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繁華之中撫人心,最是平凡煙火氣。本周的「十分上海·歲月特輯」,我們將鏡頭對準那些難以忘卻的歲月,捕捉城市記憶的點滴,記錄那即將消逝的煙火氣。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在上海黃浦區東江陰街,有一家店一年四季關著門營業,透過破舊的木窗,忙碌的身影不時浮現。這是老童夫婦的彈棉花胎夫妻店,雖然連店名也沒有,但回頭客卻不少。
「我母親已經90歲了,這駱駝毛毯子,隔幾年就要我們幫她彈一次,20多年了,她蓋不慣其它的。」王阿姨找了好幾個地方才找到老童這兒,這下總算可以給老母親一個交待了。
和印象中拿著彈弓,靠弓弦上下翻飛彈棉花不同,老童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用上了機器。他介紹,手工彈棉花成本200元一條也不夠,而機器只要60元出頭,白棉花、羊毛衫、駱駝毛,都能彈成鬆軟的毯子或被胎。
「棉花胎多少錢一條?」一對老夫妻想為孫子做一條嶄新的棉花被,老倆口相信眼見為實。晚輩對長輩的關懷,長輩對晚輩的疼愛,在這不到10平米的店裡隨著棉絮擴散,最終變成一條溫暖的被褥,每晚相伴。
「幹我們這行,從前只有過年才能休息。」回憶起過往的「高光時刻」,老童放慢了手裡的活,「我們這是體力勞動啊,一下一下幹出來的,和網上賣的不能比,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手藝。」
說話間,馮阿姨拎著大包小包的羊毛衫來到店裡,她希望把舊衣服拆了,整成一條羊毛毯,「既不浪費,也能確保毯子的質量,親戚們要扔掉的羊毛衫都被我收集來了。」
馮阿姨抱怨如今彈棉花的地方不好找,原本常光顧的店去年也關了。「以前結婚時,娘家要做八床被子,被子越多越有面子,現在小年輕不講究這些了。」
賈平凹曾如此描述彈棉花的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彈敲弓弦,在嗡嗡錚兒的音律裡身子蠻有節奏地晃動,勞動既愉悅了別人,也愉悅了自己。
這樣愉悅又實惠的店面如今慢慢消逝,但像老童夫婦一樣堅守老本行的人們依舊還在,他們不像過去那樣走街串巷,而市民獲得不同質地的被子也越來越方便,但只要大家還願意去翻彈那一床棉被,彈棉花胎的地方就永遠不會消失。
(新民晚報視頻攝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