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0日刊 | 總第2229期
7月29日至8月2日,第78屆世界科幻大會在紐西蘭惠靈頓市線上舉行。在本次大會上,成都市作為2023年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的申辦方,通過主題研討會等活動向全世界科幻迷表達「申幻」的實力和決心。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並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從行業層面的盛會,到電影方面的指導性意見,關於「中國科幻」的消息在短時間內不斷傳來,吸引了不少關注。
事實上,相比於前者的圈層性活動,後者的輻射面顯然要更廣一些。畢竟,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不僅可以代表一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水平,也是打通產業上下遊的利器,還是文化輸出的重要工具。多重因素之下,科幻電影承載了太多期望。
從這個方面來看,「科幻十條」從電影出發,但又不止於此。
每當人們談論起中國的科幻電影,每每都會想到中國科幻文學生長的土壤之貧瘠,而後聯想到科幻電影劇本創作的「硬」度,繼而是資金、技術……好像有一籮筐的問題等待著解決,想想都替創作者頭疼。 《流浪地球》終究是個例,其中艱辛已不必贅述。對於中國的科幻電影,想必人們最為關心的仍是:何時才能實現規模化、產業化?
在這種情況下,「科幻十條」的特點實際上可以總結為:創作指導和產業配套。
首先,在創作方面,「科幻十條」先是明確了科幻電影的創作導向,即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具有中國價值和美學並傳播科學思想的科幻電影。 事實上,這一條創作導向放在其他類型片中同樣適用。無論影片的故事發生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要遵從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意識形態,而「傳播科學思想」看起來也不僅僅是表達尺度上的規範,還蘊含了科幻電影的創作思想。 用劉慈欣的話來講,「科學是科幻小說的故事資源。」一旦有了科學作為基礎,科幻作品的設定便更容易讓人們接受。比如,最近重映的電影《星際穿越》中,關於黑洞、蟲洞、多維空間的呈現令人驚嘆,這其中除了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更離不開其團隊中專業科學家的全程把關。
「科幻十條」提出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參加,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科學顧問服務。倘若成行,無疑將會對國內的硬科幻創作起到推動作用。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以科學為基礎的科幻設定,根本上依然是為故事服務的,不能為了追求科學的準確性,而忽視了與故事聯繫的緊密感。 第二,「科幻十條」在產業配套方面的措施涉及到了人才、資金和技術,包括加強科幻人才培養、落實財稅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適合科幻電影特點的信貸產品和貸款模式,建立完善電影特效技術標準體系等,對當下的國產科幻電影發展極具針對性。 事實上,人才不僅要培養,更要學會如何使用。在2019年舉辦的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上,就有人提到,「科幻概念設計」在科幻電影開發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但在國內幾乎沒有全職,都由其他崗位的人來代替。不僅如此,製片人對相關人才應該何時參與項目也比較模糊,導致項目的生產往往處於一個相對無序的狀態。
而在資金方面,依靠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和貸款支撐科幻電影的生產則是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慣有生產模式。當「好萊塢+華爾街」的遊戲被玩到極致之後,科幻片動輒數億的成本自然不再是負擔,昂貴的技術支持也就有了保障。 最後在放映終端,鼓勵組建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支持各級科技館、科學館、工業博物館、青少年宮、文化主題公園等加盟。 除此之外,科幻電影還肩負著助推行業發展的使命。比如,以科幻電影特效技術發展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提升、鼓勵扶持原創,促進科幻文學、動漫、遊戲等資源轉化等。
事實上,中國的科幻電影發展並沒有因為土壤的貧瘠而停滯,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然有了專業化特徵。從科幻影視文旅產業園到基金,科幻產業的某些分支已經燃起了星星之火,正待燎原。 比如,青島「東方影都」的5號攝影棚啟用了先進的影視虛擬化製作平臺,由好萊塢技術團隊定製,在技術上已經達到國際水平。虛擬化製作平臺硬體配備為影視行業高端的虛擬化製作設備,其中包括動作捕捉、面部捕捉、虛擬拍攝系統、三維掃描、DIT、 實時渲染集群等設備。《阿凡達》《猩球崛起》系列、《艾麗塔:戰鬥天使》等科幻影片中的視覺奇觀都是依靠此技術製作而成。 除此之外,該影棚中還有布滿單眼相機的車載全身三維掃描陣列系統,不僅可以對演員三維掃描,甚至對一些難以移動的龐然大物也可以進行全方位信息採集。這些都為國內的科幻製作提供了新方向。
同樣的技術布局在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中也有體現。該園區圍繞數字影視布局,配備了包括超大攝影棚、國際標準影棚、水下特效棚以及虛擬特效棚在內的15座專業科技影棚,吸引了Base FX、天工異彩等一批知名影視後期製作公司。《中國機長》《流浪地球》《捉妖記》《尋龍訣》等國內特效大片均與園區內的公司有過緊密合作。 再比如,在科幻的資金支持方面,2015年便有一批科學家和科幻作家在深圳啟動了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掛靠於深圳社會公益基金會,是中國第一支致力於科幻產業發展,具有公募資格的公益基金。作為一個具有公益性質的基金,它既舉辦了文學獎培養著科幻新銳作家,也用美術獎激勵著精於三維動畫、視頻電影的專業人才。 一般說來,科幻經濟的理想發展狀態應當是從文學作品發展到影視動畫、遊戲、衍生品直至主題樂園甚至特色小鎮,最終形成規模經濟。 有些地方由於地理位置和天然環境的特殊性,也會試圖從相反的方向打通產業鏈,冷湖火星小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小鎮擁有著豐富奇特的雅丹地貌,延綿的山梁上聚集著龜背型、槽壟型、圓丘型等大自然的神奇景觀,被譽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神奇的景觀孕育科幻文化。「冷湖科幻文學獎」在2018年啟動,獲獎作品被彙編成書,甚至還被製作成了「超感電影」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放映。舉辦各項文化活動的最終目的無疑還是為了發展當地的旅遊事業,科幻電影作為科幻中的大眾產品,又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可以看出,單將科幻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拎出來看,似乎都有著不錯的落地成果,但如何充分整合資源,將鏈條打通,卻是橫在中國科幻面前的一塊硬骨頭。
對於國內的科幻迷來說,今年以來被宣布改編的科幻影視作品令人欣喜。 先是光線傳媒在發布2019年年報時,提到了正在處於前期策劃階段的電影《三體(新)》,而後騰訊視頻也官宣了《三體》電視劇,並宣布了卡司陣容和首張概念海報。
除此之外,《流浪地球》將以《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的片名進行重映,據華夏董事長傅若清在採訪中透露,重映版《流浪地球》將增加10至15分鐘左右的內容,且不單純是片尾花絮和舊素材的增補,還將有新創作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郭帆在電影院復工時表示,《流浪地球》的第二部仍會與劉慈欣合作,目前整體大綱已經完成,可能還需要2-3年才能與觀眾見面。 那麼,相比於《三體》影視化的遙遙無期、《流浪地球2》的漫長等待,曾經備受矚目的科幻種子選手又進展到了何種階段? 由陸川執導的《749局》靈感源於其年輕時在秘密軍事機構工作的經歷,故事上承襲《九層妖塔》的奇幻設定,但與《鬼吹燈》的原著小說做了切割。
實際上,陸川一直有打造中國怪獸片的野心,並在《九層妖塔》時就收穫了部分影迷的認可。在《749局》的豆瓣高贊評論中,其中一條尤為矚目,「希望這一次陸川能夠拋棄顧慮,不去顧忌原著的種種,專心拍一部商業巨製,說不定倒能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陸川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749局》的拍攝早在2019年7月便已經殺青,但巧合的是,片中有關於「封城」「大撤離」的場景,與疫情時的環境頗為相似。從這一點來說,今年就是《749局》的最佳上映時機。 不過,疫情也延誤了該影片的後期製作,能否趕在年前上映,仍是未知之數。 古天樂、劉青雲、劉嘉玲主演的《明日戰記》也是一部「千呼萬喚未出來」的科幻電影。故事設定在2055年,一顆隕石擊中地球,帶來一種快速生長的觸鬚類外星生物,拯救地球的任務落在了一支精英部隊身上。在與外星生物作戰的同時,他們也發現了一個驚天陰謀。
這部電影同樣有望在今年與觀眾見面。在影院復工之際,貓眼娛樂CEO鄭志昊在接受採訪時細數2020年下半年的電影片單,其中就包括了貓眼主控發行和主控出品的三部港片:《反貪風暴5》《四大探長》和《明日戰記》。 曾經以毒舌著稱的影評人張小北編劇、導演的《拓星者》曾在項目之初引發了一定關注,被稱為「影評人你行你上」的典範。該影片講述了在遙遠的未來,一群因為意外而掉落在外星荒漠中的人類掙扎求生的故事。
《拓星者》早在2017年殺青,但就像曾經的《三體》一樣,丟下預告片和幾張劇照之後便無蹤影,官博也始終處於無更狀態。單從故事簡介來看,「太空主題」下的特效展現是一大難點,而其所體現的太空中人類版的「黑暗森林」或許也為過審增添了難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的科幻影視發展在有頭部文學作品壓陣、世界先進技術護航的情境下,仍然舉步維艱,時常在某個環節上出現亮紅燈的狀況,從側面反映出了「科幻十條」中體現的規模化、產業化的迫切性。 任何產業都不會僅僅憑一部作品,一個意見書就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各個產業端的共同努力,這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劉慈欣曾在談到《三體》影視化的時候表示最需要的是時間,觀眾應該抱著一個平和的心態看待。這句話放到當下的中國科幻電影身上,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