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週遊世界各國的驢友們肯定對各地不同的美食印象深刻,喜歡遊遍四方吃遍全球的人一定會參考一些旅遊指南和美食地圖。如果有人想出去走一走一定有不少人會推薦你看米其林的指南。
這個原本是製造輪胎的公司出版了一本美食旅遊指南,竟然意想不到的火遍了全球。無論在美國還是日本,只要按照它的指南就能找到一些十分經典的美景和不錯的餐廳。不過來到中國時,這本小冊子失去了它黃金指南的魔力。
來到國內米其林也評出了不少星級餐廳,不過它沒有被旅友和吃貨們熱捧,相反很多人發現評級之後對生意根本沒什麼助力。這小冊子為何到了中國就失靈了?難道大名鼎鼎走遍全球的米其林還會在中國水土不服?這要從米其林本身的評級標準來說。
其實世界各地美食的文化和口味是截然不同的,用單一的標準評價所有的餐廳和美食根本是不合理的。比如米其林最明顯的是對我們中國的炒菜烹飪方式不認可,他們認為只有水果和蔬菜沙拉這種菜算健康又營養。雖然的確不可否認食材天然的營養,但後期的烹飪方式也同樣讓食材變出豐富多樣的口味和層次感,營養也不一定比沙拉和冷拼的差,而且對於某些食材本身只有發現它獨特的烹飪方式才掌握了這種食材的訣竅。這一點在米其林是無法被理解的。
畢竟米其林只是一個從西方人飲食文化中誕生的另一個大眾點評而已,他們習慣的健康和美味和用餐標準,在中國的確不一定都適用。雖然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少米其林餐廳備受歡迎,不過這和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大有關聯。在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有千秋,互不相讓。想用一個單一的星級來為他們打分,是一份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既然地方菜系影響深遠,在一線城市可能人們的西餐飲食氛圍更好一些,米其林餐廳該會大受歡迎吧。其實也並不是,比如在廣州的米其林餐廳,它生意並不好,相比同行業績也十分慘澹。為什麼?這就要從米其林餐廳本身的服務和菜品來找原因了。
首先是菜品菜量不大,畢竟要擺盤、要顏值,可是這樣精緻的西餐用餐文化吃一頓還行,頓頓吃果然是不適應的,人少也就不足為奇。另外米其林到了中國只提供刀叉,這是故意和我們過不去嗎?如果是你會去這樣的餐廳就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