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顏夢婷)「有一天我經過一家古老的棉被店,那裡面傳出一種聲音,聽起來多親切……」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講的是一位彈棉花匠人。今天,這樣的匠人已是「古董」了。在長沙市區,記者尋訪到了一位彈棉花匠人易思瓊。這位四川婦女追隨丈夫到湖南,從事棉花加工業23年。丈夫身故後,她仍帶著兒子堅守老行當,棉被加工質量好、收費平,街坊四鄰都誇讚他們的好手藝。
10斤老棉被60元可翻新
記者昨日走進開福區東風路歐波港灣對面的工商巷,易思瓊正在門面內壓磨棉花。今年45歲的易思瓊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滄桑。只見她拿著磨盤不停地壓著翻新後的棉被,兩旁的老棉被和正待加工的棉花堆得老高。
居民劉建湘送來一床2米寬的10斤老棉被。易思瓊稱重後報價:「65元。」「便宜點羅,60元。」「那行,你放這吧,後天取被子哈。」易思瓊爽快答道。周邊的門店老闆告訴記者,現在要找棉花加工匠很難,走街串巷的匠人絕了跡,棉花加工店方圓幾裡也就這一家,開福區上大壠下大壠到王家壠這一帶居民要彈棉花都找易思瓊。她收費便宜,脾氣好,從來不與顧客吵嘴。
曾經走街串巷彈棉花12年
1991年,二十出頭的新嫁娘易思瓊跟隨丈夫離開四川廣安老家,來到湖南走街串巷彈棉花。「那時候,一床10斤重的被子也就5元加工費。」易思瓊回憶說,她和丈夫背著彈弓、磨盤、錘子等十幾斤重的裝備,跑遍了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嶽陽等十來個地市。走街串巷吆喝「彈棉花啵」,一接到生意就當場開工,不分晝夜把棉被趕製出來。那時的日子很辛苦也很甜蜜。在四處奔波中,他們收穫了愛的結晶——兒子。
「當年我背著娃到處跑,不少東家都心疼我,幫我帶娃,帶東西給孩子吃。」易思瓊笑著說,「一次,我們給懷化一位東家彈被子也就三四十元錢,他另外給我娃打了40元紅包。走南闖北這麼多年,惡人好人都碰到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黃土嶺,他們正給一戶居民彈被子,馬路對面一位門店老闆一邊罵他們汙染空氣,一邊跑過來拿打火機把棉花點燃,燒光了所有棉花。東家的三個女兒聞訊後與那位門店老闆講理,幫她和丈夫討回了公道。
妻承夫業把手藝傳下去
2003年,易思瓊與丈夫盤下現在的店面,終於安定下來。「以前是用彈弓彈,不停地用手指撥動一米多長的弓弦把棉花彈起,確實汙染空氣,好在是戶外。」易思瓊介紹,現在是機器彈,舊棉被這頭進去,那頭出來的就是翻新了的棉花,彈再多被子,店裡空氣也不差。而且壓磨、上線也是用機器。檢查到機子壓得不太均稱,她才會再用磨盤手工磨,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日子漸漸好了起來。特別是前幾年,來彈被子的人較多,最高時月進帳一萬元。今年8月,易思瓊的丈夫因勞累和疾病,在47歲的年紀就撒手而去。說到這裡,她眼裡泛起了淚光。
生活還得繼續。易思瓊在辦完喪事後,重新開門營業,還支持兒子在天心區迎新路迎新安置小區開了一家分店。「但現在生意越來越差,有時一個月只能進帳兩千元。很多人家裡都買了蠶絲被、天絲被,有真絲的也有化纖的,反正都不用再彈了。」易思瓊說,她只讀到小學二年級,也沒有別的謀生技能,只要街坊們有需要,她就會堅持把店面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