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上海 · 歲月特輯 | 老城廂最後的彈棉花胎店,這一床的溫暖...

2021-02-08 新民網

  【新民晚報·新民網】繁華之中撫人心,最是平凡煙火氣。本周的「十分上海·歲月特輯」,我們將鏡頭對準那些難以忘卻的歲月,捕捉城市記憶的點滴,記錄那即將消逝的煙火氣。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在上海黃浦區東江陰街,有一家店一年四季關著門營業,透過破舊的木窗,忙碌的身影不時浮現。這是老童夫婦的彈棉花胎夫妻店,雖然連店名也沒有,但回頭客卻不少。

  「我母親已經90歲了,這駱駝毛毯子,隔幾年就要我們幫她彈一次,20多年了,她蓋不慣其它的。」王阿姨找了好幾個地方才找到老童這兒,這下總算可以給老母親一個交待了。

  和印象中拿著彈弓,靠弓弦上下翻飛彈棉花不同,老童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用上了機器。他介紹,手工彈棉花成本200元一條也不夠,而機器只要60元出頭,白棉花、羊毛衫、駱駝毛,都能彈成鬆軟的毯子或被胎。

  「棉花胎多少錢一條?」一對老夫妻想為孫子做一條嶄新的棉花被,老倆口相信眼見為實。晚輩對長輩的關懷,長輩對晚輩的疼愛,在這不到10平米的店裡隨著棉絮擴散,最終變成一條溫暖的被褥,每晚相伴。

  「幹我們這行,從前只有過年才能休息。」回憶起過往的「高光時刻」,老童放慢了手裡的活,「我們這是體力勞動啊,一下一下幹出來的,和網上賣的不能比,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手藝。」

  說話間,馮阿姨拎著大包小包的羊毛衫來到店裡,她希望把舊衣服拆了,整成一條羊毛毯,「既不浪費,也能確保毯子的質量,親戚們要扔掉的羊毛衫都被我收集來了。」

  馮阿姨抱怨如今彈棉花的地方不好找,原本常光顧的店去年也關了。「以前結婚時,娘家要做八床被子,被子越多越有面子,現在小年輕不講究這些了。」

  賈平凹曾如此描述彈棉花的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彈敲弓弦,在嗡嗡錚兒的音律裡身子蠻有節奏地晃動,勞動既愉悅了別人,也愉悅了自己。

  這樣愉悅又實惠的店面如今慢慢消逝,但像老童夫婦一樣堅守老本行的人們依舊還在,他們不像過去那樣走街串巷,而市民獲得不同質地的被子也越來越方便,但只要大家還願意去翻彈那一床棉被,彈棉花胎的地方就永遠不會消失。

      (新民晚報視頻攝影部)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作坊受歡迎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對於不少老上海來說,雖然市面上羽絨被、羊毛被琳琅滿目,但總比不上一條暖和又柔軟的大棉被來得便宜又舒服。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
  • 他來松滋彈棉花,一彈就是四十多年!
    ▲電影《巧奔妙逃》彈棉花歌片段//這是一部70後、80後非常熟悉的歌頌軍民抗日的愛國主義影片,小編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在小學時期校內組織的膠片電影!除了劇中秦貴、老么、順子和說書藝人智鬥敵人的一幕幕暢快場景,小編印象深刻的還有背著一把長弓的老么和挎著磨板的順子到村裡婦人家彈棉花的場景。
  • 「彈棉花嘞彈棉花」,富順你還知道彈棉花這門老手藝嗎?
    彈棉花啊, 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彈好了棉被, 那個姑娘要出嫁...做成一床純天然的手工棉被,必定會經歷重重考驗!,又或許是養家餬口的手藝捨不得丟,相信這一定是對生活的熱愛!在沒有機器的時候,匠人想要彈出一床好的棉花被一定少不了這些工具,有彈花弓、木捶、磨盤等。撕絮、彈棉、上線、壓棉等四道工序下來,才能彈出一床手工棉被。現如今,已經幾乎很少有年輕人肯學彈棉花了。【撕 絮】
  • 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要關?潘永泰號:只是暫停
    在一片古色古香的街道中,潘永泰仿佛就應該屬於這裡,銅製的「潘永泰號」幾個字經過幾十年風吹日曬,沉澱了歲月的痕跡。放眼望去,十幾個平方的屋子,一張大概是被棉花撫得光滑的木床,一架一看就有年頭的棉花機,還有一些竹耙、磨子、弓等彈棉花的工具被收了起來,懸空的貨架不再滿滿當當,只有幾床棉被被裝在透明塑膠袋子裡。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記者走訪注意到,在城陽批發市場附近還有幾家棉被加工店,其中一位店主焦先生經營棉被加工店已經三年了,傳統老棉被經過焦先生和家人的巧手,半個小時就能做出一床,厚實的「老棉被」雖然新意不多,但能在寒冷的冬天帶來讓人懷念的味道。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習慣到超市裡購買羽絨被、蠶絲被的時候,城陽批發市場附近還開著好幾家棉被加工店。
  • 消失的老行當:彈棉花
    「上海音像資料館」館藏歷史視頻資料彈棉花是一門老手藝了,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彈棉花的工匠都有一把專門用來彈棉花的弓,這是最基本的工具,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通過用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我們聽到的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弓發出來的。
  • 尋找寧夏記憶 | 一床被子蓋了62年…「失寵」的棉花被開始回歸
    彈棉花,彈棉花,半斤彈成八兩八,老棉絮彈成新棉花,彈好了棉花閨女要出嫁。曾幾何時,每逢閨女出嫁,娘家都要給做若干床新棉被。結婚時唯一的家當就是這床棉被「這床被子整整62歲了!」5月14日,在銀川市興慶區文湖小區,82歲的宋華新和79歲的老伴劉淑雲掀開床單,一床帶著補丁的棉花被出現在記者眼前。這床被子長約1.8米、寬1.5米左右,被面是藍底白花老粗布,被裡是已經褪色的純藍色棉布。
  • 在杭州彈了30多年棉花的童師傅,這兩天又開始忙碌
    這天氣一冷,有一件事就得提上日程了,那就是趕緊給自己打造一個暖洋洋的被窩。舊時光,每逢新人結婚或者要入冬時,老人家都會捧著棉花找人彈幾床大棉被。「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今年年初,李子柒上傳的一段視頻,讓彈棉花這門傳統手藝在網絡上火了一把。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
  • 天氣轉涼又到彈棉被的時候 翻新一床被子約90元
    「現在商場裡什麼被子都有,真正用棉花做的被子難找到。」25日上午,家住丹陽市區水雲東村的石大媽打算去附近找一家彈棉被的店製作一床棉被。記者跟著石大媽來到千家樂市場南側的一家棉被加工店。這家店約10平方米,顯眼處是一臺棉花機和一張製作棉被的床板,店外則堆放著很多市民拿來加工的舊棉被。店主徐正富和老伴戴著口罩,正在拆一床舊棉被。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冬日裡,最能溫暖你的是什麼不知道你們的想法是什麼反正對於小編來說是一床十斤的棉被暖暖和和的一間不到20個平方的小房間裡,彈弓、磨盤、彈花棰、牽紗篾和製作好的棉花被安置得整整齊齊,一臺彈棉花的機器安靜地坐落在後半間房子內。
  • 女匠人走街串巷彈棉花12年 現盤下門面堅守老行當
    本報訊(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顏夢婷)「有一天我經過一家古老的棉被店,那裡面傳出一種聲音,聽起來多親切……」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講的是一位彈棉花匠人。
  • 可可愛愛的寵物貓,卻淪為了彈棉花的小工……
    近日,有粉絲稱:網上出現了一隻貓貓打工仔,每天靠著彈棉花,來賺錢養活自己和鏟屎官…看起來,好不心酸!這隻貓叫@阿里多多醬,是一隻棉花廠的工貓,被後輩們尊為:多師傅。老師傅就是老師傅,這手法一看就不一般…據多師傅介紹,這種傳統的手彈棉花被,看著簡單,其實大有學問。通常一床被子,就需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很多年輕貓都吃不了這個苦,像多師傅這樣的手藝貓已經不多了!
  • 浙江衢州老手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彈棉花裡的匠心夢
    中新網衢州5月30日電(記者 奚金燕 姚婧雯 通訊員 謝水根)「嘭嘭嘭、嘭嘭嘭……」近日,在浙江省江山市市心街南端,一間店裡傳出久違的節奏聲。店內,一位老人身系大長弓、左手緊握長柄、右手握著一隻木錘頻擊在牛筋繩上彈棉花。這是彈棉花師傅汪有亮50多年堅守的日常。
  • 老要格算 | 在上海哪裡還能買到搪瓷痰盂罐和棉花胎?
    今晚6點檔《老好的生活》,委託人想要和老夥伴們一起「抱團養老」,這期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又有怎樣的經歷呢?
  • 莆田人曾追捧的彈棉被手藝!現在沒幾個人會了
    一床柔軟又溫暖的棉被就是冬日裡的續命良方。小時候蓋過的棉被是用手工彈棉花製作而成,但這類棉被在城市裡已不多見,不過涵江蘿苜田的古街上還有幾家手工製作棉被的店鋪。李碧蓮阿姨就是為數不多還在從事手工製作棉被的人,她經營這家手工棉被店已經有十幾年了。臨近過年,製作棉被的生意總是格外好。
  • 彈棉花、老髮廊……遂平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在一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
  • 這位「溫州好人」說,要彈一世棉花,暖千萬人家……
    溫州網訊「嘭嘭」的機器聲合著早上7時的餐點吆喝,從熱鬧的上塘沿江路傳來,一家開了14年、只有兩口子打理的彈棉老店,生意紅火到「天天是旺季」。  店內,佔據了16個平方米的彈棉機不停吞吐,老闆徐曉兵把稱好的棉胎捋平塞進捲筒裡,他的妻子則從另一頭剝下整齊鬆軟的棉花,平鋪在案板上。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