90後苗家女孩小慧,在除夕當天下午就歡喜地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段小視頻,「滿如瓜見好」(苗語,大家過年好),背景聲中,有不停歇的鞭炮聲。
鞭炮響起,年味就來了。人們在回味春節時,這「劈劈啪啪」的聲響,或許最熟悉,也最難忘,它在某種程度上飽含著人們那純真的孩童時光,和他鄉人那厚重的鄉愁。
團圓在除夕,祝福在初一,欣喜美滿「過年好」!
喜慶祥和「歡笑聲」
呼呼的冷風穿過坡子街的路口,火宮殿大門前的長串紅燈籠引得不停歇的「咔咔」拍照聲,祝福的歡笑融化在初春裡。
這是新年剛至的長沙,喜慶,鬧騰,而又溫潤。
傾耳聆聽,火宮殿內傳來幾位成年漢子的鼓勁聲,長棍在石模子裡交相碰撞,在連續數棍夯實過後,潔白的糯米粒已成纏綿的「麵團」,餈粑成型了!
「喲吼!」打了十幾年餈粑的譚師傅手腳麻利地將「麵團」在桌上鋪開,圍觀的人群立刻歡呼起來,似乎見證了新年一個稀奇禮物的誕生。
「打餈粑」只是長沙火宮殿新年廟會的一種,扭秧歌、舞龍獅、戲曲彈唱……作為中南地區唯一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大型民俗廟會,長沙火宮殿大廟會被譽為「長沙春節的文化名片」,每年超百萬群眾參與。
傳統中國年,熟悉的民俗,熟悉的聲音,更是滿滿的年味。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新變化,讓春節的聲音更加多元豐富。
春晚、《西遊記》、綜藝喜樂匯,電視上的春節聲音,重溫中不覺乏味。聲樂劇場、賀歲電影、廣場音樂噴泉、酒吧歡唱、抖音視頻,讓人們在新年中盡情享受著時代進步的「聲宴」。
變化的,是聲音的載體;不變的,是永恆的祝福。
興奮、舒暢、美好,這是屬於新年的節奏,也是屬於春節的特有聲音。小時候,春節是一聲鞭炮的脆響;長大後,春節是耳畔忘不掉的鄉音。
點擊查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