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多數年紀稍長一點的人知道鄭曉龍是看過《北京人在紐約》這部劇的!
我本人也是極為喜歡鄭曉龍的《北京人在紐約》和《生死十日》這兩部劇,雖然後一步極為小眾,但今天我們不止談論鄭曉龍的作品,也來談談鄭曉龍其人。
鄭曉龍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這件事還得從那部轟動了中國的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說起!
紐約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是戰場。美國,是沒有人給你吃白飯的。可哪裡又不是戰場呢?在哪裡不是沒有白飯吃的呢?
劇中王啟明和郭燕在剛到美國的時候的掙扎傷痛,無非是因為以他們在北京時的身份地位,陡然面對地下室與打工的生活,一時無法適應過去與現在、想像與現實巨大的落差。但是這樣的遭遇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你不會英語,沒有美國身份,如何在紐約立足?想像這麼一個人,不會說也聽不懂普通話,沒有北京戶口,所有文憑資歷均不被認可,口袋空空去北京街頭四處奔波求職,難道境遇會不那麼尷尬嗎?那個把王啟明打了一頓的混蛋說:要是在北京,你會搭理我嗎?
這個時候王郭只不過多了異國的悽涼,語言文化隔絕的窘迫。
如果只是為了生存,其實完全可以相濡以沫。郭燕顯然是順從丈夫疼愛女兒的勤勞善良傳統女,按部就班為人辦事,本身並無多少野心,卻為丈夫的自我嘲謔無法接受。越是傲氣好勝的大男人,居然降到了為撿來沙發電視機而興致勃勃的程度,越讓從骨子裡明白他的女人加倍感受到生活的不可承受的重壓。
大衛一輪又一輪的狂熱追求,她不是一直回應得很得體嗎?如果不是因為王啟明的自卑、不甘都快把他憋爆了,恨紐約生存之艱難、恨美國有錢人,仇恨轉到他老婆身上(看看在機場那一幕,下決心破釜沉舟的同時,也將患難夫妻扔到一邊,寧願獨自奮鬥),郭燕又何以至於考慮接受大衛的求婚。
王有多混,一個例子:從阿春餐館辭工,揣了一肚子氣回來,郭燕安慰說,沒關係,她可以多加班多做些毛衣,可王起明埋怨她,說看不上她只會苦做,不如阿春,什麼都來得,做老闆做得風生水起。郭燕氣哭了,她不怕跟丈夫吃虧,可受不了這種話。
貧賤夫妻百事哀,雖哀也可牢牢相守、相依為命。一朝丟了自尊,落花流水。王分明是被生活打敗了。你想要找回自我、證明自己,這沒錯,何苦負氣將共過患難的妻狠狠推開。說到苦,我讀過賈平凹、高智晟寫童年時母親帶一大群孩子的疲勞,勉強沒有餓死累死,還有網上流傳的那對為救病兒表演吃草的夫妻……人世間的苦難,沒有底!幸好冰冷艱難之中,畢竟有親情相依。王丟盔棄甲般放棄十幾年、青梅竹馬的妻子、孩子的母親,太狠!對自己也太狠!對郭燕,他明明是將她直接推向大衛。即使她不愛舒適的生活,光憑大衛對她表現的仰慕溫柔體貼,被丈夫的無情和爆發狠狠打擊過的脆弱郭燕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這個時候,王的心中,什麼過去的恩情、自己的良心、最在意的女兒的感受,全沒有位置啦!
王如此選擇,明顯很大原因在於阿春那一番話起了作用。「所有能生存下來的人,根本用不著回去!」他撐著不去找阿春,卻把這個最大可用資源留到關鍵時刻用。
顯然,不只是為了生存。像大李那樣的才一直是生存模式。在生存之上,還加上了野心,想要成功,想要出人頭地。為了成功,可以勢利,可以無情,可以卑鄙,可以打感情牌。像阿春說的把感情和錢分開,可能嗎?沒有錢的時候自然純情,有錢了感情五味雜陳。
等熬過了艱苦的原始積累階段,基本過了語言關,品嘗到了成功滋味的時候,生活反而更多煩惱。該享受天倫之樂了吧,偏偏把孩子接過來之後,開始了無窮無盡的矛盾。
就像當初沒想到到美國要從最底層做起一樣,他們又沒想到孩子到美國來要不可避免接觸其文化的灰色一面:吸毒、悖逆、性。。。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面對痛苦的人生。孩子對父母多年缺席的怨恨,永遠無法彌補的虧欠,以前被剝奪的童年快樂,加上發現父母離異的打擊,多少錢也買不來一個和美的家。寶貝女兒的加倍叛逆、對阿春的仇視、阿春的冷靜遠離、前妻的落魄,都讓王啟明的成功變味了!
人就是這樣,好不容易努力得來的東西,等到手之後,卻失去了享受它的胃口!
胃口好卻沒吃的,奮鬥;山珍海味在前卻胃口全無,悲哀!
一生多長,一生中有多少時候不在這兩種狀態之下?
後來的郭燕,對於自己離婚再婚何等悔恨自責,王啟明卻對自己離情別戀全無一點悔意。在他眼裡,阿春是福星、是紅顏知己、是避風港!她的美貌、才幹、堅強、獨立、智慧、精確的判斷力、對人性的洞悉和寬容、有著比金子還寶貴的在美國生活的經驗,遊刃有餘,又善解人意。更關鍵的是,她若即若離,從不許諾,從不表白,因而永葆魅力。她也有不顧一切、瘋狂投入的時候,可更多的是在不娶她的王面前抽身離去。只要過程,不糾結結局,何等瀟灑。在王春風得意的時候,是她一再提起郭燕的功勞,她一再讓王與前妻複合。
阿春與郭燕的區別,讓我想到王熙鳳與襲人的不同。
郭更遭人詬病的是,誰讓她腳踏兩隻船。尤其她坦然接受大衛贈車,還有編劇安排的幾乎沒有過渡地就與大衛結婚。她在婚禮上特意將玫瑰花送到阿春手上,王找她要大衛商業機密時她先給才怒斥其卑鄙,她一再拒絕大衛求她回去,還有王再次困窘時她默默回車間織機旁的身影——前妻做到這份上,沒話可說吧!她拒絕接受大衛的賣房款的一半,寧可租房、做清潔工,重新過苦日子。她其實也很有能力,可處富貴可處貧賤。
王啟明何德何能,遇上郭燕和阿春這麼好的女人!他也有令我感動的一幕,在大衛得知郭燕將王作為競爭對手引入商場而大怒時,王說,你今天和她離婚我明天就會娶她。他是眼睛看著郭對大衛說這話的,似乎真誠。可是,劇中沒有看到過他去找郭燕,只看到郭去看女兒,寧寧卻找不到父親回家。王捐出一大筆錢、讓郭燕有一筆獎學金可以念博士,似乎以此清債。
郭心灰意懶,一度酗酒,以孤獨生活來自我懲戒。被不願做情人的阿春拒絕,痛苦和空虛之中,王起明拿鈔票來買風塵女一遍又一遍地說:「I love you. I really love you.」看到這裡,心底苦不堪言。
回頭想來,到底為什麼要出國?出國必然意味著人生架構扭轉,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不出國,一家三口平平靜靜地生活,不是很好。王啟明、李國華出國,兩家人不都家破人亡。即使在今天,出國早已失去了八十年代那種炫目的光環,仍然有那麼多人願意出國,到別處生活,為了自己,或為了下一代;為了追求夢想,或為了逃避現實。遠離故土太久,或在異地過了太不同的生活,已無法回頭,故土也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生活,已經時過境遷,走不回去了。
阿春說,東半球,西半球,哪裡的土都是土。兩顆難耐寂寞的孤獨靈魂如果相交,不全是真愛,更多的是需要!
我想《北京人在紐約》不單單是一部電視劇。它無疑是新時代的《海國圖志》,讓有幸生活在影像時代的中國人,能夠更加具體、感性地感知到「美國」乃至「資本主義」的面貌。它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也不僅僅是國人對於劇情的熱烈討論,同時還有對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在觀感上的巨大裂變和逆轉。很多熱烈擁抱「西方文化熱」和「中國文化批判熱」的國人開始重新調整立場來看待西方,而「出國熱」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降溫。《北》對於西方近乎妖魔化的「極端」描繪所帶來的廣泛的社會影響,直到2000年之後才漸漸消散。
1993年6月,鄭曉龍和他的朋友們用辛勤的付出,使一部區區21集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造成了萬人空巷的盛況,十幾億甚至十幾億的觀眾在同一時間觀看同一部電視劇,僅此,就足以令那些外國同行們目瞪口呆,想像不來!
鄭曉龍作為一位學者型導演。並不說明鄭曉龍在《北》思考的僅僅是這些內容,它們只是從某個側面說明,鄭曉龍多年來思考的重心所在和偏好所在,而鄭曉龍的這些思考與偏好,從根源上說明著鄭曉龍作品,包括他所關注的那些題材和故事為什麼總是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而且作品一旦問世,便總能產生較強的影響力(並不總是正比例於票房),以至於數年後仍然被觀眾要求重播的內在原因,我想在我國影視界,鄭曉龍是近十幾年來引進、傳播、弘揚人文思想最專注、最執著、最自覺的一個,尤其在執著和自覺方面,業界可能只有導演陳凱歌可以與之比肩。
把陳凱歌和鄭曉龍做一簡單比較將會是很有意思的!陳凱歌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見長(比如《孩子王》),鄭曉龍對西方人文精神的理解見長(比如《刮痧》);陳凱歌對傳統文化歷來取批判態度,鄭曉龍對人文精神歷來取弘揚態度;陳凱歌以影片《和你在一起》為標誌逐漸走向平和,不再激進,鄭曉龍則不屈不撓,持之以恆,冥頑不化,不願放棄,一部《又見英雄》的劇本創作,時間竟達十數年之久,更換編劇達十數人之多,就其忠勇而言,鄭曉龍更像是一位高舉著人文思想的旗幟,向那個大風車一次次發起衝鋒的中國式騎士唐·吉歌德。
要解釋鄭曉龍為什麼會對弘揚人文精神有如此的熱情,只要指出兩點就足夠了。一個是他在美滯留多年(那裡有一個他註冊於美國的華資公司),對中美人文差異有所比較,尤其對我國人文現狀的落後有深切感受。另一個是他畢業於著名的北京大學,而那裡從過去到現在,一向是朝國內引進、改造、傳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學術中心,是一座能量巨大的儲存庫和轉播塔,而不像中國人民大學那樣,從過去到現在,一向是新中國黨和政府的思想武庫,是培養黨內思想家、學者、專家的搖籃。鄭曉龍不愧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而且還是個忠實地帶著北大傳統在影視界行走的北京大學畢業生。
作為藝術家作為導演,鄭曉龍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錯誤,即便所有觀眾都反對甚或不滿他的興趣和熱情,他也仍然擁有選擇的權利。然而,結症並不在這裡,而是在鄭曉龍對人文精神的關心、宣揚著實是過早了一些,以至於他的觀眾可以「容忍」他十年,但他的觀眾卻恰恰不理解也鬧不懂他在說些什麼。鄭曉龍的提前量可以這樣來衡定:只有到了近幾年,當國內的房地產商們「團結」成為社會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最具權威的力量,關注民生,弘揚人文精神才被黨和國家所公開提出。
有道是:「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餘的品種,環境用重重障礙和不斷的攻擊,阻礙別的品種發展。」(羅·丹納)如此,生活給鄭曉龍的出路,或者叫做鄭曉龍本人的選擇,就必然地變成了一種在荊棘叢生的道路上頑強行進的艱苦努力甚或掙扎。經驗說了,在中國,早熟的孩子通常是沒有香餑餑吃的。
也許這就是成功路上的羈絆,正如有好的地方必有壞,有光的地方必有影。但總而言之,我們還是期盼著這樣有著人文深度內涵的作品而不是爛大街的狗血奇葩劇更多一些,再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