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馬上要在全網開始公映。
這部電影在2019年的時候引入了國內的院線,最後票房堪堪只取得了1.44億的成績。
而這個成績對於如今的國產票房來說可以用「不值一提」四個字來形容。
當時一同上映的有《誤殺》《葉問4:完結篇》《寵愛》等國產電影。
並且最終,《誤殺》取得了14億的票房,獲得了當時的票房冠軍。
而《星戰大戰9》呢,上映了好多天,票房僅為1.4億,別說比不過《誤殺》和《葉問4》了。
最後,因為看得太少,排片竟然被《寵愛》這麼一部溫情電影給擠沒了,這種情況可是一點都不好萊塢。
不過國內雖然票房慘澹,但是在全球範圍內《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還是取得了10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這也反映出星戰系列的一個問題,在國內,大家始終對這部系列電影不太買帳。
而造成東西方巨大差異化的原因,其實還從星戰系列的起源說起。
《星球大戰》第一部上映於1977年,而當時它的上映,也打造了之後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電影,可以說它是絕無僅有的,也是無法複製的。
在20世紀70年的美國,可以說是非常悲觀和沮喪的,因為冷戰和越戰的種種原因,美國青年充斥著頹廢、反戰的思想。而那句最經典的口號:make love not war也是出自哪個時期。
當時的美國也拍科幻電影,但都是《2001太空漫遊》和《黑星球》這樣的作品,這類的作品有一個共同點,科幻只是外衣,對於思想的探討則是內核。
而星戰的出現,可以說打破了這種觀點,它不對思想進行過多的探討,而是以純粹娛樂化、英雄主義的形象站在了大家的面前。
它將雷射大戰和空間戰爭變成了家常便飯,讓觀眾看得爽和過癮。
說句直白點的,因為當時的美國民眾也沒看過這種類型的電影,不單單可以在外太空打鬥,還有原力這麼神奇的東西,大家忽然發現原來電影竟然可以這樣拍。
為什麼說美國喜歡個人英雄主義,其實在我看來,無疑是受到了星戰系列的影響。
星戰中的絕地武士,其實就是英雄主義最好的代表。
而這也一舉奠定了星戰在美國觀眾心中的地位。
至於說為什麼到中國就不行了,在我看來,那是因為它被引進中國的時候,我們的觀眾已經對這一系列的科幻電影有所涉獵了,對它的感覺就是一部拍得還可以的科幻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特別是近十年,電影行業迅猛發展,什麼樣的電影觀眾沒看過,比這場面大的也見過不少。
你雖然名氣大,但是對中國觀眾來說也就是一部普通的科幻電影,感覺一般就不看了,也是很正常的事。
說白了,星戰系列對於西方觀眾來說是有情懷的,在他們迷茫的時候,他們看到了星球大戰,為此,他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極大地滿足。
就像對國內觀眾來說,突然看到了《少林寺》和《西遊記》也是感覺太好看了,看多少遍都看不夠。
為什麼《西遊記》過了幾十年還一直在拍,大家還是百看不厭,其實和《星球大戰》系列是一個道理。
它們都是一種情懷,一種不論過了多久都用不褪色的情懷。
不同的是星戰的情懷面對的是當時西方的人群,沒有撒到中國觀眾身上,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