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時,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某個鏡頭以前在別的電影裡也見過類似的?
它到底是致敬,還是抄襲,或是純屬巧合?
今天我們就一次性把這個話題講清楚。
有一個人,他的名字你可能沒聽過,他的電影你可能沒看過,但模仿致敬他的電影,你一定看過。
這個人就是默片時代的電影大師:巴斯特·基頓。
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他那創造性地充滿奇觀的動作喜劇,多次被後世模仿致敬。
成龍,應該是其中最為出色的模仿者了。
他的很多電影中都從一些默片中汲取靈感,尤其是巴斯特·基頓的電影。
比如《A計劃》裡跳鐘樓那場戲,就是對哈羅德·勞埃德的《安全至下》和巴斯特·基頓的《三個時代》中兩場戲的結合。
成龍電影中對巴斯特·基頓的學習,包括但不限於:
《三個時代》1923:《A計劃》《紅番區》
《船長二世》1928 :《A計劃》《A計劃2》《飛鷹計劃》
《一周》1920:《A計劃2》
《七次機會》1925:《警察故事》《龍兄虎弟》
《鄰居們》1920:《A計劃》《雙龍會》
《白日夢》1922:《警察故事》
……
不止成龍,很多電影都有對基頓的致敬。
比如《無姓之人》就致敬了《倒黴》;
周星馳也在《整蠱專家》中致敬了基頓的《一周》。
不過,周星馳的電影中更多的還是對同時期的電影的惡搞式致敬,觀眾往往都能聯想到原片並會心一笑。
比如1992年的《家有喜事》中,致敬了1990年的《人鬼情未了》;
1995年的《回魂夜》,致敬了1994年的《這個殺手不太冷》;
1995年的《百變星君》,致敬了1994年的《變相怪傑》和《低俗小說》。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昆汀。
他的電影中也經常致敬經典的橋段:
《落水狗》致敬了《龍虎風雲》;
《殺死比爾》致敬了《修羅雪姬》;
上面提到的《低俗小說》中的扭扭舞,據昆汀自己說靈感來源於《法外之徒》。
《法外之徒》中的另一個場景,又被《戲夢巴黎》致敬。
而《戲夢巴黎》又用臺詞致敬了基頓,稱讚他無與倫比。
聊到這裡,一切都連成迴環。
電影中的致敬橋段可以說數不勝數,上面只是滄海一粟。
幾乎沒有一部電影是憑空出現的,多多少少都有受到前人的影響。
電影就是這樣,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當然,有致敬就有抄襲。
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抄襲者和被抄襲者之間都沒有過正面接觸。
但有一個例外:
動畫大師今敏曾經在一次採訪中,直接點名美國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指出他的《夢之安魂曲》對自己《未麻的部屋》的過度「致敬」。
2010年8月24日今敏逝世,一個月後,達倫的《黑天鵝》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這次達倫變本加厲,《黑天鵝》中不僅再次出現了多處對《未麻的部屋》的「致敬」鏡頭,就連整個故事都高度相似。
今敏曾經在採訪中提到過達倫想把《未麻的部屋》拍成真人版,這下似乎是未經授權就給拍出來了,不知道如果今敏看到後又會作何感想……
說到這裡,必須順便為諾蘭正個名,網上一直流傳著《盜夢空間》抄襲或者借鑑《紅辣椒》的說法,這我是不認同的。
雖然兩部電影在整體故事上都是進入夢境,具體情節上也有幾個相似鏡頭,但這大概率只是巧合。
如果你細究這些問題,就會發現兩部電影實質上的不同。
《紅辣椒》中進入夢境是為了尋找兇手,而《盜夢空間》中進入夢境是為了改變目標人物的想法和行動。
而且《紅辣椒》並不是第一部講述「進入夢境」的電影,在1984年就有一部和《盜夢空間》故事更相似的《魔域煞星》,它講述的是:
心理學家研究了一種方法,令治療師進入患者的夢境,引導他們克服噩夢,治療睡眠障礙。這個技術越來越成熟,以至於主人公阿歷克賽可以憑意念就進入他人的夢境。
美國總統經常夢到核戰爭之後的慘景,精神壓力極大,以致於想與蘇聯談判廢除核武器,於是尋求阿里克賽的幫助;而聯邦調查局長鮑勃想暗殺總統,以此來維持美國的核優勢。
於是,心理治療師阿歷克賽、鮑勃派來的刺客託米在總統的夢境中展開搏鬥……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又覺得《盜夢空間》抄襲了《魔域煞星》?
其實大可不必,如果只看簡介,世界上90%的電影都能找到相似點。
那些所謂的相似鏡頭又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這組,都是走廊場景,都是周圍空間的變化導致人物踉蹌前進。
單看鏡頭確實像,但如果你看過兩部電影,就知道這兩個鏡頭背後的情境完全不同:
《紅辣椒》中,片中主角正在追捕犯人,
正到關鍵時刻,周圍空間突然扭曲開始消失,墜落的主角從夢中醒來,這是對現實中夢醒時常見情況的視覺呈現。
《盜夢空間》中,上一層夢境中主角所坐的車子衝破圍欄,正墜入河中,車身的顛簸騰空使得這一層夢境的主角開始「飛簷走壁」,這是基於多層夢境這一概念創作出的場景。
如果不考慮情境,僅憑視覺相似,你可以找到一大堆和《盜夢空間》類似的場景:
1919年《當雲匆匆消散時》;
1921年《船》;
1985年《寂靜的地球》。
還有一些鏡頭相似的原因,就比較特殊了。
比如《黑客帝國2》中有一段主角尼奧「以一敵百」的打戲,堪稱影史經典。
後來在周星馳的《功夫》中也有非常相似的橋段:
但這不是抄襲,也談不上致敬,因為這兩部電影的動作指導都是袁和平。
可能是袁和平想到了一個好點子,分別用在了兩部電影中,這大概就叫一魚兩吃吧。
真要說致敬,《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中的那場戲倒是有可能。
還有更多的相似鏡頭,
可能是巧合,
也可能是沿襲下來固定拍攝套路。
比如這組:
《瘋狂的麥克斯4》2015/《紅海行動》2018/《流浪地球》2019
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很難分清一個相似橋段
是致敬?巧合?還是固定套路。
作為觀眾,只要享受它就好。
同時也希望國產電影能夠在致敬中茁壯成長!
此文章為轉載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