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也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這是《北京人在紐約》的第一句話,開篇導演就講出了對紐約的看法。
1994年1月1日,由鄭曉龍執導、姜文和王姬主演的《北京人在紐約》正式上線,此劇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同時打破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無盈利的現狀。
《北京人在紐約》上映於「出國熱」的大背景下,在那個年代大部分年輕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到國外生活,並將出國這件事當作最光榮的事情。
但那時人人都只是聽說國外好,鮮少有人有親身出國的經歷。《北京人在紐約》則將紐約的真實情況刻畫的淋漓盡致,它講述了一批中國人在紐約奮鬥掙扎的生存故事。在眾多吹捧國外生活的影視劇中,此劇脫穎而出。
曾有人採訪鄭曉龍導演,問他為什麼會選擇拍這部劇,他只是回答道「因為它真實」。也正是因為《北京人在紐約》真實,此劇才能深受觀眾的喜愛。
在決定拍這部影視劇後,鄭曉龍馬上找人做了預算,結果一算他整個人都懵了,拍這部劇需要150萬美金。這是什麼概念呢?合計1200萬人民幣。當時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一年的製作費也就180萬人民幣,而150萬美金相當於1200萬人民幣,這與製作中心的製作費相差甚遠。
在與製作中心商議後,製作中心只說,「可以拍,但資金要自己解決」。面對這樣的情況,曾有人勸鄭曉龍,「別在美國拍了,直接在國內搭景拍戲,省錢」。鄭曉龍卻拒絕了,「要拍就在美國拍,要的就是美國的原汁原味」。
經過權衡以後,鄭曉龍還是決定拍這部戲。於是他就開始為了拍攝資金四處奔走,最後通過抵押貸款拿到了一部分資金,央視也拿出了電視劇的廣告時間作為一部分投資,東拼西湊才湊夠了拍攝費用。這也是鄭曉龍破釜沉舟的嘗試,好在他最終也成功了。
其實不僅是獲取獲取拍攝資金的過程困難,此劇的選角之路也是一波三折。令鄭曉龍意想不到的是,男主姜文的選擇是最容易的。此前姜文就憑藉《紅高粱》、《芙蓉鎮》等作品在娛樂圈頗具影響力,因此請他這件事鄭雲龍心裡一點都沒底,沒想到姜文看完劇本之後馬上表態,「這劇非我莫屬」,就這樣男主就定下了。
女主的選擇則十分波折,王姬並不是鄭曉龍最初的人選。一開始,鄭曉龍是想找一個港臺演員出演女主,如梅豔芳、胡慧中等,但因為諸多原因都沒能定下女主。
面對這樣的狀況,陳道明向鄭曉龍推薦了有美國生活經驗的王姬,很快王姬就被錄用。讓王姬沒想到的是,就在她靜等這部戲開拍的時候,劇組卻通知她這個角色換人了。聽到這個消息後王姬氣得打電話罵了鄭曉龍一頓,這一罵也算是把鄭曉龍給罵醒了,「這就是阿春」,於是立馬定下了王姬的角色。
既然王姬都已經留在了劇組,可為什麼陳道明夫婦卻雙雙辭演了呢?原本陳道明已經進組拍攝一段時間了,中途卻還是辭演了。關於這件事,主要有兩種傳言。
一種說法是姜文提出建議認為郭燕二婚應該嫁給外國人,也就是男二的角色應該換成外國人,陳道明就辭演了劇組。還有一種說法是陳道明想要加戲,與劇組發生衝突,一氣之下退出。在陳道明退出後,他的妻子杜憲也隨之退出。
男二女二辭演後,角色就又發生了空缺。好在姜文向鄭曉龍推薦了好友駐華外交官戴博,前來探望姜文的嚴曉頻也被導演看中,角色才算是湊齊了。《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戴博這一角色也深受觀眾喜愛。如此看來,將男二換成外國人也更加有說服力的。
此劇無疑是成功的,它不僅給當時的「出國熱」當頭棒喝,讓觀眾認識了真正的紐約,同時它還帶火了四位主演。然而這部電視劇成功的背後,也給女主王姬留下了很大的遺憾。
在劇組拍攝一段時間後,王姬發現自己有了身孕,但是為了不拖劇組後腿,她還是堅持完成所有的拍攝工作。然而因為高強度的工作,孩子生下來後卻發現孩子患有嚴重的癲癇病,如今這個孩子雖已成年,但只有幾歲孩童的心性。《北京人在紐約》成就了王姬,卻也給她留下了最大的遺憾。
《北京人在紐約》雖然只有短短的21集,但其中跌宕起伏的劇情還是讓觀眾們大呼過癮,相比於現在動輒四五十集的影視劇,此劇堪稱毫無累贅,劇情緊緻有序。這樣經典的好劇,你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