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簫雙跨鳳 趙盾背秦立靈公

2021-02-07 讀行者讀行


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簫雙跨鳳 趙盾背秦立靈公

話說秦穆公並國二十,遂伯西戎。周襄王命尹武公賜金鼓以賀之。秦伯自稱年老,不便入朝,使公孫枝如周謝恩。是年,繇餘病卒,穆公心加痛惜,遂以孟明為右庶長。公孫枝自周還,知穆公意向孟明,亦告老致政,不在話下。卻說秦穆公有幼女,生時適有人獻璞,琢之,得碧色美玉。女周歲,宮中陳晬盤,女獨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長,姿容絕世,且又聰明無比,善於吹笙,不由樂師,自成音調。穆公命巧匠,剖此美玉為笙,女吹之,聲如鳳鳴。穆公鍾愛其女,築重樓以居之,名曰鳳樓。樓前有高臺,亦名鳳臺。弄玉年十五,穆公欲為之求佳婿。弄玉自誓曰:「必是善笙人,能與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願也!」穆公使人遍訪,不得其人。忽一日,弄玉於樓上捲簾閒看,見天淨雲空,月明如鏡,呼侍兒焚香一炷,取碧玉笙,臨窗吹之,聲音清越,響入天際,微風拂拂,忽若有和之者。其聲若遠若近,弄玉心異之,乃停吹而聽,其聲亦止,餘音猶嫋嫋不斷。弄玉臨風惘然,如有所失,徙倚夜半,月昃香消,乃將玉笙置於床頭,勉強就寢。夢見西南方,天門洞開,五色霞光,照耀如晝,一美丈夫羽冠鶴氅,騎彩鳳自天而下,立於鳳臺之上,謂弄玉曰:「我乃太華山之主也。上帝命我與爾結為婚姻,當以中秋日相見,宿緣應爾。」乃於腰間解赤玉簫,倚欄吹之。其彩鳳亦舒翼鳴舞,鳳聲與簫聲,唱和如一,宮商協調,喤喤盈耳。弄玉神思俱迷,不覺問曰:「此何曲也?」美丈夫對曰:「此『華山吟'第一弄也!」弄玉又問曰:「曲可學乎?」美丈夫對曰:「既成姻契,何難相授?」言畢,直前執弄玉之手。及旦,自言於穆公,乃使孟明以夢中形象,於太華山訪之。有野夫指之曰:「山上明星巖,有一異人,自七月十五日至此,結廬獨居,每日下山沽酒自酌。至晚,必吹簫一曲,簫聲四徹,聞者忘臥,不知何處人也!」孟明登太華山,至明星巖下,果見一人羽冠鶴氅,玉貌丹唇,飄飄然有超塵出俗之姿。孟明知是異人,上前揖之,問其姓名。對曰:「某蕭姓,史名。足下何人?來此何事?」孟明曰:「某乃本國右庶長,百裡視是也。吾主為愛女擇婿,女善吹笙,必求其匹。聞足下精於音樂,吾主渴欲一見,命某奉迎。」蕭史曰:「某粗解宮商,別無他長,不敢辱命。」孟明曰:「同見吾主,自有分曉。」乃與共載而回。孟明先見穆公,奏知其事,然後引蕭史入謁。穆公坐於鳳臺之上,蕭史拜見曰:「臣山野匹夫,不知禮法,伏祈矜宥!」穆公視蕭史形容瀟灑,有離塵絕俗之韻,心中先有三分歡喜,乃賜坐於旁,問曰:「聞子善簫,亦善笙乎?」穆公曰:「本欲覓吹笙之侶,今簫與笙不同器,非吾女匹也!」顧孟明使引退。弄玉遣侍者傳語穆公曰:「簫與笙一類也。客既善簫,何不一試其長?奈何令懷技而去乎?」穆公以為然,乃命簫史奏之。蕭史取出赤玉簫一枝,玉色溫潤,赤光照耀人目,誠希世之珍也。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大悅。時弄玉於簾內,窺見其異,亦喜曰:「此真吾夫矣!」穆公復問蕭史曰:「子知笙、簫何為而作?始於何時?」蕭史對曰:「笙者,生也,女媧氏所作,義取發生,律應太簇。簫者,肅也,伏羲氏所作,義取肅清,律應仲呂。」蕭史對曰:「臣執藝在簫,請但言簫。昔伏羲氏,編竹為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其聲和美,以象鳳鳴。大者謂之『雅簫',編二十三管,長尺有四寸;小者謂之『頌簫',編十六管,長尺有二寸,總謂之簫管。其無底者,謂之『洞簫'。其後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溪,制為笛,橫七孔,吹之亦象鳳鳴,其形甚簡。後人厭簫管之繁,專用一管而豎吹之。又以長者名簫,短者名管。今之簫,非古之簫矣。」史又對曰:「簫制雖減,其聲不變,作者以象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故皆聞鳳聲而翔集也。昔舜作『簫韶'之樂,鳳凰應聲而來儀,鳳且可致,況他鳥乎?」蕭史應對如流,音聲洪亮,穆公愈悅,謂史曰:「寡人有愛女弄玉,頗通音律,不欲歸之盲婿,願以室吾子。」蕭史斂容再拜辭曰:「史本山僻野人,安敢當王侯之貴乎?」穆公曰:「小女有誓願在前,欲擇善笙者為偶,今吾子之簫,能通天地,格萬物,更勝於笙多矣。況吾女復有夢徵,今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日,此天緣也,卿不能辭!」穆公命太史擇日婚配,太史奏今夕中秋上吉,月圓於上,人圓於下。乃使左右具湯沐,引蕭史潔體,賜新衣冠更換,送至鳳樓,與弄玉成親。夫妻和順,自不必說。次早,穆公拜蕭史為中大夫。蕭史雖列朝班,不與國政,日居鳳樓之中,不食火食,時或飲酒數杯耳。弄玉學其導氣之方,亦漸能絕粒,蕭史教弄玉吹簫,為《來鳳》之曲。約居半載,忽然一夜,夫婦於月下吹簫,遂有紫鳳集於臺之左,赤龍盤於臺之右。蕭史曰:「吾本上界仙人,上帝以人間史籍散亂,命吾整理,乃以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降生於周之蕭氏,為蕭三郎。至宣王末年,史官失職,吾乃連綴本末,備典籍之遺漏。周人以吾有功於史,遂稱吾為蕭史,今歷一百十餘年矣。上帝命我為華山之主,與子有夙緣,故以簫聲作合,然不應久住人間。今龍鳳來迎,可以去矣!」弄玉欲辭其父,蕭史不可,曰:「既為神仙,當脫然無慮,豈容於眷屬生繫戀耶?」於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自鳳臺翔雲而去。今人稱佳婿為「乘龍」,正謂此也。是夜,有人於太華山聞鳳鳴焉。次早,宮侍報知穆公。穆公惘然,徐嘆曰:「神仙之事,果有之也。倘此時有龍鳳迎寡人,寡人視棄山河,如棄敝屣耳!」命人於太華蹤跡之,杳然無所見聞。遂立祠於明星巖,歲時以酒果祀之,至今稱為簫女祠,祠中時聞鳳鳴也。六朝鮑照有《蕭史曲》云:穆公自是厭言兵革,遂超然有世外之想。以國政專任孟明,日修清淨無為之業。未幾,公孫枝亦卒。孟明薦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並有賢德,國中稱為『三良',穆公皆拜為大夫,恩禮甚厚。又三年,為周襄王三十一年春二月望日,穆公坐於鳳臺觀月,想念其女弄玉,不知何往,更無會期,驀然睡去。夢見蕭史與弄玉控一鳳來迎,同遊廣寒之宮,清冷徹骨。既醒,遂得寒疾,不數日薨,人以為仙去矣。穆公初娶晉獻公女,生太子,至是即位,是為康公。葬穆公於雍。用西戎之俗,以生人殉葬,凡用一百七十七人,子車氏之三子亦與其數。國人哀之,為賦《黃鳥》之詩。詩見《毛詩·國風》。後人論穆公用「三良」殉葬,以為死而棄賢,失貽謀之道;惟宋蘇東坡學士有題秦穆公墓詩,出人意表。詩云:橐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此識公墓。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傷?卻說晉襄公六年,立其子夷皋為世子,使庶弟公子樂出仕於陳。是年,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先後皆卒,連喪四卿,位署俱虛。明年,乃大搜車徒於夷、舍二軍,仍復三軍之舊。襄公欲使士谷、梁益耳將中軍,使箕鄭父、先都將上軍。先且居之子先克進曰:「狐、趙有大功於晉,其子不可廢也。且士谷位司空,與梁益耳俱未有戰功,驟為大將,恐人心不服。」襄公從之,乃以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盾佐之;以箕鄭父為上軍元帥,荀林父佐之;以先蔑為下軍元帥,先都佐之。狐射姑登壇號令,指揮如意,傍若無人。其部下軍司馬臾駢諫曰:「駢聞之:『師克在和。'今三軍之帥,非夙將,即世臣也。元帥宜虛心諮訪,常存謙退。夫剛而自矜,子玉所以敗於晉也,不可不戒。」射姑大怒,喝曰:「吾發令之始,匹夫何敢亂言,以慢軍士!」叱左右鞭之一百,眾人俱有不服之意。再說士谷、梁益耳聞先克阻其進用,心中大恨。先都不得上軍元帥之職,亦深恨之。時太傅陽處父聘於衛,不與其事,及處父歸國,聞狐射姑為元帥,乃密奏於襄公曰:「射姑剛而好上,不得民心,此非大將之才也。臣曾佐子餘之軍,與其子盾相善,極知盾賢而且能。夫尊賢使能,國之令典。君如擇帥,無如盾者。」襄公用其言,乃使陽處父改搜於董。狐射姑未知易帥之事,欣然長中軍之班。襄公呼其字曰:「賈季,向也寡人使盾佐吾子,今吾子佐盾。射姑不敢言,唯唯而退。襄公乃拜趙盾為中軍元帥,而使狐射姑佐之,其上軍、下軍如故。趙盾自此當國,大修政令,國人悅服。有人謂陽處父曰:「子孟言無隱,忠則忠矣,獨不虞取怨於人乎?」處父曰:「苟利國家,何敢避私怨也?」次日,狐射姑獨見襄公,問曰:「蒙主公念先人之微勞,不以臣為不肖,使司戎政,忽然更易,臣未知罪。意者以先臣偃之勳,不如衰乎?抑別有所謂耶?」襄公曰:「無他也。陽處父謂寡人,言吾子不得民心,難為大將,是以易之。」是年秋八月,晉襄公病,將死。召太傅陽處父,上卿趙盾及諸臣,在榻前囑曰:「寡人承父業,破狄伐秦,未嘗挫銳氣於外國。今不幸命之不長,將與諸卿長別。太子夷皋年幼,卿等宜盡心輔佐,和好鄰國,不失盟主之業可也!」群臣再拜受命。襄公遂薨。次日,群臣欲奉太子即位,趙盾曰:「國家多難,秦、狄為仇,不可以立幼主,今杜祁之子公子雍,見仕於秦,好善而長,可迎之以嗣大位。」群臣莫對,狐射姑曰:「不如立公子樂。其母,君之嬖也,樂仕於陳,而陳素睦於晉,非若秦之為怨。迎之,則朝發而夕至矣。」趙盾曰:「不然。陳小而遠。秦大而近,迎君於陳不加睦、而迎於秦。可以釋怨而樹援。必公子雍乃可!」眾議方息。乃使先蔑為正使。士會副之,如秦報喪,因迎公子雍為君。將行,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太子皆在,而欲迎君於他國。恐事之不成。將有他變。子何不託疾以辭之?」先蔑曰:「政在趙氏。何變之有?」林父謂人曰:「『同官為僚',吾與士伯為同僚。不敢不盡吾心,彼不聽吾言。恐有去日。無來日矣!」不說先蔑往秦,且說狐射姑見趙盾不從其言。怒曰:「狐、趙等也。今有趙其無狐耶?」亦陰使人召公子樂於陳。將為爭立之計,早有人報知趙盾。盾使其客公孫杵臼,率家丁百人。伏於中路。候公子樂行過。要而殺之。狐射姑益怒曰:「使趙孟有權者,陽處父也,處父族微無援。今出宿郊外。主諸國會葬之事。刺之易耳,盾殺公子樂。我殺處父。不亦可乎?」乃與其弟狐鞫居謀,鞫居曰:「此事吾力能任之!」與家人詐為盜。夜半逾牆而入。處父尚秉燭觀書。鞫居直前擊之。中肩,處父驚而走。鞫居逐殺之,取其首以歸。陽處父之從人,有認得鞫居者,走報趙盾。盾佯為不信。叱曰:「陽太傅為盜所害,安敢誣人?」令人收殮其屍。此九月中事。至冬十月,葬襄公於曲沃。襄夫人穆嬴同太子夷皋送葬。謂趙盾曰:「先君何罪?其適嗣亦何罪?乃舍此一塊肉,而外求君於他國耶?」趙盾曰:「此國家大事。非盾一人之私也!」葬畢,奉主入廟,趙宣子即廟中謂諸大夫曰:「先君惟能用刑賞,以伯諸侯,今君柩在殯,而狐鞫居擅殺太傅。為諸臣者,誰不自危?此不可不討也!」乃執鞫居付司寇,數其罪而斬之,即於其家搜出陽處父之首,以線縫於頸而葬之。狐射姑懼趙盾已知其謀,乃夜乘小車出奔翟國,投翟主白暾去訖。時翟國有長人曰僑如,身長一丈五尺,謂之長翟,力舉千鈞,銅頭鐵額,瓦礫不能傷害。白暾用之為將,使之侵魯,文公使叔孫得臣帥師拒之。大夫富父終甥,知將雨雪,進計曰:「長翟驍勇異常,但可智取,不可力敵。」乃於要道,深掘陷坑數處,將草蓐掩蓋,上用浮土,是夜果降大雪,鋪平地面,不辨虛實。富父終甥引一枝軍,去劫僑如之寨,僑如出戰,終甥詐敗,僑如奮勇追殺,終甥留下暗號,認得路徑,沿坑而走,僑如隨後趕來,遂墜於深坑之中,得臣伏兵悉起,殺散翟兵,終甥以戈刺僑如之喉而殺之,取其屍載以大車,見者都駭,以為防風氏之骨,不是過也。得臣適生長子,遂名曰叔孫僑如,以志軍功,自此魯與齊、衛合兵伐翟,白暾走死,遂滅其國。趙盾曰:「賈季,吾先人同時出亡者,左右先君,功勞不淺。吾誅鞫居,正以安賈季也。彼懼罪而亡,何忍使孤身棲止於翟境乎!」乃使臾駢送其妻子往潞。臾駢喚集家丁,將欲起行,眾家丁稟曰:「昔搜夷之日,主人盡忠於狐帥,反被其辱,此仇不可不報,今元帥使主人押送其妻孥,此天賜我也,當盡殺之,以雪其恨!」臾駢連聲曰:「不可,不可!元帥以送孥見委,寵我也。元帥送之,而我殺之,元帥不怒我乎?乘人之危,非仁也;取人之怒,非智也!」乃迎其妻子登車,將家財細細登籍,親送出境,毫無遺失。射姑聞之,嘆曰:「吾有賢人而不知,吾之出奔,宜也!」再說先蔑同士會如秦,迎公子雍為君。秦康公喜曰:「吾先君兩定晉君,當寡人之身,復立公子雍,是晉君世世自秦出也!」乃使白乙丙率車四百乘,送公子雍於晉。卻說襄夫人穆嬴自送葬歸朝之後,每日侵晨,必抱太子夷皋於懷,至朝堂大哭,謂諸大夫曰:「此先君適子也,奈何棄之?」既散朝,則命車適於趙氏,向趙盾頓首曰:「先君臨終,以此子囑卿,盡心輔佐,君雖棄世,言猶在耳,若立他人,將置此子於何地耶?不立吾兒,吾子母有死而已。」言畢,號哭不已。國人聞之,無不哀憐穆嬴,而歸咎於趙盾。諸大夫亦以迎雍失策為言,趙盾患之,謀於郤缺曰:「士伯已往秦迎長君矣,何可再立太子!」缺曰:「今日舍幼子而立長君,異日幼子漸長,必然有變,可亟遣人往秦,止住士伯為上。」盾曰:「先定君,然後發使,方為有名。」即時會集群臣,奉夷皋即位,是為靈公,時年才七歲耳。百官朝賀方畢,忽邊諜報稱:「秦遣大兵送公子雍已至河下。」諸大夫曰:「我失信於秦矣,何以謝之?」趙盾曰:「我若立公子雍,則秦吾賓客也,既不受其納,是敵國矣,使人往謝,彼反有辭於我,不如以兵拒之!」乃使上軍元帥箕鄭父輔靈公居守;盾自將中軍,先克為副,以代狐射姑之職;荀林父獨將上軍;先都因先蔑往秦,亦獨將下軍。三軍整頓,出迎秦師,屯於廑陰。秦師已濟河而東,至令狐下寨。聞前有晉軍,猶以為迎公子雍而來,全不戒備。先蔑先至晉軍來見趙盾,盾告以立太子之故,先蔑睜目視曰:「謀迎公子,是誰主之?今又立太子而拒我乎?」拂袖而出,見荀林父曰:「吾悔不聽子言,以至今日。」林父止之曰:「子,晉臣也,舍晉安歸?」先蔑曰:「我受命往秦迎雍,則雍是我主,秦為吾主之輔,豈可自背前言,苟圖故鄉之富貴乎?」遂奔秦寨。趙盾曰:「士伯不肯留晉,來日秦師必然進逼,不如乘夜往劫秦寨,出其不意,可以得志。」遂出令秣谷飼馬,軍士於寢蓐飽食,銜枚疾走,比至秦寨,恰好三更,一聲吶喊,鼓角齊鳴,殺入營門,秦師在睡夢中驚覺,馬不及披甲,人不及操戈,四下亂竄,晉兵直追至刳首之地,白乙丙死戰得脫,公子雍死於亂軍之中,先蔑嘆曰:「趙孟背我,我不可背秦!」乃奔秦,士會亦嘆曰:「吾與士伯同事,士伯既往秦,吾不可以獨歸也!」亦從秦師而歸,秦康公俱拜為大夫。  荀林父言於趙盾曰:「昔賈季奔狄,相國念同僚之義,歸其妻孥。今士伯隨季與某亦有僚誼,願效相國昔日之事!」 趙盾曰:「荀伯重義,正合吾意。」遂令衛士送兩宅家眷及家財於秦。胡曾先生有詩云:按此一戰,各軍將皆有俘獲。惟先克部下驍將蒯得,貪進不顧,為秦所敗,反喪失其車五乘,先克欲按軍法斬之。諸將皆代為哀請,先克言於趙盾,乃奪其田祿,蒯得恨恨不已。再說箕鄭父與士谷、梁益耳素相厚善,自趙盾升為中軍元帥,士谷、梁益耳俱失了兵柄,連箕鄭父也有不平之意。時鄭父居守,士谷、梁益耳俱聚做一處,說起:「趙盾廢置自由,目中無人。今聞秦以重兵送公子雍,若兩軍相持,急未能解,我這裡從中為亂,反了趙盾,廢夷皋迎公子雍,大權皆歸於吾黨之手。」商議已定,不知成敗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相關連結:

紅樓夢

三國演義

西遊記

水滸傳

進入公眾號,輸入「東周列國志」、「東周列國」、「東周」可閱讀所有回目

點亮右下方在看分享本文

相關焦點

  •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 東門遂援立子倭 趙宣子桃園強諫
    友人曰:「子不受爵祿,亦足以明志矣。家無餘財,稍領饋遺,以給朝夕饔飧之資,未為傷廉。並卻之,不已甚乎!」肹笑而不答,友人嘆息而去。使者不敢留,回復宣公。宣公曰:「吾弟素貧,不知何以為生?」使人夜伺其所為,方挑燈織屨,俟明早賣之,以治朝餐。宣公嘆曰:「此子欲學伯夷、叔齊,採首陽之薇耶?吾當成其志可也!」肹至宣公末年方卒。終其身未嘗受其兄一寸之絲,一粒之粟,亦終其身未嘗言兄之過。
  • 秦康公原本「將心向明月」,怎奈趙盾「明月照溝渠」
    因為這一次是由晉國執政者趙盾派使者親自到秦國來迎回公子雍,晉國是更加主動的一方。所以按常理來說,這一次秦康公的行動應該更容易一些,他其實無需安排很多步兵來擔任護衛工作。秦康公的做法原是為了確保公子雍能夠順利回國,不料迎面而來的,竟然不是迎接公子雍的晉國人馬,而是晉國三軍齊出的正規軍隊!可見,秦康公的軍隊完全不知道此時趙盾已經變卦。
  • 【故事合集】《湯小團東周列國卷:王者之劍》
    在谷清平所著的這本《東周列國卷2:王者之劍》中,湯小團他們將遇到東周初年第一個霸主鄭莊公! 公元前722年,鄭莊公的親弟弟段發動了一場叛亂,在家人與國家之間左右為難的鄭莊公最終平息了這場叛亂,並用他的才能與智慧,使鄭國成為東周初年第一個霸主之國……那麼鄭莊公到底是怎麼平定弟弟的叛亂的呢?書魔會如何破壞鄭莊公的霸業呢?湯小團他們最終能戰勝書魔得到第一把鑰匙嗎?
  • 東周列國公室的界限在哪?無關血緣與權位,而在於執政卿大夫人心
    血緣上來說,晉國卿族肯定不屬於公室。可晉君任免卿士,就是要讓卿士來為公室服務,因此卿士也應該是公室的一部分。可兩三百年後,卿族極速膨脹,韓、趙、魏三家竟然反過來滅了公室,私分了晉國——那他們能算是公室成員嗎?公室界限模糊不清的現象,在東周列國都有體現。公元前591年,公孫歸父與魯宣公兩人商議,準備借晉國之力來驅逐「三桓」家族。
  • 杜牧名句「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指的是誰?很多人理解錯了
    杜牧有一句名句叫「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句詩描寫的意境非常唯美:月圓之夜,銀輝滿地,揚州城裡的二十四座橋交相輝映,襯著月色,倒映在秦淮河上;這時候濃濃的夜色裡,傳來悠揚的簫聲,非常美妙。與這月色相融合,真是美醉了。這應該是「玉人」在教美妙的女子吹簫吧!
  •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八回 說秦伯魏相迎醫 報魏錡養叔獻藝
    景公遂病不能起,左右或言:「桑門大巫,能白日見鬼,盍往召之!」桑門大巫奉晉侯之召,甫入寢門,便言:「有鬼!」景公問:「鬼狀何如?」大巫對曰:「蓬頭披髮,身長丈餘,以手拍胸,其色甚怒。」景公曰:「巫言與寡人所見正合,言寡人枉殺其子孫,不知此何鬼也?」大巫曰:「先世有功之臣,其子孫被禍最慘者是也。」景公愕然曰:「得非趙氏之祖乎?」屠岸賈在旁,即奏曰:「巫者乃趙盾門客,故借端為趙氏訟冤,吾君不可聽信。」
  •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 會葵邱義戴周天子
    朕志決矣,太宰無辭。」宰孔不敢復言。惠王乃為璽書一通,封函甚固,密授宰孔,宰孔不知書中何語,只得使人星夜達於鄭伯,鄭文公啟函讀之,言:「子鄭違背父命,植黨樹私,不堪為嗣,朕意在次子帶也,叔父若能舍齊從楚,共輔少子,朕願委國以聽。」鄭伯喜曰:「吾先公武莊,世為王卿士,領袖諸侯,不意中絕,夷於小國;厲公又有納王之勞,未蒙召用。今王命獨臨於我,政將及焉,諸大夫可以賀我矣!」
  • 【東周列國33 五公子搶位】什麼人忍心把孩子殺了燉肉給君王吃? | 立新說
    【東周列國1-1 逮妖精】女人真的能亡國嗎?【東周列國1-2 逮妖精】魏徵為什麼堅決不當忠臣?【東周列國2 烽火臺 】什麼人不適合做皇帝?【東周列國3-1 黃泉相見】國王為什麼還希望自己的弟弟早點造反?【東周列國3-2 黃泉相見】愛是怎樣害死人的?【東周列國4 太子做抵押】為什麼說是朱元璋造就了魏忠賢?
  • 【東周列國志】第十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 鄭子直君臣為戮​
    魯侯情知不做好事,恨不得一步跨進齊宮,觀其動靜。恰好人報:「國母出宮來了。」魯侯盛氣以待,便問姜氏曰:「夜來宮中共誰飲酒?」答曰:「同連妃。」又問:「幾時散席?」答:「久別話長,直到粉牆月上,可半夜矣。」又問:「你兄曾來陪飲否?」答曰:「我兄不曾來。」魯侯笑而問曰:「難道兄妹之情,不來相陪?」姜氏曰:「飲至中間,曾來相勸一杯,即時便去。」魯侯曰:「你席散如何不出宮?」姜氏曰:「夜深不便。」
  • 《東周列國》連環畫(50冊) 正版發行
    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一部大型歷史題材的連環畫套書——《東周列國》連環畫——作家梁曉聲《東周列國》連環畫不僅是經典文學的形象展示,更是培養我們閱讀經典的最佳入門讀本,那些繪畫界的大師們更是親自揮筆,用細膩的藝術線條給我們奉上最好的精神食糧。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 殺三兄楚平王即位 劫齊魯晉昭公尋盟
    第七十回 殺三兄楚平王即位 劫齊魯晉昭公尋盟話說周景王十二年,楚靈王既滅陳、蔡,又遷許、胡、沈、道、房、申六小國於荊山之地,百姓流離言祈父所掌甲兵,享安和之福,用能昭我王之德音,比於玉之堅,金之重。所以然者,由我王能恤民力,適可而止,去其醉飽過盈之心故也。」靈王知其諷己,默然無言。良久曰:「卿且退,容寡人思之。」是夜,靈王意欲班師,忽諜報:「司馬督屢敗徐師,遂圍徐。」靈王曰:「徐可滅也。」遂留乾溪。自冬逾春,日逐射獵為樂,方役百姓築臺建宮,不思返國。時蔡大夫歸生之子朝吳,臣事蔡公棄疾,日夜謀復蔡國,與其宰觀從商議。
  • 杜牧名句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是誰?教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唯一有點疑問的是最後一句,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玉人」是誰?「教」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有人在百度百科上這樣解釋:「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認為玉人是主語,指的是韓綽判官。「教」是教育、教導的意思,好像韓綽判官自己會吹簫,然後在二十四橋邊,明月之下教他人吹簫。作為朝廷官員的韓綽會去教人吹簫嗎?難道揚州的歌女們連基本的樂器都不會演奏,還要客人現場來教嗎?
  • 【藝文志】看了一部老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
    沈好放於1996年導演的連續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不算小眾,其獨特的90年代美學風格這幾年來持續被一些觀眾所推崇。
  • 【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二回 諸侯同心圍齊國 晉臣合計逐欒盈
    公孫丁問其來意,尹公佗曰:「吾師庾公,與汝有師弟之恩;我乃庾公弟子,未嘗受業於子,如路人耳,豈可徇私情於路人,而廢公義於君父乎?」公孫丁曰:「汝曾學藝於庾公,可想庾公之藝從何而來?為人豈可忘本!快快迴轉,免傷和氣。」尹公佗不聽,將弓拽滿,望公孫丁便射。
  •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 公子宋嘗黿構逆 陳靈公袒服戲朝
    命人賜黿羹一鼎,象箸一雙,自下席派起,至於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宰夫稟道:「羹已盡矣,只有一鼎,請命賜與何人?」靈公曰:「賜子家。」宰夫將羹致歸生之前」靈公大笑曰:「寡人命遍賜諸卿,而偏缺子公。是子公數不當食黿也,食指何嘗驗耶?」原來靈公故意吩咐庖人,缺此一鼎,欲使宋之食指不驗,以為笑端。卻不知公子宋已在歸生面前說了滿話。
  • 劉恩樵 | 爺孫聊吧(6):紛亂的東周列國
    |爺孫聊吧(4)| 愛詩詞,共成長| 爺孫聊吧(5):傻熊·蚊子·獅子===========================爺孫聊吧(6)| 紛亂的東周列國我就給你說說東周列國吧。我才剛剛看完這部分。孫子:爺爺謙虛了。這本書是從周代開始講的。按照一般的計算方法,周朝從公元前1046年起至公元前256年止,大概有850年。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西周在前,東周在後。東周大概550年,又分成春秋和戰國兩段。春秋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從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爺爺:哇塞!
  •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
    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話說周襄王聞宮人小東之語,心頭一時火起,急取床頭寶劍,趨至中宮有逃脫的軍士,回營報知毛衛,毛衛只教堅守,一面遣人馳奏周王,求其添兵助將,不在話下。頹叔曰:「今伯貫被擒,毛衛必然喪膽,若夜半往劫其營,以火攻之,衛可擒也。」太叔以為然,言於赤丁。赤丁用其策,暗傳號令,是夜三鼓之後,赤丁自引步軍千餘,俱用利斧,劈開索鏈,劫入大營,就各車上,將蘆葦放起火來。頃刻延燒,遍營中火球亂滾,軍士大亂。頹叔,桃子各引精騎,乘勢殺入,銳不可當。
  • 東周列國-春秋篇(30集)(每天更新一部)
    《東周列國·春秋篇》通過精心收集考證,復原了兩千多年來廣為流傳的有關春秋時期的典故及成語故事,如:千金一笑、唇亡齒寒、趙氏孤兒、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孔夫子高山仰止、伍子胥過昭關等——讓觀眾在回顧歷史的同時,領略中華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內涵和華夏文明的精神之根。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 孫武子演陣斬美姬 蔡昭侯納質乞吳師
    闔閭從之,乃取黃金十鎰、白璧一雙,使員駕駟馬,往羅浮山取聘孫武,員見武,備道吳王相慕之意,乃相隨出山,同見闔閭。闔閭降階而迎,賜坐問以兵法,孫武將所著十三篇,次第進上,闔閭令伍員從頭朗誦一遍,每終一篇,贊不容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