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初,一部《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成為當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其中扮演「阿春」的王姬,更是一夜之間成為萬千人心中的夢中女神。這部劇,讓王姬一躍成為當時最火的女演員之一,躋身一線女星行列。然而多年過去,這部劇雖然一舉成就了王姬的事業,卻也帶給了她一生的自責與痛苦。
童年時,因為父親去了偏遠的貴州支邊,所以王姬和姐姐只能跟著母親一起生活。但母親每天工作繁忙,幾乎沒有精力去管她們姐妹倆,所以王姬自小就處於「放養」狀態。
這種沒有束縛的成長環境,讓王姬的性格變得自由隨性又獨立堅強。父母不在身邊,她就和姐姐一起做飯、洗衣、操持家務,早早成了一個小大人。因為年紀小不太會做飯,他們有時候會跟著鄰居學著包餃子。而那道糖炒麵粉則成為了王姬吃的最多的飯,一生難忘。
那時候,家裡的鄰居是跳芭蕾舞的,王姬每天看著鄰居曼妙優雅的舞姿,充滿了欣賞和嚮往。
於是跟著偷偷學了一些舞蹈動作的王姬,開始對文藝表演充滿了興趣。14歲那年,人小鬼大的王姬報考了解放軍文工團,最終成功考上,成了最小的文藝兵。當時她並沒有告訴父母,因為生怕增加他們的負擔,不同意她去。自小獨立懂事的王姬,進了文工團之後,變得更加勤奮刻苦。在文工團期間,王姬就已經靠工資養活自己,甚至補貼家用,妥妥的乖孩子。
她夢想著能夠成為一個頂級的芭蕾舞演員,做中國的烏蘭諾娃。每天起早貪黑練功的她,一點沒有小女孩的嬌氣,成為了文工團的「女漢子」。除了刻苦練舞,王姬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在被窩裡用手電筒學習法語和文化知識。在文工團磨鍊了幾年後,王姬漸漸成了一顆備受寵愛的明珠。
1980年,香港一家影視公司相中了美貌如花的王姬,邀請她去參演電影。
於是,王姬便順利出演了自己第一部影片《塞外奪寶》,搭檔是張豐毅。這次意外觸電,讓王姬徹底愛上了表演,她決定立志成為一名演員。可是,要想成為一名好演員,就要去專業的正規院校去學習深造。她當時最想去的是北電和中戲,沒想到最後卻誤打誤撞進入了北京人藝。那一年參加考試的有1400人,而最終卻只招收14個,競爭相當激烈。
不過王姬還是幸運的,她最終一路過關斬將,成功考上了北京人藝。進入北京人藝的王姬,本以為會大顯身手,可最終卻並沒有如自己所願發光發亮。
進了北京人藝之後,王姬不但沒有體會到演戲的激情,反而讓其大失所望。北京人藝是個人才濟濟的地方,要想熬出頭,簡直難如登天。在北京人藝的這7年時間裡,王姬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在後臺等待候場,或者跑個龍套。
在排演話劇《家》中,因為女主總演的不如人意,於是便讓王姬頂替了上去。熬了多年龍套的王姬,將自己的演技徹底爆發了出來,最終贏得了一片掌聲。演出結束後,王姬本想著能夠藉此機會晉升為主演,可結果卻還是一如既往地跑龍套。這個結果讓王姬大失所望,也開始變得迷茫和焦慮起來。北京人藝是個講究「戲比天大」的地方,除了排演話劇,不準隨便以個人原因外出拍戲和演出。1985年,王姬去北京電視臺主持了娛樂節目《家庭百秒知識競賽》。結果名氣上來了,卻遭到了北京人藝的一通批評,彼此矛盾產生。兩年後,姥姥來北京看望自己,王姬多次請假外出,但都沒有等到批覆,於是就提前離開了。
此時,壓抑在王姬心裡的不滿與委屈徹底爆發,一氣之下離開了北京人藝。北京人藝磨鍊了她的毅力和演技,但也讓她錯過了44部電影和兩屆春晚主持的機會(1986年、1987年),可以說喜憂參半,有得有失。後來她感慨地說:「人藝堪稱中國的『百老匯』。這個話劇殿堂,曾孕育出一個又一個令觀眾難以忘懷的精湛作品和優秀演員,不過可惜的是,我只不過是這棵大樹的一片小小綠葉,一片不能自由生長的被捆綁的綠葉。」1987年,王姬排演完了最後一部話劇《北京人》後,毅然決然辭了職。
離開了堅守多年的人藝舞臺,王姬決意前往美國去闖蕩。到了美國之後,人生地不熟的她,一下子陷入了人生最低谷,舉步維艱。她身上沒多少錢,英語也不熟練,幾乎無路可走,無依無靠。
王姬瞬間從一個明星演員淪落為了最底層人士,生活窘迫不已。為了生存和學業,她只能儘快進入學校去讀書,先讓自己穩定下來。可她第一次報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時,就遭遇了滑鐵盧,因為語言不過關。那段時間,缺錢的她每天只吃兩塊麵包,甚至喝礦泉水充飢。
功夫不負苦心人,王姬通過一邊兼職打工,一邊在培訓班學習,最終考上了加州大學。雖然成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但生存和學費依然成了最大的問題,讓她再度陷入困境。為了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王姬半工半讀,做過各種底層工作。1989年,王姬費盡心力終於順利畢業後,但前途依然一片灰暗與迷茫。
為了能夠有份工作維持生存,王姬再次開始了奔波不停的生活。先是做廣告拉贊助,去汽車旅館當登記員,後來又爭取到了《洛杉磯時報》做起了記者。她從到美國那一天起,生活就一直處於窘迫狀態,每天靠打工度日。直到男友高峰到了美國之後,兩人攜手開了一家廣告公司才漸漸好轉起來。
王姬與高峰是在文工團相識相戀的,高大帥氣的高峰是王姬的雙人舞搭檔。兩人日久生情,高峰在考大學前夕向王姬表白,1982年兩人走到了一起。
「我就要你一句話,只要你要我留下來,我馬上就把籤證撕了。」不過,高峰看著一心想要展翅高飛的王姬,最終擁抱後送她上了飛機。就這樣,兩人開始了長達3年的跨國異地戀,思念萬千的兩人不知打了多少跨國電話。後來,王姬從大學畢業,生活雖然辛苦,但也還算穩定。
無奈之下,兩人決定先到泰國重聚,然後高峰從泰國順利辦理了籤證。當時,幫他們辦理籤證業務的人娶了一個中國妻子,被她們艱難而真摯的愛情所感動。兩人結婚時,婚禮也特別簡單,王姬至今都覺得充滿了遺憾。
所以去登記結婚後,又去了中餐館簡單吃了一頓飯,就把婚結了。至此之後,兩人開始患難與共,相互扶持,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婚後不久,兩人便有了愛情的結晶,在1991年生下了女兒高麗雯。有了事業,又有了孩子,王姬覺得總算苦盡甘來,開始將幸福掛在臉上。好運開啟的她,隨即又迎來了演藝事業的最巔峰,徹底熬出了頭。1993年,王姬回北京出差,結果剛下飛機就遇到了好友陳道明。陳道明看著從美國回來的王姬,兩人聊了一通後,陳道明對她說:
「我們現在在弄一個戲,我覺得你特別合適,你先回家,回頭聯繫我。」而陳道明與《北京人在紐約》緣分,還要源於他的妻子杜憲。
陳道明與妻子杜憲
主播杜憲曾離開央視後,以學者身份去美國佛羅裡達大學訪問,丈夫陳道明陪她同行。
當時《北京人在紐約》正準備籌拍,就想到了在美國的杜憲,想讓她飾演「郭燕」一角。
不過後來經過陳道明和杜憲深思熟慮後,覺得「郭燕」的角色還是不太適合杜憲。
最終這一角色與杜憲失之交臂,而陳道明也因此和《北京人在紐約》結下了緣分。
經過陳道明介紹,馮小剛如約見到了王姬,然後和她詳細講了劇本和「阿春」這個角色。
王姬聽完後,二話沒話就答應了,因為她覺得自己就是「阿春」。可就在萬事俱備之時,王姬卻在開拍了半個月後,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為了不耽誤劇組拍攝,同時也不讓自己錯失機會,王姬思慮再三,最終堅持懷著身孕將戲拍完。在拍戲期間,王姬每天熬夜趕工,生活極其不規律,日子久了身體變得消瘦不已。等到殺青後,懷有身孕的王姬已經到了虛脫的邊緣,趕忙回家安心養胎。
1993年10月,王姬順利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高曉飛。後來《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王姬徹底大紅大紫,迎來了事業的巔峰。雙喜臨門的王姬,開始沉浸在幸福與喜悅之中,直到兒子的一次生病打破了所有美好。1994年的一天深夜,一歲半的兒子突然渾身抽搐,口吐白沫,情況十分危急。當場被嚇壞的王姬趕緊抱著兒子去了醫院檢查,可結果讓其徹底陷入了絕望與痛苦。
兒子被診斷為先天發育不良,患有癲癇病,而且會導致先天性智力障礙,需要終生服藥。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瞬間將王姬推向了無盡的灰暗之中。早在拍攝《北京人在紐約》時,因為拍戲而過度操勞的王姬就有過要流產的跡象。在此期間,丈夫高峰還曾勸她不要這個孩子,但被王姬給拒絕了。兒子得了這個病之後,王姬至此陷入了永遠的自責與懊悔之中。
「我願意用我的腦子與兒子的腦子做交換,只求兒子能夠一生健康、平安。」她覺得如果自己不堅持拍這部劇,就不會導致兒子一生的不幸。兒子患病後,王姬推掉了所有工作,想盡辦法給兒子治療,精神已經崩潰萬分。為了給兒子治病,王姬和丈夫幾乎訪遍了國內外各大名醫,也花光了所有積蓄。她不僅將自己的房子賣掉,還因此被人騙了600萬元,導致一家人陷入了無盡絕望。
於是,為了賺錢繼續給兒子治病,王姬開始返回國內拼命拍戲。從1995年至2018年,這23年來,王姬從未停下過腳步,幾乎一年至少一部作品。好在,上天開始憐憫這個不易的母親,兒子的癲癇病在2002年被治癒康復。遺憾的是,兒子的智力卻永遠停留在了五六歲,先天智力障礙讓其不再發育,而且還患有自閉症。如今,兒子雖已長大成人,但依舊每天需要按時吃藥,已經吃了20多年。
她曾無比後悔地說:「戲可以拍很多部,但兒子只有一個。作為演員,我贏了;作為母親,我輸了。」因為深深的自責,王姬將所有的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從而拖累了母親,又虧欠了女兒。由於自己要經常回國拍戲,所以是王姬的母親一直在美國照顧孩子,直到現在。年邁的母親每天給曉飛洗衣做飯,擔驚受怕,操勞不已。對於缺少陪伴和關愛的女兒,王姬也常常自責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好在女兒高麗雯是個懂事又乖巧的女孩,從小到大都很少讓她操心。女兒被迫當了演員之後,賺的錢需要全部上交,還給她制定了一個「十年還債計劃」。
第一年全部上交,第二年交90%,以此類推,為期10年。王姬如此狠心這麼做,完全是為了保障兒子未來的生活,是一個「未來生存保障金"。在談及這件事時,王姬曾在節目中哭著說對不起女兒,是自己害了女兒的生活。「我只希望自己能夠活得久一點,能夠看見孩子們都過得很好,我便心滿意足了。」已經58歲的王姬,為了逗兒子開心,常常會扮演卡通人物。「而他的世界就是卡通世界,為了他我天天都扮演著卡通人物的角色。」回顧王姬的一生,有著無限輝煌的演藝人生,卻因為兒子的不幸而自責痛苦了一生。這份悲痛,她永遠都無法釋懷,你我也只能長嘆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她曾悲痛地說:「我就是一個死不瞑目的母親,即使死了都不踏實,因為放不下蛋子」。
或許,當她回想往事時,也會不經感慨,那悲歡皆因《北京人在紐約》。© 1號嘮嗑員