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我們都比較單純,那時候沒有什麼心計,相互間沒有利益得失,因此同學間的友誼比較深切,就算長大也難以忘記。為此,大家也會積極參加同學聚會,了解同學的近況,看看有何需要幫助的。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會參加聚會,有人性格上不合群,有人發展不太好,認為參加活動可能會讓人看不起,還有人認為同學聚會太「虛榮」。
確實,這些年裡同學聚會變了味,過去單純的友誼早已不在,只剩下攀比。每次一開口就是混得如何,房子幾套,車子幾輛。那些成功人士自然願意參加,以顯擺自己的能耐。不成功的人,為了讓自己有面子,只好假裝自己很成功。
體制內的人在大家眼裡都很不錯,就算是生意人也要去巴結,可為什麼在同學聚會上,很難看到體制內的同學?難道是瞧不那些老同學?
所謂體制內,也就是事業機關單位、國企、央企、公務員崗位,這些工作穩定高薪、福利高待遇好、準入門檻高,一旦進入那就捧上了鐵飯碗,讓人為之羨慕。
其實他們不參加,主要有3個原因:
1、怕別人相求體制內的人最怕就是別人求自己幫忙,一旦開了這個口子,那今後就會有各種事情麻煩自己。那些同學都認為體制內的人人脈廣、能量大,一些小忙應該能解決。如果不答應,那同學感情受影響,答應了就是給自己挖坑。
2、身份受限制體制內人員也就是公職人員,這些人時刻都要記住自己的身份,不能有損國家形象,特別是個人作風。聚會時必然會喝酒,一旦喝得醉醺醺的,可能就會胡言亂語。如果出入豪華場所,可能還會被舉報。
3、崗位要保密
有一些特殊崗位或特殊項目需要保密,不能和別人說。那些體制內的工作比較神秘,在同學聚會時,同學難免會追問下去,一旦不說了就被認為看不起人,說了後自己的鐵飯碗可能就要丟了。
正因如此,碰到同學聚會時,體制內的人通常是不會去參加的,不給自己添麻煩。不過,對普通人來說,參加同學聚會與否,要看自己的時間安排,沒必要特別去請假,如果同學間經常聯繫,那聚會就有意義,否則就是無意義的社交。
同學聚會不是名利場,但很多人卻別有用心,如果只是單純聯絡同學感情,重溫大學時光,順便結交人脈,那同學聚會還是可以參加的。
農 業·資 訊
掃描下方的二維碼,精彩內容即刻呈現!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