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及涅槃樂隊

2020-12-20 星期五文藝

「星期五言」我對科特·柯本的認識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稱為盲目崇拜階段。那是剛開始接觸搖滾樂以及Nirvana(涅槃樂隊)的時候。那時就知道他的東西很噪很酷,再加上別人都在喊他牛逼,喊他「地下」,自己自然也就隨流了;

第二個階段是技術模仿階段。怎麼說呢,涅槃的東西跟其他搖滾樂隊不太一樣,這得從樂器和歌詞兩方面來講:前者配器你說它音色髒吧,但樂手又彈很乾淨簡潔,像小蔥拌豆腐一樣一清二白,不像那些槍花啦、史密斯飛船啦之類樂隊,配器花裡胡哨一鍋亂燉;後者涅槃的歌詞幾乎沒有一首是具有客觀總結性的,也非像鮑勃·迪倫或恐怖海峽那種「現實主義」,更別說像流行搖滾描寫那種大愛大義的東西了。相反,涅槃的音樂都是「小家子氣」的,那像是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發牢騷。

然而,小氣也好,無病呻吟也罷,他的詞卻總能引起一部分人共鳴(包括本人在內),這大概也是朋克簡單直接的魅力所在吧。

第三個階段,隨著年齡以及社會接觸面的增長,科特·柯本的病態越發在本人印象裡凸顯(當然這跟他在27歲自殺身亡不無關係),本人一度認為那種人或音樂太過狹隘偏執,對人產生消極情緒太多。

過了這三個階段後,直到再次看到2015年 HBO 出品的這部關於科特·柯本的紀錄片——《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這個傳奇性人物的本來面目在本人腦中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一個活生生的一身缺點的小人物展現在眼前,那可比一身光鮮事的明星更讓人折服!

▲科特·柯本與他的朋克理念

一、他不是神,只不過是個內向惹人厭的混混

科特·柯本出生在美國西部的一個小城阿伯丁。早年父母離異,他跟母親過。據科特母親回憶,他生性好動,從沒有閒著的時候,總是玩這玩那上躥下跳(父母一度懷疑他有多動症)。

不知是不是這個緣故,待科本長大上學之際,他被送到了父親那邊,跟父親還有繼母一家人住。

我們不知事實是怎樣的,但在科特看來,自己儼然成了被父母遺棄的對象。這一點我們能從其歌詞、日記以及談話中找到痕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科特這段時期的狀態,那就是shame(羞愧)了(這也是紀錄片裡反覆提到的一個詞)。

你能想像到嗎,一個在學校裡自卑、內向、羞愧,壓抑、病態、不合群的窮小子在社會上會發展成怎樣的人——像美國那個時代的所有小混混一樣,他喝酒、吸大麻,在大街上閒逛,甚至在別人家偷東西、和女生廝混……沒錯,他就是文明人士眼中的人渣!

然而,所有這一切「劣質性格」,只因科特·柯本對一件事的痴迷與信仰得到了升華——沒錯,那就是「朋克樂」。

二、他在音樂上一點不髒,很勤奮

如果你對科特·柯本其人印象只是停留在嗑藥、砸琴、自殺上,那不妨去看看他的歌詞,給人截然相反印象的是:他的歌詞如此之純潔,純潔的像詩歌、散文;他的歌詞又是如此之誠實,誠實的像是私人日記,也正是這些東西,讓人覺得他離我們普通人更近。相比於其他那些動輒把髒字、髒事兒掛在嘴邊的搖滾明星,你會發現科特柯本在音樂上是如此的嚴肅、認真、單純。

當然,嚴肅的作品來自嚴肅的創作與排練,通過紀錄片《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所公開的那些科特的私人日記與聲像錄音,我們得知:他在創作上是多麼的忘我,他在排練上是多麼的有規劃有邏輯——當別人都在外面瞎混時,他會成天悶在家裡彈吉他,搞聲音實驗;

當別人都在守株待兔式的等籤約時,他卻在忙著給樂隊找排練場地,忙著制定樂隊的排練流程表;

▲ 科特·柯本的小本子

他會一刻不停地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寫畫畫,然後再把這些雜亂抽象的靈感轉化成自己的創作,直到最終成型;

他甚至會提前去到排練室,打掃房間,整理樂器連線……

要知道,沒有幾個創作型樂手的成名靠的是純粹的天賦,他們的成功往往來自於自己的執著努力以及實際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講,科特·柯本如果不是一個在音樂上思維清晰、辦事有邏輯有嚴謹度的人的話,他是不可能取得日後那些音樂成就的。

當然,涅槃的東西終歸還是搖滾、朋克的範疇,終歸還是情緒化、現場化的東西佔了主導。而對於這些自我情緒化的東西,科特·柯本表現的又是如此純粹,即便這些純粹來自於他的卑劣性格!

三、他從不顧忌面子,為歌迷考慮

▲涅槃早期排練影像

在排練室裡,但凡有一個路過的人被他們的音樂吸引住不走了,他們就會把那當成一場演出,一彈幾個小時不停;

在小有名氣後的演出中,他話從來都是不多(更別說什麼言語互動了),倒是過激行為不少(比如說砸琴什麼的),有時甚至會直接跟臺下觀眾互毆起來;

面對媒體,面對同行樂隊,他們輕則冷譏熱諷,重則唇舌拳頭相向,哪還懂什麼社交禮儀、拉幫結夥……

了解科特·柯本的人都知道他那一套理念:他這一輩子最討厭模仿別人,但更討厭被別人模仿。我們當然無法評判這種的理論的對錯,畢竟這個社會是多元的,畢竟像大衛·鮑伊那樣坦言自己用搖滾做婊,像鮑·勃迪倫那樣大氣地為眾生寫歌也都沒錯。

然而,科特柯本的這種性格還是導致了其最終的悲劇。而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是從他成名的那一天開始的。

四、排練室的屌絲與舞臺上的明星

從排練室裡為一兩個碰巧路過的人忘我地演奏,到美國、英國、日本的巡演,涅槃樂隊的蛻變只不過短短幾年的功夫。

他本可以跟老婆孩子過上倖幸福福的小日子的,他本也可以像滾石樂隊那樣名利雙收活到老的。然而柯特·科本和他的涅槃樂隊卻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時代——他用槍結束了自己,留下屈指可數的幾盤大賣並被無數人copy的專輯以及那些躁動的演出現場(不插電那場除外)。

▲ 科特·柯本不插電現場

透過影像資料,我們得知成名後的柯特·科本並沒有擺脫痛苦,即便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收穫了愛情,即便他的愛情還有了結晶(一個健康的女兒)……

我總在想到底是什麼逼他走上了絕境——是毒品?是胃痛?是童年家庭破碎的陰影?還是媒體?再或是他所謂的那種「羞愧感」?我想沒有人能說清這個問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複雜,那豈是用一兩首歌和一串從藝簡歷能說清楚的事!

▲ 科特·柯本和女兒的生活照

五、他只代表人生的一個階段,何來的表率

那麼,柯特科本和涅槃樂隊對我們活著的人又有什麼積極的價值呢?

我認為一點沒有!作為喜歡涅槃音樂的人來說,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接受柯特·科本的悲劇!要知道,他本可以創作出更多純粹的音樂來的,他也本可以做出更多的思想上積極的表率的,哪怕是跟那些虛偽的搖滾明星幹一架!哪怕是在電視臺的錄製現場再砸幾把吉他!…

然而,這一切都因為他的死宣告出了一種精神上的失敗,一種生活的背叛,一種朋克時代的湮滅!

曾經有本國產書叫《燦爛涅槃》,說實話,我認為燦爛的概念在涅槃的整個演繹生涯中並沒有佔據主導,對柯特·科本本人更是如此,如果要找燦爛,那也僅僅是他和他的樂隊在沒有成名前的事兒了,因為至少你能在那些破爛的排練室、狹窄的客廳臥室以及小酒吧裡感受到科特創作與演奏時的幸福。那才是我們該羨慕敬佩學習的地方。

六、醒醒吧,涅槃早已過時了!

最後回到「涅槃崇拜」這個概念上來吧——

呵呵,醒醒吧,柯特·科本和他的涅槃樂隊早已成了被人們淡忘的歷史了。對於我們這個從來就不缺明星製造的時代來說,何時何地都能出個民謠教父、朋克教父、搖滾教父……光是那些花裡胡哨的諸如後搖、數字搖、民族搖、黑死、殘死、旋律死之類的名詞就足以讓歷史淹沒的無影無蹤了。如果柯特·科本活到現在,你認為他會活得更好更開心?再或者,你認為他還會是那個定格在27歲的他?!

多麼清晰的一個悖論:你崇拜柯特科本的一切,把他奉為神,那就等於歡呼他家破人亡、年少殞命;而如果他按著那些崇拜他的人的思路「健康」地活下去,家庭美滿,專輯倍出,那又何來的「柯特·科本」。

既然如此,不如把科特柯本當成青春的回憶,他的價值,僅此而已,但也足以。

▲ 青年 科特·柯本

關注【星期五文藝】,解讀經典電影

相關焦點

  • 談《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及涅槃樂隊
    相反,涅槃的音樂都是「小家子氣」的,那像是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發牢騷。然而,小氣也好,無病呻吟也罷,他的詞卻總能引起一部分人共鳴(包括本人在內),這大概也是朋克簡單直接的魅力所在吧。第三個階段,隨著年齡以及社會接觸面的增長,科特·柯本的病態越發在本人印象裡凸顯(當然這跟他在27歲自殺身亡不無關係),本人一度認為那種人或音樂太過狹隘偏執,對人產生消極情緒太多。
  • 懷念 涅槃樂隊主唱科特·柯本
    昨天是4月5日,很多人已經忘了,這是科特 柯本離開我們的日子。在這裡我想懷念一下他。他走的時候只有27歲,他的樂隊組建了8年。科特小的時候有一個架子鼓,他很喜歡打鼓,參加了學校的樂隊。成為了一個小明星。但是他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也不識譜。14歲的時候,他開始改練吉他。並且越來越沉默寡言。
  • 涅槃入主2014搖滾名人堂 組超級樂隊獻唱紀念柯本
    關鍵字:柯本,涅槃樂隊,Smells Like Teen Spirit日前,涅槃樂隊(Nirvana)入主2014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官方高清視頻曝光。
  • 孤獨先生——科特柯本
    當很多人試圖把柯本變成神,又試圖把他還原成普通人的時候,樂迷和柯本仿佛陷入了雙重誤讀的陷阱,人們希望按自己的方式理解科特·柯本,賦予他所不能承擔的東西,還把這種誤讀當作熱愛的唯一理由。主演: 涅槃 / 科特·柯本 / 金·戈頓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 歷史故事:導演David Markey在1991年的後半年,帶著自己的攝影機,和當時還處在萌芽時期的兩支朋克樂隊「音速青年」和「涅槃」一起,紀錄他們的歐洲巡演之旅。
  • 你可能不熟悉柯本,但一定見過他留下的東西
    ▲科特·柯本僅僅在正式存在的7年之中發行了3張專輯,就讓全世界的樂迷無限唏噓感概到今天,恐怕也只有科特·柯本作為主唱的Nirvana做到了。說起上個世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搖滾樂隊,Nirvana絕對擁有一席之地,他們強勁的Grunge Rock曲風、在臺上燒吉他搗毀器材的彪悍颱風、橫掃當年歐美樂壇的《Never Mind》專輯都讓人無比懷念。
  • 科特·柯本:聞上去還有少年心氣
    科特曾經在英國聖誕晚會上拒絕假唱。獲得真唱許可後,他當著幾千萬觀眾的面和主辦方開了個玩笑——用低級酒吧駐場歌手的流裡流氣的假音在直播舞臺上唱道:「快來嗑藥吧,謀殺你的朋友吧。」涅槃樂隊從此和巨星雲集的英國聖誕晚會絕緣。他還曾搞砸名聲更隆的MTV音樂盛典。
  • Dave Grohl回憶涅槃歲月和柯本死後的日子
    戴夫·格羅爾(Dave Grohl)與馬特·威爾金森最近在蘋果音樂接受了一次採訪,在這次對話裡他談到了從他最開始加入涅槃(Nirvana)樂隊到柯本死後,他組建自己的噴火戰機
  • [小麥音樂]NIRVANA | 涅槃樂隊 | نىرۋانا
    涅槃樂隊是一支80年代末誕生的Grunge樂隊,他們在90年代風靡全球,至今仍有著無數的歌迷。             主音吉他主唱:  Kurt Cobain   柯特·科本(1967—1994)NIRVANA樂隊靈魂人物,是搖滾樂壇Grunge風格的代表者。
  • 科特柯本的女兒長大了,而且很漂亮
    科特柯本遺孀以及早前年幼的女兒弗蘭西絲(弗蘭妮)·賓恩·柯本涅槃樂隊的主唱兼吉他手、詞曲人科特柯本於1994年去世,享年27歲,除了留下音樂遺產。他還留下了。弗蘭妮和她父親真的很像,甚至連前涅槃樂隊的成員都震驚。
  • 科特.柯本 嘶吼,悲痛。nirvana樂隊主唱 世界十大樂隊之一
    科特·唐納德·柯本(Kurt Donald Cobain,1967年2月20日——1994年4月5日),美國歌手,搖滾樂隊Nirvana樂隊的主唱兼吉他手、詞曲創作人。1967年2月20日出生於華盛頓州阿伯丁。後來組建了震驚世界的Nirvana樂隊。
  • 科特·柯本之死:輿論,毒品,到底是誰殺死了他
    發現科特·柯本(Kurt Cobain)離開了康復中心的第二天,柯本的妻子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凍結了他的信用卡,還僱了私家偵探跟蹤他,但是柯本已經飛回了西雅圖。柯本的好友卡爾森(Dylan Carlson)說:「我問過他們的女兒弗朗西斯(Frances Bean)的保姆,他說他在4月2號見到過柯本,但是我沒能聯繫到他。」
  • 《重於天堂》:這是傳奇搖滾音樂人柯本公認最好的一部傳記
    今年是傳奇搖滾音樂人科特·柯本逝世25周年。Cross)歷時四年寫就的柯本傳記《重於天堂》(Heavier Than Heaven)推出了中譯本,由雅眾文化策劃,上海三聯書店出版。這本書入選了美國音樂雜誌《Blender》的「史上最偉大的40本搖滾樂書籍」榜單,也是目前為止評價最好的柯本傳記。
  • Nirvana主唱柯本女兒結婚,沒邀請母親
    作為80年代末誕生的Grunge樂隊,Nirvana(涅槃樂隊)在90年代風靡全球。柯本是該樂隊主唱兼吉他手,樂隊靈魂人物。
  • 【譜】涅槃樂隊Nirvana原版吉他譜 - 下載
    儘管在他們七年的職業生涯中只發行了三張錄音室專輯,涅槃樂隊已經被視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重要的另類搖滾樂隊之一。雖然樂隊於1994年主唱科特·柯本去世後解散,但他們的音樂仍然受到追捧,並繼續影響著現代搖滾樂的文化。柯本還在媒體上被稱為「這一代的代言人」,和X世代的「旗艦樂隊」。
  • 搖滾主唱科特·柯本死因之謎
    文/肖灃1994年4月8日上午,美國西雅圖一宗屍體發現案轟動全球,死者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搖滾樂隊涅槃(Nirvana)的主唱科特·柯本。官方確認,27歲的科特因長期胃病、毒癮以及成功帶來的壓力吞槍自殺。大部分搖滾樂迷接受了科特自殺的事實,2015年的紀錄片《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將觀眾帶入科特的精神世界,試圖探索他自殺的原因。然而,科特真的死於自殺嗎?
  • 被涅槃樂隊拋棄過的十首好歌
    你真的了解科特·科本嗎?如果你只知道紐約不插電演唱會,或者只聽過幾遍《Nevermind》專輯,也許你還沒有真正走進涅槃的音樂世界。今天的這十首歌,都曾經被科本選為B面歌曲,或者被樂隊秘而不發,而它們恰恰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這位上世紀90年代偉大的搖滾巨星。
  • 科特·柯本生前所用吉他拍出4246.1萬元天價
    本文轉自【cnBeta】;美國涅槃樂隊(Nirvana)主唱、傳奇搖滾歌手科特·柯本(Kurt Cobain)生前所使用過的一把吉他,在本月20日在洛杉磯以 6000010 美元(約合 4246.1 萬元人民幣)被成功拍賣,刷新吉他拍賣歷史最高價格。
  • 那些偽涅槃迷其實從未聽懂過《Nevermind》
    涅槃的第一張專輯《Nevermind》有多偉大?三言兩語似乎難以描述。《Nevermind》一度佔據了專輯排行榜冠軍,超過了U2、槍花,甚至將麥可·傑克遜擠下了臺。不僅如此,《Nevermind》將另類搖滾引入主流搖滾殿堂,掀起了Grunge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