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法國導演喬治·梅裡愛拍攝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電影作品《月球旅行記》,這部電影被人們視作世界第一部科幻電影。如今,一百多年過去,科幻電影已經發展出獨特的樣貌,擁有龐大的觀眾和市場,成為人們仰望星空、探究宇宙、嚮往未知的重要窗口。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了《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對於未知世界的追問與探索,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從《山海經》到《西遊記》,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奇幻的想像、大膽的創作層出不窮。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在世界上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郝景芳的《北京摺疊》獲得了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科幻文學的進步,帶動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2019年,以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上映,震撼了中國電影市場,也讓世界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刮目相看。這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高成本、高工業級別的科幻大片,呈現出成熟的、厚重的質感,為中國未來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開端。科幻電影的發展需要肥沃的土壤,這其中,國家綜合實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科幻電影的發展水平。人類是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產生和發展科幻文學的。某種意義上說,上世紀70年代以《星球大戰》為代表的美國科幻電影的興起和90年代初日本科幻電影的大量湧現,都是這些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的結果。而近年來,我國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科學技術追趕進步,也為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2018年底,嫦娥4號讓全世界看到了月球的背面,這一方面讓公眾對未知世界、對太空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人們的自信心、自豪感進一步增強。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社會科學氛圍的營造,對科幻電影的創作生產無疑是有力的推動。科幻電影的發展還需要電影市場的不斷壯大。2012年,我國成為僅次於北美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近年來,這一差距仍在逐漸縮小,中國電影市場的迅速崛起不斷改變著世界電影的格局。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上,越來越多類型的電影得到包容和吸收,其中不乏科幻電影。隨著中國觀眾對科幻電影的接觸越來越多,其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這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幻十條」的頒布實施可謂恰逢其時,它以中國國家綜合實力和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水平為依據,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繪製了藍圖、提供了政策支持。它提出的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其中涉及對科幻電影內容源頭的創新和轉化、科幻電影放映機制的建立、科幻電特效技術和水平的提升、科幻電影人才的培養,以及政策落實過程中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及一系列財稅支持政策的出臺。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地實施,科幻電影創作者的潛能將進一步釋放,優秀的科幻電影將更多地出現,而精彩的作品將進一步啟迪中國人的想像力,活躍的創作與生產也將為國產科幻電影的高品質發展持續注入動力。(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